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用汽车代替步行,道路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酒后驾车”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酒后不驾车,酒后不驾车”的原则也深入人心。然而,最近关于“毒品驾驶”的新闻报道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从其严重后果来看,其危害性堪比“酒后驾车”。

最近,瑞昌市的一名女司机王某在服用感冒药后驾车外出,但在驾车时却昏昏欲睡。结果,他的车冲到左车道,撞上了站在路边的梁某,撞上了一盏路灯,路灯翻了个身,最终导致梁某的抢救无效而死亡。

同样,在深圳市罗湖区步心府路翠竹派出所门口,一辆由西向东行驶的汽车失控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三辆汽车,并在路中央翻车。撞坏的汽车严重受损,碎片散落一地。幸运的是,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伤亡。经过调查,警方了解到,该车司机张在开车前服用感冒药,导致他在开车时精神状态不佳,从而造成事故。

“毒品驾驶”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照片来源:照片臭虫创意免费版)

上述两起事故都是由“毒品驾驶”造成的,即在服用某些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后驾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概念,但事实上,“毒品驾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隐藏的“交通杀手”。国外一项关于致命交通事故中使用药物的调查显示,服用感冒药后驾驶的事故率为72%,服用镇静剂和抗抑郁药后驾驶的事故率为97%,饮酒后驾驶的事故率为87%。因此,“毒品驾驶”的危害绝不亚于“酒精驾驶”。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还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机动车安全行驶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然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毒品驾驶”。

禁止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物或麻醉药品驾驶(照片来源:拇指生物免费版)

首先,为什么“毒品驾驶”会影响驾驶?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处于人车信息处理系统中,人在系统中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驾驶员通过眼睛等感觉器官获得信息,第二阶段是大脑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第三阶段是根据判断进行适当的处理。这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这要求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对感觉器官的高度敏感、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及观察、判断和正确处理道路状况的能力。特别是,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驾驶员可以控制情绪并采取准确快速的措施,从而避免风险。如果你想达到上述要求,你需要你的大脑一直保持清醒。然而,一些药物含有抑制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成分。服用后会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头晕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降低其反应和思考能力。因此,服用这些药物后驾车会造成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药物不良反应影响驾驶安全(照片来源:照片臭虫创意免费版)

那么,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是什么?

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俗称感冒药,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导致驾驶事故的药物,司机应该多加注意。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和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和金刚烷胺等。,给药后可能引起头晕、疲劳、嗜睡等症状。此外,一些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药,如VC银翘片、安卡黄敏、感冒灵等,含有抗组胺药,服用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视力模糊、嗜睡、倦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在开车前应该小心地服用。

抗组胺药如盐酸异丙嗪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赛庚啶等抗组胺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常出现嗜睡、眩晕和疲劳等不良反应。如前所述,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药物也有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会影响驾驶安全,因为它的中枢抑制作用会降低吸毒者的反应,甚至导致嗜睡。

常见的镇静催眠药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塞克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研究证明,这类药物可减少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注意力分布和其他驾驶能力,损害动态视力,同时还可使人头晕、困倦、焦虑、抑郁、疲倦、困倦、头晕和精神错乱。因此,驾驶前和驾驶过程中不应服用镇静和催眠药物。

常用抗过敏药物包括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扑尔敏、盐酸异丙嗪(吩嗪)、盐酸赛庚啶、盐酸阿奇霉素等。服药后可能出现嗜睡、头痛、头晕、震颤、疲劳、耳鸣和幻觉等症状。开车前要小心。

影响身体功能的抗生素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

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伤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表现为耳聋、耳鸣、听力丧失、眩晕、失衡等。抗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可刺激大脑中与精神有关的多巴胺受体,并可导致失眠(或兴奋)、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服药后;喹诺酮类包括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这会导致头痛、失眠、烦躁不安、头晕、焦虑等。

药物会引起头晕、头痛和其他不良反应(照片来源:照片臭虫创意免费版)

常用的镇咳药物包括可待因、咳嗽敏感性、祛痰、美沙芬等。服用后,会出现嗜睡和头晕等症状。过量服用还会导致易怒和兴奋,从而影响驾驶安全。

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布洛芬、匹佐芬、吲哚美辛等。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药物可导致眩晕、视觉听力丧失、耳鸣、大量出汗,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虚脱等副作用。服用布洛芬后,偶尔会出现头晕和头痛的症状,少数人视力下降,颜色辨别困难。吡唑替芬可引起嗜睡、疲劳、嗜睡等症状;吲哚美辛可引起头痛、幻觉、眩晕、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驾驶员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常见的抗心绞痛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双嘧达莫(双嘧达莫)、戊四硝酸酯、吡卡西林(心脏舒宁)、硝酸异山梨酯(硝酸异山梨酯)等。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疲劳、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等。

常用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消渴丸、甲苯磺丁脲等。如果进食量减少,过量服药,服药后或进行更剧烈的活动后未能及时进食,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并出现疲劳、心悸、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的低血糖也会导致痉挛、昏迷、意识模糊等。

降压药物主要有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普萘洛尔(普萘洛尔)、利血平等。服药后可能出现嗜睡、疲劳、头晕和幻觉等症状。开车前禁止服用此类药物。

常用的抗焦虑药有地西泮、利眠宁、硝西泮(nitrazepam)、盐酸恶嗪(antail)、氟西泮(flu安定)等。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疲劳、心悸等。

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马普替林、氯丙咪嗪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劳、视力模糊、反应缓慢、肌肉震颤、嗜睡等。

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的药物包括雷尼替丁、胃复安(胃复安、胃复安)、法莫替丁等。服用后会引起头晕、头痛、耳鸣、疲劳、共济失调、颤抖等症状。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在服用以下七种药物(即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后驾车。催眠药物;恶心、呕吐或过敏的药物;止痛药。兴奋剂;治疗癫痫的药物;抗高血压药物。

世卫组织规定禁止驾驶的七种药物(照片来源:照片臭虫创意免费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毒品驾驶”?

首先,在上车前4小时服药或服药后6小时开车是不合适的。其次,不要在开车前喝酒精或酒精饮料,因为酒精实际上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它会增强安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镇静剂的毒性。此外,对于已知有不良反应但不能相互分离的药物,可以在上车前服用一半,并在休息时补充足够的量。对于上述易昏睡或导致昏迷的药物,最佳服药时间为睡前0.5小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日常生活的不便,还可以促进睡眠。至于常用的抗感冒药物,有些分为日服片或夜服片,如白凤宁片和白加黑感冒片。每日服用的药片不含抗过敏药物,很少引起嗜睡。因此,建议每天服用尽可能多的片剂。

吃药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图片来源:免费版图片虫)

当然,避免“毒品驾驶”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在服用上述药物后再开车,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是道路安全的保证。

共同确保道路安全(图片来源:免费版本的图片臭虫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