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们经常问我是否有什么故事要讲。我回答他们,这个故事很难讲,因为我的研究工作本身相对来说比较无聊。但我认为,无聊没什么,研究依赖于真正的功夫,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不会那么有趣。”当着卢雨桐的面,他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轻声说着话。

陆钰彤,1969年出生,现任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性能计算专家组成员。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主任有“真正的功夫”。她先后参与了“银河”系统和“银河”系统的开发。当提到陆钰彤时,她的同事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同时,陆钰彤也很擅长推广和应用。她将天河二号发展成为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之一(以下简称超级计算机)。不久前,她担任第34届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主席,成为第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中国学者和女科学家。

对于“第一位女总裁”的头衔,“技术总监”陆钰彤并不以为然。她说,与她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职位相比,她希望自己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超级计算系统。

“银河一号”的由来

陆钰彤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家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父亲每天晚上都读书,我静静地坐在他身边读书。"想到这一幕,陆钰彤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我特别喜欢看科幻小说”。

因此,当同龄的女孩在玩洋娃娃和过家家时,年轻的陆钰彤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她仍然保持着这种爱好。

“哇,银河——我有一个小会议室那么大。它的表面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各种电子管高中一年级时,陆钰彤参观了“银河一号”,对她面前的巨大物体深深着迷。她的“科学研究种子”就是这样。

当她申请高考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并成功地录取了。之后,她将通过从学士和硕士到博士的考试。

"在本科毕业之前,做毕业设计是我与超级计算缘分的开始."陆钰彤回忆说,当时她的导师负责“galaxy-ii”编译器的开发,所以她跟随导师对“galaxy-ii”相关系统进行软件测试和验证,这也成为她的毕业设计任务。

“与当前的操作不同,当时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在字符界面上完成,而且必须按顺序输入。任何错误都必须从头开始。因此,在输入程序时,你必须精力充沛,耐心细致地完成每一步。”陆钰彤表示,正是本着这种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老一代“银河人”独立完成了所有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将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1983年,“银河一号”巨型机成功研制了1亿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研制巨型机的国家。1992年,“银河二号”十亿次通用并行超级计算机成功研制,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预报5-7天中长期天气的国家之一。“银河三号”系列巨型机器已经研制成功。2009年,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问世。2010年,该系统以470万亿倍的峰值速度和高性能在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中排名第一。

从“银河”到“天河”,陆钰彤与“超编国家队”一起成长,见证了国内超编从“一起跑”到“一起跑”再到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的全过程。在这方面,她感到非常幸运。

“我很幸运能赶上国内超级计算的发展。毕业后,我将能够和我的团队一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许多关键研究任务。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卢雨桐说道。

握笔保护“天河”

陆钰彤是“天河二号”的总设计师,主要负责互联网通信协议的设计。超级计算系统中所有级别的信息交换是通过高速互联网和连接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来实现的。因此,高效的通信协议设计对于实现超计算速度至关重要。

“高性能计算的每个计算节点都需要通过高速互联网并行连接在一起,以实现超级计算速度。像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有水喝。我和我的团队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高效的通信协议,许多处理器可以协同工作,让它们“带水喝”,而不是“没有水喝”。”卢雨桐说道。

然而,相关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从零开始研发."卢雨桐回忆道。

经过多次测试,陆钰彤提出了基于虚拟端口简化通信协议的用户级通信技术。他的团队开发的“天河”高速自定制互联通信软件系统的性能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商用互联系统的两倍。该系统也已成为世界主流技术。同时,她还提出并实现了高效可靠的大规模资源管理系统,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大规模并行系统软件的创新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连续六次获得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