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观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1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动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3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4

记不清从哪个时候起,各类媒体开始高频率地宣传创建和谐社会。没过多久,我们这个小城也刮起了和谐风,电视、广播、路边广告处处可闻可见“和谐”二字。接着,“和谐”这个词出现在学校的会议上,出现在演讲词中,出现在论文里,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总之,“和谐”从上至下,一步一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一不留神就进入人们视界的时髦词汇。素不关心政治的我并不解中央这一“创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内涵,也不曾去了解过。

春节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坐客中央10台《百家讲坛》栏目,现代解读《庄子》。我至始至终都陶醉在于丹教授的心语中,一句话:字字在理,句句启发人心。我无法把于丹教授的每句教诲熟记于胸,无法讲清其中博大精深的精髓,只觉得“博大精深”“精髓”“超然脱俗”“大彻大悟”等词汇突然明朗了,只觉得自己是个愚人。时而为自己平时良好的行为而欣慰坦然,时而为自己的过失而惊恐惭愧。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概括起来说是: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分子,我也深切感受到这种情况的存在。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此时,我汗颜,每每想到为了做点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扔给妈妈,心里觉得愧对于孩子。

此时,我突然想起“和谐”,于丹教授不也在倡导一种和谐吗?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追求与放弃的和谐,事业与家庭的和谐……(肯定有更丰富的外延,可是我找不到词语去描述,我不知道怎么分类,所以只能用省略号。下同)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这是不是就是哲学中的“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政治中的“不要左倾右倾”啊?我只觉得我的思维混乱,可是我明显地感受到我在思考,在成熟,或许在人家眼力是极幼稚的。

正写着,新闻联播报道:春节期间播出的于丹《庄子》心语受到观众热情的拥捧,该书也在热销中。可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心灵是多么疲惫呀,是多么缺少这种和谐呀,是多么期盼心灵的解放啊!

在此之前,已于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我想,在这样两个非常时间播出,也是政府、电视台为创建和谐所费的良苦用心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5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读本。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浅显有趣。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大灰狼般无可争议。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简单。就算看不见,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芸芸众生,与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心中已没有白与黑,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而我也随风飘浮。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又一盏我的灯。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仅仅是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6

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7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8

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9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