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1

教学内容:教材48—50练习九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类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能熟练地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提出目标

1、找朋友。(用卡片出示)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2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在引入部分,我利用朋友的相互关系及中国文字形象的使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3

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的。

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左右。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6小时呢?近10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显出惊讶的神情。!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为以往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并决心珍惜时间;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4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中容易陷入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枯燥之困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把相关的生活情景巧妙地融入政治课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者有兴,学者有趣,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尚立荣作者单位:民乐县职教中心,甘肃民乐,7345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2关键词:教学效率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5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理解乘法的意义。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预设方法三:20×6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在课标2011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大的创新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中,师生一起经历了“看图列算式”“创造算式”“看算式写算式”“看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 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6×4 4×7

(学生展示后,让学生读读所列的算式,并说说所列算式的意义)

b.第6题

2+2+2=6        3+3+3+3=8

2、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完成习题。

(2)在自主学习、互动展示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熟练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完成练习,同桌互相展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48—49的5、6、7、8题(教师参与其中,相机帮助,重在收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及错例,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2、同桌展示。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全班展示,成果共享。(以小组为单位逐题展示)

(1)算法展示

a.第5题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9

这节课经过多次的实践探索,我收获了很多:

一、立足教材节外生枝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征和课堂的实际需要,“节外生枝”,拓展课堂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状态灵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

《倒数的认识》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而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所以教学倒数时,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给学生设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

“节外生枝”教数学,将突破教材的限制,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追求教材学习与拓展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效果。

二、遗形去貌突出本质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数学化过程,就是要把本质属性体现出来,去掉非本质属性。教师如果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倒数的概念,牵强地以“倒”为载体导入知识,表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实际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数学本质。这样牵强附会的情境丢掉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教学。因此,情境创设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因生活化而丢掉了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并没有错,但设计这些,都只是为了使数学的发现过程逼真,更重要的工作,还是后面的数学化提炼。只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从情境、生活等外在因素中提炼出来,形成数学特有的抽象或模式,学生学到的才是真实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才算有效。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探讨?有些老师认为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如果学生没有提及,没必要研究。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10

质量单位吨较克与千克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难于理解,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学生自然知道一车苹果重3克或3千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有了学习一个更大的单位的需要,于是“吨”就这样被引入了。

引入“吨”之后,势必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吨”的概念,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里。书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计算后得1000千克,然后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明确1吨=1000千克。然后要求计算10个体重是25千克的小学生有多少重?40个呢?从10个100到40个25,可以看出,书本的意图是从简单到复杂来加深学生对“吨”的理解。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在课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学生的体重出发,似乎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较熟悉,有些学生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然后想象40个这样的学生就是1吨,正好一个班的学生是四十几个,让他们想象这大约就是1吨,好象比较贴近他们。一袋100千克的大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将这两个例题的先后位置做了调整。

之后我就让同学们做了一些练习。第一题,算一算。如:“一棵白菜重一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这样的题目,一共训练了4道。正如徐老师所说的,如果能出示图片让学生圈出一吨有多少的话,会更直观深刻。确实,这一道题目做下来,学生兴趣不够高,反应不够强烈。看来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还是要以调动他们的兴趣为住,那么直观的感官的可能要多出示一点。第二题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这一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吨”的掌握,这里还要学生理解“限载量”的意思。第三题是共同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最后总结和布置课堂作业。

整课基本就是按照这个顺序上下来的,问题是存在着的,但总的来说,学生基本能达到目标并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预设方法一:3+3+3+......11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算式:2×4  3×5  2×6(或6×2)

c.第7题

‘3+3+3+2’如有学生改写成‘3×3+2’的应予肯定和表扬。

‘4+4+4-4’如有学生改写成‘4×3-4’或‘4×2’的应予肯定和表扬。

d.第8题

3个8相加,和是(24)。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24)。

(这是两道相关联的填空题,学生展示后,让学生说说填得的数和两道题的联系,以进一步认识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

f.第9题

学生列加法算式或用乘法算式都应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理解。

(2)错例展示

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时教师参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均可进行质疑。

三、联系生活,拓展知识外延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如:

(1)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包铅笔的外包装(规格6支×2),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2)送信。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小动物们打来了求助电话,想让小朋友们帮忙,怎么回事呢?

(学生同桌合作逐一分信后在全班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3+5分不出去。)

课堂教学的认识篇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与低,有句话说得很好,并且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这就是“三分教,七分管”。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管理是落实课堂学习任务,提高目标达成度的根本保证。上课前,老师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练习题等一系列的操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学习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

如果在课堂上你只是注重自己的讲,不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在做小动作,学生听不进去,即使你准备的再怎么充分,讲的再怎么精彩,也是徒劳无功,课堂学习效果也是低效益的,所以为了让学生入脑、入心,必须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我认为课堂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它的作用还体现在另外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比如有些是留守儿童,离异家庭、进城务工、外出打工的子女,家长没时间照顾和管理孩子,家庭教育采取的是放养式管理;
再就是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历水平偏低,存在着不懂或不会教育孩子的现象,所以造成我们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不严格要求,听之任之,不教给学生怎么进行课前准备,上课听讲怎么去听,课下怎么去书写作业等学习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课堂教学管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课堂教学管理不是靠班主任或某个任课老师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的齐抓共管,需要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二是课堂教学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当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时,老师应该立即停止课堂教学,大胆对学生进行管理,对这些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绝不姑息。千万不要出现不敢管的不作为现象,千万不要出现不想管的躺平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都是对学生、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如果不敢管或不想管,你的课堂不听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捣乱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你的课堂根本就无法进行,学生没有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就是从你这样的课堂开始的。

