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乡镇调研报告篇1

镇在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虽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包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二)文化资源现状

1。物质文化。河包镇具有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中西文化集汇一体。一是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的报恩塔,又名白塔寺的白塔,距今800多年历史。该塔于1992年3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该塔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塔身西、南面通体裂纹最宽处达18公分。市文物局于20xx年进行过一次修缮。现正在申报成为国家文物。二是斜塔。其倾斜角度约为30度,远远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清代年间的斜塔,目前正在申报成为县级文物。三是真原堂。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法国人修建的一座25米高的砖木结构双钟楼的教堂,占地2300平米,是大足、荣昌天主教又一活动场所。并于20xx年申请成为县级文物,正在申报成为市级文物。此外,还有明朝景泰七年塔等文物。

2。非物质文化。河包镇非物质文化也较丰富多彩。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姑娘出来收衣裳》、《稀烂背篼眼眼多》、《送郎》、《天阴落雨又落沙》等;同时河包人民还创造了肉龙、儒龙、火龙、小金龙、草把龙、板凳龙、亭子戏、缠丝拳、小洪拳、纸扎工艺、车灯舞、高跷狮子舞等。其中肉龙是河包镇人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耍龙舞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喜庆色彩。1984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舞龙比赛并获得金奖;20xx年,河包“肉龙”代表xx县参加xx市元宵节龙舞汇演,获二等奖。肉龙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目前我镇正在以金凤山公园为开端和依托,以报恩塔、斜塔和真原堂等文物古迹为亮点,着力打造河包镇金凤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中来,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

二、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没有较系统较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用,更别说引入企业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市、县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经营性文化产业一片空白。我镇目前从事文化信息方面的企业仅一家小网吧,其它有些零星的照相馆和打印部,规模和效益之小几乎可以略为不谈。

(五)缺乏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广场。目前河包镇正在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广场事宜,此广场占地20亩,功能设施齐全,资料已报市体育局。目前正在设计平面图和效果图。

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发[20xx]3号文件精神,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我镇应重点培育和发扬光大肉龙表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留住精英,引进战略伙伴。依托报恩塔、真原堂、斜塔、景泰七年塔等几个市、县级文物,打造河包旅游亮点。

(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

乡镇调研报告篇2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乡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县区、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乡镇管理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十分庞杂。每一个乡镇都设有党、政、武、企、群众团体等机构,领导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工作。

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

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乡镇党、政、经各部门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乡镇管理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因此,乡镇管理必须直接面对乡镇各个部门或行业,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

综上所述,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特征集中体现为: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

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除村民自治组织外,它没有下属行政组织,基本上是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

不象县以上领导机关那样功能完备、机构齐全。

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实各项指标上,没有足够精力为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的职权为七项。但在实际工作中,前乡镇承担的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可概括为八大类近50项,乡镇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面广、量大、事杂,将有些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纳入乡镇管理范围,将有些应由农民做的事情由干部来做,成为“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 位的情况较严重,有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该做的工作却疲于奔命。

站所的设置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置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万精油”式的干部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干部少;生产型的干部多,经营型的干部少,制约着乡镇功能的有效发挥。

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责重叠交叉,乡镇责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权大责小或有权无责。《宪法》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没有赋予乡镇政府执法资格疑似乡镇在法律规定方面职权残缺,存在着“责任大、权力小”和“任务多、要素少”的现象。如禁止农用车载客、安全生产、农村环保等,乡镇没有执法管理权,但工作还得干,只有“违法行政”。由于职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单一的教育和说服,而现在利益多元化的状况下这种手段是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管理。

在对经济发展的协调中,最常见的是作为为企业发展征地的主体嵌入,让群众理解为的负面行动,阻力前所未有,《物权法》出台更加剧了企业征地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对立,单有的说服已经完全丧失了功能并且容易让乡镇政府卷入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质疑,甚至卷入法律纠纷旋涡,难于在对经济的发展支持与老百姓的利益维护中有所作为,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用的信誉危机。

财权、物权为在县区业务部门,事权留在乡镇,存在着“见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见不到人”和“有责任的没法管,有权管的没责任”的现象,造成乡镇职能虚化,责任增大,自主权缩小。一些站所上划后,大都承担着本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行政职权,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同时,乡镇政府往往包办了企业、事业单位的事;党委政府也很难把党务和政务分开。条块分割,权责分离,乡镇政府很难统筹、协调,不能有效地配置管理要素,进而充分履行职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没有执法权。

乡镇财政实际上是转移支付财政,自身没有财政能力,收钱无门,挣钱无路,要钱无缘,要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实在苦恼。由于债务较多,负担较沉重,偿还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时,乡镇偿还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县区财政加大转移支付额度。并且为了发展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旧债尚未还清,又累欠新债,有的乡镇不得已向社会集资,向农村信用合作社借贷。花钱去路多,收钱来路少,乡镇领导穷于应对,甚至无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活动和事业发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能归咎于哪级组织、哪个领导,其成因是复杂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经过20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农村管理体制、管理对象、管理任务、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条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又有资金等管理要素匮乏的原因;既有乡镇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级组织的原因。这也是目前需要认真思考并逐步进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乡镇管理必须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乡镇调研报告篇3

