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钱学森曾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提出著名的钱学森问题:“在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能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提并论。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翻开黄色的历史卷轴,我们会发现民国时期有许多大师。在那个焦土战争时代,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今天,人们仍然在谈论“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星”的辉煌过去。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23位“两弹一星”英雄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包括著名的钱三强、赵九章、王、和,都得到了同样的师父。事实上,中国许多重要学科的开端,如电子技术、地震预测、气象预测和国防工业,都离不开这个名字。

这个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的人就是叶,中国物理学大师,中国近代物理的奠基人,清华大学第一所科学学院的原院长。

“用西方科学追求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898年,叶出生于上海市区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清末科举出身的人,对才华横溢的叶寄予厚望,教育严格。这种书香门第为叶的国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他高雅的气质。

虽然他的父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他在晚清这个乱世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推崇现代西方科学和应用,并有创新的思想。年轻的叶看到一大批志士仁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为脚下的土地浴血奋战,心中默默地树立起一个志向:“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相信西方科学一定能造福于国家和人民,从而治国平天下。”

1913年夏天,15岁的叶考入清华大学。他在日记中写道:“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节俭,交友谨慎,戒烟戒酒。”一位绅士的风吹到了纸上。

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中,叶很少有宝贵的时间。当时,这个十几岁的学生在校刊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著作。不过,叶对的个人成长并不满意。他知道通过科学拯救国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他和他的同学组成了清华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小组——科学学会。

现代世界自然科学著作中记载的第一个中文名称

五年后,成功通过了叶的毕业考试。怀着对祖国的厚望,他穿越海洋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在第三年直接进入物理系学习。

1920年9月,叶调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了国际物理界使用了16年的普朗克常数的精确测量。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学术著作中时,他才23岁。

1923年叶回到中国时,他已经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了。你是想继续你的科学研究并赢得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触摸到的科学桂冠,还是想放弃一切,从零开始在你贫瘠的国家播种科学的种子?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他非常清楚,科学家将为国家创造“国家武器”,教育者将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界,而不仅仅是科学家来改变地方。

奠定中国现代科学建筑的基础

离开母校7年后,又回到了清华校园。1926年秋,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叶在清华大学设立物理系和理学院是基于在现代中国建设科学建筑的宏伟愿景。

从教学开始,就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坚持在台上讲课。他在讲课时有点口吃,他的语气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但是他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个学生,王大珩,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教学特点:“就思维而言,叶老经常告诉我们读书时不容易理解的要点。他不是通过堆积内容来教学,而是经常通过使用大纲和画大纲来教学。整个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已经具备。在这一点上,他所有的学生可能都不怎么尊重他。”

在教室外面,经常邀请这些贫困学生到他们家,给他们买些零食和额外的饭菜。天冷的时候,给叶他们自己的衣服穿。当叶没有地方住的时候,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家里。那些年,在叶的住处,北院七号,你能听到的只有学生们和他们尊敬的老师们的笑声。叶将与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并将他们的特点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叶先生对学生的了解比学生自己多."学生、叶传记作者俞浩说。

叶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正是因为他对每个学生的细心理解和观察,他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祖国的需要,找到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他似乎不太关心自己,非常爱我们。”叶的学生、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方说:“他对人的眼光很深。”读完华的初中数学论文后,叶号召大家支持他,并让在店里算账的华做了数学系的助理研究员。因此,中国的数学界有一颗璀璨的明星。钱伟长以历史和语文满分以及数学、物理和化学英语25分的高分被破格录取。然而,动荡的局势使他决定放弃文学,为他的国家建造飞机和大炮来抵抗入侵。他找到吴,要求调职,但遭到拒绝。于是他找到了大名鼎鼎的开明教授叶。叶·说:“当民族危机达到顶点时,抛弃文学理论,用科学救国是没有错的。”并劝他不要担心,阅读历史取决于通过全面的学习掌握,既可以学习文学和历史,也可以学习数学和物理。如果没有叶的破格和指点,也许中国会多一个历史或文学大师,而就会少一个“钱”。名单还在继续。

