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14日报道,8月4日,受总书记的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到北戴河看望并征集暑期专家,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研讨会上,来自水利工程、信息科技、空间科技、农牧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八位专家畅谈了如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帮助脱贫致富。他们表示决心发扬爱国斗争精神,为新时代作出贡献。专家们的演讲现已摘录并发表。

-编辑

水利工程的开拓与奉献

邓明江

我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第二代新疆人。我已经站在水利技术的最前沿36年了。新疆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养育着我,训练着我,让我成功。我应该理所当然,坚持这块热土,为新疆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新疆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1/6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水资源的3%,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很大。北部地区的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南部地区的2.6倍。西北半部的水资源占整个新疆的93%,而东南半部的水资源仅占7%。水对干旱地区有多重要,我们的毅力和努力有多重要。

系统研究新疆的水资源、水问题和水战略,治水兴边,知行合一,是我创建边疆、开创水利事业的目标。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河和戈壁沙漠。在人才匮乏、数据匮乏、环境艰难的情况下,我坚持系统研究,将“理论研究、治水实践、工程建设”融为一体,创建了干旱地区宏观区域配置、中观流域控制、微观高效利用的“三层”水循环控制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

宏观上,研究确立了新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加快了跨境河流的开发,克服了沙漠和严寒地区长距离调水工程的诸多科技难题,完成了北疆1000多公里的供水工程,为“无水无草”的石油城市克拉玛依注入了生命之水。 为乌鲁木齐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在中观层面,创新干旱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调控模式,协调人工绿洲与自然绿洲竞争用水的矛盾,确保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克服高寒、高镇、深覆盖等不良地质问题,建成50多座大中型山地水库,提高了流域水循环控制能力。

微观层面,建立了节水灌溉、水盐平衡、地下水调控、生态保护和运行维护等水资源高效利用“五位一体”综合技术体系。为克服传统坎儿井开挖的技术难题和不可控性,应用现代工程技术,创造了一种新型水利工程“横坎儿井地下水库”。针对后坝时代和跨流域调水后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调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干旱地区生态恢复提供了成功范例。

沟里的边境地区苦中带甜,人心纯净。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新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美丽新疆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将牢记我的使命,永不松懈,脚踏实地,不断创新!

(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二七四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面对国家需求克服困难

黄茹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肩负新的使命,而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今年的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不会来,不会买,不会赢”为此,我的经历非常深刻。对于我们的应用基础研究人员来说,将国家需求与科学研究课题和个人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重要。

集成电路作为“工业粮食”,是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技术是强大的,集成电路必须强大。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们离成为一个强大的集成电路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把国家的需要作为选择科研课题的第一要素,避免好看和难看的课题,研究各领域发展的实际瓶颈问题,坚持不懈,耐心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集成电路发展道路。

清平的尽头正刮着风。小型设备和芯片是系统的基础。集成电路昂贵、困难、见效慢,并且结果显示相对较低。需要外部化来体现系统中的功能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尽一切努力实现“硅”的目标。在科学研究中,要有啃硬骨头、解决难题、大胆创新、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不要盲目追逐热点。

我的具体研究工作是低功率半导体新器件技术。功耗是集成电路发展的核心瓶颈,也是未来集成电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在这个领域坚持了20多年。我的经验是,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和全力投入。当你无限热爱你的工作时,你总会有灵感在灵感产生的那一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集成电路领域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最大努力去创造。从基础物理开始,我们巧妙地解决问题,同时确保整合。我们在超低功耗新原理超陡器件、高性能低功耗新结构器件、新型超低功耗神经形态学器件以及影响功耗的器件波动可靠性表征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相关成果已转移到国内知名集成电路公司,提高了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

在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应该以民族需求为己任,忍受孤独和繁荣,共同营造一个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大骄傲的氛围和生态,为实现“二百年”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经济共同体主席)

有一个原因叫做“对口支援”

王光谦

2001年,教育部实施了“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指定清华大学为青海大学提供对口支援。随后,在清华大学的倡议和协调下,西北农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和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加入了对青海大学的支持。

18年来,高校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一项专职任务和一项长期任务,把青海大学从西部地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年复一年,不断取得进步,青海高等教育取得了许多突破。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和“省部共建”大学,为青海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2013年,我被清华大学选为青海大学校长。在来青海之前,许多朋友警告我,你的学术水平可能会停滞甚至下降。然而,经过五年的工作,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学术水平并没有倒退,甚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和我的团队提出了“天河工程”理论,开展了“天河工程”项目的研究,并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发射了6颗“天河卫星”,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高校都是罕见的。