围绕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事关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发力,我与调研小组成员多次到镇卫生院和各村屯了解情况,与卫生院院长和村村屯负责人,村民进行座谈和走访。通过对全镇卫生医疗情况的摸底为下步如何开展乡镇卫生医疗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目前我镇实有农业户2879户,人口7358人(数据采集时期20xx年12月31日前),其中长期居住在村内的1064户,2739人,平均年龄普通农户56.58岁,贫困户平均年龄62.81岁,全镇共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的人口809人,占常住人口的30%,其中建档中贫困户家庭人口351人,占常住人口的12.8%。

我镇村医的基本情况:至20xx年10月我镇共有村医18名,其中在职村医13名、目前长期在村内居住的村医4名。约占村医队伍总数的30%。

村镇医疗的现状:由于近些年经济条件的好转村民陆续向城市转移,在城市中更好的医疗条件让村民的就医渠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就医主要集中在市、中两院和社区卫生院,对村医的依赖性不再紧密。导致村医在医疗方面的服务对象只集中在村内慢病管理的居民身上,据统计20xx年我镇平均每名村医服务村内慢病居民为62人。占常住人口的30%。这个比率就充分说明了村医的服务对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目前我镇村医的工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基本药物补助7元/人/年,基本公共卫生11元/人/年,运营经费2800元,村医补助1200-2400元,基本村医工资2400元,药品代购药价的10%收取,取暖补助约20xx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镇的村医平均工资2.1万,最高村屯可达2.6万最少也在1.6万元。

另一方面村民特别是居住在村内的村民,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残,对村医的依赖性依然很强。他们大都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对一些疾病医疗的知识还不明白,有些疾病的先前征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从而使一些可防可控的疾病没有得到及时防治。而他们这部分居民对于村医不在村内服务,不能随时问诊和及时取药又意见重重。

从20xx年以来由于精准扶贫工作对村医入村入户的要求,村医在村时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大多数的服务时间还重点围绕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上,虽然,对其他村民服务也有提高,但做的还不够与广大常住居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这种入村入户的频率还是与各极领导的检查和巡视有关的,并没有较好可执行的制度上的约束,有些制度有但不能够长期执行,所以我觉得这只是短期的成果。

(一)首先要立足乡村认清目前我们乡镇医疗的现状,掌握村医服务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将服务重点扩大到全部留守村民身上,村医工作者要为每个常住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对于档案要区分年龄段,健康情况进行疏理,重点人员要每周进行一次走访,普通村民可制定计划分类一个月一次,一季一次进行健康监测。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达于预防强于治疗,病从小医的目标。

(二)放宽村医住村时间,利于村医更好地执行制度。村医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市区居住。周一到周五24小时在村服务有很大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同时对24小时的工作要求与周期太长,也是造成村医抱怨工资低的一个原因。根据目前我镇常住人口在2739人的实际状况来看,1名村医平均服务210名常住居民的比率计算,而这些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存在慢病监管情况。其他时间主要是对健康医疗的宣传。若村医一周二次至多三次进村入户从事有效的医疗服务,与村医的收入应该是符合的。

(三)提高退休村医的待遇,从20xx年我镇陆续对服务村民15年以上的村医提供了生活补贴,每人3600元/年,但是这部分的资金来源是村转移支付,由于近几年村级转移支付的资金一直没有提高,各别村屯捉襟见肘,不能长期有效地保证这笔补贴足额按期发放。新的退休村医又会再未来几年内出现,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最好地方式就是将退休村医的生活补贴列入到市级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及时发放。

(三)探索乡村医生的管理新路子,制定相关制度。引进竞争机制,适时提高绩效补贴标准。让有能力肯服务的医生增加收入,让不及时服务,不安心从医的村医受到惩戒。促进在岗的村医更好地安心医疗服务,目前我镇村医的慢病管理人员在800人左右,平均每名村医全年服务慢病患者不到65人。特别是小屯全村在村人口不到150人,服务人员不到30人,对于这样的村屯医生可以竞争上岗,择优跨屯进行服务、根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多少决定村医的工资收入。

(四)加强村医队伍的业务培训,努力培养全科医生,为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健康的民族,健康的民族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特别是服务于广大农村的村医队伍水平,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培养现有的村医,引进广大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乡村医疗队伍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快捷最有效途径。

乡镇调研报告篇4

农业大镇 创特色农业

广陈镇位于平湖市的东北部,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长三角开放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1999年政府机构进行精简,新广陈镇由原来的广陈和前港合并成立,合并后面积54.9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

