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r=1

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3.14×42=50.24(平方米)

如果出现先算出直径再求面积的方法,教师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提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直接求出半径,计算比较方便。

1、“练一练”第1、2题,蒙古包占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

师:我们解决了蒙古包的占地问题,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做法,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生:我先求出这个蓄水池的半径3.14×2×r=31.4求出r=5,再计算蓄水池的占地面积:3.14×52=78.5(平方米)

师:看第2题,求花池的面积。自己解答。

交流时,请学习稍差的学生回答。

(一)教学例2

1.读题

2.分析探索

提问:也同样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里,这题与刚才的两题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小结: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提问: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十七第1题

谈话:把这道题目,做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指名板演)

提问:把你的做法讲给同学们听。

追问: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还要对它进行检验。就请你口答一下检验的过程吧!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巩固练习

3.练习十七2(机动)

――替换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替换成大杯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平时学习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不仅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a是b的3b是c的4

口答,说说可以列成什么数量关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1)理解题意。

外项: 5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r=6

3.14×32=28.26(平方米)

2、练一练第3题,提示学生思考木桶铁箍长是底面的什么,再计算。 师:请同学们读第3题,想一想,这个木桶铁箍的长是这个木桶底面的什么?再解答。.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答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分数连乘的简单实际问题,拓展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每个条件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1)1/2:1/5 =1/4:1/8

( )( )=( )( )

9

二班做的朵数和谁有关?

(2)画图分析。

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所做绸花的朵数。

可以怎样表示二班做的绸花朵数?

怎样表示三班做的绸花朵数呢?

(3)讨论方法。

要去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呢?怎样算?

讨论交流,汇报方法。

2.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2.完成第7题。

3.完成第8、9题。

理解题意,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如: : = 60:1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 = 60/11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2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r=13

3.14×162=803.84(平方厘米)

生:就是把树锯断后的圆面。

师:树木的周长相当于这个横截面的什么?

生:周长。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解决。可以几个人一起测量,也可以自己完成测量,然后计算出那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只要你多观察,多动脑,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下面看问题讨论中的问题。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题。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都不做评价。

1、让学生阅读“问题讨论”的内容,启发学生按照聪聪的思路进行小组讨论和试算。

师: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聪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假设铁丝的长度。比如,铁丝长1米,2米或3米,4米等,实际算一算,再看看结果是什么。好,现在同学们小组合作,按聪聪的办法算一算。

学生合作研究,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假设。如:(1)假设铁丝长1米。

正方形的边长:1÷4=0.25=25(厘米)

正方形面积:25×25=625(平方厘米)

圆半径:100÷2÷3.14≈16(厘米)

圆面积:3.14×162≈803(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2)假设铁丝长2米。

正方形的边长:2÷4=0.5=50(厘米)

正方形面积:50×50=2500(平方厘米)

圆半径:200÷2÷3.14≈32(厘米)

圆面积:3.14×322≈3215(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假设铁丝长4米。

正方形的边长:4÷4=1(米)

正方形面积:1×1=1(平方米)

圆半径:4÷2÷3.14≈0.64(米)

圆面积:3.14×0.642≈1.29(平方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提出:长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面积大?师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大。

师:我们以前研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大,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正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大,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长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说出判断理由。

生:肯定圆的面积大。假设长方形、正方形、圆周长都相等。圆面积大于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于长方形,那圆肯定大于长方形。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说明。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已知周长求面积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一个蒙古包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讨论引出蒙古包,教师贴出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你能想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问题的机会。

师:同学们,在草原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房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蒙古包。

师:对,蒙古包。看,老师带来了一张蒙古包的图片。

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这个蒙古包,你都想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提出: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师生讨论,得出:测量直径不好测,可以测量出周长,再计算占地面积。教师给出周长数据。

师:如果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

生:测量出蒙古包的直径,就能计算出它的占地面积。

生:不好测量。

生:测量出周长。

师:对,周长容易测。草原上的人们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他们测量出蒙古包的周长是18.84米。

板书:周长18.84米。

1、提出:已知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学生讨论,理清思路后,自主计算。

师:现在知道了蒙古包的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已知圆的周长是多少,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先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参与交流。

师:解题思路大家都清楚了,请同学们在本上算一算这个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生:我先计算出蒙古包的半径,列式2×3.14×r=25.12求出r=4,再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3.14×42=50.24(平方米)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

蒙古包的半径: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5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打折销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佳消费方式,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懂得“满100元减50元”的促销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是整百元的,那两种促销的方式优惠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分析、交流、比较才能解决。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述,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促销方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两种购买方式所要支付的钱,并通过比较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提问“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么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

3、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二、教学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根据这些信息,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哪个商场省钱?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1)结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关键的?

(2)怎样理解“满100元减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么办?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黑板上的这两个问题?

4、交流并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5、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1)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什么情況下两种优惠是一样的呢?

6、小结:在今天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1)“满100减50”,就是够100才能减50,不够则不减。

(2)打五折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

(3)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才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同学们,在今天学习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形式的优惠有很多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和1:16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17

内项: 6o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8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质性。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多媒体课件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9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四个香蕉,天平平衡。)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3.口答准备题: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20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1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2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 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 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