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1

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必将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也必须要靠不懈地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于漪就是靠着勤于学习,一辈子自我教育,学而不厌,才会出口成章,才会让人心生感佩和敬服。

如采访她的记者所说的一样:“当优秀成为习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聚成了大海一样壮阔的伟大师魂。”真的,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人在哪一方面养成了好习惯,他所取得的成功会相继而来。我想,于老师的成功就是勤于学习、自我教育。当她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聊起的国家政策方针,身边的新事物、新现象;当她在报告会上轻松引用《韩诗外传》、《论语》儒林外史》、《后汉书》等作品里的句子,便可以看出:持久勤奋的学习带给她的无穷力量,让她变得那么具有智慧。

劝告人们多读经典作品,这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卡莱尔说:“好书是人类灵魂最纯洁的精华。”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所有这些名人的经典论述都是指经典书籍而言,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提高,不提高就会落伍,落伍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当你感到教育的挑战的严酷性,自己所面临的竞争而产生紧迫感时,你就会很自然地萌发出对学习的迫切渴求。要学习,要读书,就应该多选择经典书籍。

现实中,很多老师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理解能力差,读书读得少,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们,我们有没有自问:自己做到了吗?自己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了吗?......多反思自己的言行,多“照照镜子”,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教育”,做一个像于漪一样的教师。

看着于漪老师慈祥谦和的面容,仿佛听到了她在勉励学生踏实做人、勤奋学习、孝敬父母、报效祖国的话语。她的语言如春风似春雨,浇灌了学生成长的心田,育人的责任感已融入了她的血液,成为她一生的使命和追求。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向于老师一样,“一辈子学做老师”。“自己学,学别人”。在自我教育中成长、成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2

通过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的学习,我了解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义务——教书育人。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教育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带动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留意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改正不良的习惯都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如果缺乏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又如何将工作热情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呢?更别谈兢兢业业地为学生服务了。

光有责任感还是不够的,教师不应只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帮手,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是强烈责任感的体现和升华。关爱学生首先应当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公平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偏见、片面的态度对待他们。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外,还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积极、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除了关心他们在校的行为,还应了解他们课堂以外的生活,以便及时、适当、全面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体现在工作效率上。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应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传授学生先进的文化,提高工作效率.教育可以是一件普通的事,也可以是一件艰难的事,关键看一个老师如何看待。如果只是单调地将自己肚中的知识塞给学生,这就是件简单的事。如果要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又能懂得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件艰难的事。优秀老师能在不同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方法,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为我们新教师树立了楷模,时刻教育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只积累经验,更要边教边思考,有所实践,有所创造。

培训内容中,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部分内容我也有很多感受。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师风,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随令不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这些都是师德师风的体现。

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学习,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是我这近六年来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在学校这些勤恳敬业老师的发言中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流露出大光华人的那种朴实真诚、谦虚好学,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让我在这次学习中受益匪浅,百听不厌,百学不倦。

我想,“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她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3

-->

一、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求学期间,她学的是声乐专业,以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能完全胜任小学音乐教学,但真正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她才发现从“自己会”到“让学生会”的距离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近,让学生理解共鸣,完全不象想象得那么容易,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处于变声期,方法上细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发声不科学,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音乐技能的发展,因而,为确保自己声乐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她每年暑假都自费到北京学习,接受更高水平大师的专业指导。每一次北京之行,经济上都要付出很多,更重要的是,她不得不舍下年幼的孩子,也亏欠了家人很多,但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二、坚守教学阵地,无私奉献

20_年3月她担任贾寨联合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当年6月接到通知,县里9月份要进行鼓号操比赛和少先队档案工作检查。那时乡镇的少先队工作,想必各位领导和老师都有一定的了解,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但是她想,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不可能让工作适应她,无论多么艰难的任务,她必须坚持下去。于是,千挑万选,终于在放暑假前把训练队伍组建起来了。7月8月,骄阳似火,白天她在操场上训练学生,晚上加班整理少先队档案。比赛结果,是全县一等奖。

三、给留守儿童和生活困难的孩子一片光

日常教学中,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和大家一样,她也曾面临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和问题家长,面对这些,她总是更多的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对于困难学生,她努力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学生小豹,他来自一个农村单亲家庭,有音乐天赋,热爱表演,但家境十分困难,父母离异,和弟弟奶奶爸爸一起生活。4口人生活唯一的来源是爸爸的打工收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帮他交资料费,为他定制演出服等。然后在音乐上给了他更多的指导,如今的他已经在高中就读,受她的影响,也选择了声乐特长。她想,等他长大了,如果选择教师职业的话,也一定是一个有德、有爱的好老师。

来到振兴联合校以后,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县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真的不一样,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大,孩子的个性更加鲜明,但是她会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心上,她一定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因她而精彩。

四、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一路走来,有汗水,也有收获,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只是做了一些她该做的工作,但她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因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经典论述;她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她践行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诺言。爱无价,情永恒,为了教育的更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了振兴街道小学教育的发展,她将继续尽她所有的努力,用爱和奉献,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跋涉耕耘,一如既往。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4

林崇德,男,汉族,1941年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教书育人是他毕生的事业,“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是他的教育理念。他培养出了88名博士,为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学术梯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在科研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对学生关心无微不至。他是师德教育的研究者,也是高尚师德的践行者,2021年被教育部聘为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总顾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市人民教师等荣誉。

02田树林

田树林,女,满族,1958年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教师。她扎根基础教育38年,将“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作为教育理念,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优质而个性地发展。她建立教师高质量发展机制,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六大转变,激励教师用心灵教育,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她致力于教育脱贫攻坚,积极承担西藏班培养任务,与贵州、云南、河南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建立友好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组织学校为国家教育云平台提供了751节课,为各地“停课不停学”作出积极贡献。曾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特级教师等荣誉。

