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来说,犀牛是羊蹄甲最大的种类,有5种,隶属于1科4属。不同种类的犀牛在体型、生活习惯和外部特征上有所不同。唯一不同的是,由于犀牛角贸易和严重的栖息地破坏造成的偷猎活动,所有犀牛都面临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犀牛种群,世界著名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南非办事处自2010年起将9月22日定为世界犀牛日。今年是第七个世界犀牛日。让我们借此机会走进这些濒临灭绝的巨人。

名字不对的“白”犀牛

白犀是犀牛科的一种白犀,分为两个亚种:北白犀和南白犀。白犀是现存五种犀牛中最大的,其中成年雄性白犀平均重2300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600公斤。女性平均体重为1700公斤。白犀在张宽有一个又大又平的嘴巴,可以很容易地吃地上的草。它也是现存唯一主要以草为食的犀牛。

虽然名字里有一个白色的字,但是白犀的皮肤是灰黑色的。至于它们被称为“白犀牛”的原因,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最主流的观点是,第一次发现白犀牛的荷兰人,当他们看到犀牛有一张平而宽的嘴时,就把它命名为“宽”。后来,当英国人到达非洲,听到当地人用荷兰语叫白犀人时,他们把维特当成了“白人”。当时,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自己的殖民地。英语的传播速度和应用范围明显快于荷兰语。“白犀牛”的名字也为世界所熟知。然而,更生动的名字,如宽鼻犀牛和方鼻犀牛相对来说并不熟悉。

与被人叫错名字相比,人们对犀牛角的需求才是对白犀的真正伤害。随着非法偷猎的猖獗,白犀的两个亚种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幸运的是,由于及时有效的保护,生活在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的白犀牛数量逐渐恢复,现在有超过20,000头犀牛,是所有犀牛中数量最多的。然而,北方的白犀牛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它的栖息地所在的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贫困和战争,这种犀牛亚种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这里只有一只雄犀牛、两只雌犀牛和三只雄犀牛,雄性白犀牛“苏丹”年龄太大,无法繁殖,因此北方白犀牛被认为是功能性灭绝。

上嘴唇凸起的黑犀牛

除了白犀牛,黑犀牛是另一种享有盛名的犀牛。因为它们像白犀牛一样生活在非洲,所以最先发现黑犀牛的人为了便于区分,给它们起了个名字“黑”。事实上,黑犀牛的皮肤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像白犀牛一样的灰黑色。黑犀牛和白犀牛最显著的区别是三点:第一,黑犀牛的正常体重只有800-1400公斤,远远低于白犀牛;其次,黑犀牛有一个圆而尖的嘴,上唇中部有一个突出的凸起。第三,黑犀牛以树叶和树枝为食,头朝上。因为白犀以草为食,所以它头部的前端相对靠近地面。

此外,当遇到母犀牛和她的幼崽时,她可以通过行走的姿势来辨别。当黑犀牛母子走路时,母亲通常会跟着第一个孩子。白犀正好相反。

历史上,黑犀牛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共有8个亚种。然而,由于过去200年来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捕猎,黑犀牛的数量急剧减少,许多亚种已经被宣布灭绝或濒临灭绝。其中,西非的黑犀牛于2011年11月20日被宣布灭绝,这是最近灭绝的黑犀牛亚种。

长齿印度犀牛

说到非洲的物种,让我们更加关注亚洲犀牛。尽管由于报道较少,亚洲犀牛远不如它们的非洲亲戚出名,但它们的实力一点也不差。最大的印度犀牛平均雄性重2200公斤,雌性重1600公斤,仅次于白犀牛。

与其他使用长而尖的角作为武器的犀牛不同,印度犀牛的头上只有一个非常短的角,属于犀牛家族——独角犀。因此,印度犀牛在遇到危险时通常不用角来保护自己。相反,它依靠巨大的身体以每小时28英里的高速相互撞击。必要时,它也用嘴里的獠牙来咬人(最长的接近9厘米)。在北京动物园,印度犀牛曾经杀死过黑犀牛。

印度犀牛目前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森林和草原交汇的地方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它们以水边的树叶、杂草和芦苇为食,擅长游泳。

像其他犀牛物种一样,印度犀牛曾经拥有大量的犀牛,分布在从巴基斯坦到缅甸的广大地区,甚至古代中国也被认为拥有它们。同样,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偷猎活动,印度的犀牛数量已经迅速下降,一度不到200头。经过近几年的保护,目前的数量已经恢复到大约3200只,但它仍然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一个脆弱物种。

只有雄性角的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是亚洲独角犀牛的另一个属,与印度犀牛关系密切。成年爪哇犀牛的平均体重约为1500公斤,最大个体可达2300公斤。皮肤颜色主要是灰色,比印度犀牛光滑。我喜欢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红树林沼泽,以树枝和树叶、嫩枝和各种水果为食。正常情况下,寿命为35至40年,最长可达50年。它是世界上唯一只有雄性角的犀牛。雌性爪哇犀牛可以哺乳长达2年,每个孩子只能产一个宝宝。

今天的爪哇犀牛是以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名字命名的。历史上,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和其他地区,共有三个亚种。其中,最大的北方亚种和最小的印支亚种在20世纪60年代和2011年左右被宣布灭绝,原因是战争和人为狩猎。印度尼西亚,一个命名的亚种,也从苏门答腊岛消失了。据统计,目前生活在爪哇岛西部的乌东古龙国家公园里的野生爪哇犀牛不到60头。

全身长毛的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是亚洲唯一的双角犀牛。它也是现存犀牛中最小的成员。成年苏门答腊犀牛体重在500至1000公斤之间。它主要生活在水源附近的山丘、沼泽、热带雨林和陡峭山谷的灌木丛中。它通常在早上和晚上进食。与树木相关的植物,如嫩叶、树苗、水果、树枝和树叶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白天,它喜欢挖一些有角的泥坑,然后躺在里面休息。它温和而胆小,同一物种之间很少争斗。

苏门答腊犀牛是唯一全身长满毛发的犀牛。它覆盖着浓密的红棕色长毛,与已灭绝的多毛犀牛关系密切。

此外,苏门答腊犀牛也是最擅长“交流”的犀牛。这项研究发现苏门答腊犀牛经常用叫声来互相传递信息。主要有三种声音:一种是“咦”的声音,一秒钟内的一声短促的尖叫,以及苏门答腊犀牛之间最常用的声音。另一种是类似哨声的尖叫,这是三种声音中声音最大的,主要用于在发现危险时互相提醒。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它们兴奋时,也会发出类似于露脊鲸的悦耳声音,也被称为“鲸之歌”。

目前,苏门答腊犀牛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它也分散在婆罗洲和马来半岛,但总数只有大约200。像爪哇犀牛一样,苏门答腊犀牛属于极度危险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