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晚8时多,闫带着最后一名患者登上金银湖街勇士皮卡车,返回酒店作为临时住所。全身消毒后,他可以自由地打电话给他的家人报告平安。

这一天,金湖和银湖街勇士医疗队的成员从上午10: 00到晚上8: 00都很忙碌,并陪同15名预订了发热门诊的病人完成所有检查。这只是这个小团队的普通工作。

2月19日,为了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科学的分诊,金银湖街头勇士成立了一个名为“医疗指导小组”的小组。20多天来,该小组陪同辖区内的发热患者穿梭到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检查,并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运送到车上进行分流治疗。

医院里的“渡船”被病人称为“亲戚”。

护目镜、N95口罩、防护服、塑料手套、鞋套...上午10点,严、董、桂全副武装,手持当日发热门诊人员名单,站在东西湖医院门口,迎接来自街头勇士的患者。在仔细核对清单并简单分组后,医疗小组带领患者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如抽血、CT、核酸检测等。逐一完成考试过程需要一个半小时。当所有病人都完成检查时,通常是晚上8点左右。当有很多人的时候,他们会一直忙到凌晨。由于早期在医院接触的患者都是病情相当的患者,医疗指导小组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并且经常不能进食、喝水或上厕所超过十小时。只有在病人被带走后,他们才能脱下防护装备,喝一口水,吃一口米饭。

几天前的晚上7点,一位老人来看医生。在等待治疗的过程中,医疗小组的成员又开始“与其他人交谈”。结果,成员们无意中说漏了嘴。老人得知他们一整天都没吃东西,大声喊着必须给成员们买食物。“和你一起看完之后,我们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马上回去吃饭。别担心。”老人一个接一个地看着队员,让他们放心,并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看到病后必须马上去吃饭。事实上,他们刚刚收到通知,另一组病人已经在路上了。

“今天,估计又要11点左右了。据估计,现在是吃饭前12点钟。然而,为了安抚老人,他撒了一个“谎”。”董对说道。

在抗击“流行病”的战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医疗指导小组每天接送病人到医院,有时去住院部办理手续。防护装备已经穿了十几个小时了。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又湿又干。步行步数是微信每天运动的前三名。"有一天凌晨4点,我从脚痛中醒来,因为我走得太多了。"桂陶虹笑道:一段时间后,导游医生们形成了医院的“活地图”,并不时为那些找不到路的人指出捷径。

随着参加随访的出院患者人数持续增加,医疗指导小组承担了陪同患者进行随访的任务,将小组成员人数从3人增加到5人。导医组的微信群也变得更加活跃,“又多了三个住院医生”,“我们这边快完工了,你那边呢?”“注意保护!”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伴随着发烧病人,可以说,除了医务人员,医疗指导小组是最接近病毒的小组之一。

颜是第一个加入医疗队的人,现在负责协调和管理医疗队。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没有告诉家人他工作的具体内容,只是说如果他在单位值班,就不能回家。我的儿子还在上小学三年级,他会在视频中问他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你呆在家里,乖一点,爸爸很快就会回来。”然而,这个“马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

董和他的妻子一直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的两个女儿,只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亲戚家。每天一个电话成了董和他女儿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我告诉我的家人,别人冲上前去,我作为党员也不能退缩。士兵只需要向前冲。子弹是否击中他们不是要考虑的事情。”

曾是“东西湖区劳动模范”的桂,在病愈后不久,于2月10日写了一封邀请信,要求走上“疫情”的前沿。同时,他的姐姐是医务工作者,他的妻子是社区工作者,他们都在前线战斗。“家人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每天我们都被告知要注意视频中的保护,他们还主动帮助我们照顾我们的小家庭,这样我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地战斗。”

退役士兵王德勇自愿报名加入医疗指导小组。“我是党员,我必须在这个时候尽我的职责。我家人的治疗经验增强了我的决心,这是一场注定会胜利的战斗。我会带着家人的感激去战场。”

另一名成员,李建良,他的儿子在消防队工作,目前驻扎在隔离点。“父子兵”们通过电话互相鼓励,肩并肩,共同坚守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尽管在疫情完全结束之前,医疗队不能“离开医院”,但他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每个人都可以摘下口罩,互相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