03许京军

许京军,男,汉族,1966年4月生,无党派人士,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他从教28年来,潜心于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推动中国物理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发起了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对大学物理教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以育人为根本任务,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光学和光子学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他指导研究生在拓扑光子学、弱光非线性与光场调控、铌酸锂光电器件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始创新成果,引领相关领域创新发展,部分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航母等重大工程。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04林茂

林茂,男,汉族,1985年6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上河头村河头学校教师。作为一名85后青年,他远离家乡,放弃了在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扎根乡村教育,默默奉献。他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出四段励志法的育人方法,_了乡村孩子基础薄弱和不自信的困境,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作为北辰区高层次人才林茂工作室主持人,多次作市级以上示范课、培训、宣讲,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乡村青年教师发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05刘少坤

刘少坤,男,汉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他辛勤耕耘在职教一线19年,强专业,带队伍,育人才,带领计算机系由弱变强。他以做强项目为抓手,大力提升教师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为职教教师强“根”。他设计了“五个一致”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2+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他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级赛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以及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40项,成绩斐然。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等荣誉。

06李红霞

李红霞,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教师。从教27年来,她始终坚守在思政课堂第一线,创新思政教学方式,以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打造了幼小初高“四阶梯”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活动体系衔接的“三衔接”思政教育模式。她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四自主·四环节”新模式。她倾情教育扶贫,7年来坚持深入山区送教,带领团队累计送教送培17.75万课时,惠及6县31乡镇5万多个家庭,学校因此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她热心慈善,将第三届明远教育奖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山区学校。曾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07张靖

张靖,男,汉族,1974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他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坚持扎根于中西部,突出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人才。他坚守科技教育工作使命,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地方转型发展需要,围绕“卡脖子”技术,矢志打造一流团队、完成一流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实验实现一维和两维自旋轨道耦合的简并费米气体。他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打造有力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

08张梅

张梅,女,汉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礼仪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幼教31年,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儿童以主动发展为根,育同伴以生命成长为基,育家长以明明德为本,以优秀中华文化润泽心田。她通过园际联动教研、名师指导乡村教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她注重学前教育改革创新,两项个人教学成果获山西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奖。她是省幼教指导专家,立足特级教师工作室和教师成长学院,引领幼儿园教师提升保教能力。曾获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优秀幼儿教师等荣誉。

09杨联贵

杨联贵,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民盟盟员,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他扎根边疆,耕耘不辍,从教37年来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与使命,坚持教研并重,培养了一大批勇担当、业务强的数学专业人才。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调教学上的返璞归真,将思政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家国情怀。他坚持守正创新,在地球物理流体研究上取得大量原创性成果,成果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他注重团队建设,带领团队获得“数学分析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10高延安

高延安,男,汉族,1970年4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头道营子实验小学校长、教师。执教32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致力于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乡村小学,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为教师幸福工作、孩子幸福成长架起了一道桥梁。他以“办好乡村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为主旨,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孩子习惯,改革课堂教学,鼓励师生读书,发展社团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舞台。他大力推动学校足球运动,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奔跑在绿茵场上。曾获内蒙古赤峰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11陈温福

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高等农业教育42年,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现代农业科技进展》等8门课程,培养硕士52名、博士47名。他敬业爱生,言传身教,悉心教导学生修德修身、自强自立、团结协作。他致力于教学改革,上课内容直面科研前沿,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诙谐生动,赢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他治学严谨,对学生的研究论文和毕业论文,大到试验设计,小到格式标点,均亲自指导、批阅、修改,让学生受益匪浅。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

12张万波

张万波,男,满族,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五中学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24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用耐心和爱心教会农村孩子学习知识、学会做人。2009年晋升高级职称后,一直从事着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和教务主任的工作,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热爱学生,视生如子,潜心钻研业务,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尊敬。他多次担任师德报告团、专家型班主任论坛主讲人,积极分享扎根乡村的教育教学做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13李玉

李玉,男,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菌物学学科的拓荒者,他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系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经过30余年努力,他为学校建立了从专科到博士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发展体系,培养了100多名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他始终秉持教书育人初心,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古稀之年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治学严谨、甘为人梯,以卓越学识和崇高品格,凝聚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教师,推动教育事业青蓝相续、薪火相传。曾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

14王丹丹

王丹丹,女,汉族,1978年2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她努力钻研,以身作则带领老师们不断提升,带出一支勤劳肯干、服务奉献、专业进取的康复团队。她质朴无华,与同事真诚相处,竭尽全力解决特殊儿童实际困难,用真才实干和真诚服务赢得师生及家长的尊重和信赖。她仁爱担当,不管是哪种类型、何种程度的残疾孩子,她从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用温暖的怀抱感化他们。她经常走出校门,通过各种途径让社会了解和关注特殊教育。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15王丹凤

王丹凤,女,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工作31年来,她始终扎根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致力于教学改革,承担了现代学徒制改革、校企合作基地、实训室建设等大量工作。近10年,她担任酒店专业省级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经常辅导学生到深夜,不计报酬,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省市奖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创新开展线上教学,课例获学生点赞1万多次,获评省级优秀课例。她注重培养年轻教师,在全省职教活动周、中小学职业启蒙、劳动实践教育、礼仪操的创编等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曾获黑龙江省模范教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16袁艳敏

袁艳敏,女,汉族,1979年1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校教师。她扎根乡村教育15年,坚持走村入户,始终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生活。为让贫困家庭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她自掏腰包、多方联络,先后为孩子们募集物资5万多元。她注重教育教学创新,让乡村孩子第一次体验到了远程多媒体课堂,第一次玩上了呼啦圈,第一次走进了大学博物馆,第一次有了科技节、上了科技课。她曾两次作为全国优秀特岗教师报告团成员赴各地各高校开展宣讲。曾获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17樊嘉

