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调研报告篇1
作为乡一把手,为了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广大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严格按照市、县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各村进行多次调研走访,就我乡发展旱作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等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总结如下:
一、xx乡现状
xx乡属xx县西北部丘陵区,位于xx山下,xx北畔,距县城xx公里。东与xx县相邻,南与xx镇、xx乡接壤,西与xx县相依,北与xx乡交界。全乡辖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xxxx户、xxxxx人,其中劳动力xxxx人,年均输出劳务近xxxx人次。总土地面积xxxxxx亩(xxx.x平方公里),土质以沙质栗钙土为主,其中耕地面积xxxxx亩,水浇地面积xxxx亩,林地面积xxxxx亩,草场面积xxxxx亩,全乡退耕还林面积共xxxxx亩,其中草带面积xxxxx亩。
xx乡属坝上小气候乡镇,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适宜土豆、莜麦、胡麻、小麦、甜菜、青玉米等农作物种植。该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十年九旱,种植业收入微薄。全乡农村经济收入以牛羊育肥和劳务输出为主。上年度,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自然条件差。一是地处偏远,二是立地条件差,三是资源稀少,四是劳动力缺乏。
地处偏远。xx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县城xx公里,处于xx,尚义,康保三县最贫困区域,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立地条件差。土地瘠薄,降雨稀少,地上水、地下水匮乏,草场“三化”严重。可以说发展高效种植业缺水,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缺草;资源稀少。地上树少、草少、石头多;地下水少、矿产少,目前除发现有硅藻土矿以外,还没有发现探明有其它矿藏;劳动力缺乏。全乡xxxxx多人,外出xxxx多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劳动力缺乏,特别是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少。在家的主要依靠传统粗放低水平种养方式维持生活,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
经济发展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乡村干部群众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xx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其它乡镇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我们现在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占到xx%以上,而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比重只占xx%左右,特别是立乡项目、生产性项目、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数量少、规模小。这是我们最大的差距,也是我们乡穷、村穷、人穷的根源。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仍旧是靠天吃饭。农村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甚至看电视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三是农业增长方式落后。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以分散农户为单位的传统粗放低水平的生产经营方式,投入少、科技含量低、产出少,效益差。规模经营少,产业化水平低。
思想不够解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存在不少差距,确实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客观的因素,但主观上和我们的思想解放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一些干部群众至少有两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一是悲观消极,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xx自然条件差,要人没人,要水没(!)水,要资源没资源,能干什么,能发展什么,就这样啦!缺乏工作动力,满足日常应付,加快发展的斗志丧失了,干劲不足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下降了,悲观消极,得过且过,一天一天混日子。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我们不少的干部群众对经济发展现状、农村的贫困、农民的贫穷,已经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为是正常的事。发展中习惯于用老办法、老套路想问题办事情,没有用超常规思维去谋发展,超常规举措去干事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穷而不思变、不思进。
农业调研报告篇2
县政协调研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相适应,培育和发展新的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有效供给与需求匹配的新途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阐述。省市就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2017年县政协农业专委会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农业主导产业、做强现代农业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探讨,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效益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呈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种植品种优良、产品提质增效的可喜局面。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8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年年递增,去年种植面积8.75万亩,较上年增长2.34%;茶叶种植面积近三年来以每年新增3000亩速度上升,到2016年全县已有茶园8.2万亩,茶叶产量和产值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去年产量2486吨,产值2.9185亿元;畜禽养殖业等均现增长态势。据20016年年底统计:全县生猪出栏11.9433万头,存栏5.8865万头;大牲畜存栏0.5832万头;山羊存栏0.5543万头;家禽出栏1939.38万羽。肉类总产量30864.94吨。蜜蜂蜂群10500群,产值达到1.07亿元。
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化经营发展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到2016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146家、农民合作社368个、家庭农场362个。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全县已经流转土地面积1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3%。
3.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工作加快推进。2016年我县“三品一标”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品14个、新增绿色食品产品10个、组织申报的有机产品1个、汀溪兰香茶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评审通过。全县已有“三品一标”6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6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涌现了红星宣纸、云岭锅巴、泾县兰香、丁渡酱菜等诸多知名品牌。尤其是茶叶品牌的创建力度大、企业积极性高、成效突出。目前,茶叶品牌创建引领全县农业,已经拥有“泾县兰香”、“汀溪兰香”、“绿环兰香”、“大南坑兰香”、“中徽乌龙茶”、“涌溪火青“等多个安徽省著名商标和名优产品,为提升我县茶叶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等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1.供给结构不够合理。从“布局”上看,我县农业产业表现主导产业不强、优势产业不优。种植业中水稻由于栽植方式由双季为主,改为以单季为主,复种面积由以前的45万亩,下降到如今的30万亩左右。茶叶种植面积虽然增加迅速,但中低产茶园面积仍然占总面积的40%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泾县兰香”等茶叶品牌影响力提升不快,茶产业效益不高,示范区建设投入力度不大;蔬菜生产城镇居民保障性蔬菜基地不足1000亩,特别是乡镇的蔬菜基地发展滞后,形成乡镇蔬菜从城镇倒流的现象。酱菜原料生产基地面积小且不稳定,加工原料80%以上靠从外调进。特色蔬菜生产分散且规模小,产品的产加销体系没有形成;养殖业方面在养殖数量上表现家禽数量多,生猪次之,草食性动物少。在规模养殖上表现小规模养殖户多且标准化养殖小区少。从“产量”上看,全县农产品供给还没跟上供求关系变化的步伐,市内市场需求空间仍然较大。