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了,终于出现了...2015年9月的第一天,南太平洋传来了好消息。30年后,生物学家再次发现了软体动物“活化石”——活弯曲壳鹦鹉螺。这种生物因其漫长的进化历史而闻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鹦鹉螺如何能存活近5亿年。请听作者说。

鹦鹉螺看起来像什么?

无论是生活常识还是书本知识,我们对世界上的动物都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但是鹦鹉螺奇怪的“外表”肯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它就像一只一直生活在华丽蜗牛壳里的鱿鱼。奇怪的外观也暗示了它非凡的活化石身份。

根据生物分类学,鹦鹉螺属于古代头足类。什么是头足类?这种动物的头非常发达,它们的“脚”也长在头上,因此得名“头和脚”。此外,它们的“脚”不仅位置奇怪,而且功能强大。进化的“腕足动物”是一种强大的狩猎武器。我们熟悉鱿鱼、章鱼和其他属于头足类的动物。

然而,鹦鹉螺是头足类甚至动物王国中现存的最老的“长者”。鹦鹉螺不同于普通的头足类动物,它不仅具有“头足类”的特征,还具有蜗牛般的壳。然而,鹦鹉螺的外壳并不是白色的。鹦鹉螺壳的内部被分成30多个大大小小的壳腔,这些壳腔中充满空气(因此也被称为“空气腔”),以增加游泳时的浮力。第一艘具有仿生学意义的电池潜艇从这里开始。

直壳鹦鹉螺

古代鹦鹉螺曾经是“直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鹦鹉螺的壳都是像蜗牛壳一样的“曲面壳”,也就是说,壳是卷曲的。然而,我们都知道头足类下的鹦鹉螺亚目出现在寒武纪末期(约4.9亿年前)。根据现代化石统计,当时鹦鹉螺的种类多达2500种。除了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蜗牛形“曲壳”鹦鹉螺外,还有一种“巨型”软体动物——直壳鹦鹉螺。

根据现有的化石证据,最早的鹦鹉螺和现在的鹦鹉螺主要在三个方面不同:一是身体大小的差异,现有的鹦鹉螺的大小不超过20厘米,而史前的鹦鹉螺可以长到10米以上,相当于现在的鱿鱼王。二是生活环境的差异。现存鹦鹉螺属海洋底栖生物,主要生活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区,而史前鹦鹉螺主要生活在浅海区。第三是外壳的不同。现存鹦鹉螺的壳像蜗牛一样弯曲,而史前巨型鹦鹉螺的壳是直的圆锥形,就像小丑戴的帽子。因此,史前鹦鹉螺也被称为“直壳鹦鹉螺”。但是现在直壳鹦鹉螺已经变成了一堆化石,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

鹦鹉螺,“弯”也不错

这一切都来自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在地球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灭绝。我们更了解的是白垩纪末期(约6500万年前)的灭绝,它导致了恐龙的消失。如果我们想知道鹦鹉螺为什么变得“弯曲”,我们需要回顾第一次大规模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大约4.4亿年前)。

奥陶纪气候温和,浅海广泛分布在地球上,但陆地大气中的氧含量很低。因此,那个时期成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天堂”。我们熟悉的三叶虫、海蝎子和直壳鹦鹉螺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生物。

然而,到奥陶纪末期,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许多环境适宜的浅海相继消失。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地球上第三个大冰期——早古生代大冰期。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包括巨大的直壳鹦鹉螺。但是直壳鹦鹉螺在这次灭绝中完全消失了吗?古生物学中有不同的声音。

根据古生物学的传统观点,直壳鹦鹉螺不仅在奥陶纪末的大规模灭绝中幸存下来,而且在二叠纪末(五大物种中最严重的一个)也幸存下来,直到三叠纪末才消失。然而,近年来,考古学家在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直壳鹦鹉螺,称为“正鹦鹉螺”。这表明它们存活到中生代末期,但没有逃脱白垩纪的灭绝。

因此,直壳鹦鹉螺的近亲,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六种曲壳鹦鹉螺,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它们相对较小的体积和特殊的深海生活环境使它们更容易适应环境变化。似乎“弯曲”也有“弯曲”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