樊嘉,男,汉族,1958年3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教30多年来,他坚持躬耕在教学一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悉心引导学生在科研领域攻坚克难,为医学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教学工作中,他以大先生为追求,强调德才兼备,坚持以身作则,将大医情怀传递给学生,以师德培养医德,让每位学生在行医生涯中为患者带去生命之光。作为医院管理者,他忠实履行附属医院在医学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建设一流医学教育,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作为医学专家,立足临床,以病人为中心,创新治疗手段,勇斗“癌王”,为病人带来希望。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18吴蓉瑾

吴蓉瑾,女,汉族,197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6年里培养了千名小讲解员童音讲党史。她倡导情感教育,通过多年实践探索研发了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采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致力于探索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首批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19唐江澎

唐江澎,男,汉族,1963年5月生,无党派人士,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锡山高中校长、教师。他41年坚守教育一线默默探索,形成了“语文体悟教学法”,参编语文教材在20余省市使用。他担任校长15年,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推动学生每天上一节体育课或艺术课,将学生培养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提出了“建立班主任国家表彰荣誉体系”“加强学生实验能力考核”“振兴县域教育”等反映基层呼声的建议,为教育改革积极建言献策。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特级教师等荣誉。

20邱海波

邱海波,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教授。他扎根教学一线30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43人,很多毕业生成为重症医学骨干力量。他在重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出了重要探索,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率先在江苏省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他秉持“重症病人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作风,持续战斗在救治一线。作为一名医生,他以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一名老师,他在课堂上和病房里以身垂范,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教书育人价值。曾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21吕帆

吕帆,女,汉族,1962年2月生,中共党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教授。她从事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事业近30年,坚持以雅博理念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的人才。她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了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她用9年时间坚持带学生赴藏区高原做扶贫医疗,促成首家“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医学健康中心”落户中国。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22叶海辉

叶海辉,男,汉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玉环市坎门海都小学体育教师。他扎根海岛教育27年,爱教乐学,勇于创新,为边远海岛教育默默奉献。他创编体育游戏近2000例,制作80余种4200多件体育器材,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他主持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开设公开课及讲座300余场,受益1.5万余人。他多次赴西藏、青海等地参与乡村支教,助力西部地区教师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制作40多节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指南课程,打造6节“居家锻炼、战疫必胜”课程,其课程在学习强国上推广,点击量高达700多万次。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等荣誉。

23杨善林

杨善林,男,汉族,194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教30多年来,他坚持“至诚至善、务实求真”理念,长期奋斗在科研教学一线,培育出了一代代信息管理人才。他创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大学时代的基本要求和学习规律,陆续推广到全国。他带领科研团队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并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源,为实践育人提供广阔的平台。他注重青年人才培养,率领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24周玲丽

周玲丽,女,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她扎根特殊教育28年,用爱心和耐心撑起特殊儿童成长的蓝天。她建立的学前康复中心,填补了马鞍山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空白,聋儿康复率达到85%以上,使200多名残疾儿童走进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她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孤独症教育,形成了科学评估、动态管理、分层教育、单独成班的教学模式,解决适龄孤独症儿童无法上学难题。她开发的孤独症教育校本教材,被全国30多家特教学校使用。曾获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荣誉。

25孙绍振

孙绍振,男,汉族,1936年6月生,无党派人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教61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一线课堂,每年为近500名学生授课。从他的课堂走出了军旅作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他主编的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在7省市使用15年。他以文本细读为核心,发表论文多篇,出版12部解读专著,成为很多中小学教师案头书。耄耋之年,他牵头开展两岸合编教材项目,历时5年完成34本1000多万字合编教材的编写、出版、推广工作。所在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6庄桂淦

庄桂淦,男,汉族,1957年7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教师。他放弃出国继承家业的优越条件,47年来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倾毕生心力,收留照顾了1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生,为他们筑起温暖的家。从2004年西津畲族寄宿制学校创办至今,他十几年如一日和留守儿童同吃同住,退休后依然陪伴在留守儿童的身边,被称为“保姆校长”。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捐助,筹集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曾获福建省最美乡村教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7蒙芳

蒙芳,女,汉族,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她秉持“一个都不能少”教育理念,扎根一线从教24年,努力当好山沟里特殊儿童的引路人。她积极争取捐资捐物180多万元,努力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她在全市率先开办智力残疾幼儿康复部,免费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复治疗教育。她探索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让孩子们学到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她热心教育扶贫,带领教师奔赴全县14个乡镇,开展4800多人次送教上门活动。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28周义朋

周义朋,男,汉族,1974年9月生,中共党员,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教授。他坚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离家万里扎根新疆戈壁荒漠十五载,克服40摄氏度以上高温和零下30摄氏度严寒,每年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默默奉献核军工教育科研事业。他和团队攻坚克难,建成我国首个生物地浸采铀基地,为铀矿绿色开发做出重要贡献。他把课堂搬进矿山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和企业技术人才,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核能领域的技术骨干。曾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等荣誉。

29孔令让

孔令让,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从教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职业准则。他教导学生学农爱农、立志为农,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多名毕业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行业优秀人才。他历经20年,成功克隆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探明其遗传和分子机理,实现了重要科技突破。他培育的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所在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获山东省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

