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2时26分,著名能源与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锅炉与热工学科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创始人陈因医疗救治无效,在安逝世,享年99岁。

一个强大的工程国家的梦想是西方的第一感觉。陈出生于动荡的国难时期。学习之后,他决心通过工程为国家服务。他在中国创建了锅炉专业和热工程学科,并开创了多相流热物理学科。他为中国的工程生涯奋斗了一辈子。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迁往Xi安,支持中国西北的建设。陈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毅然西迁。这种适应持续了60多年。

在夏天的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落下。陈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走出了坚守第一颗心的人生,留下了纯洁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建设锅炉行业致力工程报国

1941年,22岁的陈首次登上全国学术会议的讲台。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陈宣读了我国第一篇锅炉制造论文《锅炉制造技术研究》。他对《工程师进行曲》表示感谢:“为名利奋斗、学习工程、有抱负、为人民工作、追求福利、为社会工作、争取进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热爱这个组织。我们将永远为中国工程而奋斗到底。”

这首歌是为国家而战的声音。他一生都在背诵和表演它。

1947年初,陈从美国著名的“锅炉制造商”普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同年10月,28岁的陈受聘为交通大学机械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已经爱上了交通大学近70年。

1949年初上海解放时,陈的家人劝他去台湾团聚,但他毅然选择留在上海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编纂了一整套中国电力工程书籍,先后出版了《燃气轮机》、《实用轮机科学》、《蒸汽动力装置》、《锅炉科学》、《全锅炉》和《锅内过程》等14部专著和资料。其中,《燃气轮机》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燃气轮机的专著,也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1985年,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舒特看到陈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一部专著时,大为惊讶。他多次称赞:“你是燃气轮机的先驱!”

陈是中国热工程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电站锅炉,并独立发展了电力工业。当时,国内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和运行的技术还是空白。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陈于1952年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了第一个锅炉专业,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他还提出了在国内率先发展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建议,主持了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参数选择研究,建成了国内第一台能够工作到临界压力到超临界压力的高压试验台,这在当时的国外高校也是罕见的。

他也是中国多相流热物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70年代末,他主持建立了中国大学第一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根据多相流和传热领域的国际发展,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他长期坚持两相流和传热的科学研究方向,对汽液两相流和沸腾传热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他在高参数和不稳定性两相流特性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次发现了“液膜反转”的重要两相流动机理;国内外首次从理论上求解了螺旋管内两相环形流的速度场,并利用LDV测量了环形流液膜的局部速度分布。我国首次应用高速摄影和观察窗技术实现了中高压汽水两相流的测定和判别,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水平螺旋管中高压汽水两相流流型。首次提出了水平管上下壁温升点的计算模型和两相流摩擦阻力的计算公式。汽水两相流在垂直单管、平行管、U形管、螺旋管等管道中的压降型、密度波型和热力学型脉动在国内尚属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在中高压下,汽化点处的这种新的脉动形式。

陈的工程强国之路,不仅在于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而且在于将研究项目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应用前景相结合,真正做到“把研究成果写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经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何李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重要贡献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5项二等奖。已经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大型电站锅炉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已应用于国内主要锅炉厂的设计和生产中。

由于在中国电力工程和能源工业中的突出贡献,陈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李科学技术进步奖。陈,最近住在北京,仍然喜欢唱歌。他最常唱的歌曲是《工程师进行曲》。成为工程强国的梦想深深地印在陈的血液里,并在他的弟子们以后的学习中继承和传承。

甘仁梯于颖蔡能源桃李满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就暗暗许下了一个大愿:发展经济,应以教育为基础;为了使国家繁荣富强,必须首先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必须有大量的专业人员。他决定集中精力在高等院校教书。

经过60多年的教育,陈亲自执教的学生有2500多名。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支柱。许多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和教授,6人成为两院的院士。1955年9月,交通大学锅炉专业开始招收两年制研究生。在陈的带领下,林宗虎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对院士师生受到广泛赞誉。"我所有的成就都得益于陈学军院士的培养."林宗虎院士仍然受到钦佩。

