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景奎于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遗体告别仪式于24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梁景奎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前沿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他开发了一种核试验温度测量装置,这是同类装置中的第一个。他在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相图测定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新材料的探索。他是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的主要创始人。

梁景奎先生于1931年4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于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并于1960年2月获得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曾担任福建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景奎先生写了许多书和其他文章,闻名于世。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何梁何力基金会科技进步奖。

科学家打造中国工业基础

1955年,梁景奎先生去北京苏州求学时,与一些同学合影(前排右二是年轻时的梁景奎)

梁景奎院士生于1931年的中国战争时期,他的祖先务农,从小就刻苦学习。新中国解放前,梁景奎依靠父亲的学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梁景奎院士于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由于他的杰出成就,他被选中去前苏联学习。1960年2月,他获得了苏联科学院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并在苏联冶金研究所学习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

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当时的新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奠定了科学研究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梁景奎先生在实验室的工作照片

特别是在材料晶体领域,他属于多晶X射线晶体学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等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储氢材料)、相关体系的合成以及晶体结构的前沿和应用基础课题的系统研究。只有随着材料科学基础科学研究的进步,中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才是前提。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那些不怕艰难攀登陡峭山路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辉煌的顶峰。”晶体结构化学家梁景奎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

“低调”院士坚持基础科学研究

梁景奎院士的书法

梁景奎院士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为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并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优秀教师”、“优秀贡献教师”等荣誉称号。

自1978年以来,梁景奎先后招收(包括合作培养)了40多名博士生、18名硕士生和8名博士后。他用语言和行动精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有的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有的获得“百人计划”资助,“杰出青年”入选“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

“我在1978年来到物理研究所为一名研究生学习。我向院士和梁景奎先生学习。从那以后,我和梁景奎先生开始了长达40年的友谊。回想起来,梁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但最难忘的是他的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纪念陈先生的文章中说,他的知识是专门的、深刻的。6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相图和相结构的研究,并一直坚持在多晶X射线衍射领域做研究、写文章和培养学生。王先生的确是多晶X射线衍射、晶体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大专家”。当学生与梁先生讨论学术问题时,他经常鼓励大家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当有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意见时,梁先生总是低声而又小心翼翼地向学生们解释。他还会引用经典作品来分享可以找到的资源或参考文献。

谢院士回忆说,谢先生的努力在学生中是有口皆碑的,在学术界也是有口皆碑的。近年来,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学生们经常建议他多休息。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出版了几部学术专著。他把别人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到写作中,努力地、一点一点地,构建相图和相结构的理论大厦。

2007年2月,梁景奎院士与部分学生合影(后排右二谢院士)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