对上述现象,我们每名任课教师都有责任,都有义务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听讲是对老师辛苦付出的尊重,不打扰别人听课是对同学的尊重,认真听讲、认真书写作业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尊重。别人发言时,学会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别人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不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学生连上课都养不成认真听别人讲的习惯,他怎么会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呢。

二、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1、提前候课。教师提前候课是课堂教学规范之一,有经验的老师会利用候课的5分钟提前进入教室,将课堂教学管理进行前移,为下一步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如何利用候课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呢?一是有助于学生提前进入上课状态。教师提前步入教室,无形当中就是对学生的提醒,学生就会意识到老师来了,快上课了,学生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安静不下来时,教师进行有效提醒,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二是有针对性地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提前进入教室后,可以用谈话的方式或爱抚的方式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上课听课、听讲不认真或自制力差的学生提前打好预防针,进行善意提醒,或是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让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觉得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捣乱是对不起老师,当然有的学生会有所反复,老师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三是提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学生没有养成提前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开始上课了,还没有拿出上课所必需的教材、辅导书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听课质量,这就要求老师提前跟学生讲清楚这节课需要提前准备哪些东西。比如:同步训练、学案、试卷、课本等等,对于调课的教师更得需要提前到教室候课,让学生提前预知,不打无准备之仗。四是有针对性地检查作业,了解学情。有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改或仅仅批改了一部分,这就需要老师们利用候课时间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或根据作业的批改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做到了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讲解。

2、规范程序。现在很多老师(也包括年轻教师)的上课流程不够规范,忽略了上课中“起立,坐下”的基本程序,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实际是非常错误的。上课喊:“起立,坐下!”实际是有两个重要作用的。一是起立时,师生之间相互问候,起到相互尊重,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二是能够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什么有的老师讲课有一段时间了,学生还在说话,还在做小动作,学生什么东西也没听到,原因就是注意力还没有回到课堂中来。所以,老师们要注意规范上课流程,上课流程既然这样定,肯定有这样定的作用,我们要深刻领悟并严格落实。

3、关注学生。课堂上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是落实学校教风“用爱育人、用心教书”的重要体现。目前,学校课堂教学尚存在的个别问题:一是老师上课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关心学生是否听讲,是否听会。二是课堂教学只关注优生,不管差生。这两种现象虽不是普遍存在,但是,也会造成某些课堂教学任务表面完成,学生什么也不会,讲了等于没讲,做了等于没做;
最终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学生根本就不服从你的管理。课堂怎么关注学生?我认为:一是从内心深处关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差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高看一眼,遇到简单问题,首先让他们来回答,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每名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你,敬重你的师德,敬重你的人品。二是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听讲状态。对走神的、做小动作的、交头接耳的学生及时给予提醒或批评,不要怕一管这些学生,课上内容就讲不完了,你不管这些学生,即使你讲完了,也是没效果的,跟讲不完没什么两样。再说,对这部分学生你不管、不问,会后患无穷,你的课堂会越来越乱,你就会驾驭不了课堂,驾驭不了课堂你再去找班主任告状,给你维持课堂秩序,替你批评这些学生,这样做不仅学生瞧不起你,班主任也会瞧不起你。所以,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的理念。三是关注学生听课的表情。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的表情,通过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判断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需要再讲了或讲得快一些,哪些知识点学生不明白,是疑惑点,还需要重点讲解,或讲得慢一点,给学生留出顿悟时间,甚至需要重新调整讲解的思路。

4、课后沟通。课堂教学管理并不是老师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一走了之,有时还需要下课后跟学生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课后沟通是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延伸,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的调和剂。哪些情况需要老师们进行课后沟通与交流呢?一是感觉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下课后教师需要找部分中等生、优等生进行学情调查,充分了解课堂沉闷和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以便有的放矢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以便有的放矢再次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做好矫正补偿工作。二是对在课堂上经常违规违纪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有的学生多次在课堂上违纪,说了不听,被你罚站,课下一定要扑下身子,了解学生经常这样做的缘由,做通学生思想工作,若是教师自己原因的,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敢于跟学生认错,取得学生的谅解。认错并不会使你失去教师尊严,反而更会引发学生对你的尊重,有时面对全体学生跟学生道歉,你会得到全体学生对你更加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再次发生。三是对在课堂上不服从管理的学生需要课下沟通交流。有的学生被批评后,不服气,当面与老师发生了顶嘴现象,这时老师要尽量克制情绪,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否则会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时也会使老师下不了台,甚至会颜面尽失。对这种情况教师下课后更要单独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千万不要下课后把门一摔,气呼呼地一走了之,以后对这个学生再也不管不问,视而不见,这样师生关系会越来越紧张,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时间久了,这个学生会纠集另外一些不学习的孩子跟你对着干,到了这个时候,你的课堂就会失控,你就驾驭不了和组织不了你的课堂了,作为老师来讲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希望老师们把课堂教学管理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课堂教学管理做好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也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管理中,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做事,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教训最大限度地避免,并把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管理中进行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