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2日,死亡率高达50%~90%的埃博拉病毒已在非洲国家造成1000多人死亡。由于尚未找到病毒的确切来源,也没有开发出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世界各国极难预防和控制埃博拉疫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埃博拉病毒,解放军302医院的传染病专家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真面目,并指出抗毒血清疗法可能对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有效。

抗毒血清疗法还是有效的

面对“超级病毒”埃博拉病毒肆意吞噬人类生命的事实,解放军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表示,埃博拉病毒虽然凶猛,但无法逃脱传染病病毒发展的一般规律。像许多传染病家族的成员,如麻疹和白喉,在侵入人体后,它首先征用淋巴细胞,然后侵入肝脏和脾脏,最后完全破坏每个器官的功能和破坏免疫系统。

陈菊梅指出,抗毒血清疗法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其原理是将恢复期患者或动物的免疫抗毒素血清注射到相应疾病的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疗法最早应用于1890年,当时德国军医贝林首次用羊复原血清成功治愈了一名垂死的白喉患儿,这是人类征服白喉传染病的重要一步。贝林还获得了190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03年,原302医院专家组成员蒋因治疗第一批从北京输入的非典病人,不幸感染上非典病毒。注射了20天恢复的病人血清后,他的身体恢复了。

作为抗毒血清疗法的实践者,江说:“当病毒在传染病的恢复期患者中消除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不仅能产生抗体,还能产生一部分记忆细胞。它们会随着人体环境中体液的循环而到达血液,并存在于血清中,被称为“抗毒血清”。当它被注射到患有同类传染病的病人体内后,抗毒素血清可以起到‘雷达’的作用,识别出病毒并不断分裂,然后产生大量抗体,最后彻底消灭病毒。”

陈菊梅和江均建议,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治愈率很低,医务人员可以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中提取复苏血清并回收,如马、羊等,并将其注射到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体内,这可能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治疗期间必须计算静脉注射的剂量,必须进行过敏试验,并应警告血吸虫病的发生。

隔离和保护是关键

鉴于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专家建议,隔离和控制传染源以及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只要疫情得到控制,埃博拉病毒就不会失控。

军队应急指挥机制专家咨询组成员、302医院传染病诊断研究中心主任赵敏指出,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症状没有特殊性,应与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区别。目前,埃博拉出血热仍然缺乏有效的疫苗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当患者脱水时,需要使用含有电解质的液体进行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重症患者需要严重的支持治疗。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疑似或确诊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应与其他患者隔离,并由采取了严格的感染控制保护措施的卫生工作者进行治疗。”302医院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说。

此外,从非洲返回的人员应被严格隔离,有疾病暴露史的人员应被隔离,以控制传染源。一旦在医学观察过程中出现发热、疲劳和咽喉痛等临床症状,应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当然,各级医疗机构都要提前进行培训,做好防护演练。医务人员充分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应高度防范可疑病例,尤其是住院患者,并应严格保护他们,包括病房设施、医疗条件、个人防护等。

同时,专家还提醒公众也应该提高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目前,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不应该去疫区。如果他们必须离开,他们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不要与病人接触。减少与高风险动物(如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触非常重要,包括不要捡拾森林中发现的动物尸体,也不要处理动物的生肉。

据了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相对稳定,并且具有中等的耐热性。在56℃不能完全灭活,其传染性只能在60℃30分钟内被破坏。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以完全灭活它。对化学品敏感的消毒剂,如乙醚、脱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和次氯酸钠,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钴60辐射和伽马射线也能使其失活。

专家建议,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埃博拉病毒确诊病例,但作为一种流行性出血热,它仍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他们建议国家增加对出血热和出血性疾病的科学研究项目,并加快预防疫苗的开发。

相关阅读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疾病病毒,可导致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在苏丹南部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因此得名。

埃博拉疾病的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潜伏期内感染的风险很小。一旦疾病发生并迅速发展,患者将出现高烧、畏寒、极度疲劳、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和相对心动过缓。然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变化,如嗜睡、谵妄和其他症状。

接触传播是该疾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接触患者和受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物而被感染。患者的血液在感染后能保持高病毒含量。据统计,受感染者的血液中含有1万至100万种埃博拉病毒,甚至一点咳嗽的唾液都可能致命。

此外,虽然还没有证实存在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案例,但存在某些可能性,应该加以防范和妥善保护。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或结膜感染,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和性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这可以通过基因扩增和病毒培养来证实。患者血液中的埃博拉病毒特异性片段可通过基因扩增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埃博拉病毒可通过病毒培养分离培养。

病毒的诊断也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抗埃博拉病毒lgM抗体(在发病后2-9天出现,持续6个月)和抗埃博拉病毒lgG来进行。同时,可以检测血液或体液中的埃博拉病毒核糖核酸和血清中的埃博拉病毒抗原,必要时可以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