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本书,都是有开始有结尾的,而一个开头对于一部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史书也是如此。史书的记载也一定有一个开端,也许是人物,也许是事件,而如果能够作为史书的开篇,自然也是别有深意的。在《资治通鉴》书中,就将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开篇,看起来是要从战国时期开始讲起,但其实把这件事情作为开篇,也是作者的一个别有深意的安排,那么究竟这样的安排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三家分晋简介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2、什么以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篇?

第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出发点。司马光当官时期正好赶上王安石发起变法,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已经有了亡国征兆,像王安石这样的有识之士决定仿效当年的商鞅实行变法,作为儒家子弟竟然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王安石在获得宋神宗的支持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贬出中央,司马光正是在退居洛阳的十五年内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

作为一位史学家,面对国家剧烈变动的时候提出了回顾历史,总结国家的兴亡得失。在看到王安石借助君王的权威,大规模贬斥官员,任用私人,更改祖宗法度,就以三家分晋作为全书的开端,韩、赵、魏三家作为国君的大臣,不仅没有起到辅助君主的作用,还将国家权利篡夺在手中,将君主驱赶到一边,分割国君的土地,这种行为本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举动,而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不仅不号召诸侯一起消灭这三家,反而将这三家列为诸侯,此后周天子的权威完全丧失,彻底沦落为一个普通的小国。

周天子的国土面积跟小国一样大,但是当年楚王问鼎中原的时候,周天子一句“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将楚王吓得赶快跑回老家了。当周天子将三家列为诸侯后,列国纷纷称王,周天子五世就亡国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就是在于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尊卑秩序,将名分与礼器授予破坏尊卑秩序的韩赵魏三家,名分与礼器是国之重器,不可轻易授予。这也是为什么商鞅变法后被秦惠文王车裂的原因,因为秦孝公授予商鞅只有君主才能掌握的实际权力,在名分上被赐予商君的名号,秦国百姓可能不知道新任君主是谁,但是一定知道商君是谁,这样的一个人已经有了篡位的可能性。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授予大臣以君王的权力导致君臣易位的可能性。

第二个原因就是司马光对《左传》的崇拜。司马光年轻时就十分喜爱《左传》,《左传》以《春秋》为底本,内容包含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基本上涵盖了春秋时期。《左传》的特点就是编年体和评论,这两点在《资治通鉴》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的评论,《左传》记载的内容在三家分晋前截止了,而司马光从三家分晋开始记载,体现了司马光接续《左传》的雄心壮志。

3、为何以三家分晋开始又不记载春秋历史

首先,《资治通鉴》开篇就讲:“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可见这部史书主题之一就是“维礼”。

“三家分晋”正是周朝礼法体系完全崩溃的标志,也被儒家认为是夏商周三代美好的时代终结。因此《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端也是想以此呼吁未来的统治者重视礼法制度。

其次,在《资治通鉴》成书前,中国影响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就是孔子所编的《春秋》。《春秋》是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资治通鉴》的综合影响也比上《春秋》。

正因如此,司马光认为自己编撰的《资治通鉴》怎么能与圣人的《春秋》相比!既然《春秋》及其三传已经记载了春秋的历史,那么《资治通鉴》自然就从春秋彻底结束的“三家分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