30单美华

单美华,女,汉族,1973年5月生,山东省潍坊市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小学教师。从教24年来,她扎根乡村教育,默默耕耘,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尽全力为贫困家庭点燃希望之光。作为教师,她结合乡村生活,开发了系列乡土田园课程,让学生学习乡贤事迹,立志成为家乡骄傲。她示范着乡贤的为民情怀,自2013年起腾出自己的婚房,举债十几万元,购置2万册图书,设立宝德书院,取“人间至宝是有德”之意,成为留守儿童的阅读天地,成为学生发展兴趣的教育场所,成为以爱换爱的精神家园。其事迹被拍摄为电影《孝义传家风别样中国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曾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山东省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

31董晶晶

董晶晶,女,汉族,1982年5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师。她扎根教育18年,秉承教育平等、共享阳光、报效国家的理念,培养2000多名残疾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她坚持教书育人并重,引导残疾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引领每个特殊孩子自立自强、成长成才、感恩祖国、回馈社会。她搭建平台组建残疾人艺术团,学生的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她坚持实践育人,组建残疾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带领聋人学生志愿者,深入一线和基层,开展各类扶贫扶志志愿活动近百场,以残助残,传递文明与力量。曾获河南省最美教师、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等荣誉。

32郭文艳

郭文艳,女,汉族,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教师。她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理念,带领团队开荒建立生态种植园,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构建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课程。她注重保教课程创新,带领团队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实施生态教育,引领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她成立了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为村民提供社区教育空间,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教育人的力量。曾获河南省李芳式的好老师、河南省最美教师等荣誉。

33马丹

马丹,女,汉族,1973年4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1993年,她拒绝省歌舞剧团的工作,毅然成为一名中职教师,20年来将“尚礼、塑形、弘礼、塑人”作为教育目标,以美化学生形体美化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心灵。她以满腔热血奉献藏区教育,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教师,2019年到期后又申请继续援藏。她用无私的爱关心藏族孩子发展,坚持前往海拔4000多米的农牧民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先后资助多名藏族学生完成学业。她发挥西藏文化优势,创建了舞蹈啦啦操队,代表西藏自治区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银奖。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西藏自治区援藏先锋、湖北省荆楚好教师等荣誉。

34张祖勋

张祖勋,男,汉族,1937年6月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以大先生为追求,61年坚守教学一线,无论是当副校长期间还是当院士后,都从未间断亲自上讲台授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遥感测绘之才。他不遗余力提携后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创造平台让他们施展特长,凝聚起遥感测绘研究的强大团队。他向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教书育人奖”,奖励教书育人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他首次提出了数字摄影测量网格思想,研制出我国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处理系统,打破了国际软件的垄断,极大推动了我国摄影测量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化发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北省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荣誉。

35何继善

何继善,男,汉族,1934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60多年,是我国电磁勘探领域的开拓者,领衔建立的电磁探测中国学派,引领国际地球物理学前沿。他为人师表,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为我国深地探测战略和新能源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他注重教学科研创新,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很多毕业生成为电磁勘探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积极推动科普教育,成立何继善基金会,资助有益于国家建设的科研项目、社会公益活动、优秀学生,累计近1000名学生获得资助。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36石灵芝

石灵芝,女,汉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金庭学校教师。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从教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秉持着“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在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中以文化人、以文化道、以意动人,坚持追求有情境、有情感、有意思、有意义的课堂。她潜心钻研心理学,为学生心灵成长护航,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援助。她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多次开展志愿者岗前培训和乡村义务授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湖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

37吴硕贤

吴硕贤,男,汉族,1947年5月生,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大先生为追求,做建筑环境声学研究与教学领域的拓荒人与推动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为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培养了重要的学术力量。他热爱教育事业,秉持着“熟能生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理兼修”等教育理念,潜心教书育人,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他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之余坚持诗词与书法创作,以诗词阐发治学理念及立人之本,潜移默化影响滋养学生。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38张忠德

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他坚守临床第一线,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3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多名。他曾四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开展支援,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践行医者使命。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从抗疫一线获得的宝贵资料和经验,开发成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实践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做到科研服务于临床、服务于实际。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急救思路引导教学法”,把临床诊治思路推前至课堂,以急救主体思路为纲,强化急诊临床思维的培养。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39石兰松

石兰松,男,瑶族,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中心学校刁望教学点教师。他扎根偏僻石山库区35年,用坚守书写着乡村教师的初心使命。他每天4趟往返,义务摆渡接送学生上下学,把“一个都不能少”作为使命担当,圆孩子们的上学梦。他师德高尚,用心用情关注孩子们成长成才,不仅担任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多个学科的教师,还为孩子们做饭、照顾孩子们生活,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不老松”。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40孙杰远

孙杰远,男,汉族,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他在高校辛勤耕耘30年,持教书育人之责、因材施教之重,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原理”教学任务。他致力乡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双师教学”模式,推进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潜心学术研究,在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基础教育改革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曾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西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八桂学者等荣誉。

41颜业岸

颜业岸,男,汉族,1973年6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教师。他投身基层舞蹈教育30年,用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永不磨灭的热情,言传身教、传道授艺,带领一批批普通的农村学生走进了国家乃至国际舞蹈艺术殿堂。他编排并指导学生们表演的舞蹈作品,曾70多次荣获国内外舞蹈比赛一等奖或金奖。他为全国艺术院校培养输送了300多名舞蹈艺术特长生。如今他虽然已成为荣誉等身的名师,仍站在舞蹈教学一线,并把舞蹈教学的对象从特长生延伸到了基层舞蹈教师,让更多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高水平的舞蹈艺术教育。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

42陈晓明

陈晓明,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教师。她扎根山区从事农业职业教育27年来,足迹遍布海南省民族地区,把“爱、责任、幸福”传递到千家万户,展现了当代教师的高尚品德。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克服办学困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她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她以满腔热忱投入扶贫工作,主动承担帮扶任务,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曾获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先进工作者、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43蒋兴良

