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1929年7月出生于江苏常州。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技术工程师。他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学与健康部主任、副主任。

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杰出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现代分子病毒学、现代药物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他们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他为什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侯云德院士是中国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第29位获得者。今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会议上,他与另一位获奖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一道获得了证书。

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并不简单。

首先,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只有两个获奖者被评选一次。在某些年份,因为候选人没有得到足够的选票,甚至有奖项空缺。

这个奖项不仅有严格的评审程序,而且据说有七个评审步骤。

在侯云德之前的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如袁隆平、王选、涂有友等人,也是这样产生的。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坐在陪审团面前接受评估。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场景,给人们自由思考的时间。

其次,能够获奖的候选人必须首先达到一个硬目标——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取得突出成就。

网易科技记者注意到,科技部的一个官方网站介绍了侯云德的形象,其中包含了“国际原创”、“世界第一”、“中国第一”等一系列表述: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侯云德率先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并“率先开发出国际首创、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后来,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先后在一个国家开发了一种新的一类基因工程药物,在六个国家开发了一种二类基因工程药物。”他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不仅应用于数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成功替代了国际进口产品,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侯云德还领导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专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国2008-2020年应对重大疫情、降低“三病两率”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多部门、多领域传染病检测平台和监测网络,将中国新一轮传染病疫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在过去十年间成功应对了多次国内外重大传染病疫情”。

此外,“他还在中国领导了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研究,取得了八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干预流感大流行开创了先例。”

从这些介绍来看,侯云德和多年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其他获奖者一样,资历深厚,贡献突出。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战斗,把我们的精力投入到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上。

90岁的时候,“战袍”依然存在。

2008年,侯云德79岁,不仅没有退休,还被任命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技术工程师。他直到今天才下台。据媒体报道,如果他今年快90岁了,他还在工作。

今年10月底,网易科技记者采访了侯云德。当被要求核实此事时,侯云德笑着回答道:“这也不是每天都有效。这只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有很多事情。”

在这一点上,正在竞选九年级的侯云德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袁隆平和孙家栋院士相似,是一个不能闲着的老人。袁隆平一直忙于稻田里的事务。孙家栋现任风云二号项目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导航系统高级顾问。

有了“战袍”,老人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今年8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到,近年来,中国传染病的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并呈下降趋势。这份报告再次强调了一些公众不了解的事情:成功应对H7N9禽流感等新传染病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输入性流行病,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国有能力在72小时内检测出300多种病原体。这些工作都与侯云德领导的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团队的幕后工作密切相关。

在成为国家最高科学奖的获得者后,侯云德有着耀眼的光环,在公众面前被热情的人包围着。有太多的人要求签名和照片,以至于他们几乎不能抬起腿或走几步。

但是他不是一个擅长自我包装和宣传的明星科学家。至少就媒体表现而言,他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被公众或媒体看到过,所以他不为人知。

网易科技记者的搜索发现,侯云德获奖后,各种关于他的报道基本上都是集中的。尽管侯云德在中国从事传染病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在今年1月之前,网上还没有关于他本人的新闻报道。

也许是学术领域阻碍了公众的认知,也许是它行事低调,在公众视野中被长期忽视。它突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冷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侯云德告诉人们,当他获奖时,他激动得几乎要哭了,觉得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副所长董小平把他介绍给侯云德时,他说:“他是我国许多重大流行病的决策者。他是一个专家委员会的主任。这样一个专家委员会的主任真是不好。他是一个坐在火山口上扑灭火山的人。”

他说他的目标是“改变世界”

抗击传染病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在现实世界中,细菌和病毒一直在变化。对科学家来说,没有一座“长城”可以永远在这条战线上服务。这是一个完全动态的攻防过程。包括侯云德院士在内的驻扎在“第一线”巡逻的科学家团队,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会被各种病毒攻破,成为一个重要的未知屏障。

“我们研究病毒学的目的是什么?在1845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回答了这个问题——“哲学家过去只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是改造世界”。

