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微信弹出消息:“老陈绍蕃先生死了!”听了这话,我心里很难过。这位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授予“中国钢结构工业先锋”荣誉称号的老人于98岁去世。

2016年3月,陈绍蕃教授在家办公桌前写道。信息图片

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与中国现代钢结构建设相关的标准和通用教材,如指导桥梁和建筑建设的《钢结构设计规范》、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的《钢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钢结构》和《钢结构稳定设计导则》。许多中国建筑师阅读了这些教材并成长起来。

与老陈绍蕃的唯一一次会面是在2016年。那时,Xi古城正下着春雨。在Xi建筑科技大学历史系老师的带领下,我沿着一条略显潮湿的路走到了陈老师家的楼下。一位满头银发、身材高大的老人受到一把简单的椅子的迎接,椅子上有两个滚轮。当时,他97岁,患有直肠癌。他很虚弱,走路需要帮助。

他把我们带进左边的一个小房间。一台旧电视放在门边的矮柜子上。靠墙排列着两张深色沙发。在坐下来简短地寒暄之后,他开始谈论他对钢结构的研究。“直角钢你知道吗?我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它的结构更加稳定。应该更加严格和谨慎地制定标准。”然后他补充道,“我最近研究了美国的钢结构标准,发现两者是矛盾的,还有一个标准小数点后的数字是不准确的。我正在写一篇论文来指出这一点。”

听说一位97岁的直肠癌患者刚从医院回家一个多月,不得不修改论文并提交给一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我感到很震惊。“美方对我的论文的修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两天我正在努力修改,以便能早点寄出去。”这篇论文很快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工程结构》上。

我瞥了一眼窗台上的几盆花草,插话问道:“你平时喜欢养花吗?”他回过头来,挥了挥他的大手,说道:“学生们送来的。知道我的心不在这里,我给他们送去了食物。我基本上不关心他们。”

“既然我不喜欢花,你还有其他爱好吗?”他回答说:“是的,是的,我喜欢读书看报。”我问,“它们是什么报纸?”他的回答是《光明日报》。《光明日报》的理论文章很好,一些关于方法论的文章对我们的研究也很有帮助他说他在20多年前看过《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当时非常感人。尽管这个话题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清楚地记住,但它仍然被模糊地记为一篇与方法论相关的理论文章。“我自费订阅《光明日报》已经20多年了。即使我现在很虚弱,我仍然坚持每天中午读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他起身带我们去他的书房找当天的报纸,走到书桌前,打开灯,坐在书桌前。我站在门口,看到这样一幅画——半高黄色的书堆在书房里,被雨天弄得漆黑一片,房间的角落里放着一个旧书架,放在柜子顶上的信息被推到了天花板上,柜子里也堆满了古籍。在柜子前,一个满头银发的高个子老人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看着摊开在书桌上的书。

他就像一个魔术师,用笔作为魔杖,将钢铁设计成摩天大楼和跨海大桥,描绘建筑的奇迹。

告别之后,我经常想起这位老人,总觉得我还能再见到他,但我从来不知道天堂和人间会永远分离。就在陈去世的前一天,我还联系了他的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说陈最近住院了,胃口不好,吃得很少。我们假装乐观,互相安慰,希望老人能振作起来,逐渐康复。但第二天,这是个坏消息。

但是我始终不想相信他已经离开了。在我的记忆中,研究钢结构的“老巫师”老陈绍蕃还在书房里,挥舞着铅笔,继续在钢结构标准上“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