广陈镇历来是我市的农业大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农业产业比重大。广陈镇拥有从农人员3.95万,耕地5.64万亩。xx年广陈镇农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农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占整个广陈经济总值的 73.2 %,同比增长15.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3.1个百分点。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快。广陈镇近年来发展了以桤木、香樟、兰花为主的花卉苗木业,总面积达xx亩;以番茄、黄瓜、茄子、葡萄、李树为主的蔬菜水果业,常年蔬菜面积3860亩,果树708亩;以养殖南美白对虾、太湖白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面积达4000多亩;此外还有蘑菇面积31万平方尺,红菱1000亩。

三是工业发展相对弱。广陈镇的乡镇工业企业主要经营针织、服装为主,由于起步晚,行业经营分散等原因,除了悦莱春毛衫制衣有限公司、春竹毛衫时装有限公司等少数大规模企业外,其他的规模都普遍小,而且总体数量少,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外出比例相对比较高。

四是发展种养业优势明显。在广成镇现有各类种养业规模大户400多户,主要经营蔬菜、水产、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种养业的收入一向是广陈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收入颇丰。xx年广陈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918元,而其中光养殖业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个农业收入中达到了40%以上。

近年来,广陈镇乘借“三农”东风,整合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两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双低油菜、水产、畜牧等为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有悦莱春、高新、民主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5000亩;一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345亩;水产养殖面积4035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 2800 亩;规模猪场43个,规模禽场61个;四个无公害稻米、无公害水产、双低油菜、生猪繁殖基地正在申报立项中。

总结

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扶持,思路创新,加大投入。广陈镇政府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科技支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及时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由以往抓生产、增总量转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务放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社会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产业。为了更好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规划布局,镇政府出台了《广陈镇人民政府关于xx年扶持发展都市型农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优惠文件,对花卉苗木、大棚、食用菌行业进行补助,对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给予一定的奖励等,充分调动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广陈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规划了悦莱春、高新、民主等三个现代化示范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农田38000多亩,农业累计投入资金达3800万元。

二是做好“新三资”文章,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及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几年来,先后引进新三资800多万元,兴办各类农业“新三资”企业,建立各种绿色产业基地近千亩。例如:平湖兰卉园艺有限公司,它座落在广陈高新村,占地63亩,是台商方进才、李正辉于xx年5月共同投资创建的独资农业企业,常年以种植世界级名花——大花蕙兰为主,主要销往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大花蕙兰已在广陈“生根开花”,成了平湖花卉产业的一枝独秀。去年大花蕙兰销售了1.5万盆,每盆平均价格150元,销售收入达225万元。

三是鼓励农户联合建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市场等为纽带联合建基地,目前镇上的民主蔬菜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民主蔬菜基地是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占地1035亩,常年以种植茄子、黄瓜、丝瓜、番茄等茄果类蔬菜为主,主要销往平湖、嘉兴、上海等农贸市场。规模经营农户200多户,他们凭借着交通便利、技术经验丰富的优势,种植蔬菜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如果按照每户3亩蔬菜田计算,每年每户纯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

四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增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化进程,广陈镇分别在xx年与xx年组建了 “广陈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水产生产专业合作社”、“广陈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植模式和组织农产品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管理,发挥其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经营和组织能力。广陈镇水产专业合作社长期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农产品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年收购订单水产1200多吨。今年上半年,水产合作社又与海宁、嘉善水产公司订立诚信合同,销售南美白对虾18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五是争创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取市场入场券。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广陈镇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位于高新村的上海威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达500万元,主要从事肉猪养殖、苗猪培育,是广陈镇最大的规模养猪场。养猪按照高科技要求,在猪场内搭建了小床、隔木门,实行环保式养殖。这家养猪场每年可出售商品猪一万头以上,创利100万元。它不光解决了本村不少散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养猪致富。今年在镇政府的扶持下,已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广陈镇围绕优势产业,做足产品包装,打响市场品牌。现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4个,蔬菜有“广新”,水产有“广渔”,水果有“妙农缘”,苗木有“福你家”。

六是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农”。近几年随着广陈镇的蔬菜、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效特色农业的迅猛发展,农民群众对种养业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镇政府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利用党员电教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实现以培训促成长,育人才促发展。今年上半年由广陈镇农技站组织,举办了水产养殖、家禽管理、无公害蔬菜栽培等七期培训,受训人员361人。通过为农民传授林业、果树、蔬菜、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效益增长。

七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长效管理。广陈镇农技站协助各村做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由分散农户组成的基地管理工作,通过示范种植、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良种良法推广来规范基地的生产管理,并建立了完备的田间生产档案。今年年初严格按照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引进了省定点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定期对基地各类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今年上半年共上传72个批次,瓜果蔬菜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广陈镇的特色化、产业化农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给统一运作统一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规模效益不凸现。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缺,流通渠道相对单一。

三、

现有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档次低,带动和辐射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合力支撑效益农业。

四、抗天灾能力弱,容易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广陈农业今后发展思路: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大农业大提升的意识。

所谓大农业实际上就是传统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融合。要发展大农业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确立大农业理念,树立大提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把握“两个趋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会议精神,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各项制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希望之路。通过这个过程,既使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又使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得以反 农业与农民。

