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和杨利伟

决心为国家设计飞机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们的家庭主要依靠出租富人家庭的土地和外出工作谋生。十几个家庭成员挤在三栋破旧的土坯房里。他从小就想: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那时,他得出结论,学习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

王永志的求学愿望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因为我们家太穷了,你上了两年学还没回来工作,这是在浪费时间。”王永志的大哥支持他:“我们有六个兄弟,不能一辈子都在家工作。”

1939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早上,父亲还在睡觉的时候,他的大哥偷偷把6岁以下的王永志带到离家8英里外的一所小学去注册。当他回家时,他的父亲非常生气。这两兄弟都吓坏了,并被蒙骗了,声称政府不能轻易辍学。最后,他的父亲终于让步了:“不管你在哪里读到它,你都可以信赖它。”

王永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校离家有8英里远,他没有钱住在学校里。他每天去上学,回家后帮着干农活。他没有怨言。第一学年结束时,王永志获得了“学生”证书。

王永志顺利进入五年级,一直名列第一。由于当前形势动荡,学校关闭,他不得不回家种田。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在昌图县开办了一所中学。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王永志也可以重返课堂。他第一次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光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受到时代的制约。"被压迫者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追随共产党."1949年初春,不到17岁的王永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初中毕业后,他准备参军,但学校通知他,东北人民政府将在沈阳建立东北实验学校,他作为班上最好的学生被护送到那里学习。

高中时,王永志在各科都很优秀。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繁干扰辽东领空,迫使学校停课。王永志想报名参军,但他得知东北实验学校的学生有其他任务,没有参加朝鲜战争。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立志为国家设计飞机。1952年,他被清华大学航空系录取。

火箭与导弹专业的“独特”

在清华,王永志觉得自己大开眼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成功地通过了选拔考试。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苏联预科班学习了近两年后,他于1955年23岁时开始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刚在磨憨学了两年飞机设计,大使馆通知他,根据中苏之间的有关协议,苏联首次向外国学生开放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他被选为转专业的八名外国学生之一。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大批中国学生从苏联撤到中国。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防重点学科每个专业保留一名外国学生,王永志成为唯一保留的火箭和导弹专业学生。农业部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院士主动提出亲自指导这位唯一的中国学生的毕业设计。最终,王永志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最高分5分。事实上,他在所有的课程中得了5分,并获得了优秀毕业生奖章。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亲自敦促王永志留下来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这是该校第一次破例允许高度保密的外国学生继续深造。但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但我的国家急需这种专业人员,等着我们回去参与建设。”

1961年3月,不到29岁的王永志——中国第一个离开苏联的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毕业生——带着无比的自豪登上了回国的国际列车。

回国后,王永志立即被分配到负责中国火箭和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参与研制“两弹一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首席设计师。1986年,刚刚升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主动冒了很大的风险:以“长征二号”火箭为核心级,捆绑四个助推器,运载能力由2.5吨突然增加到8.8吨。这就是后来曝光的“长两捆”——长征2 E捆绑式火箭。

1990年6月30日,“龙两捆”火箭如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待发射。7月16日,在惊天动地的汽笛声中,“长两捆”腾空而起,一举成功发射。实际通过能力超过设计值,达到9.2吨。从那以后,中国的火箭不仅进入了国际市场,而且运载能力也增加了近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