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代科学家的记忆中,一点尴尬总是萦绕在过去:几十年前,如果你想知道关于我国植物生长的信息,你几乎总是要在国外出版的杂志《秘书》上寻找。25卷本的《苏联植物志》是当时世界上记载的最多样、最完整的植物志。

1961年,吴正毅等人在滇西北进行了一次野外调查,拍摄照片(右四)

这种尴尬在2004年被彻底打破,吴正毅第四次编辑出版了《中国植物志》。这部126卷、5000万字、9000幅图片的巨著为31142种植物建立了一本“小册子”,中国植物学家终于站起来了。

吴正毅的前秘书卢春潮告诉记者,吴正毅自1959年以来一直是《植物志》的编委会。1973年和1987年,他先后担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到2004年,他已经完成了所有这些任务。在吴正毅担任主编的17年里,他完成了《中国植物志》三分之二的任务。

1974年西霞浜山(海拔5000米)植物调查(右二)

《中国植物志》不仅揭示了中国植物的家庭背景,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性格。除《中国植物区系》外,吴正毅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发生和演化。被子植物起源理论“多谱系-多时期-多域”的提出,是东方人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东亚,放眼世界,提出的一种新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理论。

“为了什么也不学,不要为了未来的一天而奋斗”。这是吴正毅给学生的一个指示,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的写照。

1988年,他带着6名博士生去昆明西山学习并拍照(前排右三)

90岁以后,吴正毅每天早上工作两小时,下午工作一小时,一周工作六天以上。一旦工作,吴正毅总是忘记他是一个老人。有时,为了他的健康,医务人员会在他上班时劝阻他。他要么假装聋了,要么在匆忙中发脾气。但是工作一结束,他就微笑着向医务人员打招呼,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这个“不听话”的老人让医务人员束手无策。

2008年,92岁的吴正毅获得了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我觉得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会回来的。”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并知道每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正毅一定是其中之一。如果世界上有人能理解每一种植物的语言和情感,吴正毅就是其中之一。

—————————————————————————

简介:

吴正毅(1916.6.12013.6.20),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江苏扬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175718命名为“吴正毅星”。

他参与并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调查,进行了系统的植物分类研究,发表了1766种植物新分类群。他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最多植物的人,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关于中国现存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的问题,找到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庭背景。提出了“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

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中国植被》、《云南种子植物名录》和《西藏植物志》(五卷本),并于1987年全部出版。

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已有70年,他的研究严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现在是活跃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