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第106页习题3.4 第2、3、7题; 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帮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教师展示例题,并 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巡视。

4、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1、学生回忆并独立回答。

2、学生先观看课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3、学生先观看课件并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展示解答过程。

(1)x(2x+1)=0(2)3x(x+2)=2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源于教材。试题的构成是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因此,复习要立足于教材,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首先应以教材为蓝本,重视“双基”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典型例题、习题的解决套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知识体系构建,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等,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再现,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做起,夯实基础,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创设情境,提升能力。

几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的试题都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到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贴近生活,学会运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继而为生产、生活服务。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学生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如银行商标图案、骑自行车反映出来的函数图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投寄平信应付的邮费、购买商品如何省钱等,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它们与教材中有关内容的类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传授方法,加强理解。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中考复习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让学生针对具体题目作总结,以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近年中考数学试题,很多试题都是以图象、图表为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方面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象,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解决的。正确解决这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5

三、巩固练习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6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a、4x3yb、5x+3yc、2x+yd、2xy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7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8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分析: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1400块。

2.求什么?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9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10

四、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1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启发式教学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2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3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推导过程.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和谐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一个特殊的二项式乘法公式,在学习时应注意分析和比较这一法则和公式的关系,事实上它们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当遇到多项式乘法时,首先要看它是不是的形式,若是则可以用公式直接写出结果,若不是再应用法则计算.

初一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4

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5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