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1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2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纪录片《幼儿园》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3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4

我喜欢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每次活动都或多或少需要我们家长的参与,但我也是乐意的,因为我在活动中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这次秋季运动会我有幸成为主持之一,还真有些许的紧张,我不知道其他几位家长心情如何?要知道老师们早已带领孩子们热身了好几次啦!运动会上孩子们尽情的玩,无论是单手限时拍球,还是左右手限时拍球,个个都是认真对待,看得出来,每位小朋友都想展现自己的实力。结果肯定不一样,拍得多的,应该是家里练过了,反正王禹铮是在家练过的。练过和没练过其结果不一样,所以,要培养孩子,真的多陪陪他们!

运动会开始之前,运动员们在音乐中随老师做操表演,我也跟着做了,好像有不止3套操,动作挺全的,我跟的有点乱,可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随老师做,虽然动作不完全到位,但也为他们能做出这么多的操感到自豪!

我还发现小朋友们在升国旗仪式中是庄严的,在国歌声中,国旗徐徐升起,我没有听见孩子们的声音,我也没敢回头看他们,我感觉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民族和国家这概念吧!

这次运动会是成功的,孩子们很高兴,因为整个下午有自己的家长陪着在幼儿园快乐的活动,活动着老师们精心安排下的项目,他们是幸福的,对各位家长也是难忘的,因为能多多的见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孩子之间一比便知。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问题在如今各更为重要,听听北大实行的校长实名推优制,虽说咱们不逼孩子这辈子非怎样怎样,可是认真参照那些校长推优的人选,各个都是非凡!做人不容易,做父母的不容易,做教师的更不容易。想想孩子自小就是在集体中,和小朋友,和同学一起,教师永远是领航人。我崇拜教师们,而我却畏惧教师这个行业,因为教师需要付出太多,除了心血还要耐心,还要科学的方法、、、、、、又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不是!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爱心和耐心,带给孩子们快乐和有序,留给每个家庭更多永恒的瞬间!

谢谢老师们!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5

20xx年5月24日星期五,很荣幸被邀请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我是第一次参加家长开放日,说心里话,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各位家长也想知道孩子们每天在园里的情况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们半天的生活记录在这里。

跟往常一样,7点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刘钰,因为他很喜欢跟我聊天,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老师开始给孩子们发早点,孩子们能安静的吃早点,并且也和老师沟通。吃完饭的孩子们洗手、刷牙,然后去看书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点。接着,大家把自己选的图书放回书架上,喻老师带领大家到楼道里站成一排温习学过的小歌谣。然后小朋友按组回到了教室。9点左右教育活动时间,喻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老师一起来看书。每一页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听的很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还能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棒!9点多加餐,喝奶并喝水,每两个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边喝水孩子们互相聊天。9:30左右,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排队到了操场,先围圈做操,再分开男女两队各自活动。器械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比如隔物跳、钻障碍等等,大概40分钟,孩子们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里,孩子们洗手、喝水、上厕所,自由活动。

我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结束了,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厕所、洗手。并且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学习并讲道理。短短的几个小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神圣的职业,她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做到了。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6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首先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共出现了五次。这首歌的旋律柔美并富于变化,被运用在孩子们不同的阶段,配合着画面引发人们心底的无尽无奈何感伤。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加了电影细腻悠长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电影主题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除了配乐外,《幼儿园》也巧妙的运用了同期声。通过采访和现场拍摄交叉剪辑,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前后的巨大变化。比如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们哭喊吵闹的声音。此时插入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的心算回答,接着声音又换回小班,一个孩子大声哭泣,另一个被拖进幼儿园办大门时吵嚷着的声音。

当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从众多镜头中精心删选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相对而言,室外的镜头运用的较少,并且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唱歌的场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听见他们做游戏时喊的`口号和高兴随性的笑声。这种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观众在观看这些镜头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导演的用心。

纪录片《幼儿园》以独特的表现手段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它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手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而且更让我们学习到了拍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各种技术手段。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陶老师推荐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这部电影带给我很深的感受。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我的童年,是在乡村里和小伙伴一起摸鱼捉蝦,追逐蝴蝶蜻蜓度过的。虽然,我在童年时期,并不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样早早地背起书包上学堂,并没有学会算数,唱歌和跳舞等。但是,我一直为自己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骄傲。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值得考虑,大家都上就上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幼儿园离我挺遥远的,而且也不见得上幼儿园就比不上要好。看了《幼儿园之后》,我的很多想法也都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了。

在视频刚开始,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一边哭一边喊着要回家,看得我都觉得很心酸,还看到小班的孩子们一个个期盼回家的神情和等待父母的焦急情绪。这些都让我很难过,而且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以后才不要我的孩子这么受罪。在我而言,我担心自己孩子受到委屈,虽然现在没有孩子,但是以我疼爱孩子的个性来说,我是见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的。

