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任教授课题组发明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有望在未来解决聋哑人的“言语”问题。

几天前,任的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智能石墨烯声觉人工喉”的研究论文。利用多孔石墨烯材料的优点,制作了一种具有相同收发器且适合佩戴的集成声学器件。

据介绍,该集成声学器件利用石墨烯的热声效应发出声音,利用石墨烯的压阻效应接收声音,从而实现单个器件的声音收发器。该装置中使用的多孔石墨烯材料具有高热导率和低热容的特点,通过热声效应可以发出100赫兹至400千赫的宽频谱声音。它的多孔结构对压力也非常敏感,发声时能感觉到喉部微弱的振动,并能通过压阻效应接收声音信号。因此,该设备可以准确地感知聋哑人的特殊声音,如低吟和尖叫,并将这种“无意义的声音”转换成频率和强度可控的声音,这有望在未来转换成预先录制的语言。

记者看到,当“人造喉”佩戴者大声哼唱时,人造喉会感觉到喉咙的振动,并发出预设的声音。

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博士生陶参与了这项创新。他告诉记者,在“解码”之前,聋哑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征,将不同强度和频率的低吟和尖叫进行组合,形成聋哑人的“语言代码”。“每个聋哑人编码后的发音就像键盘上的字母键一样。只需要不同的排列和组合来表达聋哑人的连续和完整的语义。这将把普通人听不懂的聋哑人转变成正常的语言,并能持续不断地表达他们。”陶路岐说:

除了区分不同的音调,智能石墨烯人工喉还可以根据声音的振动(如声强、尖叫、咳嗽等)来“解码”不同种类的聋哑“语言”。同时,它可以实现音节和声调的排列和组合,让聋哑人说出更丰富的句子。

相关阅读:不仅可以制造快速充电的电池,石墨烯还可以检测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