比如,我县粮食生产仅仅满足自给;果蔬自给率更低,70%以上的果蔬产品从县外调入;畜牧业方面,牛羊和蛋鸡养殖比重较小,外地生猪进入我县市场比重较大,适度规模养殖不规范,按规矩养殖的企业进不来,违规的养殖户遍地开化,既对环境不利,也对农民增收有影响。从“品种”上看,优良品种的应用步伐缓慢,种植业上水稻生产近年来,常规糯稻种植占到30%以上,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有所压缩。茶叶生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7000亩,占总面积的20%。蔬菜生产优新品种覆盖率不足45%。畜禽养殖中散养户中基本以本地老品种为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排灌系统不健全,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几乎还是“望天吃饭”,抗灾能力弱。设施不配套,机耕道建设覆盖面较小,很多地块农业机械难以直接下田,生产工具主要还是锄头镰刀,生产方式只能依靠肩挑背扛,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科技支撑不足,良种良法推广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3.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我县农业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有真正实力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化等等,严重制约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耕种方式仍占主导。“化肥当家,农药护航”模式在创造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乃至农产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不快,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4.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达到368家,平均每个村有2家。但由于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功能发挥差,部分合作社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较弱;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县有44家,但年产值过亿元的没有一家,而且他们的带动能力有限;家庭农场达到362家,他们的生产也是仅限于自己家庭成员之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不足;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在农机和植保方面,大多名不副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机合作社全县实际成立有二十多家,但目前仅存几家。
5.体制机制不够活。农村金融发展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狭窄;土地流转不畅,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加之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中低产田较多,弃田抛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尚未完全盘活;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由于体系不健全,技术干部从事专业的不多等原因而没有到位。
6.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对农村青年缺乏吸引力,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85%以上为老年和妇女,他们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许多农业从业者,守旧意识较强,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等不敢先行先试。
1.立足供给侧改革,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要把调整结构作为核心任务,“十三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泾政办〔2016〕43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泾政办〔2016〕38号)、《关于印发加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茶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泾政办秘〔2016〕170号)、《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泾政秘〔2016〕138号)、《关于促进烟叶生产稳步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泾政秘〔2016〕224号)等五个政策性文件。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在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水平上下功夫,做足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这篇文章。
种植业方面: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38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要加快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尽快改变单户生产存在的良种引进、农业机械配置、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品牌创建力度不大等现状。利用我县独特环境气候条件,切实抓好现有的8万亩水稻绿色增效示范基地的综合建设,全面推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创建2个以上在市场唱得响的优质粮食品牌。其次是特色优势作物生产。茶叶产业是我县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必须在抓好产业布局、茶园更新改造、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上下足功夫,建设好以“泾县兰香”为主的汀溪、蔡村、茂林、桃花潭等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涌溪火青”为主的榔桥镇黄田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乌龙茶”为主的蔡村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一品天下”为主的榔桥红茶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以建设省级汀溪现代农业示范园(茶叶)为契机,抓好标准园区的建设,将茶园打造成公园、将茶区打造成景区。要继续以加大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和改造老茶园为基础,切实加快我县良种茶园的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全县无性系茶园发展到3万亩,通过改造全县中低产茶园面积减少到30%以内,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要继续抓好保障性蔬菜、酱菜原料、特色蔬菜三大基地建设,其中在泾川镇五星村和琴溪镇马鞍村建设2000亩永久性的保障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鼓励全县各乡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好的稳定性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求。酱菜原料生产面积近年来不稳定,主要受到市场行情和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的影响。要切实采取措施,在我县蔬菜酱制品加工重点乡镇的丁家桥、云岭、黄村抓好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地面积突破0.8万亩。针对特色蔬菜生产分布散且生产规模小的状况,要有重点的抓好布局,引导农户生产。建议抓好以桃花潭为主的雷竹笋、以茂林和泾川为主的食用菌、以山区乡镇为主的高山蔬菜等几个主要基地建设。通过蔬菜常年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力争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养殖业方面:要认真落实《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泾县禁鱼制度实施方案》,坚决实施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搬迁、关闭制度和在主要河流实施禁鱼管理措施,在养殖区按照规划、环评达标、审批要求适度发展养殖业。在主要河流实行增殖放流,人工补充生物资源到水里去,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以昌桥、琴溪、云岭、蔡村等乡镇为主发展肉蛋鸡生产;以榔桥、茂林等乡镇为主发展生猪生产;以黄村、丁家桥等乡镇为主发展肉鸭生产,以汀溪、蔡村、泾川等乡镇发展蜜蜂养殖,以青弋江、徽水河等优质水源区域,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水产品养殖。丘陵地区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力度,提高有效载畜量。山区地方充分利用山场资源,适度养殖牛羊和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同时,在引进名优畜禽水产品和保护开发本地特色产品上下功夫,提高我县畜禽水产品的品质、产量和效益。
