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条狗》绝不是一本写给爱狗人士的书籍,虽然是从狗的视角出发,但探讨的内容更像是一部微缩哲学史。当狗狗有了人类的心智,能听懂人类的话语,那人类身上的很多事情,也就能投射在狗狗身上了。很多人不喜欢哲学问题,因为根本得不到答案,但哲学迷人的地方往往在于思考的过程。通过狗巧妙的探索人类的本质,这才是《十五条狗》的核心,相信读完后会给你增添更多不同的视角。

《十五条狗》短评一:

假如真的有这样的一个赌约——因为讨论到了人类的本性,在麦禾酒馆里喝酒的天神阿波罗和赫尔墨斯不对付了,于是打了一个赌。阿波罗说:“动物——任由你挑一种——要是有了人类的智力,会比人类更不快乐。”

等等,这个赌约中有一句话很奇怪啊!为什么,如何动物拥有了人类的智力,它们就会像人类一样“不快乐”呢?难道人类真的这样觉得,自己是“不快乐”的那一分子吗?!为什么,人类就不能是“快乐”的呢?!不过在考虑到打赌的双方是天神阿波罗和赫尔墨斯,这个疑问就先憋在肚子里吧!先不要置疑,而是不妨畅想一番:如果动物拥有了人类的智力,它是会感到快乐呢,还是会感到不快乐呢?

酷爱论辩的思想家庄子在《秋水》中回复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时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他俩一来一往,怼得甚是热闹。不过,这两个人就没想一想,鱼成为他们论辩的工具,内心中的阴影面积又究竟会有多大呢?

庄子和惠子论辩中的“鱼”所没有的机会,这一次,在加拿大作家安德烈·亚历克西斯的笔下,十五条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光明之神阿波罗赋予途经的一个诊所内侧一个狗舍里的十五条狗以“人类的智力”,但还让它们保留着“原有的记忆”。这十五条狗,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一幕幕悲喜剧呢?

这说不清是“幸运”还是“不幸”的十五条狗,分属不同的狗的品种,本来就具有不一样的性格、品质以及其他外在、内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们本来就是狗,正常地过着属于狗的生活,本来也挺好的。这下子,由于两位天神打赌,它们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变化,它们神乎其神地拥有了“人类的智力”,但却还保留着“原有的记忆”!那么,在狗看来,它们还是狗吗?它们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人了吗?那么,在人类看来,估计还是觉得它们是狗的会多一些,甚至觉得它们是妖魔鬼怪的更多一些——根本不存在既是人又是狗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一是一、二是二的问题,根本不存在灰色地带!

所以也就可想而知,虽然拥有了人类的心智,但是,这十五条狗既当了不人,却也无法回去继续当狗了!除非两个惹事的天神又想起了他们的赌约,让狗重新回去当真正的狗;否则,真的,它们就什么也不是了!真正的人会嫌弃它们,真正的狗也会嫌弃它们!除了这样的可能性,不会再有其他可能了——不存在其他的幻想。

似乎是很可笑很不可能的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成为现实,确实也很可怕,根本不敢想象。人就是人,狗就是狗,最正常不过的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不会变成狗、狗也不可能变成人,倒还真的存在人不人、鬼不鬼的事情呢!

作者:星空(来自豆瓣)

《十五条狗》短评二:

生命的本质是痛苦,还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引起广泛的争议,赞成任何一方的都能够给出详尽的论据。在某种情况下,似乎前一种观点占据着更具优势的地位,代表性的观点有佛教的教义、叔本华的悲观论调,尽管以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为代表的后一种观点,同样不乏拥趸。虽然这种形而上的思考时常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但是,我们确实在不同时刻体验到了二者,生命更近乎是一杯加了糖的咖啡。

不过,这种感觉并非我们人类独有,小说《十五条狗》中的主角——十五条因为天神的赌局而有了“人类的智力”的狗狗——对此感同身受。它们原本因为种种原因被关在兽医医院的笼子里,却突然拥有了逃离的本领和沟通的语言,这种语言,不是此前那种“共同的语言”,即“只保留重要信息、只重视社会地位与生理需求的语言”;它们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是“自由到了无助的地步”。

在这次短暂的赌约,也即狗狗们的生命之旅中,一开始罗纳迪诺、莉狄亚、阿加莎选择放弃,剩下十二条狗继续前行。很快,它们因为内部的种种纷争——关于领导权、语言、人与狗的关系,等等——走向分裂,并以残忍地绞杀同类告终:这与人类何其相似!随后,一个复仇计划浮出水面,并最终得以成功执行。十五条狗中,除了最初几个主动死亡的,其他的大都没能善终(尽管它们的生命中不时出现闪光的时刻),时常写诗的普林斯似乎是一个例外。

在后神话时代,这部带有实验色彩的小说,乍看来荒诞不经,带有讽刺意味,但不可否认,它仍然追问着人类,乃至生命的意义与尊严,特别是在诸神冷眼旁观、有时还会略带恶作剧性质地干预其中的背景下。我们的生命到底是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的计划的实现,还是仅为天神的一场游戏,抑或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无意义?

显而易见的是,《十五条狗》与诸多文本有着巧妙而精到的互文关系,故事的整体结构——天神的赌约——与歌德的名篇《浮士德》大体相同,一边是高高在上操弄人类命运的天神,一边是演绎喜怒哀乐而不自知的人类;至于人狗关系及其对情节展开的作用,不免使人想起《动物农场》(尽管《十五条狗》并没有在政治维度上穷尽更多笔力),当然,人类不必担心这十五条狗会造成社会动乱。

智力或理性能够保障人类的生命是幸福的吗?天赋自由或自由意志固有其可贵之处,但是,它果真通向生命的福祉(well-being)吗?尽管卢梭认为,人类天性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示,自由是赐予,但亦是重负,可能没有绝对无约束的自由,它需要主体不断地做出选择,并同时为此负责,因而难免出现渴望“逃避自由”的倾向。也许,只有到了生命的终点,每一个体方才发现,其实人生始终是苦乐参半。

作者:发光的吴情(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