二、在产业发展上要求形成生态化、规模化格局

在巩固特色农业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内涵,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要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必须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在统筹规划产业的同时,应根据各村的实际,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两种优势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凸现经济效益,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在运行机制上向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发展

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区域产业;另一条是围绕某一主导产品,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分户经营,继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前者需要有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后者则需要农村合作社、供销社等服务中介组织的引导与管理。所以不难看出,要发展规模经营,推进产业化进程,就必须要做强龙头,提升合作组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流通渠道。鼓励各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再加工产业;摒弃传统的农户、市场两点一线的单一模式,积极推导“农户+基地+合作社+市场”或“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多渠道流通模式。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是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在这个产业带中,采用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使之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四、在政策扶持上要向农业和农业大镇倾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农民将特色化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政策上给予优惠。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寻求各个突破,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协调、管理、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积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业大户贷款难问题,保证生产资金畅通到位。五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站职能。六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从事效益农业的信心。

乡镇调研报告篇5

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在过去的岁月,各级党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为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当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功能萎缩,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境况堪忧。为了摆脱困境,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思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乡镇党校的建设,还乡镇党校应有的颜色。

一、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名存实亡。部分乡镇党校处境相当尴尬,在硬件方面,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校舍、办公室、桌椅等实实在在能够表明存在的实物,更高层次的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

教学

设备等就无从谈起了。在软件上,领导机构框架很多仅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任命了校长、副校长等职务,但任命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并没有切实履行职责,不仅如此,在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干部的调整更换,最终导致形式上的存在也消失了;至于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另外,由于党校的现实生存状况,致使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当中轻视党校,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党校的存在。

二是发展举步维艰。有的乡镇党校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诸如有领导机构、办公室、教师和课桌椅等,但是一切都属于从属的地位,可有可无。有了只是作个样子应付上级的检查,根本就没有打算在党校的发展上下功夫,没有也不会影响乡镇工作的大局,无关痛痒、不伤大雅。在这些乡镇,党委书记一般会兼任党校的校长,一名党委副书记会兼任党校副校长主抓工作,但是他们会借口乡镇工作繁杂,抓经济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考虑党校的事情;党校的授课教师,需要时就临时在乡镇范围内抽调,在平时根本就不做教师选聘的工作;党校的教学活动场所,需要时就借用乡镇上的会议室,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党校的教室;党校的办公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时是党校的办公室,平时就是其他的办公室;在年终上级要报党校工作总结了,安排人员杜撰一些情况,虚虚实实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党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是发挥作用难。由于许多乡镇党校形同虚设,处境艰难,导致乡镇党校不能真正发挥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党委尤其是乡镇党委,对于乡镇党校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认识不够透彻,认为乡村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抓生产和抓收入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进行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让党校进行系统的教育。二是乡镇党校发挥职能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党校教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教育的一种,注定党校工作必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抓得不实不牢,很容易导致发育不健全,作用发挥困难的现象发生。一些乡镇把党校教育看得过于简单,搞短期行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需要时临时抽人拨资金搞一下突击,这样一来教育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三是乡镇党校的教学质量低下,作用有限。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乡镇党校配备专职教师的时机尚未成熟,仅仅依靠兼职或聘请的教师来教学,要办好办出特色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乡镇党校普遍存在水平业余、教学力量薄弱、培训环境差、学习收获少的情况。

二、认清形势,提高建设乡镇党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建党之初,党校就已经存在,并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其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校都为我们的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在人的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任何忽视;只能大大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止步不前。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进一步提高建设党校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乡镇党校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校,同样肩负着教育培训乡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不仅不能废弃,相反的要加倍的加强建设,突出其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抓住机遇,全面加强乡镇党校建设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勿庸赘言,党中央已启动了新的更大的一轮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乡镇党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顺势而谋,切实转变思想认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力争在5年的机遇期内使乡镇党校的面貌有一个全新的转变。

(一)转变思想,强化领导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必须尽快从忽视党校建设的观念中走出来,必须充分认识党校教育所具有的干部培养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牢固树立不重视党校教育和党校建设,是党不管党的突出表现的观念,从党执政兴国和长期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党校教育和党校建设的重要性,还乡镇党校本应有的地位。

可以从三方面强化对乡镇党校建设的领导。一是要把乡镇党校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本地区本乡镇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作出硬性的安排部署,总体上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乡镇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由其兼任党校校长,要求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给其压力,促其出力。二是严格考核。把乡镇党校建设分解为领导机构、教学场所、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各个块,制定出各个块的详细考核制度,每半年考核一次,严格执行考核结果与乡镇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挂钩的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三是建立帮扶制度。乡镇党校是我国最低一级的党校,客观上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因此光靠乡镇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扶持。上级党委、政府应该将乡镇党校的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抓同落实。强化县级党校的业务指导职责,同时确定一个或几个县级单位结对帮扶一个乡镇,努力形成全县齐抓共建乡镇党校的局面。