2.立足补齐农业短板,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要根据我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尽快解决,只有弥补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才能为优化农业供给创造条件、提供支撑。通过政府扶持、整合项目、广泛集资筹劳等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科技下乡、科技结对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对农业经营者开展培训,以补齐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短板;通过全面开展先进实用技术、优质良种等示范推广,切实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以补齐科技水平不高的短板;通过加大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途径,加快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加大对农业机械作业、粮食烘干收藏、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蔬菜冷冻保鲜等机械设备的扶持力度,以补齐农业机械全程全面应用步伐慢的短板;通过全面实施绿色农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品牌等措施,以补齐农产品质量不高的短板。
3.立足制度完善组织建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农业主导产业要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走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围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意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农民的“产权”,让农民吃定心丸,放心流转土地,放心转移就业;尽快制定出台《泾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施意见》,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基础。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议对《关于印发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泾政办〔2016〕43号)文件进行修改,增加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内容,进一步加大扶持培育培育一批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规模种养大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或阶段生产管理服务,解决生产关键时期用工难、季节紧的难题。让农民在不流转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既能从事其他产业,以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4.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新产业。
一是促进农产品生产产业链的延伸。支持现有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提质增效;扶持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升级改造。全面落实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加工、包装、运销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蔬菜、茶叶、畜牧业、特色经果、粮油、中药材等规模种养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如:云岭锅巴、中徽茶业、章渡酱菜、榔桥木梳等一些实基础较实、产品市场看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二是加快农业经营者综合素质提升。继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等,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确保每个新型主体的负责人和多数的劳动者都接受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管理能力。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互联网”。我县宣纸书画纸企业、茶叶企业、木梳企业、粮食企业以及部分畜禽企业都开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已发展成为营销的有生力量,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点的销售成本。要认真落实《泾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要认真落实《泾县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泾政办秘〔2016〕168号),加快推进“泾县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和村级农业信息站室建设,健全县乡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到2018年底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覆盖,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信息、农用物资配送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5.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我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气候条件,为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从政策上、组织上、领导上和措施上全面落实,为创建农产品品牌开通畅通渠道。县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泾县兰香”、“红星宣纸”、“章渡酱菜”、“云岭锅巴”、“榔桥木梳”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开发创新力度。特别是对我县农业主导产业茶产业品牌宣传上,坚持每年由县政府主办“泾县兰香”茶叶交易会,以进一步扩大“泾县兰香”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地方和经营主体举办针对性的农业休闲旅游和产品生产交易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农产品品牌,要切实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目标明确、责任明确。
6.立足营造发展活力,加大工作推进和扶持力度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要始终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务实抓好,做到各项工作组织到位、领导有力。二是政策落实到位。认真落实好2016年出台的5项扶持政策。要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泾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和《泾县禁鱼制度实施方案》,举全县之力,抓好组织、宣传、执法、监管等,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的划分,严格执行禁鱼令、对非法捕涝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为全面保护泾县生态环境夯实基础;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担保平台,为他们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县政府要制定执行《泾县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工作实施方案》,尽快组建县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资金难以筹集的问题;四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三是项目整合到位。要将涉农项目进行整合,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倾斜,以项目作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调研报告篇3
为全面掌握河南省xx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更好地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局、市移动公司组织联合调查组,于20xx年3月14日—17日,对我市两县三区10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20家种植、养殖大户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信息化对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经纪人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运用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市农业信息中心通过互连网络发布信息18000多条,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100多万条户,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了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使农民获得信息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召陵区老窝镇下堤于村辣椒经纪人于树理20xx年购买电脑,接通互联网,经常上网查询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对同行和群众无偿提供信息服务,带动致富人数达400人。20xx年于树理从网上了解到辣椒价格将有很大上升空间,及时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收购5万公斤,在较短时间内全部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出售,获得经济效益数十万元。临颍县王岗镇梁岗村的辣椒经纪人黄根民20xx年8月在xx农业信息网、湖南辣椒网上发布了辣椒供应信息,当月湖南省就有一家经销商与其联系,一次交易就出售辣椒70多吨。