蒋兴良,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他从业39年、从教20年,始终坚持奋战在极端环境电气外绝缘、覆冰与防冰减灾教学研究中,为我国电力行业培养了120余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始终以身作则,事事敢为人先,为学生树立为人为事的榜样。他带领学生深入青藏高原,攻克2800米至5100米高海拔电气外绝缘难题,为青藏铁路建设节省巨额开支。他在雪峰山历经13年建成能源安全领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创造性开发我国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44李龙梅

李龙梅,女,汉族,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教师。她扎根特殊教育20年,勤奋钻研,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打造出一支团结协作、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帮助一批又一批视障孩子用知识立志,以技能自强,获得了有尊严的生活,320多名视障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她带着全校教师坚持家访10年,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受访学生近300人次,覆盖重庆30多个区县。她注重特殊儿童全面发展,先后组建“扬帆”师生管乐团、盲人跳绳队、啦啦操队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他们的情操。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45黄廷祝

黄廷祝,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教授。他坚守教书育人初心使命,任教35年始终坚持每年完整主讲本科数学核心基础课,指导本科生研究训练、毕业设计。他积极推动新工科教育,开展全国大学数学课程与教材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格局。他注重教学创新,主持的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全力组织开展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曾获国家教学名师等荣誉。

46高维荣

高维荣,女,汉族,1979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民族中学教师。她扎根贫困地区23年,爱生如子,爱校如家,长期资助贫困孩子,为彝区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人,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重要贡献。她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用人格魅力引领孩子的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大胆创新,注重对学生德育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注重做好寄宿制学生生活习惯养成,在全州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扎实开展学生结对帮扶,没落下一个孩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47李红波

李红波,女,汉族,1972年4月生,群众,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因为一个扶贫的梦想,她放弃在贵阳工作的优渥环境,在癌症术后恢复的艰难时期,主动请缨到偏远的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她倾注了热血与青春,取得职教脱贫攻坚的突出成绩。在她扶贫两年时间里,台江职校的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她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16名教师和18名学生获得全国、全省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类奖项。她提出了“三进三查三帮”的学生管理制度,即辅导学困生,帮助贫困生,关爱留守生,学生从厌学到主动学习,实现了困难学生零辍学。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

48刘秀祥

刘秀祥,男,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他幼年丧父,从初一到大学,一直带着母亲上学,感动全社会。2012年大学毕业,他放弃外面优厚待遇的工作,回到贵州大山深处从教,将全部精力奉献给山区教育。为了实现控辍保学,9年里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望谟县10余个乡镇的每一个村寨,骑坏了8辆摩托车,使1800多个孩子重返校园。他发起“助学走乡村行动”,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700多人。他组建名师工作室,培训乡村教师近10万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乡村教师发展。曾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49毕首金

毕首金,男,汉族,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白汉场中心学校教师。他扎根山区小学,从事体育教育工作38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自制体育器材100多种,共计1万多件,开辟运动场地1000多平方米,为山区孩子开展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被誉为学校体育发明家。他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体育“大课间”实验活动,所在学校获得云南省优秀实验学校称号,体育课堂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他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发表了多篇体育教育论文,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

50周红杰

周红杰,男,哈尼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他三十七年如一日,坚守在茶学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在国内率先开设多门茶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传道授业育人,做好莘莘学子的茶学领路人。他积极投身学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开设的首门茶学网络慕课,辐射全国170所高校,学习人数达5万人次。他积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将教学从课堂搬到山间茶园,让学生在夯实技能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他作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以科研成果助农兴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引领推动了当地茶产业发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教学名师等荣誉。

51强巴次仁

强巴次仁,男,藏族,1978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萨嘎县昌果乡完全小学校长、教师。他从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21年来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岗位,不计得失、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他坚持以仁爱育人,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无条件耐心细致的辅导;对家庭困难学生,送医送鞋送衣,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每一个学生,把爱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他高度重视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坚持每周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全校教师争做敬业、业精、爱生、自律的优秀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

52美郎宗贞

美郎宗贞,男,藏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他从教27年来,将立德树人作为目标,用爱心和耐心教育各族学生爱党爱国、学好知识、学会做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坚持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因材施教,推进融合教育,将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优质课程带入西藏大学,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他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在生动的实践中增长见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53郝跃

郝跃,男,汉族,1958年3月生,九三学社社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扎根祖国西部四十年如一日,深耕讲坛、潜心育人,先后培养硕士、博士毕业生370多名。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位一体集成电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为我国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他先后资助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将获得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设立奖助基金。他注重科研育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团队推动我国在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领域步入国际领先行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

54孙志成

孙志成,男,汉族,1972年12月生,群众,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蔡川镇两岔口教学点教师。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边远高寒山区一干就是29年,为贫困山区孩子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平坦大路。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校长勤杂工、扫地兼打钟、教师又厨师、保姆是护工”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遍访了学区的每个学生家庭,全面掌握孩子们家庭生活状况,努力做山区家长和孩子们的知心人。他通过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探索出上好三级复式课的好方法,将教学点办成了百姓心中“家门口的好学校”。曾获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55董彩云

董彩云,女,保安族,1971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小学教师。她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区三州”乡村教育一线,不忘从教初心,牢记育人使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她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研究教材、探讨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好,成长成才。她坚持以仁爱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努力帮助每一名学生。她注重团队建设,通过参与式教学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薄弱学校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助力推动教育脱贫。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陇原名师等荣誉。