(二)多措并举,全面加强硬软件建设

党校建设最大的一个软肋就是经费问题,解决了经费问题其他的建设就可以迎刃而解。在经费上可以采取“自主解决为主、外援为辅”的办法了筹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一点”,即上级补一点、乡镇财政挤一点、党员干部捐一点、挂钩帮扶单位给一点。当然结合目前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形势,可以借机在上级补一点上多下功夫,争取更多的支持。在硬件建设上,上级党委要参照国民教育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列出计划时间表督促乡镇党委抓落实。在软件建设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要清醒地认识到党校教育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轮训培训的主渠道,肩负着为党培养合格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重任;党校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党校教育是更高层次的铸造灵魂的教育。二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党校的教师一定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既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人才,又要有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专家。可以从乡镇班子、中小学教师、站所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专家、专业部门、上级党校中挑选聘请,配全配强师资队伍。三是抓好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来统领乡镇党校的建设,可以起到系统、全面、规范、有序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发展的需要,尊重实际又高于实际,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使乡镇党校建设在规划的宏观指导下,按计划稳步推进。

(三)大胆创新,以用促建,建用并举

建设乡镇党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培训乡村党员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因此要大胆创新,在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上多下功夫,促进党校建设的长足发展。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党校抓总、协调各方”的原则来整合乡镇的培训资源,以党校为龙头,将成人教育学校、电化教育学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等重新整合,由党校统一调配资源,让党校教育既能集中办班培训,又可以到电化教育学校、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示范指导。二是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不能拘泥于死板的框框条条,应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专题,达到提高新鲜感、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在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跳出教师、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多用一些现代化的电子教学手段,多采取讨论、研讨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吸引力。要分级分类培训,不能搞“一刀切”和“一锅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农村忙闲的情况,调训党员干部,既能保证党校常年教学不停,又能妥善安排时间,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3 / 6

**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在调整结构、发展产业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些好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布置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

总结

以前发展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立体气候,大胆创新,引进新品种、优质产业苗芽种植,初步形成了发展优质产业的新格局。2016年引进百合、木瓜等品种试种,木瓜试种成功后,及时组织动员相关人员成立了木瓜专业合作社,现正在进行示范社申请。重点培育了热、中凉、凉三区产业化经济发展带。

二是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科技种植水平。近年来,全乡紧紧把握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建立健全科研、示范、推广三大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积极组织实施立体种植模式,上半山经济林套种石斛、草果、灵香草的立体种植模式,下半山香蕉林下养鸡模式。

三是目标明确,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全面提升**乡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之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乡三农大规划首先是对产业发展有一个明确定位,就是把产业发展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能严格按照区域布局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到地块。建立目标责任制,党委、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干部年终量化考核的一个指标,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做到领导、责任、目标、措施“四落实”。

四是提高认识,结合当前工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乡领导及干部职工积极引导宣传农民发展产业,现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的发展观念使人们认识上有了新突破,实践上有了新进展。各村对本村的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乡基本每村都形成了有自己产业的良好氛围,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产业致富。如**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逐步形成石斛种植“石斛大坝”,团结村委会马草湾村小组逐步形成反季节黄瓜种植“黄瓜大坝”等。

四、**乡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5 / 10 发展。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也因缺乏资金而处于瘫痪状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一支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技术队伍力量薄弱,服务跟不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农户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迫切需要科技的服务指导。三是少数群众意识差;没有树立家庭经济发展的理念,认为发展产业是政府的事,政府给钱就发展,发展了也不管死活,没有钱就不动,等、靠、要思想突出。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弱;我乡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市场竞争力较低,难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部分农民创新意识不强,广大群众自身科技知识差,不能更好地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农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服务、信息跟不上。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全乡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正值三农发展大规划的起步期,我乡将在下步工作中积极贯彻中央、省、州、县的各项政策,乘势而上,有效推进产业化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

一是以三农大规划为引领,继续抓产业规范化发展。**乡三农大规划为**乡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了今后八年**乡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乡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用规划来引领产业规范化发展,是**党委政府目前发展产业的最好的引领目标。

二是以龙头带动为示范,继续发展规范化示范基地。坚持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产业化发展工作的首位,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推动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带动群众大力发展产业,真正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我乡公司+农户、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扩大香蕉、木瓜、肉牛等龙头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使广大农民通过大量的农产品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要以此带动其它农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户,使农副产品加工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7 / 10 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涉农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积极发展各类组织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帮助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完善组织章程、经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山区农村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要加强运筹农业方略,改变传统农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商品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二是要善于统筹农村现有耕地、林地、荒山资源,积极引导农村耕地、林地、荒山的有序流转,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连片集中的坝区实施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设配套的机耕道、引水渠道,进一步降低农业产业发展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是以科技技术为推动,积极调整结构壮大基地。坚持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给力,依靠强有力科技支撑。搞好科技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重在良法,狠抓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推广运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和效益。以强化科技示范为目标,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一是通过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培训,不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外出人员在有序流动中更好地学习外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带回技术、资金和观念,促进全乡群众的观念变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发挥好乡农技站的作用,切实加强乡农技服务网络建设,解决具体问题,稳定队伍,强化素质,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发挥好农村技术能人、科技示范户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形成规模优势。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彻底摒弃群众安于现状、安贫守旧的观念,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五 意见和建议