不仅是他善于培养人,叶也很重视名师的重要性。在清华建校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像叶那样善于吸引人才、引进教师。他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请的教师有熊庆来、张、、萨奔顿、周培源、、任志刚、吴、等。他们都是顶级大师。有人说,叶之所以能赶上世界上所有的名师,是因为他没有门户观念,把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职责。

其次是、钱伟长、赵九章、钱三强、、龚祖通、、彭焕武、邓稼先、周等。从叶的队伍中走出来,走向欧美科学前沿的清华物理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们基本上学到了一些东西。从叶学成归来到培养这批科技人才,短短20多年间,叶以一贯的科学救国思想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眼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制定了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储备。

冒着从事秘密抗日工作的危险。

叶一生未娶,视学生如己出。熊大真是和他感情最深的学生之一。叶对熊大真完成的红外摄影实验喜出望外。以前没有中国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叶的计划,熊大真将赴德深造。没有人预料到熊大真后来的经历会对他老师晚年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平沦陷。面对全面抗战,熊大真毅然弃笔从军,投奔冀中抗日根据地吕正操将军麾下。他开始建立一个技术研究所,进行高爆炸药、地雷、雷管和无线电的研究和开发。

叶留在平津,做了许多秘密的抗日工作。他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当时,技术研究所开发炸药所需的技术原料在冀中无法解决。当叶得知的情况后,他立即设法筹集资金,购买必要的军用物资运往冀中,从而解决了当地抗日事业的迫切需要。此后,他多次组织学生和科技人员到冀中支援抗战。平津城里到处都是日本侵略者。在某种程度上,叶在平津从事秘密抗日工作的危险性,要大于去冀中的危险性。

一九三九年,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真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并被秘密逮捕。在运输过程中,他在没有经过调查和核实,也没有经过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石头砸死。他当时26岁。叶仍在想尽一切办法救熊大真,但他并不知道熊大真已经死了。

我宁愿被时代打败,也不愿辜负时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两年后,被尘封了30年的熊大真的案子再次被挖掘出来。叶因涉嫌被捕。他多次被监禁、审查、关在牛棚里、减薪、遭受人格和身体的双重折磨,精神几近崩溃。那一年,他70岁了。

当叶再次回到北大时,由于交接过程中的悬念,他的身份更加复杂和混乱。北京大学有关方面向他作出了“根据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敌我矛盾”的决定尽管项目评审已经完成,但无休止的句子还是开始了。“叶是国民党cc的特务”一直是某些人的口头禅。一个可以被称为抗日英雄的人被那个时代成功地定性为历史罪人。

1969年冬天,在北京大学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曾经精力充沛、举止优雅的叶弯到了90度,双腿发肿,身心俱疲,病情每况愈下。然而,他从不抱怨或向别人抱怨。当一个学生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时,叶拿出一本历史书对他说:“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很常见和不可避免的。”

"我宁愿被时代打败,也不愿被时代打败。"这是叶晚年心中最强的声音。他一直以不倒下的形象坚持着人生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被抛弃和充满敌意之后,他依然挺立着,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只有通过科学拯救国家的信念是他生存的理由。

他似乎只质疑过一次时报。他曾经向一位前来拜访他的密友指出了南朝历史学家叶凡的《监牢与侄子书》中的一段话。

“我在整个禅让中疯狂,或者在此之后,你应该抛弃它与罪人在一起。然而,仍然应该发现我已经履行了我的职责。至于不能这样做,你可能不知道你的意思。”

通过古人的口,他向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最后一个问题。

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三日,叶因病久病去世。在小型追悼会上,悼词没有提到叶对中国科学事业和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吴的密友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熊大真一案于1986年获得平反。次年,的康复文件被叶正式公布。经过十年的纠正,一旦被清除。

1992年,数百名国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呼吁清华大学为叶竖立铜像。三年后,叶的铜像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大厅揭幕。

叶的一生没有留下伟大的作品,没有宏大的教育计划,甚至没有豪言壮语。然而,中国的物理教育是由他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

他的伟大还在于他对通过科学拯救国家的一整套思想和方法的贡献。新中国的两颗炸弹英雄是他的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他的学生,新中国许多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都是他的学生。叶和他的弟子们在中国这棵科学树的年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跨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双臂,是一位知道最新情况、知道最少情况的大师,但却为中国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白天黑夜,星星永远闪耀,但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