56李江红

李江红,女,汉族,1974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幼儿园园长、教师。她扎根幼儿教育27年,坚持“灵动教育,生动成长”的办园理念,把幼儿教育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打造高品质园所。她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潜心于园本课题研究,做学科上的带头人,保教工作中的骨干。她严格要求,躬身垂范,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和传承,做师德上的模范标兵。作为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特聘实践教学指导专家和陇南师专特聘教师,通过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先后培训教师3万人次,甘做他人成长阶梯。曾获甘肃省陇原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等荣誉。

57周全中

周全中,男,汉族,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教师。他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体验中感悟语文”的大语文学习理念,力促课内课外学习深度结合。面对当地学生阅读资源不足问题,他曾用铁笔蜡纸刻写阅读资料,编辑印刷《阅读芳草地》达103期270万字,让孩子们阅读不再困难。他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爱护“三江源”母亲河等行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他关爱学生,连续为7届高三班级寄宿生每人每天早晨煮两个鸡蛋,被学生称为“鸡蛋老师”。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特级教师等荣誉。

58王刚

王刚,男,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民族中学教师。他从事民族教育事业30多年,把最大的爱心献给学生,用最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把最透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心系桃李,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专心教导学生,细心照顾学生,在教学上他是严师,在生活上他是慈父,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学生。他寓教于乐,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育,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急学生之所急,尽教学之所能,数十年如一日,无偿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料。曾获全国优秀教师、青海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59李新华

李新华,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分校校长、教师。从教25年来,他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班主任,他以“厚德”为先,以“关爱”为本,以“上进”为实,鼓励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作为校长,他勤勉敬业,以校为家,坚持改革创新,实施“进步体验”教学改革,让学生在自信中快乐学习。他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将音体美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书法、素描、声乐、器乐、舞蹈等综合课程,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和艺术爱好。曾获宁夏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60李平

李平,女,汉族,1974年2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她扎根西部二十五载,坚守教书育人一线,在构建化工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取得扎实育人成效。她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先后指导200多名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各级奖励30余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她勇挑重担、锐意创新,将本专业建成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主编的制图教材被全国60多所高校广泛使用。曾获宁夏教学名师、宁夏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61陈丽

陈丽,女,汉族,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市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教师。她扎根教学一线30年,结合地域实际,开设感恩课程、红色课程、雷锋课程等德育课程,强化师生对党、对祖国的认同。她爱生如子,多年来倾情帮扶残疾学生,耐心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学生学习成长。她注重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探索351智慧课堂教学五步模式,为全县培养了一大批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她用责任和奉献谱写着教育脱贫之歌,所在学校获得新疆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曾获新疆优秀教育工作者、新疆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62祖力亚提·司马义

祖力亚提·司马义,女,维吾尔族,1977年9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际,注重引领和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实现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效衔接和统一。她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多民族地区高校特色的“4+1+1”课程体系,帮助师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坚持科研育人,用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全方位影响学生,培养出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63辜薪

辜薪,男,汉族,1979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中心教师。他扎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20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地区学生。他坚持以爱育爱教育理念,在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使希望与梦想之花在戈壁上绽放。他积极投身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工作,组织实施分层教学,进行点对点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实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立足岗位、发挥特长,组织协调全师学生“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曾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兵团优秀教研员等荣誉。

64周岭

周岭,女,汉族,1972年6月生,无党派人士,塔里木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她扎根南疆26年,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贯穿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培养2100多名毕业生,60%留在新疆,36%留在南疆。她立足农业工程学科实际,坚持以振兴南疆新工科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农机人才。她心系贫困百姓,真情为民,坚持把论文写在南疆大地,潜心钻研农机装备和资源利用开发,助力南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她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为本地区产业升级的助推人。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名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5

-->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莪”,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顽强。

杨士莪的童年,正逢战乱、家境贫寒。他曾跟随家人辗转多地,并逐渐在心里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1950年,正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杨士莪感受到国家的需要,心中暗想:“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于是,他毅然报名参军,提前告别了学生时代。

几年的军队生活后,杨士莪来到大连海军学校当教员,之后又被抽调北上,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院校组建,成为第一批教员。

水声工程,是对水下声学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光波、电磁波在水中都会有严重的衰减,只有声波可远距离进行信息传递而衰减较少。因此,在探测海里情况方面,水声科技至关重要。

当时,我国水声科学研究仍很薄弱。为此,杨士莪自学多国外语,一头扎进了这个陌生领域。“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回忆当时的选择,杨士莪这样说。

1957年,杨士莪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在那里他拓宽了眼界,也坚定了他在水声科学领域攻关的决心。回到学校后,他立即着手拓宽专业领域,建立了一个理工结合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

他的这一想法也引来了质疑:“我们系的声呐教研室,已经开了全国的先河,有必要改变现状吗?会不会有些好高骛远?”杨士莪则认为:“水声科学是涉及面非常广的专业领域,如果我院只是办声呐专业,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不立这个标杆,不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永远达不到更高水平。”

在杨士莪的倡导下,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的水声专业诞生了。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的水声专业已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水声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该学科点获得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第一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此建立……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为我国水声领域的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6

“以事业为重,用心灵育人。”是小学教师孙艳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十九年前,踏着自己恩师走过的路,年仅十九岁的孙艳艳圆了儿时的梦想,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走上了三尺讲台。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她就立下了“当圆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在那一方黑板前,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要想培育出合格的人才,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当孙艳艳踏入熟悉的教室,看到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时,情绪无比激动,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她年轻有活力,热爱自己的学生,使许多曾怀疑她的家长对她信任有加。当孩子们需要升入高年段时家长们找校领导要求她继续带这些孩子,这在村小的教学史上是从没有过的,这样的厚爱也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校园领导的鼓励下,她把压力转成了动力,专研教材研究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她一面向老教师请教管理班级的经验,一面在抓教学上狠下功夫。她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锲而不舍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她负责的班级学风浓厚、秩序井然。她赢得了学生的心,赢得了家长的赞许,甚至在整个乡村颇负盛名。

