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1

说起傅雷,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儿子傅聪。因为从小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傅聪,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弹奏钢琴时他的那副黑色的半指手套。其实他不仅是一个老者,音乐家,钢琴家,也是艺术家。

作为中国人,他是首次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重获奖的中国人,曾经有人对他说过,为什么你不是波兰人。

在《傅雷家书》中,我却认识了另一个傅聪,那是一个韶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是被父亲要求“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青年。在1955年,傅聪留学波兰,傅雷在其中一封家书中写道:“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 他是把儿子看做谈论艺术的对手,也锻炼儿子的思想和文本,并随时给儿子做一面“镜子”。

“先为人,次艺术家”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聪谈到艺德的时候,不止一次提到的问题。傅雷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如果再教导儿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艺术家。做人以德为先,德艺双修,从《傅雷家书》中,这体现在父亲给儿子的点点滴滴。《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信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而在科技日与发达的今天,这个习惯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甚至摒弃。在看完《傅雷家书》以后,我非常有提笔的冲动,翻出信纸和钢笔,给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长辈来写一份家书,也许寥寥几句,也许几句家常。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2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磨难和阻力。傅雷家书记录了父亲多年来对儿子点滴的爱,这种爱使儿子即使身处异乡,同样能感觉父母仿佛就在身边。

父亲傅雷的.教育方式与别人不大一样,但却使每个看到的人的心染的金灿灿的。

这样的感情使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小天狼星﹒布莱克--哈利波特的教父。哈利从小生活在一个得不到爱的家庭里,没有享受过一天来自家人的关怀,在魔法世界里有两个人给了他这种关怀。一个是苍颜白发,向父亲一样的邓布利多教授,另一个就是小天狼星。他对哈利来说有着父亲一样的慈爱,能为他解答疑惑,也有着朋友一样的亲切,鼓励他,安慰她,使他懂得为正义而战。邓布利多选择对他无微不至的爱和保护,他是宽容的,当哈利闯祸时,站在远处,不去阻止,也未加鼓励,之后给他收拾烂摊子。他尽可能地保护哈利,替他作选择,但正是这样促使了哈立的反叛。而小天狼星的形象则是一个朋友式家长,常常是鼓励哈利做他认为正确的事,适当的时候再出来阻止,这种蜂蜜加大棒的原则指引哈利更好的成长。

通常我们会对“邓布利多式”的家长采取的保护措施产生反感甚至叛逆,但这两种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不论是邓布利多一样的保护,或是傅雷和小天狼星的鼓励,我们都应该知道它们盛装着对我们满满的爱。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反叛,而应是为了这爱,为了父母,也为了我们自己,更好的努力,更好的成长。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3

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这些书信,饱含着父母对儿子成长的关心,对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处理婚姻与恋爱问题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由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恩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

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傅聪:

谈做人:

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谈学习:

练琴时能多抑制情感,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

练琴的时间必须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

谈文学:

写实可学,浪漫不可学。

故杜甫可学,李白不可学。

谈写作: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写信,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

谈生活:

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生活纪律化,科学化。

谈工作:

即使心情有波动,工作可不能松弛。

谈爱国:

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

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

谈爱情:

诗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爱情毕竟更健全,更可靠。

谈礼仪: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

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可谓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大到道德行为,小到生活细节,无一不对儿子悉心教导。

傅雷不断激励儿子保持自己的气节:“能始终维持艺术的尊严,维持你严肃朴素的人生观,已经是你的大幸……”而且,傅雷还一再要求儿子,先做人,后成“家”,他认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艺术,最重要的是先成为一个“人”,再去做一个艺术“家”。傅雷还全心全意地为傅聪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在傅聪成才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所倾注的心血,也让儿子在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也有充足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家。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说只有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才能真正理解父母,子女对父母远远不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牵挂。我们平时也要多多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听取父母的良言,毕竟他们的人生之路走过的更长、经验更多,最重要的是,他们怀揣的,是一颗完全为了孩子的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4

《傅雷家书》以将父子之间来往的书信编集成书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父子之间的亲情。

在儿子傅聪遇到瓶颈的时候,父亲傅雷会教导他,鼓励他;在傅聪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傅雷会给他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

或许父爱不如母爱那般温柔甜蜜,但却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炽热深沉的关切之情。无论傅聪身处何地,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傅雷永远都会与他在一起,用文字来支持他。

尽管如此,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了解了傅雷不仅在艺术造诣高深,还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

他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

我们的父母也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也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关心,我们才会更努力学习、为了不负这份期望而成人成才!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5

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遂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又为傅雷和其夫人和自杀感到难过。下面是读书时作和一些摘抄,我喜爱像傅雷这样一位长辈的谆谆教导。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属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却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6