加大对**乡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予以重点扶持,使**乡有足够实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进一步从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以及人员配置等方 面规范产业发展的建设,使之更好发挥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的作用。尽可能支持产业科技图书、报刊、影碟等,专家多下点指导工作,尽可能对产业发展工作人员及农民群众进行专门的培训、充电。

9 / 10 农村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

乡镇调研报告篇7

乡镇纪委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最基层的一级纪检监察机构,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是生活和战斗在农村第一线的党员和干部,在努力履行“保护、监督、教育、惩处”四项职责的同时,为一方政治稳定、发展服务。纵观近些年来,我们党在抓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决心是很大的,也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十五大以来,通过不断努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似乎“是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较为突出。作为最基层的乡镇纪委,如何搞好组织协调,充分履行其职责,走出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乡镇纪委工作又由于各种原因而举步维艰,效果不明显。这里,拟从几个方面来作一些探讨,以求能更好地推进乡镇纪检监察工作。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镇纪检工作大多是一片空白,“人员难专职、任务难专

一、时间难专用”这是存在的共性,从而造成了不少乡镇纪检工作开展不力。一年下来,乡镇纪委办不了一个案子,即使是上级纪委要求处理的案件都是办案质量差,时间长,执行难。这样一来,乡镇纪委就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纪委的工作职能,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乡镇纪检监察的办公条件落后,没有专门的办公室,都是与其它办公室合用,办公设施较差,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办公的需要。

2、乡镇纪检监察基本上没有专职人员,且兼职较多。就我市而言,乡镇纪委书记都由乡镇人大主席兼任,同时大多数还分管几他多项工作;纪委委员也是由乡镇其他工作人员担任的,工作重点不在纪检工作上面,给工作带来不便。

3、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水平尤其是查办案件和能力不够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纪委书记更换比较频繁,大多数纪检监察干部都是新手,以前都没干过纪检监察工作,理论水平差,业务水平低,办案能力差。

4、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视野不开阔,思想不够解放。近几年来,我市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外出学习人数太少,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使得纪检监察干部思想老化,工作无起色。

5、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低,办案经费少,从而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

问题产生的原因

乡镇纪检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其原因很多,通过调查,主要有表现在以下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有差距。思想认识上存在三大误区:误区一,一些乡镇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工作机制,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个别乡镇主要领导认为惩处了其单位的党员、干部,就等于给其脸上抹黑,影响乡镇考核,影响整个乡镇的形象,影响个人升迁,对乡镇纪检工作特别是办案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误区二,乡镇纪委书记由乡镇人大主席兼职,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多,顾不过来,片面认为纪检工作干得如何无所谓,做好其它工作才是实的、硬的、有用的。一些乡镇纪检干部党性原则不强,怕得罪人,怕丢选票,导致乡镇纪委工作“疲软”;误区三,社会对纪检工作认同程度不一,对腐败的惩处普通存在概念上赞成,内容上同情。

2、纪委班子配置上不恰当。乡镇纪委一般由3人组成,纪委书记一人,副书记一人,委员一人,副书记和委员通常是非纪检部门的人员担任,平常他们都是干他们自己的工作,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实际纪委日常工作只有纪委书记一个人,纪检工作特别是办案工作难以开展。

3、体制机制上不畅通。在体制上,乡镇纪委工作体制套用县级以上纪委的工作机制,缺乏基层特点,针对性不强。在机制上,由于级别低,乡镇纪委与其它执纪执法部门沟通和信息交流不畅,纪检工作处于“自我循环”,监督乏力,难以发挥作用。在制度上,制度建设不规范,存在工作无主次、办案无章法、管理无制度、检查无资料等现象。在对基层站所人员的监督管理上,由于许多站所都实行了条管,编制、工资、福利、考核均不在乡镇,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现象,乡镇纪委难以监督。

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加之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新手多的情况,如何做好乡镇纪检监察工作是摆在每一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面前的新课题,现我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的对策。

1、理顺领导体制,解决“谁来管”的问题。继续探索乡镇纪委受双重领导的机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确定“条”和“块”的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条条”,轻“块块”,进一步强化市纪委对乡镇纪委人事、业务的直接监管权,具体做法是:把乡镇纪委干部的人事任免权和工资福利 一并收归市管,根据工作需要和按属地管理原则,乡镇对乡镇纪委履行同级领导权,使乡镇纪委既受上级纪委的领导,又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这样一来,有利于调动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改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改变乡镇纪委工作“疲软”的现象,从而使乡镇纪委工作有新的起色。