18年来,包括我在内的4位教授先后担任青海大学校长,19位高级专家教授担任院系负责人,10批教授来指导学科专业建设,1000多位专家教授发扬爱国斗争精神,把对口支援作为一种情感和一种事业。他们继续跟进和推进青海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零院士、优秀青年和长江学者的突破。拥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人数从1人增加到348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1%增加到87%。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光伏新能源材料等一系列专业。三江源研究所等11个研究机构已经成立,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名”研究创新平台已经获批。

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典型经验示范的带动下,北京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和天津大学等三所高校对青海民族大学进行对口支援,实现了对青海所有本科院校“团队”对口支援的全覆盖。在寻求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足和不平衡问题的同时,我们探索了西方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在发扬爱国斗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继续我们的共同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对口支援”!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控制

侯晓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最宝贵的经验是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是导弹和火箭的“心脏”。从一开始,我们就完全依靠自己进行自主创新。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掌握了固体发动机的技术。

中国的太空力量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在此基础上,我们瞄准世界前沿,开发高能推进剂。高能粘合剂不仅要像液体炸药一样含有能量,而且要满足作为粘合剂所需的机械性能和长期储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满足与固体炸药机械混合所需的安全性。面对高能与安全的矛盾,我们通过不断创新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终于在本世纪初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高能推进剂固体发动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动力仍然是制约空间发展的瓶颈。为了发展太空,力量应该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坚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关键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控制,牢牢把握自主创新和发展主动权。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科技工作者团队,他们忠于自己的信仰,能够忍受孤独,并决心创新和创造。中国航天事业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钱学森、任新民等一大批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立志追求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努力。他们放弃了城市繁荣昌盛的生活条件,深入山区、荒地和戈壁。在我身边,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毕业或出国留学的宇航员。自从毕业回家后,他们一直在大山的“三线”工作。他们创造了奇迹,用他们的青春、智慧、汗水甚至生命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目前,我们需要更多忠于国家和民族,能够忍受贫困和孤独的航天科技人才。我们还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和创造的良好生态,形成鼓励创新和创造的强大氛围。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和我的团队一起忠于使命,创新进取,开发一种更强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把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更高、更快、更远的水平,实现长空万里、建设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梦想!

(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所副所长)

努力推进西藏农牧业科技创新

尼玛扎西

我是藏族农业科学家,与西藏自治区同龄。回顾50多年的成长历程,歌曲《向党唱山歌》是最好的写照。我母亲只生下了我,党的光辉在我心中闪耀。

我是农奴的后代。没有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我不可能从一个农村婴儿成为一名拥有农业博士学位的国家干部,甚至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实现了我的青稞育种技术的梦想。我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党和祖国比作一位母亲,以报恩报恩。爱国斗争和贡献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只有下定决心,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提倡创新的伟大时代。只有敢于承担责任和创新,我们才能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要求我们的干部要有责任心和能力。作为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院长,我很高兴与一批以“70后”和“80后”为基础的雪域负责任的农业科学家一起,为西藏高原农牧区的科技创新而努力。

面对振兴高原农业科技和推进高原村庄振兴的需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带领雪域广大农业科学家肩负起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任,为建设美丽幸福的西藏做出贡献。

没有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新的贡献时代。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短短几十年间,西藏取得了跨越几千年的巨大发展成就。作为西藏农业科技工作者,西藏直接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育。西藏应以实际行动为祖国服务。

在每个人眼里,我是“青稞医生”。面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科技兴农的重任,我一刻也不敢懈怠。我一直珍视“成功不一定是我的,成功一定是我的”的人生信条。先后实施了100个科研项目,培育了30多个新品种(系),创新了几十项实用技术,建立了37个科研示范基地,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奉献给西藏的农牧业科技事业和家乡的发展建设。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党多年来的栽培和温暖的土地养育了我。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珍视爱国主义、报国志和奉献精神,“为党唱山歌”,把个人理想的追求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努力做祖国神圣的守护者和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作者是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员)

维护北疆生态安全

任重道远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境,横跨西北、东北和华北三个地区。广阔的农田和草地占据着特殊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如北方大陆的主要季风通道和东北及华北上游的水源。它们是山、河、林、田、湖、草生命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祖国北部边境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延缓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我们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30多年来,我们克服了许多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研究建立了农田抗旱防尘、生态保护和土壤肥力改善、作物高产高效、退化农田生态修复等10多项关键技术。在农牧交错带,整合并建立了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和机械系统。应用结果后,粉尘排放减少50%以上,扬沙减少70%以上,除草剂用量减少30%左右,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这有效控制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风蚀沙化和草地退化,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农业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研究周期长。许多技术突破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有些甚至在一生之后也无法取得巨大的成果。

