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食物为生,庄稼能否收割直接影响到人类饥饿饱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在古代中国。因此,农业害虫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消灭它们,保证产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然而,在古代,对付害虫的丰富农药种类并不多。人们如何对付害虫?

虽然与现在相比,古代人类的需求要少得多,但是由于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基本上是靠看天空吃饭的。如果蝗虫频繁发生,将会有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古代的害虫主要包括蝗虫和蛾子。为了生存,当害虫猖獗时,每个人都把其他事情放在一边,整个人都加入到捕虫队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府就设立了专门的官员来控制害虫。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祖先们发现“一物归一物”的现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广泛存在。螳螂捕到蝉和黄雀后,为什么不用食物链上的小节点来控制农业害虫呢?于是,“以虫治虫”的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最早见于晋代韩吉的《南方草木》中。

古人发现许多鸟类捕食害虫,如喜鹊、黄雀、乌鸦、白颈鸟等。除了鸟类,还有捕食害虫的昆虫。据沈括《孟茜笔谈》记载,宋代粘虫为害农田时,当地曾用一种叫“庞布”的昆虫消灭粘虫。许多家禽也可以用来消灭昆虫,例如,鸭子在明清时期很流行。谚语“竹鸡在家里啼叫,白蚁变成泥”也是同样的道理。竹鸡被用来消灭白蚁。与使用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植根于天敌的作用,绿色无污染,不会对河流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如化学防治害虫快,准备时间较长,局限性较大。

聪明的古人开始研究防治害虫的药物。很快,他们开发了许多植物性药物,如甲草和芒草。海市蜃楼和鱼腥水等动物药物;还有矿物质药物,如盐、硫磺、石灰、砷等,可谓五花八门。使用方法也非常简单,或与种子混合储存,或与种子一起种植,或用药物浸泡或用煮沸的汁液喷洒,以及方法如点燃烟雾和涂抹虫洞。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双管齐下,让虫灾成为过去。

参考:

王,《浓缩的世界》,1999年4月16日

“中国古代害虫概念及防治技术研究”,龚光明,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