暑假,读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书摘编《傅雷家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受了很大的启发。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爱的教子读物,傅雷夫妇是中国所有父母的典范,他们呕心沥血培养着两个孩子。在他们苦心孤诣地培养下,两个成功者出现了:傅雷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傅敏则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家书中傅雷傅雷夫妇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孩子真诚地将心路历程与父母交流,浓重的亲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让读者不由对那份和谐的关系心生羡慕。

读完本书,我联想到了当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只顾严厉地教育孩子甚至是经常训斥孩子,却忽略了同孩子培养的'良好关系,他们不理解同孩子成为朋友的重要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他们没有正确看待教育子女的问题,往往在走着极端:一些家长盲目效仿傅雷的“棍棒出孝子”,错误地认为只要令子女畏惧他们就会懂事、成才,可是结果呢?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比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只有自己真正成为子女的榜样,子女才会顺着父母预期的轨迹前进。当然,也不乏一些家长成功地学习了傅雷的教子方法,成功地教育了子女。傅雷成为了亲自教育的典范。

另一方面,傅雷作为两名孩子的父亲,浓浓的爱意与关怀在家书中体现地淋漓透支。这不由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虽然,我的父亲和天下大多父亲一般普通、平凡,但他也如傅雷对儿子一般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虽然,傅雷是鼎鼎大名的翻译家,对孩子有着独到、卓越的教育方式,我的父亲不可能与之相比,但是我的父亲同样是在尽心尽力的养育着我。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帮助着我。

夜深了,只要我还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我的身影就不会孤独:父亲会坚持陪我,直到我酣酣的进入梦乡,他才能放心地休息。可是想到这次的成绩,我总会忍不住鼻头一酸,因为我觉得我不仅对不起自己,更愧对与父亲的付出。虽然,父亲没有责备我,只是不断地安慰、鼓励着我,但我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失落。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我的父亲。

我坚信,篇篇家书,片片深情,一定也会触碰到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虽然很轻、很轻,但给予你的感动却永远值得回味。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7

暑假是阅读的好时期,想想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手中捧着一本·经典·,茶几上放着一杯饮料,自己则选择最舒服的姿势。这样看书何止,是享受啊!这么好的时光别浪费了。

这个假期我看了三本书,不过受益匪浅的还是《傅雷家书》

家书,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吧,手机,电脑等早已取代了家书,即使你和你的家人远隔千里,远用手机互联网就可以在身边,但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显得特别珍贵。

一封封黄页纸的家书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更能体会亲人的情感。

杜甫不是曾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它是家人的定心剂,放心药。它是游子在外奋斗的动力,更是支持他的坚强后盾,它甚至在人孤立无援是是那无形的力量。

有了那么多的期待,细细频度《傅雷家书》,特别给人心动的感觉。傅雷一位翻译家,他认为儿子的道路跟他是那样相似,所以他利用了自己年轻是积累的丰富阅历,所接触的人情世故一一交给了儿子,使他的人生道路更加通畅。

排除他的身份,他也是一位严厉,有时也感性的父亲。不过他不避讳自己的情感,他与孩子之间不仅仅是父子,而是兄弟,所以那种架子是完全没有的,在他写给孩子的书信中,除了他对儿子的祝福,对他的建议,还有他明白的写出了自己对儿子的那种思念,显得非常感性,这位父亲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等到几年后在此翻开这本书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吧,因为它常读常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8

山水相隔,断的是梦中人的音容笑貌,断不了的是彼岸人缠缠绵绵的情思。

一封书信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传情。纸上带有墨香的字迹写的是绵柔的心,述的是婵婵的情。

在这个高速的讯息时代,很少有机会再去盼望轻轻薄纸,片片话语的信。现在,短短几秒也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人就会互通音讯。同时,千篇一律的字体,不够规整的格式却让人有所缺失,失掉了当年翘首以待的心情。

《傅雷家书》不像小说那样让人想废寝忘食的读下去。通篇都是对子女与儿媳的思念甚至懊悔,以及开导。人总是在失去后才会珍惜。当我们离开至亲至爱亲朋好友,才会思念他们,反省与他们犯下的过错。家书不是艺术品,只是父母对儿女絮絮叨叨的话语,读起来就会想起自己父母数落我们时的画面,亲切又大同小异。

傅雷和儿子都从事艺术,在那个时代。一场错误的严重左倾的“革命”,使艺术文化深陷。傅雷一家也必定受到了严重又不公正的打击。但在信中,傅雷仍不忘教育儿子爱国的坚毅精神,还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赞美,对盲从盲信的无知者的批判。

总是千里相隔,又是万里传音,用的是笔墨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