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自1956年提出以来,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史。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它远远不足以威胁人类的生存,但它的社会影响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谭铁牛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在2015年达到1270亿美元,预计到2018年将超过2000亿美元。许多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发展,如人工智能热潮的全球化、白热化的产业竞争、密集的投资和兼并、人工智能应用的普遍性、人工智能服务的专业化、基础平台的开源、关键技术的硬件、技术和方法的集成、学科创新的协同、社会影响力的普及等。

“以阿尔帕戈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卓越性能提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期望,但在当前的热潮中,我们首先应该保持警惕的态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高峰和低谷。这是客观规律。”谭铁牛说。

从新兴技术的最新成熟曲线来看,智能机器人、认知专家顾问、机器学习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预期膨胀期”,然后可能进入“幻灭期”。因此,在热潮下冷静思考,避免对人工智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就显得尤为必要。

“人工智能绝不能效仿。找一个“风口”比找一个“关口”好,也就是说,找发展的瓶颈,突破瓶颈就能创造一个新世界,抓住第一个机遇,引领发展。不要忘记你的第一颗心,回到人工智能的起源,即模拟、扩展和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探索智能的本质,开发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他说:“我们需要努力训练我们的内功,重视先进基础理论的研究。”

前沿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应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谭铁牛认为,它不能被当前的热点如深入学习所阻挡。有必要思考如何克服现有的瓶颈,实现“一百英尺,更进一步”,并做出长期规划,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找到下一个关口。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当人工智能是第一个孩子时,我们需要总结和回顾过去60年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发展瓶颈、技术趋势和社会影响。更深刻地看待过去,更准确地看待未来。”谭铁牛说。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战略思维和冒险精神不足。那么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在人类社会的智能转型时期抓住发展机遇呢?

谭铁牛认为,应在顶层设计中制定人工智能创新和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推动人工智能诸多优惠政策的及时落地,构建自主可控的中国人工智能创新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大国在互联网上的优势, 将数据和用户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深化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拓展和壮大智能产业,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普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人工智能社会学研究。

“作为信息智能时代的关键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将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这将深刻影响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和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以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契机,加快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实施,释放“智能红利”,走出成为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强国的道路谭铁牛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