在10月份的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侯云德上台做了一个以“病毒感染与免疫”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的最后,面对现场近1000名中外听众,这位老人用一篇充满感情和哲理的演讲回顾了他的科学研究过程。“我已经研究病毒学将近60年了。目的是甚麽?这是为了改变世界,控制病毒性疾病,确保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利益。”

对大多数公众来说,传染病的破坏力并不比15年前(2003年)席卷全球的非典疫情更大。这场流行病在中国极其痛苦,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据媒体报道,时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侯云德每天都接到无数电话,催促研究结果。事后他还冷静地回忆道,“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病毒研究不够,传播途径不明确。当时我们非常被动。”

群众和医务工作者逐渐“倒下”,侯云德和一群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正在幕后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2003年4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干扰素α 2b,这是第一种预防非典的药物。侯云德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临床试验。一些研究表明干扰素α-2b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并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五天后,侯云德的另一种ω干扰素也进入了临床试验。中国科学院在一篇介绍侯云德的文章中写道,当时的两种干扰素药物“相当于救生防护服,有助于降低普通人的感染率,主要是一线医务人员。”

尽管疾病最终被击退,但疾病留下的遗产并没有消失。事后,许多患者仍不得不生活在肺纤维化等后遗症的阴影下,生活艰难。

"我们总是需要做好准备,不要粗心大意。"侯云德告诉网易科技记者,“传染病是旧的,新的会回来。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完全消灭了病毒。仍然有一些病毒。你不能消灭病原体。因为病毒在变异,你们人类是有抵抗力的,新的病毒会不断产生。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叫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实质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无法解决的一次性问题。”

侯云德还告诉记者一个残酷的事实:“病毒性疾病是无法治愈的,一般细菌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基本上是得不到治疗的。因此,最重要的方法是做好预防工作。我们不能仅靠治疗来控制传染病。我们不能只依靠治疗。我们必须阻止他们。”

(网易科技记者与侯院士对话)

网易技术:如何防范?

侯云德:关键是减少传染源。基本控制仍然依赖于这种方法。因为传染病的发展主要涉及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人群。过去,我们依靠接种疫苗来减少易感人群,但你必须有相应的疫苗来预防已知和旧的传染病,这是有效的,但一旦新的传染病发生,你就没有时间开发疫苗。此外,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接种疫苗,有些疾病比其他疾病更严重,而且会出现免疫病理。

网易技术:如何减少传染源?

侯云德:如果出现新的传染病,比如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速度很快,没有有效的干预。非典之后,我们提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这种传染病的情况下,病毒非常严重。我们提议隔离,你应该呆在家里,不要出去。这是早期诊断后的措施。这很简单。如果你在家里呆一个星期,疫情将基本得到控制。这个机制非常有效。从国家到各地的县级以上卫生系统正在被采用。

网易科技:有多有效?

侯云德:自从采用这种方法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流行性传染病,我国还没有发生。自非典以来,我国没有经历过引起社会恐慌和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大流行。

侯云德告诉记者,由于这一机制,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人工控制。从最初的防控情况来看,这种速度太快、无法阻断的呼吸道传染病并没有在中国大面积爆发。

此外,仅用了87天,中国就率先开发出新的猪流感疫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猪流感疫苗上市的国家。

防控工作应从基层做起,不能放松。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并提高警惕——这是侯云德反复强调的观点。

网易科技:如何发现特殊的草根疫情,如在村庄爆发,或在盲区和角落爆发?如果有人被感染了,没有主动检查怎么办?

侯云德:从发烧来看,传染病会在潜伏期传播,通常是一至七天。大多数人有大约三天的时间。在潜伏期,他们甚至可能不会感到恶心。它们会在这个时候扩散。潜伏期不会发烧。事实上,他们已经病了,没有发烧。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传染病。80%到90%的传染病是由发烧引起的。一旦你发烧,不要到处乱跑。最重要的是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否则,对自己的伤害也会伤害别人,而对别人的伤害仍然占大多数。

网易科技:我平时应该做什么?

