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优秀射手的声誉不是因为他的弓箭,而是因为他的目标。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郭玉元的名言。

84岁的郭玉元于5月29日凌晨1点25分在北京去世。

郭玉元的一生没有被名利所诱惑。他越是面对压力,就变得越强大。这一切都源于他50多年前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改变祖国农业的落后面貌。

郭宇源:“分配给我的工作是我的职责。”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53年9月的一天,天空很高,云很轻。一辆破旧的小货车在从陕西Xi安到宁夏银川的路上颠簸,扬起了一团团灰尘。一个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的年轻人挤在车后,用好奇的目光热切地望着远处的田野,脸上带着兴奋和紧张的表情。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西北。

他的名字叫郭玉元。他不到21岁。他是一个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天才学生。他的行程是去宁夏,在那里他自愿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1933年,郭玉元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他年轻时,父亲破产了,上海沦陷了。日军践踏了黄浦江两岸。他家的生活每况愈下,他不得不卖东西谋生。

贫穷的人不会贫穷。郭玉元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努力学习,为祖国服务。他养成了在困难条件下努力学习的好习惯。1949年,郭玉元被五所著名大学录取,并被所有人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昆虫学系,但由于该系的调整,他调到了北京农业大学。

他爱上了农学和植物保护。他聪明、勤奋、勤奋、优秀。在毕业志愿表格上,郭玉元写了10个字:“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一直后悔没能去朝鲜前线参军就这样,他去了当时因交通不便而贫穷落后的宁夏。

他精力无穷。

“快点读,否则电源又会被切断……”这台发电机太旧了,比我父亲还老李小平省农业推广站的几个年轻人正在谈论这件事。这是1953年的宁夏银川。

郭玉元刚来宁夏时,被分配到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报到后被送到农村蹲点。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步行近,骑自行车远。在土路上骑一圈就要100多公里,屁股都起泡了。

他在农民家里生活和吃饭,白天了解田间的病虫害,并向他们推广防治技术。晚上,我在油灯下看着有问题的书寻找答案,边工作边学习...这位上海年轻人有无穷的力量,从不抱怨,也从不疲劳。

为了研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郭玉元于1955年来到农业试验点,独自一人带头。他经常在稻田里呆上四五个小时,那里的羊粪在烈日下发酵,使他的腿充满了脓汁。最终,艰苦的工作得到了回报:他可以准确预测8月份爆发的稻瘟病,7月份有降雨,还有雨天。

在宁夏最穷的地方——西海固地区,郭宇在袁遗扎了几年。在这里,他发现了小麦种子蝇的发生规律,并找到了防治方法。

在宁夏的29年半时间里,他担任农业推广工作者、技术员、农业学校教师、农业学院教师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他密切关注宁夏农林作物的几乎所有重要病虫害,并在中专学校教授植物保护领域的所有专业课程,其中大部分是自编教材。"分配给我的工作是我的职责。"郭玉元说道。

“我也湿了脚。”

1982年冬天,在北京寒风中,担任宁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近4年的郭玉元走出了火车站。精通英语的老专家吴福珍把他调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那里急需人才。

从1983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他每年都要在农村基层呆上近3至4个月,在此期间他总是结合实际提出科学研究的想法。

棉铃虫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害虫。几年后,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郭玉元带领课题组解决了棉铃虫防治中的重大问题,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们的科研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棉花主产区,在700万亩棉田取得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郭玉元和他的研究团队还与农业部合作制定了《棉铃虫预测和综合防治国家技术规范》,使棉铃虫预测和综合防治有章可循。

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后,郭玉元获得了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研究。

晚年,郭裕元还亲自带领年轻人进行创新。“我们也湿了脚”是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