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和有视力的人在时差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差别不会太大。

节奏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所有的生物活动和行为都随着时间表现出有规律和重复的变化。昼夜节律是哺乳动物最常见的生物节律,表现在活动规律、代谢水平等生理生化指标上。

生物钟以24小时为周期振荡。这一过程受自身调节反馈环的转录和翻译调节,并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正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下,生物钟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水平被周期性地表达,生物节律因此得以维持。

多个生物钟周期振荡器形成哺乳动物的周期同步系统,由昼夜节律基因和编码蛋白形成的振荡器位于单极神经元中。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中约2万个单极神经元是生物钟细胞,是控制昼夜节律的主要生物钟。内部计时机制可以整合周期性节律系统。此外,周期振子广泛分布在受超临界流体控制的生理系统中,每个生理系统中存在多个周期振子。SCN振荡器通过周期性的同步和协调来调节生理和行为中的局部节律,这为整个哺乳动物身体控制提供了精确性和稳定性。

由于昼夜节律,光照已经成为许多动物的内源性节律触发因素。在哺乳动物中,光刺激产生的信号通过视网膜到下丘脑的视觉通路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通路在特定时间激活基因表达。此外,昼夜节律的同步还涉及到从SCN到其他大脑区域的下游振荡器信号传导。

光信号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由杆状细胞、锥状细胞和光敏色素组成,但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不是几种光反应所必需的。光诱导可以改变SCN的生物钟周期,但杆细胞和锥细胞的器官,如松果体和垂体,也可以在没有光诱导的情况下经历周期性反应调节。

即使对于完全失明的人来说,一些光感受器也可能正常工作,因此在影响昼夜节律的光信号接收方面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此外,对于人类来说,外部光信号的输入仅部分影响昼夜节律,并且昼夜节律的形成和维持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