侯云德:通过大力宣传,政府卫生部门要广泛及时地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和趋势。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从国家到副省级的各级法定传染病报告机制。每个月,各级卫生部门都会发布统计数据,向公众通报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

通过采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侯云德确信中国“基本上不会再出现类似非典的情况”。

网易科技记者核查的数据显示,在重大传染病项目成立后的10年里,中国在应对传染病方面逐渐采取主动。侯云德院士在重大项目中的合作伙伴表示,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检测技术体系,能够在72小时内识别300种已知病原体。如果“敌人”是这300种病原体中的一种,敌人的情况可以在3天内发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与此同时,重大项目还导致世界上发现了1600多种病毒和12多种细菌,“这些技术储备将在未来寻找‘敌人’时使用。”

大多数疫苗是安全的

侯云德和网易科技记者交流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是中国的疫苗。

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类用疫苗生产国。主管当局每年发放5亿至10亿瓶疫苗,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疫苗生产和销售也存在问题。今年,长春不朽疫苗病例被报道。新华社在其最新消息中称,疫苗管理法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主管部门负责人公开透露,草案将预防重大疾病疫苗的开发、生产和储存纳入国家战略。为了体现最严格的监管,草案建议国家对疫苗生产实行比一般药品生产更严格的准入制度。

侯云德首先肯定了疫苗在中国的应用。他告诉网易科技记者,“我们国家已经接种了疫苗。世界卫生组织知道它已经控制了许多传染病,并赞扬了我们。”

对于公众关注的疫苗质量,侯云德表示:

网易科技:正如你之前提到的,疫苗接种存在风险。接种疫苗好还是不好?

侯云德:疫苗接种取决于不同的情况。有些灭活疫苗接种后会产生异常免疫反应。有这种情况,但这是少数,不应被用作不接种疫苗的借口。接种疫苗是最重要的。我国通过接种疫苗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从经济上讲,这也是最便宜的。接种疫苗要花多少钱,得病要花多少钱?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和最便宜的。这非常重要。中国人口众多,主要依靠疫苗。此外,中国疫苗水平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不落后。

网易科技:你认为疫苗安全怎么样?

侯云德:应该说大多数疫苗是安全的。我国在生产过程中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它们必须经过测试,未经批准不得使用。操作中有几个层次。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只要疫苗问世并应用于人类,在临床实施之前,各种安全性试验都已经完成并得到国家的批准。有一个管理疫苗生产和疫苗接种的过程。这种组织存在,没有问题。

网易科技:近年来,也有假冒疫苗的案例。像长春长生这样的事件令人担忧。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侯云德:长春长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解决。由于长春的问题,疫苗不应该被许多人质疑。一般来说,传染病的控制主要依靠疫苗。大多数疫苗是安全的,不安全的国家不会批准它们。

什么应该不断创新,什么都可以创新。这并不是说每一种疫苗都是完美的。如果有问题,应该改进。任何疫苗都需要改进。这不一样。

在他晚年,他的心情仍然很好。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已经90岁了。10月份在北京演讲后,侯云德来去匆匆,回到了他在深圳的家。之后,网易的科技记者就他的工作联系了他几次。老人爽朗,说着苏武方言,既平和又激动。他愿意回答,并努力寻找他。其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寻找他时,他通常会用四个单词和一个感叹号来回答——“没问题!”

谈到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侯云德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状态,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有一股子精神。老人的语言并不丰富,他更擅长专业表达,但他的旺盛精力总是生动的。今年他获奖时,央视新闻1+1为他做了一个节目,这是改革开放40年后的事了。去年12月,央视健康频道为他拍摄了另一个短片。尽管视频中的侯云德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他还是来到了镜头前,眼睛盯着前方的微风,暮色苍茫,他更加神清气爽。

在视频中,这位老人用充满活力的语调说:“做研究很开心,因为不断有新的发现,外国人没有发现,我发现了,外国人发现了,我纠正了。”

引用来源:中国商业情报网、央视卫生、央视新闻1+1、新华社、中国科学院、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