(二)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xx年我市建成了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xx年成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配备了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舞阳县、临颍县、源汇区、郾城区建成了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20xx年建成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44个;培训骨干农民信息员106名,分布在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规模逐步扩大。市农业局还组织20多名专家及技术人成立了涵盖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林果种植等10多个专业的专家组,开通了专家手机热线,及时解答农民群众咨询。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农民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需求不断拓宽。这次调查的8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配有上网设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临颍县联泰食品有限公司、召陵区康达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有自己的网站,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产品,提高知名度。郾城区新店镇周庄草莓种植大户权国强经常到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上网查询信息,带动了周边农户草莓品种、种植技术的更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拓宽,农民关心的不仅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农村政策、农村文化等信息同样受到农民关注。种植、养殖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对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广阔,不是仅局限于掌握当地信息,还要了解全国的市场行情、产品信息和供求情况等。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市农业局与市移动公司20xx年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移动短信平台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接收到农业信息的农民手机用户已发展到近20万户;20xx开展开展“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三下乡活动6次,举办专家现场咨询活动20场次,接受农民咨询达2万多人次;印发农村政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宣传资料20xx0多份,发放农业科技书籍500多册,编发《农业信息》53期。
(五)农业信息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民经纪人及种植、养殖大户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加,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模式。召陵区老窝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工会联合会配备了上网设备和专职信息员,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设立了农业科技书籍专柜,免费供农民借阅。源汇区空冢郭乡金色农庄种(养)殖协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传播、交流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带动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个别单位有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看作是电脑网络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二)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县(区)、乡(镇)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已经有了明显成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个别县(区)、乡(镇)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农民信息员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我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市仅源汇区、召陵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他县(区)均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辐射面小,距离较远的农民到农业信息服务站查询信息很不方便,信息传递相对较慢,对于时效性强的信息就失去了意义;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工作人员少,掌握知识不够系统,信息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全市村级信息服务点数量少,覆盖面小,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四)资金投入不足,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我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市、县(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后续资金投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无财政资金投入,网络完善及维护和农村信息员培训经费不足。网络设备、信息采集设备老化,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手段都比较落后,信息处理、传播过程缓慢,影响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农村上网用户6000多户,占全市农户51.97万户的不足1.5%,部分农户虽已购置电脑,但无法上网。
(五)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以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拥有为主,信息分布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各涉农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同时,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尽合理。
(六)农村信息员队伍不健全,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目前我市农民信息员队伍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够强,信息互动性差,农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部分信息不准确或失去时效性。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够强,接收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弱,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以服务“三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扎实地开展工作,快速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之间沟通,培育新型农民,助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息化工作作为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领导,县(区)、乡(镇)政府要有领导兼管此项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效率,使市级农业信息化工作步入更加规范、稳定的发展道路,为加快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县级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下延步伐,促进全市农业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加强郾城区、源汇区、临颍县、舞阳县农业信息中心已有网络平台的升级、维护、完善、更新工作,重点抓好召陵区、高新区农业信息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三是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基础设施,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上传下达作用。四是加强信息示范村建设。不断扩大信息示范村规模,抓典型,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加大农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农民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民信息员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实力和活力。
