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慧客户11日的报道,另一位对“两颗炸弹和一颗卫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已经离开了我们。

今天(1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悉,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于1月9日晚在上海病逝,享年94岁。

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一生致力于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倾注了他全部的智慧和精力。到90岁时,义和一直致力于我国战略资源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国家的需要是我的责任!”这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袁院士肖像图片应用

如果他得不到满分,他会坚持重考。

袁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镇。父亲袁凯基毕业于金陵大学,是一名有机化学家。给他的儿子取名为“叶澄”是希望他能“继承他父亲的遗产”。

家里到处都是化学书籍,这培养了袁对化学的兴趣。战争期间,他随母亲逃到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在困难时期,他只能在货摊上卖衣服。尽管困难重重,他的父母仍然坚持袁对的教育。他在七所中学和两所补习班学习。袁在学习上特别好胜。只要他考试得不到满分,他就会坚持重考。

1948年,袁从国立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毕业后,在上海人民制药厂担任技术员。1951年7月,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公立学生,到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那时,他一点俄语都不懂,而且刚刚开始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学习字母。依靠一位苏联老太太每天教几个小时俄语,他开始在苏联学习和工作。1955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苏联理学副博士学位。

同年10月,袁回国,担任化学工业部医药工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56年9月,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此走上了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道路。

86岁的袁院士在《文汇报应用图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每种萃取剂都来自生产线的需求。

袁先生是我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基础,着眼于应用,找到了民族需求与科学探索的最佳结合点。

1959年,为了满足“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的迫切需要,他毅然改变了职业生涯,从对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和多肽合成药物的研究转向核燃料提取剂研究组的组建和领导,并成功开发了P-204、N-235和P-350等提取剂,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这段历史,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的研究在当时的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没有它,铀就无法提取。”

袁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颁发的“国防奉献”奖章和证书,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中科院四十大代表之一的袁同志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接见。

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后,袁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实用萃取剂,并得到了广泛应用。11种萃取剂已经工业化。这些萃取剂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所有的萃取剂行业。

“我们没有想到很多提取剂,也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正是生产实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它。”几年前,回顾他的研究生涯,他说稀土元素提取的一个主题是铌和钽的分离。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玻璃是不可触摸的,所以实验室里所有的瓶子和罐子都是由玻璃制成的,所以他们不得不用塑料仪器来代替所有的玻璃仪器。后来研制成功的N503不仅成功地提取了铌和钽,而且对上海污水处理中的“污水脱酚”也有贡献。

国家的尊严和需求至关重要。

在袁的心中,祖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需要是至高无上的。

20世纪80年代,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两次遇到会议组织者打错国旗。当他发现后,他立即要求大会主席用五星红旗代替它。"这样一个原则问题不能含糊不清!"

生活是无穷无尽的,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意志是无穷无尽的。即使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他仍然致力于科学和技术的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机研究所所长丁奎岭院士告诉记者,钍基核锂同位素分离和青海盐湖锂资源一直是袁先生关注的焦点。十几年前,他提出要重视锂资源的回收利用,珍惜这一战略资源,这确实成为当今科研和工业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表示,在承担锂同位素分离项目时,他经常咨询袁先生。他毫无保留地将多年工作形成的工作理念和具体方法传授给年轻的研究人员。

他经常告诉年轻科学家:“没有兴趣的研究是不好的,但是个人兴趣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他用钢铁英雄保罗?科恰金的名言激励着年轻人:“作为一名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应该问问自己,在我的一生中,我对国家做出了哪些有益的贡献。”

说袁先生为这些国家重大项目做了很多努力,但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项目书上。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他不顾名利为国家奉献,为后代的科学研究树立了一座灯塔。"我们将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