作为我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蔡被亲切地称为“蔡铣”。

他不仅是“蔡铣”,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交换美国战俘的科学家之一。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陆嘉熙,他说:“老有所为,老老实实,立志创新,自强不息”。他是第一个自愿申请“院士退休”的人

"世界上没有蔡瑞奇."人们哀悼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的逝世。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传说”。

“蔡铣”挥挥手,一个世纪的传奇结束了。(互联网图片)

内心充满了祖国的需要。

“我的祖国和我一刻也不能分离……”在蔡遗体告别仪式上,亲友们选择了这首《我的祖国和我》作为告别曲。

他出生在厦门,193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美国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蔡多次要求回国,最终成为中国政府交换美国战俘的科学家之一。

回国后,他发现祖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仍然很落后,归根到底是因为催化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这启发了蔡去尝试形成催化学科。

有人问,化学系缺少催化专家,谁来带头举旗。蔡回答说:“国家需要它。我愿意改变我的职业生涯。”当时,他正潜心研究离子晶体的极化现象等系统理论,成绩斐然。如果他转而从事催化科学,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但他没有退缩,自愿承担起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的任务。

1958年秋,蔡和他的同事们在中国的大学里建立了第一个催化教研室。这个催化教研室也成为中国最早的催化教学和研究基地之一。

配位络合催化理论问世

回到中国后,蔡注意到当时合成军用和民用橡胶所用的催化剂毒性很大,一线技术人员也表达了强烈的创新愿望。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在白天给讨论课讲了配位活化催化的原理。晚上,他带领厦门大学的催化小组和讨论班学生进行了一项探索性实验,研究一种新的乙炔合成苯和乙炔水合制乙醛的催化剂。根据元素周期定律,他尝试用元素周期表上与铬相邻的氧化铌作为催化剂。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铌催化剂具有非常稳定的活性、高选择性和高产品纯度,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乙炔三聚制超纯苯的负载型氧化铌催化剂已经自主开发成功。当晚,蔡、、催化组成员和参加实验的催化讨论班同学们欢呼雀跃。

1966年,蔡、一行到厦门第三化工厂,成功地进行了年产100吨超纯苯的小试生产。

1982年,他因对配位复合催化理论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氨的固氮》将他带到了巅峰

在中国化学史上,“卢嘉熙-蔡瑞奇模式”是加速化学研究的高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蔡、、陆嘉熙共同参与了生物固氮化学模拟的研究策略。后来,蔡和陆嘉熙分别从世界上略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厦门和福州原子簇结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最初被化学界称为“厦门模型”和“福州模型”,后来又被称为“陆嘉熙-蔡模型”。

当人们谈到这一成就时,蔡总是先谈到鲁先生,而对自己轻描淡写。而且卢佳夕还说蔡先生做得比我好。他们对名利和相互尊重漠不关心的高尚风格在化学界广为人知。

1980年,蔡还进行了酶法和非酶法固氮与氨合成的相关性研究。何和他的同事、学生通过现场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的联合应用,得出了缔合机理是氨合成反应中主要反应途径的新论点,为利用现场激光拉曼光谱研究化学吸附和催化机理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实例。1987年,这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生命最喜爱的实验室

蔡的助手曾说,他90多岁的时候,还在领导一些科研项目。几乎每个星期,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蔡拄着拐杖来到实验室。

蔡瑞奇的大儿媳、厦门大学化学教授陈独秀深情地回忆道:“他曾经非常严肃地对我说:其实,我这辈子最喜欢的东西只是一个实验室。”

因为爱,所以投入。“圣光”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个由来已久的典故。蔡生前长期住在厦门大学静贤宿舍区,但书房的灯一直亮到深夜。

1982年,劳累过度的蔡起床时突然晕倒。只有在营救之后,他才扭转了局面。崩溃的前一天,他仍然工作到深夜2点。即使在康复期间,他仍然用报纸的空白画出固氮反应的机理图。

蔡的学生吴院士回忆说,蔡先生曾告诉他要选择热爱化学的人。在他看来,老师的生活解释了他对化学的热爱。

纪念堂中央有一张蔡的彩色照片。他微笑着静静地坐着,膝盖上放着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