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1

生:不可能。

师:老师在袋子里又放入一些黄球。这时候会摸出白球吗?可能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也猜测得非常正确。像这样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2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3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4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先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课标”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学时基本采用了这些情境材料:如主题图、例1、例2的情境图以及练习题等,但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例1之前,我先设计一个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动再来解决例1的问题;主题图的教学充分挖掘多种“可能性”。例如节目形式的可能性、选择节目方式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选中节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内容,尤其“可能”、“不可能”与“一定”之间会因情况变化可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变性,感悟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节课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对比还掌握得更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中认识“可能性”。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课中通过猜想、实验、分析、运用,充分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还会运用可能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5

11月中旬一天,纪校长放学后对我说:“12月初在我们学校将举办一次新秀班区公开课,你和孙倩各上一节课。”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的。第二天我就找师父熊老师帮忙选定课题,最后决定上《可能性》,这是一节活动课,以前没有上过,心想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我上学校公开课或者片公开课,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类型的课,因为这样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第一、二学段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二学段删去了“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对原实验教材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不再安排用分数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并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点。所以这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仅仅只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准备很多学具,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很多球,圆片,大的扑克牌等,还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让学生将摸到球用对应颜色的圆片贴到板子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再根据摸球的情况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试上,结果课都没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动课,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所以学生对于摸球等活动都很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来感觉很糟糕。

经过几天琢磨,总结在四(1)班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决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这次请来师父帮我听听,这一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还需要磨,课的设计不怎么好,特别是开头和最后,下课后师父一句一句帮我磨课,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每次我上公开课,师父都会帮我很用心的磨课,所以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师父,虽然我上的差,但是师父还会给我鼓励,再磨个两三次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课的开头和结尾。

这一次,我决定找来吕主任和纪校来听我的课,上完了发现问题还蛮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他们听过后就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也对着这些建议去改我的教案。

教研员戴主任要听我的课,当时就觉得很害怕,感觉自己上的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学生还比较配合,主要是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没有将可能性与生活相结合,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张,可以先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说一句话,复习学过知识点,本来最后我设计的是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制作转盘,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将最后改了,所以导致我这节课剩下5分钟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很长时间。

我又听了一节孙倩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听完她的课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俩之间的差距,她的课会让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讲解特别细致,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班学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佩服的是这节课是她自己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很多人上过,我也听过很多节,但是我都觉得别人上的课太注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目的,而这节课非常能够打动我,虽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戴主任的评价让我特别有压力,他先评价的是孙倩的课,而我的课评的很少,我能够意识到我的课上的不是很好,所以这无形之中给我制造了不少的压力,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一样,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纪校星期一和我们讲,请来了詹明道特级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当时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们班纪律不好,之前上过课学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当时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会上好,因为周末的时候没有出去玩,一直在练课,为了更好地练习上课,我还自己周末去学校班级里去练,这样会更有感觉。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后,我彻底崩溃了,整节课都是我在拖着学生走,学生不讲的话我替他们讲了,学生该答到的点完全答不上来,而且时间还不够,当时真的有种不想上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差,一般我上完一节课如果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上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很不好,那实际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师在点评我的课与孙倩的课时,着重讲了孙倩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很打动人,符合生态结构性课堂的特点,我当时也感谢他能给我评个良,但是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这个人太好强,或者说太好面子,不喜欢比别人差的感觉,所以晚上在家我会想很多,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郁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下,因为上完那节课,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会上那么差,我最后一次能上好吗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饭不吃,坐在电脑前看教案和ppt,以前从来没有过不想吃东西的时候,而这段时间真的什么也不想吃。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前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但是半夜一点多又醒了,满脑子全是上课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课,后来逼着自己睡觉。我是第一节课,本来计划是在8:10开始上课的,但是第一节课听课的老师没有来全,所以等了20分钟,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紧张,可能是自己班的学生,或者在自己的学校,经常在这里上课,所以很熟悉。时间到了,我开始上课,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导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摸之前不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课前也预设了很多,根据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对应的引导。

这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语言也很简洁,学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组合作也很有序,时间也差不多,与我之前上的课相比进步比较大,最关键是我上完课比较开心,就觉得不会太差,下课后我问了我们班学生,他们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还怪我没有提他们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的遗憾,孩子们都很想表现自己,以后要多给孩子们去表现自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6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7

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能性》是五年级上册数学里的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我在本学期“金烛杯”活动的参赛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本课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并从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我的设想是希望课堂上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规律。这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等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学校在月底要召开秋季趣味运动会了,为了这次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认真地设计各种游戏规则,而学生们正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比赛活动的练习中,运动会上有各种比赛项目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或练习,这样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清析,环节紧凑,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学生也感觉到今天的学习好像是在开“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动脑学习一系列的数学内容,这样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设计与讲课中,将教材中的“做一做”与练习中的3道题组合成了两道练习,置身于两个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鹰捉小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对比,发现必须平均分转盘,必须采用正方体,保证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才能使游戏公平,这样做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足球赛活动中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抛硬币,每组抛40次,观察抛硬币的结果,发现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数都很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通过“猜想”,如果继续抛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历史上的科学家做的抛硬币的统计表,发现抛得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感受到科学家持之以恒和不畏难的精神。在其他活动项目中,我也注重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培养了学生公正、公平的意识,同时结合摸球游戏联系生活中的中奖,理解摸奖游戏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学生不要参加摸奖,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课讲完了,突然没有了那种紧张和激动,心理上是一种轻松和一丝淡淡的遗憾。------心里总是想着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跳棋比赛中应设计成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飞行棋”的形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玩一次,由理论到实践,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三个队,由队代表来参与到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激励性语言较少,课堂上心里紧张,不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组织教学,缺乏一种亲切、自然、清析流畅的感觉;课中语言点拔不到位(抛硬币实验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导致在这一环节上用了较多时间引导点拔;还有是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应不够敏感(黑球个数是2,蓝球是20,黑球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8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断。

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规则的公平性。并且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可能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9

1掷骰子练习。师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点:正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各一个数。

师:用色子做教具,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有关的可能性的问题。

生:掷色子一次掷出“5”的可能性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谁会解答?

生:掷色子一次掷出“5”的可能性是 。

生:掷色子一次掷出“2”的可能性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谁会解答?

生:掷色子一次掷出“2”的可能性是 。

师:掷一次掷出每一个数字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掷一次掷出每一个数字的可能性是 。

师: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计投出“6”的次数是多少?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