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寨县油坊店乡棉花村的茶园和农舍,由无人驾驶飞行器拍摄。(新华社)

图为张(中)团队讨论茶树资源园建设。(安徽农业大学制图)

编者按: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知识和真理,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服务。近年来,一大批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到该领域,把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地写论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战胜贫困、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中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他们今后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现在起,本报将推出一系列关于“地球上的论文写作”的报道,敬请关注。

说起张,安徽省金寨县的茶农们不停地竖起大拇指,吹嘘自己。

张,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与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茶农有悲欢离合时,他是第一个想到的人。

这不是真的。夏天的茶叶收获一结束,茶农龚长端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张,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已经带着800吨茶叶成功渡海了!”老龚不能忘记,五年前,春节将至,他们准备出口的80吨茶叶突然遭遇了上海客户的退货。老龚傻了眼,卖不出去。农民们在等着钱来庆祝新年。我们做什么呢情急之下,他给张打了电话求救。张连夜赶到上海,向客户讲解金寨茶生产过程中的绿色生态理念,消除客户对质量和安全的疑虑。最后,对方不仅留下了货物,还将订单从每年1000吨增加到2000吨。

张多年来以茶园为实验室,以增加茶农收入为研究课题,撰写了促进茶业发展的论文,深受茶农的尊敬。

茶叶的质量是在一分钟内测量出来的。

让人们安心喝茶

古树茶、陈年茶、山茶...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宣传噱头吸引了人们。

什么是好茶?传统的判断取决于形状、香味和味道,并且非常主观。化学方法只能检测茶叶的个别指标。找到一种快速、客观地检测茶叶质量的新方法,已经成为业界的梦想。

张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和设备手段建立茶叶质量评价体系,用客观数据说话,才能将茶叶分为369类。

基于这一理念,张开发了一套茶叶原料和质量安全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并开发了数字化质量控制技术和设备,用于茶叶产品质量指标和产品等级的快速评价。只要取一些茶叶样品放在设备上,只需一分钟,就可以测定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核心指标的含量来衡量茶叶的品质和质量等级。

这项技术的研发解决了困扰茶叶企业多年的问题。霍山县明升茶叶公司出口茶叶。由于生茶的购买必须在现场进行,公司最害怕收到含糖量过高的生茶。公司总经理张每次买生茶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

“既然我们有了检测设备,我们就把茶叶样品当场打碎成粉末,放在检测仪器上,一分钟就能得到结果。我们收集的茶是有保证的,普通人可以买到放心的茶。”张对说道。

质量控制是整个茶叶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张说,要做好茶叶,从种植管理到采摘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不久前,张团队为陕西省设计的第一条颗粒绿茶和条状绿茶结合的清洁生产线成功组装并测试。每天可生产1.5吨条状或颗粒状绿茶,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本世纪初,世界主要产茶国拥有大规模的生产线,而中国的茶叶加工仍主要通过手工作坊和半机械化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协助。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质量不稳定,这与中国作为最大茶叶生产国的地位不相称。

针对这一棘手问题,张和他的团队开发了第一条国际清洁的烘焙绿茶生产线。从新鲜的叶子到成品,它们不会掉在地上或碰到手。通过清洁能源和加工材料的选择,以及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数字化质量控制技术和设备,实现了茶叶的全方位、全过程清洁加工。后来,该团队开发了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黄达茶等生产线,并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到200多个。

“人们不仅应该放心饮用,还应该符合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这是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张对说道。从茶园管理到市场流通,团队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源头绿色防控、清洁加工、质量控制、全追溯的综合质量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了中国茶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锅”关爱生态

老区焕发绿色活力

几年前,张被选为革命老区金寨县的副乡长,专门负责发展茶叶产业。他做了一个黑暗的决定,要把金寨茶业变成一张光明的名片,成为扶贫的支柱产业。

张走访了全县的茶叶生产乡镇、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现当地的茶叶加工主要靠砍树烧柴:一公斤六安瓜片需要4公斤的干柴,全县每年加工1000吨干柴,需要4000吨干柴,相当于砍伐2000亩20年生的森林。“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了一跳。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茶业可能会破坏金寨的绿水和青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研制了一种新的茶叶炒锅,用液化气代替柴火,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保护了环境,提高了茶叶质量。

绿玉春茶叶公司董事长黄寿山起初有些疑虑:用液化气炒茶能达到烧柴的原始效果吗?经过试用,发现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茶叶固色稳定,色泽均匀,外观匀称,每公斤购买价格提高了近20元。不久,液化气煎茶锅在全县普及开来。

如何把绿色的水和山变成金色的山和银色的山?"我们必须改变生产方式,走绿色生产之路."张大胆地提出,在全县的茶区不要使用化学农药或除草剂。施用有机肥、垂直贴虫板、安装杀虫灯、微耕除草、保茶园、全程跟踪以及一系列源头控制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未出过国的金寨茶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价格上涨了40%。金寨县还被评为“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中国十大生态茶叶生产县”。

如今,金寨县茶叶年产量超过7600吨,综合产值超过13亿元,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业产业。

一条路连接大学和茶园。

农业科研离不开生产线。

张说,农业科研不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要和农民并肩站在田间。做研究最忌讳的是闭门工作。生产中许多现象和问题的第一个发现者往往是农民。

精制过程是茶叶商品化的关键环节,但茶叶色选机的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价格昂贵。茶叶色选机的自主开发是几代制茶者的梦想。张与合肥美亚光电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国内第一台茶叶色选机,不仅性能优良,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1/3,从而逐步打破了国外垄断,成功实现了国内替代。合肥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色选机工业基地,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黄达茶是皖西的特产,但由于卖得不好,茶农放弃收成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如何“装扮”黄茶?张以茶为原料研制速溶黄茶,既保留了原茶的风味,又便于冲泡和携带。效益提高了10倍,实现了从“粗心”到“时尚饮品”的巨大转变。

对张来说,生产线和实验室一样重要。为了掌握茶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他走遍了全国主要的茶叶产区。“走路的过程也是寻找话题的过程。行业需求是我的研究课题。科学研究本身是对未知的挑战。”

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许多茶园没有时间收获春茶,造成严重浪费。张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这一点,心里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科学技术解决采茶的难题。2016年,他承担了安徽省重大科技项目“茶叶机选原料分拣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希望突破智能分拣、收获后分拣和自动化加工的关键技术。

2017年,张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现代茶叶产品加工与贮藏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该项目旨在解决他的研究中发现的茶叶行业的共同问题——缺乏配套的加工设备,缺乏深加工最终产品,以及无法确保储存安全。

“如何定义绿茶在不同条件下的储存期必须有科学的标准;未来的茶叶加工设备必须系列化和标准化,而这个项目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张对说道。

经营茶叶近30年,张觉得这小叶子充满了神奇的奥秘。他说花在科学研究上的时间越长,他就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探索的速度也不会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