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王国里,饲养雌性动物对幼崽的生存至关重要。发表在美国期刊《神经元》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雌性老鼠将小老鼠带回巢穴的“本能”来自于特定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

先前的研究发现,大脑的“视前区”是与母亲行为相关的重要区域,但具体的神经信号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个新的实验中,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林大羽的团队研究了雌性老鼠与自己的和其他“老鼠宝宝”互动时大脑的“视前区”。结果显示,在接近“小老鼠”并把它抱回巢的过程中,“视前区内侧”是最活跃的,这是一种被称为“雌激素受体α”的蛋白质电信号。一旦“小老鼠”回到它的巢穴,这个电信号的水平就会降低。

研究发现,如果这些细胞活动被化学手段阻断,雌性老鼠的“产犊”行为将会消失。如果这些细胞被人工激活,“不生育”的雌性老鼠也会表现出类似的母性行为。

该论文的资深作者林大宇告诉新华社记者,研究发现“母鼠”无法区分自己的“小老鼠”和其他家庭的“小老鼠”,因为“小老鼠”的活动能力不够,其他家庭的“小老鼠”很少出现。然而,“母羊”可以区分自己的“小羊”或其他“小羊”。林大羽推测,这是因为“母羊”嗅觉器官的副嗅球参与了婴儿的识别行为。

她说,该小组接下来准备研究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蛋白的积极表达,以及在此期间男性是否存在类似的机制。

文章的原标题是“动物实验揭示:母性行为”本能“源于特定的神经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