(四)加强协调,通力合作,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在开发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搭建多种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用户的需求。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上网,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尽快开通“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以满足农民千家万户、千差万别的信息需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质量。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和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我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市、县、乡、村信息互通机制,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改变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的状况。
(六)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利用能力。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培养其较强的信息意识,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尤为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民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调研报告篇4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农业调研报告篇5
我县地处尾闾,之滨,属半丘陵半地区,全县国土面积2337。8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7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7。06万亩,旱地面积10。66万亩),全县辖19个乡镇,总人口67。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4万人,农业人口52。41万人)全县现有外洪圩堤31条,堤线长280。81公里,其中10万亩以上圩堤二条,5—10万亩圩2条,保护农田54。44万亩,保护人口28。18万人。有机电泵站937座,装机45279千瓦。中小型水库125座(其中中型水库5座),山塘1313座,蓄水1。8亿立方,有效灌溉面积72。89万亩,排涝面积28。2万亩。这些水利工程为我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我县水库大多兴建于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水库兴建时就存在安全隐患,加上运行四、五十年,工程老化失修,险情不断加重增多,多数水库一直采取限制蓄水运行,难以发挥水库工程应有的效益并成为严重威胁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坝坝身断面不足标准;
2、大坝坝基或坝身渗漏;
3、输水涵管漏水。
4、启闭设施老化;
5、溢洪道标准不足,不能满足泄洪要求;
6、大坝下游防渗排水和上游护坡标准低,损坏严重,大部分小型水库无此设施:
7、部分水库存在白蚁危害。因此必须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二)除险加固规划情况
我县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病险有9座,其中水库4座,分别为:、、和水库:重点小(一)型水库5座,分别为:xx和换路水库。、等10座水库批复总投资23227。4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307万元。我县19座一般小(一)型水库已列入《县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期规划》。42座小(二)型水库已列入《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期规划》。
(三)病险水库陵庙情况
目前,我县列入《县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病险水库有9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分别为:、、和水库:重点小(一)型水库5座,公别为:xx和水库,正在进行除险回固。19座一般小(一)型水库正在进行的.前期工作。95座小(二)型水库未除险加固。
由于我县水利工程大多数始于上世经六、七十年代,有的还是五十年代建成,当时设计和施工不规范,加之工程老化,管理和新出险等情况,还存在许多工程隐患,由于建设投入资金有限,还有能彻底解决,成为制约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再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洪方面
在现有的防洪工程中,除已列入国家除险的圩堤、水库基本达到防洪标准事正按设计防洪标准分期分批实施外,大多标准偏低。病险水库多,堤防险工隐患多,堤防防洪标准大多在3—10年一遇之间,加之圩堤新出险工险段较多,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1、有的国家列项还没有实施完成的圩堤和万亩及万亩以下外圩堤防洪标准偏低,加之近年来每年所加土石方很少,水土流失严重,逐年加剧,造成河岸陡峭,堤坡不足,险工险段多。
2、内涝时普遍堤矮小,单薄,抗洪标准低。
3、联圩新出险地段较多,“98”大水过后,经过鄱时湖二期工程建设,抗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但由于近年来水位长时间比往年相对偏低,长时间在14米(吴淞高程,下同)以下,河岸及堤脚冲刷厉害,河势发生变化,一些当浪的堤脚及河岸塌严重。
(二)抗旱方面
我县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匀,加之抗旱工程建设投入的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抗旱减灾能力还相对偏低,全县有效面积虽有72、89万亩,但灌溉保证率不高,抗旱能力不强。
1、病险水库多,可蓄水量达不到要求,灌区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工程老化,渠道淤严重,致使灌溉面积逐年缩减,尤其严重的是中型水库。
2、一些地区仍然缺少抗旱骨干工程。
3、一些机电泵站老化严重,抗旱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临江地区,由于近年来水位低,外河闸有时放不到水,造成新的旱情。
(三)治涝方面
全县低洼易涝耕地面积42。24万亩,虽经多年处理,由于治涝工程偏少,标准偏低,全县内涝仍较严重。
有的导洪工程标准低,工程不配套,阴洪建筑物较多,影响行洪,如流湖导托,河,联圩内河一遇大暴雨,行洪不畅,很容易造成内涝积水,甚至淹没村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经济区,水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检验性的世大作用。为支撑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现代水利,实现我县的科学发展,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规划和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紧做好《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积极对接生态经济区规划,制定重大水利建设细化规划和方案,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工作,职按照枢纽工程的初步规划,是“调枯不调洪”枯水期间水位维持在16米左右,这有利于我县地区水利工程供水及人畜饮水,发送了我县农田灌溉条件;同时,对我县、联圩泄水自排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要针对该情况相应制定新的抗旱和排涝等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按照规划逐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水利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尽早治理一些大的项目。
2、加快水利建设步伐。近期内,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完成国家已经批准立项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泵站改造,、第六个单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利血防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小农水等工作,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增强我县水利工程的防洪、抗旱能力。
3、加强对水工程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尤其是要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加大河道采砂执法力度,进一眇整治河道秩序,确保大堤安全。