2、优化队伍建设,解决“谁来做”的问题。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齐配强乡镇纪委班子,同时要为乡镇纪委配备一名专职纪检干事协助工作。乡镇纪委干部的任用应由市纪委提出意见,注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思想作风正派、能坚持原则并且有、财经、审计等专业特长的年轻同志担任乡镇专职纪检干事,彻底改变过去纪检干部占位不谋事现象,要加大对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和异地交流使用力度,提高乡镇纪委干部的工作能力。乡镇纪检干部不但要政治上要强,更重要的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真正做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乡镇纪检监察干部。

3、理顺工作顺序,解决“工作主动性”的问题。积极工作,努力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乡镇纪委面临人员少、无专职纪委委员、无经费、无查办违规违纪案件的经验等一些客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乡镇纪委要开展好各项工作谈何容易,就必须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查办案件上,要向党委、政府反映案件的紧迫性和恶劣性,树立惩处腐败实际上也是一种发展,是促进社会更加、繁荣昌盛的内在因素。独立办案,不畏权势,防止外界干扰,从严从快结案,该处分的坚决处分,该进入程序的进入司法程序,创造一个明朗的政治天空。

4、规范工作内容,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乡镇纪委要根据农村的实情,在吃透上级纪委会议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出一系列乡镇纪律检查工作制度,如学习培训、调查、查办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纪律等工作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执行情况,让党员干部时刻紧绷正义之弦,不越雷池半步,从制度上保障纪检工作的顺利实施。

乡镇纪委工作始终要从教育入手,惩处为辅,用大量反腐倡廉警示片教育他们怎样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利益观;如何践行“三个代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反腐的决心更加坚强,信心更加牢固。

5、规范工作制度,解决“阵地建设”的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乡镇纪委一定要把自己的阵地建设保护好,要有固定的及室内硬件设施,各种制度要上墙,要制定乡镇纪委规范化建设工作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责权利、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要求、自身建设等方面指导乡镇纪委做好规范化工作,使乡镇纪委工作有章可循。

6、强化监督检查,解决“如何评”的问题。对乡镇纪委及纪检干部的考核要以上级纪委为主,以增强乡镇纪委干部主抓纪检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可以减轻乡镇纪委干部的心理压力,使其放手大胆地开展纪检工作。要将考核的结果与政治生活待遇挂钩,以调动乡镇纪检干部的积极性。

乡镇纪检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有找准了乡镇纪检工作的支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乡镇纪检工作,才能开创新时期纪检工作的新局面。

乡镇调研报告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云南建设桥头堡和文山建设新高地的重大机遇,以文山州编制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结合立体气候,逐步形成了凉、中凉、热三区的产业化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乡位于***州**县境内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驻地距县城90千米,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87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等9种民族。属典型农业乡镇,粮食生产主要以稻谷、玉米、豆类为主,经济林果主要以草果、八角为主,特产香蕉、菠萝、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201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68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1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境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123米,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造就了富有特色的高原农业,形成了高、中、低三级产业发展布局。高海拔地区主要发展林业、石斛、草果、灵香草、重楼等经济作物,全乡共种植草果32555亩,灵香草23000亩,石斛150亩;中海拔区重点发展甘蔗、蜜本南瓜、柑桔、冬早蔬菜;低海拔区主要发展香蕉产业,全乡共种植香蕉53577亩,产量123227吨。

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乡自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以来,结合实际对三农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效益分析、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分乡、村委会、自然村三级规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素质提升、考核评价 “八大工程”,除考核评价外,共涉及规划资金总额万元,其中,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亿元,占总投资的%,涉及高原特色产业、旅游物流业2个项目。三农发展大规划的实施,使**乡在产业发展上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为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突出把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目前,共有合作社5家,注册资金1331万元,社员38名,带动农户1330户,年销售总额570万元、利润总额193万元、助农增收万元。

甘蔗产业势头强劲。认真贯彻落实县甘蔗产业发展部署,认真研究,积极部署,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目前,全乡甘蔗在地面积1342亩(其中宿根甘蔗1037亩,新植甘蔗305亩)。从目前的长势情况看,预计平均单产吨,按420元收购价计算,亩产值可达2025元,可实现农民种植收入270万元。

肉牛产业迅速兴起。紧随全县“三农”发展大规划步伐,将肉牛养殖产业列为了全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取得了一定实效,拟计划在7个村委会9个村小组16户农户中发展能繁母牛210头,商品牛380头,后备母牛40头,种植桂牧1号600余亩。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群众发展优、特农业产业,建基地,抓培训,强支撑。全乡依据三农大规划,距今年初步统计,已有15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形成石斛种植基地145亩,年产值2100余万元;卡上村委会卡上村小组形成灵香草、草果立体种植基地720余亩,年产值280余万元;卡上村委会瓢厂村小组发展古树茶1800余株,年产值180余万元;团结村委会马草湾发展黄瓜种植示范点,150亩,年产值75万余元;卡上村委会马家湾发展甘蔗产业共325亩,年产值65万余元;普元村委会普元村小组形成南瓜种植基地350余亩,年产值84余万元;攀枝花村委会热区发展9个村小组种植香蕉达万余亩,年产值2750余万元。