看到孩子就那么硬生生地就被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里没有自己一直依赖的父母,也没有疼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的只是一群的陌生人,我看到这里,我觉得于心不忍。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注定是孤独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自己去实现。上天为了不让我们那么孤独,所以就赐予了我们亲情、友情和爱情。如果说,要我在孩子两三岁时,将他送进幼儿园,我想,我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么做,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都太过残忍了。但是,我也知道有很多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我在其他孩子都在努力学习知识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去玩,那么我的孩子会不会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呢?这又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我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但是又不忍心以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必须学会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好好培养。我想,在快乐中学习的孩子的成长速度肯定会比圈养的孩子成长地要快的。但是,我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以及与其他人交流。 所以,综合了多种因素,我决定让孩子去上大班。这样,孩子既不会失去童年时期该有的快乐,又不会缺乏能力的具备。

真心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虽然,镜头并没有极致的美,但是却在淡淡地讲诉了幼儿园的故事,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及各种各样的思考。

-->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7

在大学时代观看了纪录片《幼儿园》,当时并未有太大的体会。如今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之后,再来看这部纪录片,感慨良多。

再看《幼儿园》,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幼儿园老师。

影片开头“他们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我很喜欢这句话。对待孩子,我们都是百无禁忌的,有些话、有些行为作为成人的我们是不会去说、去做的。想念妈妈了、饿了,孩子们都会大大方方说出来,我们不会。但是实际上,孩子们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同孩子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就是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我去兼职的一家幼儿早教中心,有时候大一点的宝宝都不愿意爬进球池里玩耍了,爸爸妈妈们却玩的很开心,也不顾体重限制在蹦床上蹦跶,成人的心里也装着一个小孩。幼儿园老师也应该拿出自己的那份童心。

接着就出现了小朋友们第一天上幼儿园的镜头,有些小朋友死命哭着,拉着父母的衣服不要妈妈走,还叫着:“爸爸抱抱我!”我曾经问过父母我第一天上幼儿园有没有哭闹,结果是没有,因为我之前一家上过托儿所了。所以这让我想起丰子恺写他侄子的那篇文章,有些小朋友完全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哭,所以他们自己也哭,但是没有眼泪呢~呵呵好像只是象征性地说明:恩!我上幼儿园了!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小朋友想把小凳子放在另一个上,却翻来覆去怎么也摆不好,旁边传来老师的声音“翻过来”。他还是摆不对。特写镜头里满是孩子无辜、求助的眼神;还有一个孩子,因为穿不上外套发起了脾气,因为是吃下午点心的时候了,最后,他扯下了自己的内衣,直接地外套穿了上去,虽说方法不尽如人意,但总算是穿好衣服可以去吃点心了。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也有大有小,父母与老师的帮助也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去琢磨,才可以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批评一个叫做马玉兰的小女孩。不知为什么,我一眼就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也是个假小子,头发短短的,爱和男孩子们一起玩,很调皮,老是在上课作小动作,老师被老师吓住。也许,在老师的眼里马玉兰是个“问题”孩子,不能和其他“言听计从”的孩子相提并论。老师也就从此戴上了“有色眼镜”去对待这个孩子。影片里的老师看上去也是那么凶。洗澡的时候,孩子们就像一个个玩具一样被脱光了衣服排着队机械地涂肥皂,再冲干净,不管水进到眼睛里,不管孩子们是多么不想洗澡。

电影最后“三周后老师产下一个男婴。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我们就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蒙氏教育法让我们不要用俯视的角度与孩子交流,孩子们会感到压迫感,所以,多蹲下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多从孩子的思维来理解他们,我们能改变很多。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8

《幼儿园》刚开始时,小孩子抓着妈妈,不让妈妈走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抓着妈妈不让她走。《幼儿园》以这个场景为开头,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感情,引发观众的共鸣。《幼儿园》这部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在技术方面肯定是很成熟的,在剪辑、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很好,极具观赏性。中间时不时穿插地对小孩子的采访也设计地很好,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幼儿园》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接走了,最后的一个小朋友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镜头对于这个小朋友神态的特写、内心独白的描述都很到位,能够抓住观众的情感,让人不由地为他心急。

在我看来,《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表现地不只是孩子的幼儿园生活,也能反映一些现实问题。从对孩子的采访中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对日本的讨厌,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应该是受身边的大人影响的,那个年代中国民众还普遍对日本存在敌视、偏见,还不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日本,即使是现在也不能完全做到。大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孩子在采访中会说出一些比较现实的话。可以感觉地出《幼儿园》里的孩子家境应该都是不错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也可能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让他们全托在幼儿园,孩子肯定不喜欢一直待在幼儿园的。纪录片里不时有孩子数着日子盼望着回家的镜头,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回家的渴望。我个人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进全托班,他们还小,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9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四季变换的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每一天的生活。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

观后感

三篇,希望您喜欢!