为了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创新,我们走访了该地区的所有联盟城市和60多个县和地区,通常是几天甚至几十天。在冬季和春季的灰尘季节,手和脚经常冻得僵硬,脸上布满灰尘。一天只吃一两顿饭也很常见。然而,当科研成果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时,农牧民们笑了,我们觉得不管有多苦,也是甜的。

为了尽快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我们通过培训班、现场观摩会议、分发技术资料、制作科教片等方式推广应用了我们的成果。2011年,我们自筹资金近40万元,出版科普专辑《保护性耕作技术——蒙汉比较》17万册,免费发放给农牧民,有效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成果已在内蒙古等生态条件相似的省份广泛推广应用,对改善这些农牧区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态度和坚定决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勇于创新和探索,继续做好科研工作,为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员)

当高原的顶尖战士,征收世界屋脊

李金城

在设计过程中,青藏铁路成功解决了“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问题。青藏铁路已经运营了10多年,为促进青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其中965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554公里在冻土区,只有一半的氧气含量在内地和非常恶劣的自然气候。

我以前是项目调查指挥官。那时,我不得不每天从一个调查组赶到另一个调查组,早上出去,经常在半夜到达下一个调查组。回想起来,“拼写”一词可以概括当时的状态,因为只有通过拼写,一个人才能在高海拔缺氧和艰苦生活的状态下生存下来。

从唐古拉山口出发,这段路线远离公路,到处是沼泽、湖泊和河流,车辆无法进入,物资和设备只能靠人力运输,同时,应对可能的野兽袭击极其困难和激烈。

当时,我心中充满了“做好青藏铁路”的冲动,我带领20多人深入“无人区”进行调查。进入该地区后,人们发现困难比预期的要大得多。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我们花了两天一夜勘察,经历了大风、大雪和冰雹,走过了40公里环境恶劣的路段。尽管困难重重,勘察设计工作仍然高质量地完成了。

在青藏铁路的勘测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第一,在冻土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坚持科学的路线选择。为了保证青藏铁路选线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和我的团队编制了一些方法和规范。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推进无人管理、设备免维护、少维护的目标。我们将在设计中大力实施自动化和机械化作业,以降低劳动强度。此外,我们还在项目中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水环境和自然景观。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已经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离不开多年来领导和同志们的精心关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承青藏铁路的精神,与广通至大理铁路的建设者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作者是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胸怀碧水青山,扶贫济困

廖和平

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和扶贫工作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西南地区的农村问题。自2015年以来,我参加并承担了五次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和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任务。我带领1000多名师生到重庆、贵州、四川和云南的600多个行政村开展精确的扶贫评估研究。

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实践让我感到,优化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是盘活深度贫困地区“休眠资源”和提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

当我们在巫山县进行调查和评价时,我们发现虽然山很美,水也很美,但并不丰富。一些村庄又深又多山。生态环境脆弱,交通受阻。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弃耕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摆脱贫困特别困难。

安抚人民的方法是检查他们的痛苦。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激活贫困地区的生态资产,如何把绿色的水和山变成金色的山和银色的山。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巫山县土地整理规划”。

是根治贫困根源、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和高山生态移民、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方法。让高山上的穷人下山,但是周围的可用土地非常有限,所以每一寸土地都必须仔细计算。

搬迁区将重点安排以加强生态恢复为目标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穷人下山,生态产业上山”的扶贫搬迁模式。通过废弃建设用地的复垦和低效宅基地的再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住宅产业,探索农民共享产权的投资模式、土地股份和房屋合资的运营路径以及“互联网+”的营销策略,实现优势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特色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的有机结合。

在移民安置区,我们充分利用新规划、旧房拆迁、新楼建设、增减挂钩等指标,优先确保扶贫搬迁。我们还通过使用村里闲置和低效的土地,优先安置移民。我们依靠工业园转移就业,从而实现了搬迁、稳定和繁荣的目标。

通过进行全面的土地改良,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利用、工业振兴和农民致富”。目前,重庆正在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推进优质扶贫,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美丽土地,实现增收、绿色增长和生态民生的有机统一。

长期陷于贫困,希望过上舒适的生活。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我将珍惜绿色的水和绿色的山,牢记我的责任,继续精诚扶贫和农村振兴,努力在新的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是西南大学地理学院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