三、产业发展的典型性经验和做法

乡镇调研报告篇9

20xx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经过体制改革“阵痛”洗礼之后的乡镇财政,在职能、人员结构、管理理念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乡镇财政如何发挥职能结合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结合xxx实际,笔者谈谈自己的观念和看法。

当前农村保障体制,仍是一片空白,其养老、医疗、生育保险等与城市居民不属于一个层次,由于地理、人文、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xxx管辖的20个行政村有不同程度的生活、住房困难的贫困农户,特别是孤寡老人、五保户、军烈属等弱势群体,存在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单靠村集体组织的力量无法解决,必须依靠社会、村级组织力量为辅导,政府的(财政)为主导的外部力量解决。基本思路是:

(一)整合乡镇民政、财政职能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对农村无子女户、特困户、低收入户等,经过村提名—公示—审核—再公示—确定的程序。实行财政出钱参加养老保障体系,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再此基础上,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年满20岁以上50岁以下的村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移民户实行同等待遇。

(二)坚定不移的执行中央省市有关“两免一补”的政策,在处财力条件可以解决的情况下,对贫困农村学生加大住宿生活费用补贴标准,彻底解决贫困中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三)坚定不移的做好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乡镇财政与卫生部门加强联系协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加强农村疾病预防、大病救治力度,使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探索完善合作医疗职能,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农村债务是阻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顽疾”。农村债务问题一天不得到解决,农村社会稳定就存在潜在“隐患”。化解村级债务是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的重要工作议程,也是财政工作新职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措施之一。xxx20个村20xx年底共有债务20xx万元、村平101万元、户平1922元,在化债过程中,办事处以村为主体采取村民相互抵转化债、集体出售荒山荒水使用权、创收化债、协议减债、结对还债、变卖集体资产的手段进行化债,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仍没有达到化债预期目标。除了形成债务时间长、债务人外出亡故、三角债关系复杂外,主要原因是村集体为化债主体过于单一,一个人在跳独舞,方法能力有限,没有政府参与是不可能完成艰巨任务的。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想解决村级债务问题。必须要建立以政府为化债主体,财政、村集体参与的新模式。具体思路是:

五是实行铁的纪律,制定各项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严禁举债办事,卡死债务增长的门路。

(一)规范新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由于乡镇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乡镇经管职能全部化归财政职能。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体现财政职能之一。乡镇财政结合时势发展的趋势,在财政法律政策范围内,对一些过时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升级更新,建立新《农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农村财务现金管理制度》、《农村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债务债权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完善。并且调整农村财财务管理主管部门,由市级农业部门调整为市级财政部门,避免“两张皮”,实现上下对口衔接,理顺管理关系。

(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年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在村村通公路、一池三改、末级渠系硬化、村级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建设等项目的加大申报与投入力度,在处财力充许的情况下,加大对村级集体办公经费、工资、五(低)保户生活费等费用的支出,同时按照地理环境、生产发展水平、人口因素确定村级每年转移支付金额,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逐步减少转移支付金额,相反对相当经济贫困的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有重点转移支付政策,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平均式作法。

(三)建立新的乡镇财政体制。“十一五”乡镇财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各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地理位置差异大,“十五”财政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新的财政体制。重要内容是对镇级财政债务的锁定,建立偿还基金制度,实行政府采购。严格执行《预算法》,编制预算、决算和执行调整预算,突出地方特色,开辟财源,建立稳固平衡的乡镇财政,提高乡镇财政当家理财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加快乡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乡镇调研报告篇10

一、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乡镇党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目前乡镇党校的生存和发展现状,透过现象找出问题的根源。

一是名存实亡。部分乡镇党校处境相当尴尬,在硬件方面,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根本没有校舍、办公室、桌椅等实实在在能够表明存在的实物,更高层次的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教学设备等就无从谈起了。在软件上,领导机构框架很多仅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任命了校长、副校长等职务,但任命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并没有切实履行职责,不仅如此,在有的乡镇甚至因为干部的调整更换,最终导致形式上的存在也消失了;至于师资队伍、学校发展规划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另外,由于党校的现实生存状况,致使乡村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在思想观念当中轻视党校,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党校的存在。

1 副书记会兼任党校副校长主抓工作,但是他们会借口乡镇工作繁杂,抓经济工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考虑党校的事情;党校的授课教师,需要时就临时在乡镇范围内抽调,在平时根本就不做教师选聘的工作;党校的教学活动场所,需要时就借用乡镇上的会议室,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党校的教室;党校的办公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时是党校的办公室,平时就是其他的办公室;在年终上级要报党校了,安排人员杜撰一些情况,虚虚实实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要谈党校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等是根本不可能的。

2 来教学,要办好办出特色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乡镇党校普遍存在水平业余、教学力量薄弱、培训环境差、学习收获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