4、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加强水土保持的执法工作,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水土流失,使我县区域内达到生态经济圈内“一湖清水”的要求。
5、要求上级解决我县xx四座中型水库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同时加强对这些基层水利服务待业的扶持,使基层单位走出经济困境,以稳定服务队伍,更好地为全县农业生产服务。
为积极对接生态经济区规划,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对水利的投入,我局拟定以下包装水利项目:
(一)、重点中型灌区改造项目
(二)、一般中型灌区改造项目
农业调研报告篇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党和政府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将科技进步提高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关键地位”,力求在20~30年内,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进步起着基础的和关键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然而,我国农业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最大的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制约。要打破这一制约,就必须依靠科技,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所占的份额已达到60%~80%,而据统计我国才达到30%~40%,由此可知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市地处冷凉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少雨,缺水,资源渐呈枯竭。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单位面积的资源产出率,又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与商品性,保护资源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活越来越高的需要,依靠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的程度已成为判断农业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志。
为了实现跨世纪科技进步战略,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技术产业化主攻方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利于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高区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潜力,探索我市农业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途径和对策,这将有利于加速我市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优势、创出特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的农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高效作为农业新阶段发展农产品的目标。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对农业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组织制度、技术体系等提出了变革要求,而且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思路与对策的必要前提。
1.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市场经济发展。
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0多年的深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正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也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变化和要求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顺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大宗农产品供求与流通已转移到靠市场调节的轨道上来已经显现。
2.科技体制改革,加剧了科技意识。
1985年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改革的主题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科研方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科技产业,要促进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改革使科研单位不断面向市场,研究开发适于农业法崭新要求的科技产品并推广应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纷纷跻身农业科技服务行列,农业推广领域竞争加剧。
3.农村经济发展,引发产业格局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对农业的不断引导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走出了传统农业的圈子,转而向开放性、市场型、外向型发展。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使农业生产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链条和经济链条延长,提高了农业总体效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走出国门,成为创汇的重要来源;这些变化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关注技术水平,更要关注知识、信息、观念、技能等。
4.中国加入世贸,使我们的农业完全开放。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农村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必将对我们的传统技术、固有理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而要应对这种变化,并使中国的农业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必须着眼于农业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法规、理念等知识和技能的高效整合与快速扩散。这是新阶段、新世纪、新形势赋予农业推广的新任务。
随着农业、科技形势的变化、农业推广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推广服务范围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农民对技术的选择余地更大,技术竞争更加剧烈。所有这些都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农业推广体制要有变化。
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注意到推广渠道的多元化带来的新机遇,进行多种推广力量的整合,加大推广力度,这在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加快、使用周期缩短的今天,对于提高推广效益尤为重要。新的形势要求中国建立新型推广体制。新型的推广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精干的国家推广机构;第二部分是由科技型企业为代表的推广机构以几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推广机构组成;第三部分由民间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组成。
2.农业推广机制要有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广工作要由政府指令向着市场引导的咨询服务发展。推广机构要按照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工作,要按照市场机制探索推广新途径,促进技术由无偿活动转向有偿服务,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同时对于一时难以取得效益又必不可缺的公益性技术,如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经济信息等,要继续加强政府推广的力度。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给推广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注重维护知识产权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促进行政推广转向法制推广,指令性推广转向市场需求性推广。
3.农业推广观念要有变化。
今天的农业技术推广与过去传统的推广在内涵上已有很大不同,新经济、新科技形势下的农业推广正由过去单纯的技术普及转向对农民的全面知识教育和素质提高。这是因为今天农民需要的正是与经济有关的所有知识技能的整合。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如此,由于技术知识等来源的多元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农民在许多方面逐步超越专业推广人员的能力,推广人员在向农民输送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向农民学习,并了解农民的新需求,由单纯技术人员的推广变成有农民参与的推广。
4.农业推广方式要有变化。
