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两栖动物的热爱和理解上,很少有人能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梁飞相提并论。作为中国两栖动物科学的领军人物,他建立了国内两栖动物形态鉴定标准和分类体系,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两栖动物名录。现在,81岁的他仍然坚持参加野外研究。

两位兽医大师梁飞

实验室、宿舍和野外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

两栖动物被称为环境的“晴雨表”。它们是研究环境变化的模型动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1961年,梁飞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当时,中国的两栖动物系统学刚刚起步,既没有标本采集,也没有完整的两栖动物记录。梁飞决心尽快填补该国的科研空白。

实验室、宿舍和野外成了梁飞的全部生活。“之前,我们必须带10多件行李去野外旅行,而且我们经常在荒凉的荒山中露营。”两栖动物具有隐蔽的生命、独特的习性和众多独特的群落,因此在研究工作中必须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梁飞和他的同事经常带着锅碗瓢盆和被褥进入深山密林,收集不同的青蛙标本,积累基础数据,并在每年上半年进行实地调查。

“白天熟悉环境,晚上捕捉动物,睡觉前处理收集的标本。”梁飞回忆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野外研究一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只有当你发现、看到和触摸它们时,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它们."这是梁飞经常告诉学生的。在50多年的探索中,梁飞几乎走遍了全国,用标准的方法调查和研究各地的两栖动物,收集和记录了大量关于两栖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手绘蛙骨,持续48小时的失眠导致视网膜脱离。

不仅野外调查,而且两栖动物的室内研究都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梁飞说,在鉴别两栖动物时,“物种”可以从形态学上得到确认,但“属”只能通过对其骨骼特征的解剖学观察来确定。

在研究青蛙的胚胎发育时,梁飞曾在他的办公室里铺了一层地板,连续几天记录了胚胎发育过程。有些青蛙只有拇指大小,骨头比大头针还细。他们必须戴上双目解剖镜才能观察清楚。

两栖动物的骨骼细小而脆弱。如果解剖技术不到位,或者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力和注意力,他们很容易破坏骨骼。然而,长时间在双目解剖镜下工作就相当于长时间佩戴一副特写镜头的镜子。1996年的一天,在连续工作了48个小时观察和手绘青蛙骨头之后,梁飞突然失去了视网膜,几乎失明。幸运的是,在住院半个多月后,梁飞保住了眼睛,并在视网膜修复后迅速投入工作。

今天,中国科学院拥有亚洲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博物馆。那里收集的480个两栖动物标本几乎都是由梁飞自己收集、制作、绘制、解剖和记录的。该博物馆有60,000多种动物标本。梁飞的每一个标本和每一个瓶子都已经被分类了。他们被自己的手触摸和看到,甚至标本的位置和药液的颜色都很清楚。“这个主题就像我的孩子。别说这些标本,就是科学研究经常去的地方,每一个峡谷,每一条小溪,都太熟悉了,”梁飞说。

"科学家只能退休,科学研究必须进行到底。"

由于梁飞的努力,中国的两栖动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977年,中国第一部记录了104种两栖动物的《中国两栖动物检索系统》出版。2006年完成了《中国动物学——两栖动物》的编辑工作,该书记录了420种动物,总字数超过520万,图片超过8000幅...随着一本书的出版,终于弄清了中国两栖动物的种类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和濒危状况。通过扎实的基础调查研究,梁飞打破了世界上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青蛙属的旧分类体系。除了最初被各国学术界认可的四种蝌蚪类型外,他还发现并定义了第五种蝌蚪类型:无唇左吻,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梁飞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物种状况评估,以及渔业、海关和公安部门的保护管理和行政执法。

81岁的梁飞因为退休而没有“享受幸福”。在科学研究季节,他还带领一个团队到现场为学生演示。在野外的黑夜里,地面湿滑,光线昏暗,但梁飞可以穿着雨靴和竹竿走路。

"科学家只能退休,科学研究必须进行到底。"梁飞说,以基因和DNA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生物学为两栖动物科学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融入传统学科。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前进,退休科学家应该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