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孙艳艳把学习做为自己的使命,勤学不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练好普通话,她一遍遍地跟着电视播音员练发音。在练习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在念“j”“q”“x”时舌头总是前置。为了纠正自己的读音,她一有空闲就练这几个拼音,一段时间下来,舌头红肿了,但历经苦寒终得梅花扑鼻香,学生纷纷反应,听孙老师读课文真是一种享受,令她欣慰的是,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迅速提高了。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孙艳艳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用心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不断积累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她能教善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构成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她相信:用爱的和弦,会奏出美的乐章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深厚的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田。她认为“爱心是伟大的,是教师的天赋,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姚传吉是孙艳艳班里的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父亲一同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姚传吉行为离群,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向同学大打出手。看到这一切,孙艳艳没有因他违犯纪律而训斥、挖苦他,而是以母亲般的爱心关心他、爱护他。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她在教室里见到强豪,却见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小脸冻得煞白,不停地哆嗦,孙老师感到一阵揪心的痛。她急忙脱下自己的绒衣给姚传吉穿上。这个倔强的孩子轻轻说了声:“我不冷。”了解到因为爸爸昨晚没回家,他没能进去家门,在邻居家借宿一夜时,孙老师又领他去吃饭。父母的漠视、老师的关爱,使得这个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

孙艳艳老师把若林的座位安排到几位活泼健康的女孩身旁,鼓励她与她们多交往。她还教育其他孩子,让他们不要取笑若林,真诚的与她交朋友。自己也经常拉拉她的手,拍拍她的肩,会意地朝她笑笑,开开玩笑,说上几句鼓励的话语,这一切都是为了告诉若林:老师时时都在关注着她,这个世界充满着爱。一个月后,母亲来到了校园,激动地拉着孙老师的手说:“孙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的孩子看到了希望,让她重燃生活的信心,您就是那个能够让我的孩子重新飞起来的人。”当爱真正浸润在教育之中时,枯死的花朵也会起死回生。从此,若林开始跟同学说话了,这不仅仅使孙艳艳老师享受到作花匠的乐趣,又深感到作教师的重任。功夫不负有心人,若林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了。若林送给孙艳艳老师的一张照片的背后写着:“孙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遇见您,真幸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既是作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作教师的一种职责。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情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这都是在播撒着教师们的爱。对于教师们可能只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不经意之间,你可能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会改变她的一生。孙老师觉得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用爱去点燃生命。爱心是最好的肥料用它灌溉的花朵必须最美最香,永不凋谢!孙艳艳老师相信爱在温暖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充满了力量!

她总是用最真诚的爱去关心和教育学生,她是孩子们的好伙伴,也是他们的大朋友。哪儿有学生,哪儿就有她滞留的身影。她十斤年年如一日,以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职责感,对所教的每个学生都怀着一片赤忱,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雕细刻的工作,塑造一个个孩子的完美灵魂。刘若林是孙艳艳老师十几年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最不幸的女孩。开学伊始,连续几次的病假让孙老师开始关注这个女孩,每次孙艳艳老师都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并亲自去看望她。也许正是孙老师“絮絮叨叨”的关怀和“喋喋不休”的叮嘱,她的母亲最后向孙老师吐露了孩子的不幸。由于一次意外,孩子的脸上永久的留下了一道伤疤,同学的嘲笑让这个本就内向的女孩更沉默了。这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她恨这个世界!”从此,她沉默不语,成绩一落千丈,心灵扭曲的若林生活中再也没有欢笑。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家中,不与人交流和说话,甚至一个月能够不与母亲说一句话。孙艳艳老师觉得若林实在是太可怜了,作为她的老师,我不伸手,谁伸手?为此孙老师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也请教了一些长辈。除了一些经验,其实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说若林是一朵被暴风骤雨摧残过的玫瑰,那孙艳艳老师就是花匠。孙老师决定用爱心去重新浇灌它,让玫瑰再吐芬芳。

若林同学的故事只是孙老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案例,在她的教学生涯里拯救和教育了多个若林样的孩子。多年来,她一向深爱着她的学生,让学生从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爱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把孩子交给孙老师,我们放心。”这质朴的语言就是家长对她教育工作的最大肯定。她深深地热爱她的事业,她将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无怨、无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孙艳艳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累累硕果,她个人先后获得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能手竞赛等多项奖励。她带的班级学生的成绩优秀,班级荣获先进班级体称号,她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7

1、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3、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其次,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鼓足干劲,以他们为榜样,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无愧为一名人民教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8

-->

___,中共党员,从教以来,时刻以一名优秀教师、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扎实工作,使她成为“四有”好老师。

每年,她主动参与学校的慈善捐款活动,积极参加每一次的志愿者服务,清扫积雪,去受灾教师家里、康店一中等灾区清扫淤泥,顶着寒风、冒着酷暑,她满手泥浆、满头大汗、满身泥巴,不怕苦,继续干,直到全部清理完才肯离开。每一个善良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于行动,她的一言一行无形之中也在影响着她的学生。有一次数学课上,她正在讲课,突然听到一个学生吐了。衣服上、地上到处都是喷出来的食物,她赶紧掏出卫生纸把孩子的嘴上、鼻子上、手上、衣服上擦干净。孩子们看到后,也纷纷帮忙他擦桌子上的污渍,还有一个平时很顽皮的孩子去拿来了拖把……后来,孩子的妈妈在班级群里表示感谢:“闫老师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培养了一群有爱心的孩子!谢谢!”

