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一名中国医生在一艘从德国驶往上海的船的甲板上为一名肝脏受损情况危急的病人成功实施了肝脏修复手术。病人转危为安。这位医生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中国外科之父”——邱发祖的一把宝刀。

1936年,邱发祖独自去了德国。三年后,他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他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他于1946年回到中国。

回国后,邱发祖率先提出将大外科分为普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医学专业概念的基础。除了技术改革,他还密切关注最基本的手术,包括如何穿手术服,如何使用手术器械以及如何给手术室消毒。为了培养医学人才,他主持编写了50多种医学教材,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至今仍在医学教育中使用。他还创办了《大众医学》杂志,并将他总结的整套操作方法推广到全国,为医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60多年的医疗服务,邱发祖用他的手术刀开创了我国外科手术领域的非凡历史: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分流和断流术,并建立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临床脑血吸虫病在手术中被诊断出来。20世纪80年代,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和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1988年,他提议创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随后又创建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迄今为止,邱发祖主持的肝移植仍保持着两项全国记录:病例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有人说,“邱发祖得剪两张纸。第三张纸必须完好无损。”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邱发祖的刀法也因其精确性和独特风格而闻名。这在外科领域是众所周知的。“秋氏刀法”影响了我国许多外科医生。

尽管邱发祖忙于各种工作,但他没有尊严,始终把做一名好医生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对于预约的病人,他会提前去诊所等候;病人的每封信都必须退回。邱发祖说:“病人对愿意在全身麻醉下切胃的医生有多大的信任?这种基于生命的信任应该赢得医生和亲属的忠诚。”他还经常教育他的学生:“无论医疗技术水平如何,医德都是最重要的。医生有高有低的技能,但他们必须有高尚的医德。一个好的医生应该为病人做紧急的事情,考虑病人的想法,把病人当成他的家庭成员。”

同济医院院长陈回忆起邱发祖带学生的那一幕,他说:“邱老出诊时,我们这些负责抱怨病人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如果我们不了解病人的情况,不能回答问题,邱老一定会严厉批评。”基于这一标准,他对自己也很严格。只要他冬天去病房,邱发祖就会在检查病人之前用听诊器盖住他的胸部。邱发祖的手术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规则:他必须在手术前亲自检查每一件器械和纱布,并且在手术后要稍微正确一点。因此,邱发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

这些简单而温暖的小事胜过智慧,胜过美德。他所做的是对“医疗技术是所有技术中最美丽、最高贵的”的最好解释

这样一位老人和这样一位医生不愧为“中国外科之父”。

这部作品最初是由“中国科普——科技前沿大师讲座”创作的。重印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