陈在全国高校开设第一个锅炉专业后,克服重重困难,开设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下,第一锅炉专业的学生在4年内基本达到了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同类型5年制专业的毕业生水平。1956年,首批毕业生全部通过毕业设计答辩,顺利毕业,成为我国电站锅炉建设的骨干力量。

1980年国务院公布学位制度,任命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评估组成员和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他培训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获得博士学位,34人获得硕士学位,4人是博士后。他的学生郭烈锦,29岁时因成绩优异,由Xi交通大学讲师晋升为教授,成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时至今日,郭烈锦仍秉持导师精神,领导团队在电力工程多相流领域进行创新和领导,为服务国家能源的重大战略做出贡献。

陈历来重视德育,始终以人为本。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经历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鼓励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自尊、有自信、有创新、有毅力。他是一个严格的老师,要求学生不要害怕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他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关心学生事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因病去北京做手术时,为了安排好学生的辩护工作,他推迟了手术日期,并督促学生注意辩护中的问题。多年来,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大部分学生选择留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城市,为祖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陈的生活很简单,但他热心捐款帮助学生。1996年,他将10万元的何李基金科技进步奖授予安康希望工程和交通大学,设立研究生奖学金。2006年,他还在学院设立了“陈优秀奖学金”,至今已授予160名学生31.5万元。2016年,在交通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陈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几十年来,陈始终扎根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在交通大学的主持下,无论春夏秋冬,人们经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陈,他正在被扶着向前走。他要么去实验室看学生,要么去办公室整理资料。

大树擎天柱向西移动,长出树枝,长出树荫,然后学习。

陈一生中做出了许多重要的选择。每当他做出选择时,他总是把自己的根扎在祖国需要他的地方,给予他真诚的心。

1955年,考虑到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应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东南沿海位于国防前线这两个主要原因,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迁至Xi。1957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东南沿海相对稳定,引发了交大师生员工对迁址问题的大讨论。有许多人反对搬迁。

陈坚决支持交通大学迁至安。他认为,交通大学搬迁的正确处理和实施不仅是交通大学一所学校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院系调整和沿海对大陆的支持,关系到全国的发展战略布局。在许多关于学校搬迁问题的会议上,陈带头支持交通大学西迁。他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迁往Xi的动员工作中。在当时的动力系主任朱林武教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动力机械系成为全校唯一一个搬到Xi的系。

1957年9月,陈和他的妻子带着他们的四个孩子乘上了从上海开往的第一列专列。在离开之前,他把位于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两栋房子交给了上海市房管局。他想:“既然你要去Xi安扎根在西北的黄土地上,你就不要再担心你的房子了。钱是外在的东西,不值得关心。"

学校搬迁的最初条件很困难,校园的选址也是一片荒野。教员会议在通风良好的茅草屋顶礼堂举行,冬天的大教室只有一个小炉子御寒。兔子在草地上狂奔,晚上关上门听狼的声音。陈和入校的先行者们克服了水土不服、水产品、大米、水果、蔬菜匮乏等生活困难,历经三年自然灾害的磨难,共同建设了当时全国一流的崭新校园。

1960年,前上海电力部部长回到上海,陈学军接任该部部长。当时国家有一个政策,就是在安工作几年后,他可以回上海,但是陈是扎根在西北的。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的蓬勃发展,陈领导电力系统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最具学术影响力的部门。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他建立了唯一的电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最大的多相流热物理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承担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项目35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开发项目35项。相关研究成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对我国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环保等行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时光流逝,Xi交通大学已经成长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校园。作为西迁军中最年轻的教授,陈是这棵大树上当之无愧的一枝。他在西方扎根61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拓展疆域,播下了许多绿荫,并在学习后继续滋养了一大批人才。

2016年1月,新年即将来临。陈在交通大学举办的座谈会上精神矍铄、铿锵有力:“我想活到100岁,也想看一看交通大学在西部地区的新发展!“现在斯里兰卡人民已经走了,他们的野心更大了,他们的感情更真实了,他们的话语更有力了。这一时期的希望也像洪钟的战鼓,促使Xi交通大学继承前人的遗风,坚定不移地扎根西部,坚定不移地为国家的发展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