国家推广机构应通过政府渠道获得推广经费和工作经费;科技型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和民间组织、农民技术员,则要按照市场机制实行有偿服务,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农业技术推广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给它带来的新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依法推广。
5.农业技术推广目标要有变化。
由于农业生产的目标已经有单纯的要求产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推广工作目标也要做出调整,要由过去追求数量转向增加"三农"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满足更多层面的生活需要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发展市场经济的农业推广观念。
要在推广工作中引入市场行为,培植农户参与观念,发展并为农民传输市场经济有关的新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质量观念、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技术创新观念和素质创新观念等。
2.调整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标要定位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环境发展需要更广泛的各个方面,这也是现代农业对推广工作提出的战略要求。要确立推广法律化的观念,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公益性技术推广也要根据wto等国际通行规则纳入法制保护规范。
3.建立市场技术推广的培养训练制度。
建立市场机制条件下高素质推广人才队伍培养训练制度。要培养不同技术层次需要的推广专家和人才,适应加入wto竞争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推广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满足技术竞争、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
4.调整农业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手段等)武装技术推广部门的条件和手段,要使推广人员不断发展和运用双向沟通和农户参与的推广方法,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济行为职能,使之始终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5.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作要针对区域生态特点和经济需要。
不同类型区域有不同区域经济特点和不同的经济产业带,因此,有不同的技术需求和不同的推广目标,项目选择和技术组合必须有针对性。设计技术推广方案就要考虑推广示范区域的特点。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代表性选择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课题。做到两个结合。即:
推广目标与区域性结合——强调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示范内容与区域性结合——强调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
6.突出农户在推广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农户是中国当前农业经济体系的最基本生产单元,也是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围绕农户为中心,把农户参与当作重要的推广内容,如组织若干骨干农户参加技术示范,并为他们建立示范户档案。系统、动态地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成分变化。根据农户的需要遴选技术组合、安排技术示范内容和方案、设计技术项目。依靠农户的配合开展技术示范和观摩活动。
7.农民培训是推广成功的关键,在培训中强调推广人员与农民双向沟通。
采取培训观摩和技术指导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增加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接触机会,按照农户的需要搞培训,借助农户方便形式搞观摩,深化培训交流的效果。
8.通过技术观摩强化农户参与能力。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推广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示范活动始终要求农民的参与和实施。示范样板放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这样提高了示范交流的效果,通过农民的参与反馈即提高了示范方案的适用性、合理性又为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9.利用大众媒体推动技术传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在更大范围规模上,扩大项目和技术的社会影响达到增加农业、农村、发展的收入。
农业调研报告篇7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2019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9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9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xx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5、探索建立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农业调研报告篇8
我县实施的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总投资xx万元,其中中央投资xx万元,省级配套xx万元,地县级配套xx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xx亩,全部为xxxx。
一、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加快我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程,切实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临泽县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自批复实施并开工建设以来,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林业项目实施细则》及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建设,实行领导挂项目,层层抓落实的制度,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部门项目的定位和作用
发部门联合申报、联合监督检查、联合验收,建立了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四、部门与农发机构的分工和协作
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示范项目管理中,部门主要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农发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管理、考评验收。林业部门与农发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配合协作较好。一是项目申报由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选定,联合行文上报;二是上报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组织评审;三是在项目建设及完工后,由部门和农发部门联合组织验收,上级部门联合督查、检查、审计。
五、建议
一是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量、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生态建设项目中的比例;二是加强协调,提升统一作战能力,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使农发办项目和其它生态项目形成合力,形成投资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相互弥补,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资金投入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业调研报告篇9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农业技术
调研报告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我于2月1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市委政府“”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17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市,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主打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2019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9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9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xx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5、探索建立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