以前很早就听说过《幼儿园》记录片,但一直没机会观看,今天有幸看了这个纪录片,看后感想颇深。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当问大班的一个孩子“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他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也不要把老师和这样的妈妈比。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不会穿衣服的陈志鹏:怎么穿都穿不上,后来生气就把衣服脱下来拼命砸,最后把里面衣服脱了还是穿上了。尽管有点怪!每次他都是班里最后被接走的,因为生气和失望就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地等妈妈来,看到这,我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长期受到压抑的儿童是会造成心理畸形的啊,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不合格的。

在这里我不是责备当妈妈的没有责任心,可能每位妈妈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既然做了母亲就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多多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一丝一毫的人为地创伤。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努力吧!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帮助他成长吧,不让一位儿童“掉队”。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今天下午,高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了国产纪录片《幼儿园》,在这两节课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在片中,我看到了我们曾经的一切,画面中不断出现的小朋友哭闹、顽皮等画面使我感触良多。

《幼儿园》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导演张以庆用他细腻的镜头,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段,为我们记录下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曾经的我们一样。

“他们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影片开头的第一句话。的确,在年龄上,我们比他们大了很多很多,但是从人的本性上看,他们的行为、言语又何尝不是我们曾今生活的一部分。影片开头的画面就是小朋友们被自己的父母送到了幼儿园,他们哭泣,他们拉着父母的衣服、扯着嗓子喊“我要回家”,可是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他们开始了在幼儿园内的全托制生活。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四季变换的时间顺序,注重细节内容的表达,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每一天的生活。幼儿园内的小朋友一边流鼻涕一边吃饭,鼻涕都掉进碗里了,而他嘴里却仍念着“我要回家”;两个小朋友打架,打人的那个狂哭,被打的那个却显得很冷静;一个叫小朋友穿衣服很费力,最后烦躁地把衣服全脱了,发起了脾气;一个小胖子被老师警告:再闹,就把你送走;一个叫马玉兰的女孩子因为顽皮、在桌上画画而被老师不断指责;一个小男孩被人打得鼻子出血,而和他同桌的小女孩就把自己碗里的丸子给他吃;一个小男孩因为打人而被同学孤立,差点被赶出班级;经常有一些小男孩欺负小女孩;一个小男孩因为玩具被另一个小男孩弄坏了而哭泣;小朋友们听到老师要检查桌子就把桌子上的饭菜往桌下扔;一个小女孩把饭菜弄到了自己的花裙子和腿上后,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泼了。”却没老师注意到她……在这些细节中,有爱,有恨,有关怀,有纷争也有暴力的一面。通过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的不同表现和言行,我们能从中观察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同时,也透露出了在现实社会中成人们的社会生活。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音乐《茉莉花》,让人听了感到伤感。通过声画同步的手法展现了孩子们的伤心、难过。他们没有快乐,有的只是不断的学习、寂寞。除此之外,《茉莉花》也通过打破连贯的节奏,给了观众休息的时间。

影片内容以小朋友们为主,很少出现老师的镜头,这事实上多少是因为导演为了照顾老师的情面,删减了一些对老师形象不好的画面。画面中曾出现过两个小男孩打架的情节,而打人的那个被老师训斥了。试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相信老师不教训那个小男孩吗?甚至于出手打人?事实上,画面中也曾出现类似的画面,小男孩确实被老师“威胁”:再打人,就要把他降到小班,而他的妈妈也被叫来了。

片中大量长镜头的出现,再现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也从中审视画面中的孩子。镜头表现上,采用平视的角度去拍摄记录来展现。比如:在这部片子中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你个子真的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答:“因为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高的。”除此之外,还问了孩子们别的问题,如:对于爱的理解,对于长大后的梦想,想做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在采访中,能够看到孩子们背后自己的故事,比如家庭情况,自己的思想等。

在细节描写中,还多次表现了小朋友们的单纯。比如,有画面展示了:孩子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这种对美国的厌恶,对美国的不满,完美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教育的缺陷,除此之外,还有父母和老师的观念对小朋友们观念的影响,即使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要“炸死美国王八蛋”。还有,在对一个小孩进行采访,被问到“金钱和快乐,会选哪个?”小孩毫不犹豫的说“选择快乐!因为,快乐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的单纯,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金钱和快乐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来讲,毫无疑问,快乐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非常注重真实性,它向我们展示了“曾今的我们”。片子从头到尾没有用一句解说词的叙事手法,这更加体现了真实性,让人们感到亲切。

-->

纪录片幼儿园的观后感篇10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