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仅仅是刻在龟壳和动物骨头上的文字。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的那一刻起,在过去的100年里,已经出土了15万多块甲骨文(大部分在河南安阳)。通过整理研究,相关学者发现甲骨文主要流传于商代晚期,被皇室贵族用于占卜和记录。那么,用于占卜的甲骨文和用于记录的甲骨文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呢?商人是如何区分他们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商代的占卜过程。第一步是用小刀去除龟壳上所有残留的肉、肌肉、软骨、脂肪和其他组织,然后在清水中清洗和干燥彻底清洗过的龟壳或动物骨;第二步,卜筮官(商代叫任真)在龟甲背面钻一个洞,当龟甲快要完全穿透时,就停下来,然后用火烤这个洞。随着温度的升高,龟壳的前端会不断地从钻孔周围裂开,在噼啪声中形成裂缝。商人把烤好的裂纹视为“符号”。占卜官根据这些预兆判断好坏,并将占卜结果记录在龟壳或动物骨头上。到目前为止,完整的甲骨已经制成。

如果只是用来做记录,就省去了钻孔和火烤的环节,直接在干燥的甲骨上刻字。那些没有火痕迹的龟壳自然成了保存记录的甲骨文。

可以看出,要区分甲骨文是用于占卜还是记录,只需看它上面是否有火烤的痕迹。

除了存在火烤的痕迹外,甲骨文的使用也可以从它们的材料中粗略地判断出来。一些学者认为乌龟由于其长寿,在古代被认为是精神上的神兽。因此,龟甲基本上用于占卜,而用于记录的龟甲相对不太讲究。除了龟甲之外,牛或羊的肩胛骨上也可以刻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