一位同学手流血了,校医说需要去医院。孩子疼的直哭,她一边安慰着孩子,一边给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同时第一时间带着孩子赶去医院,医生说,必须马上缝针,可是他的妈妈说:“路上堵车太严重,最少还得半个小时才能赶过去,闫老师,恳请您先带孩子缝针”。她顶着压力签了字,缝针会不会落下伤口、用哪种线更好、会不会落家长埋怨,她无暇思考,跑前跑后去找医生,一直握着孩子的手,陪伴孩子缝合伤口,又自掏腰包取了药,正在作皮试准备打破伤风时,家长才匆匆赶来。这件事情以后,孩子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了,家长的心与老师贴的更近了,更加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了。她全心全意做好每一件事情,用心地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快乐前行,家长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爱,意味着奉献,她爱着学生,爱她的事业,不忘初心,努力前行,越而胜己,一定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篇9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到来前夕,视察北师大时向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与现实要求。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以“四有”为前行的目标,在三尺讲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四有教师”的深刻内涵。

以平等和关爱,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作为掘小的教师,我时刻坚持学校提出的“儿童至上,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平等地对待关爱每个学生。

记得我在担任109班班主任时,开学的第一天,当我在训练课堂常规时,一个两手背涂满红色水彩笔,两腮上也稍微沾染了一些红颜料的男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太累了。”弄得我哭笑不得。于是,第一天我就深深记下了男生的名字——科。接下来的日子可想而知,那个叫科的男生自己不遵守课堂纪律便罢了,周围同学的书会莫名其妙地被摔出去很远。一批评他,他会立马张大嘴巴放声大哭,一边哭还一边骂着老师。课堂上学的东西是一无所知。我偶然遇到科上幼儿园时的老师,老师也介绍说“他是幼儿园里的王,我们幼儿园的所有人都认识他。”班上还有一个学生叫鹏,他家长有一次慌慌张张地跑来找我说:“老师,你上课别喊我家孩子回答问题。”我听了大吃一惊,回想自己并没有用训斥性的语言对任何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只是每次上课一喊到他回答问题,他就会哭。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午把他找来细细交谈,原来教的东西他一点不会。单是“bpm f”四个字母,我就单独教了两个中午,他还是不会。

“爱心三帮”活动,注意对这些学生多提问,让他们多练习,作业多面批,树立他们的自信,多做纵向对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我深深地懂得: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当一个家庭怀着神圣之感迎来那个鲜活稚嫩的小生命时,无不充满了幸福的憧憬与期望。虽然每一个孩子在六十几个人的班级里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但对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是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我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平等关爱着每一个学生成长,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用理解与真诚,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品悟语言的精髓,感知文字的魅力;课后,我引领孩子们广泛地阅读,在唐诗宋词中徜徉,与经典名著共舞。在阅读中,孩子们的语言生动起来了,并乐于把他们的感受诉诸笔端。在观看学校捡纸视频后,孩子们积极撰写体会;听了两只纸飞机的故事传说后,孩子们更是畅谈心语;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情感也有所流露,我会适时在作业本上写下心语,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通过心语对话,让他们心心相印。因此,不少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多名学生在写字、演讲、读写大赛中获奖。

身为一名班主任,我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总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濡染,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心灵去净化学生。我与孩子们的交流,常常如和风细雨的循循善诱,常常是合理化的建议,语言中多了一些“如果……就……”,更多的是“我相信……”,用委婉和细心来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当面对学生身上的缺点时,我总是善于挖掘深藏在他们缺点中的金子,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欣赏他们,常常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惊喜:孩子们在广播操、黑板报、课外阅读、歌咏节合唱、手抄报……比赛中获奖。

我总是不断与家长沟通,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真诚地鼓励和帮助他们,欣赏优秀的学生,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关爱后进的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在我现任教的班上,瘦弱矮小的奕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行为怪异,动作协调性不及同龄孩子。入学后,他的筷子上的食物始终到不了嘴里;他的发音始终不清晰,甚至还呢喃地咒骂满怀激情地上课的我;他的握笔姿势始终不正确,每写出一个歪曲、难以辨别的字,几乎用上了全身的力气。家长心急如焚。为了使奕更加健康自信,我强忍住为生癌症住院的父亲着急的泪水,课堂上,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间,让他为老师送作业本;写字课上,不厌其烦地教他握笔;食堂里,手把手教他拿筷子,耐心地鼓励他。渐渐地,奕肚子不再饿得瘪瘪的了,写的字也像模像样了,同学们听他的发言也不再那么费力了,更为可喜的是他在县期末素质调研中还取得双百分的好成绩。打这以后,孩子的眼神不再是怯生生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性格也日渐开朗了。奕的母亲感激不尽,逢人便夸。

以威严和宽容,照亮学生的成长道路

作为老师,在对待孩子所犯错误时,我不是一味地逞“口舌之能”,而是把宽容融进眼神,让学生在宽容与理解的和风中荡漾。同时,在宽容的眼神中也渗进威严的批评,让威严的批评在细微而不露痕迹的雨露中流淌。

在我以前所教的班级里,有几个孩子特别淘气,个别老师在讲课时表现得几乎“歇斯底里”,以致于患上了所谓的声带小结之类。而我在这个班的教学中,虽谈不上游刃有余,但也做到了挥洒自如,这一切就是归功于我的一双眼睛。尽管我有五百度近视,却几乎练就了一双“魔眼”。四下环顾,课堂上,某某一双手伸进桌肚子在摸东西;某某微微侧过身与同伴说悄悄话……这时,我总是有意地走到这些孩子的身边,用眼神示意,孩子们马上有了警觉,重新投入学习。

二十年多来,我就是这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教育学生,用自己的爱感染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一个朴实的承诺——当一个老师,做一个“四有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