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10点,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曾庆存院士准时出现在科研大楼。他首先召集研究生开一个简短的会议,向他们简要介绍他们最近工作的进展。他不时发表评论和给予指导。

回到办公室,这位84岁的大气物理学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一排书架和靠墙的长沙茶几让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显得有些拥挤。在过去60年左右的时间里,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曾庆存从未离开过研究前沿。“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科学和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大多数是理论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但也有对实际应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

曾庆存院士:血留在最初的心中

曾庆村在理论研究和具体问题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1961年,他在苏联学习,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原始方程模型应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人。这一理论上的突破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应用。他创造的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仍被广泛使用。从学校回来几年后,曾庆存被调去参与气象卫星的开发和卫星大气遥感理论与计划的制定。尽管这个任务与他的专业相去甚远,曾庆存还是边学习边教团队。领导同志谆谆告诫他要系统总结研究成果,让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学习,于是他边工作边写作,终于发表了《大气红外遥测原理》(遥测,现称“遥感”),其中遥感方程和“最佳信息层”理论仍然是监测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手段。

当曾庆存研究生毕业时,他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抱负:“温室已经培育了20年,在智慧被驱使之前,抱负已经发展了。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很帅,他会爬上珠穆朗玛峰,然后向北走。”几十年来,曾庆存一直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不仅是国际气象力学理论化的先驱之一,而且在短、中、长期天气数值预报和全球气候系统模型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他还带领学生和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启动了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地球系统模型的研究,提出了自然控制论等新理论。2016年,国际气象组织授予曾庆村“国际气象组织奖”。

然而,回顾科学研究的历程,曾庆存也感到遗憾:“我原本是做基础研究的,但一些国家急需的应用研究往往需要立即开始,限期结束。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这影响了基础研究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我们的研究团队仍然不够强大,人员不足,导致许多研究成果尚未得到系统的总结、整理和发表。例如,我在1993年至1995年提出的自然控制论尚未发表。我们已经研究了10多年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不完美。”

虽然我对此感到遗憾,但我从不后悔——因为国家需求一直是曾庆存学术清单上的重中之重。

“我出生在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非常穷。当我很小的时候,我不得不像成年人一样工作。正是因为我的父母和姐妹承担了繁重的工作,我才得以上中学。我当时的梦想是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赚钱养家。”曾庆村说:“如果新中国没有建立,上大学是我不敢想的事情。我衷心感谢党和国家的仁慈。党和国家的需要是我的第一选择。”

曾庆存,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因国家需要气象人才,研究气象学科分布。大学毕业时,曾庆存因为国家需要,放弃了尽快工作挣钱养家的要求。他被选中去苏联学习,并决心攀登科学的高峰。毕业回国后,一直从事理论研究的曾庆存因国家需要暂时停止了研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热情投身于气象卫星的相关研究。

195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曾庆存提出入党申请。他回忆道:“我最初入党的意图很简单。我响应党中央进军科学的号召,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我决心把一切献给党、祖国和人民。”现在,第一年过去了,曾庆存说他“最初的心没有变,他的血还在。”回顾过去,虽然我有时会有缺点和错误,但我从来没有问心无愧。现在,我非常激动地看到党的伟大和祖国的强大。"

今天,曾庆村只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年轻人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向中国的好儿女们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应该在科学技术方面更加成熟。”曾庆存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国必须有原创性的成就,必须有更多能忍受孤独和坐冷板凳的年轻人加入到科学研究中来。我是气象研究领域的“老战士”,愿为真理、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奉献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