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发以来,截至8月26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埃博拉感染病例数已达到近3 000例,导致塞拉利昂、利比亚和几内亚1 427人死亡,其中100多名医务人员在治疗埃博拉感染患者时死于感染。

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通常遵循动物、动物-人或人之间的传播途径。在社区环境中,受感染病人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以及受感染人死亡后葬礼造成的社区内传播是埃博拉爆发的重要因素。

患者或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和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尿液和粪便)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可通过接触患者和受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物而被感染。

迄今为止,医院传播也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病人的血液可以保持高水平的病毒。如果在治疗、护理或处置病人身体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家庭成员很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也会导致医院之间的传播。

作为一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它在潜伏期没有明确的传染性,其传染性反映在疾病的发病上。目前,尚未证实存在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病例,但在发病第61天和患者康复后7周,可在患者体液中检测到病毒,这表明有性传播的可能性。然而,到目前为止,在人类社会中还没有性传播或空气传播的确诊病例,但是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根据对埃博拉出血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分析,应该说埃博拉病毒仍有机会通过病毒携带者或患者传入中国。中国病毒病研究所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董小平表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病毒携带者或疾病早期患者可能会乘飞机前往中国。无论是家政工人还是非洲朋友来中国,这种机会都是存在的。第二个传播源是易感动物。病毒也有可能通过进口动物带入,但这是完全可控的。

对于进入的感染者,通过这种方式不太可能在人群中形成长期的流行,因为患者易于识别,潜伏期不具备传染能力,也不存在潜伏感染。也几乎不可能形成易感动物的长期流行,因为进口大猩猩很难放入中国的森林,可能是一些经济动物或观赏动物。根据这些分析,可以说埃博拉有传播的风险,但在中国造成大范围流行病的风险非常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研究员向也认为,目前疫情存在输入中国的风险,但风险较低,由输入病例引起疫情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更低。因为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目前没有改变。

目前的疫情仍然很高,没有迹象表明短期内可以迅速控制。然而,迄今为止,除了四个非洲国家外,其他国家没有发现确诊病例。疫情仍然局限于四个非洲国家。流行国家正在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在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技术支持和援助。

项说,中国与非洲四国有一定规模的人员往来。由于这一流行病的影响,前往受这一流行病影响的西非国家的人数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减少,而从西非国家返回的公民人数可能会增加。目前,还没有发现会显著增加海外公民受感染风险的特殊情况。在流行国家的中国公民中没有发现感染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中国已经加强了入境检疫,并为监测和预防做了一系列准备。从病例发现、诊断和处置的能力来看,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旦埃博拉疫情被输入,中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本文摘自第46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