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内容导航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心理学论文论文篇2心理学论文论文篇3心理学论文论文篇4心理学论文论文篇5心理学论文论文篇6心理学论文论文篇7心理学论文论文篇8心理学论文论文篇9体重:10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1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2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3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4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5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
什么是消费心理学呢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比如说:青年人消费者心理
在我国,青年消费者人口众多,也是所有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消费目标。因此,了解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对于店铺的经营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1)追求时尚和新颖:青年人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冒险,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
(2)表观自我和体现个性:这一时期,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力图表现出自我个性。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而且这些商品最好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对那些一般化、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他们一般都不屑一顾。
(3)容易冲动,注重情感:由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青年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还不完全稳定,因此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产生冲动行为。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那就是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往往以能否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来决定对商品的好恶,只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会想方设法,迅速做出购买决策。
老年人消费心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企业必须注重分析中老年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中老年消费者所具有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
(1)富于理智,很少感情冲动:中老年消费者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因而情绪反应一般比较平稳,很少感情用事,大多会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在消费时比较仔细,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产生冲动的购买行为。
(2)精打细算:中老年消费者一般都有家小,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商品,量人为出,注意节俭,对商品的质量、价格、用途、品种等等都会作详细了解,很少盲目购买。
(3)坚持主见,不受外界影响:中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大多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十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即使听到商家的广告宣传和别人介绍,也要先进行一番分析,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种商品。因此,对这种消费者,商家在进行促销宣传时,不应一味地向他们兜售商品,而应该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晓之以理”,而不能希望对他们“动之以情”。
(4)方便易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或者工作繁忙,时间不够用,或者体力不好,行动不便,所以在购物的时候,常常希望比较方便,不用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店铺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
(5)品牌忠诚度较高:中老年消费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而且一般不会作较大的改变,因为他们在购物时具有怀旧和保守心理。他们对于曾经使用过的商品及其品牌,印象比较深刻,而且非常信任,是企业的忠诚消费者。
女性消费心理
在现代社会,谁抓住了女性,谁就抓住了赚钱的机会。要想快速赚钱,就应该将目光瞄准女性的口袋。店铺在市场销售中,应当充分重视女性消费者的重要性,挖掘女性消费市常女性消费者一般具有以下消费心理:
(1)追求时髦: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不论是青年女子,还是中老年女性,她们都愿意将自己打扮得美丽一些,充分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是她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商品能否展现自己的美,能否增加自己的形象美,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和富有魅力。例如,她们往往喜欢造型别致新颖、包装华丽、气味芬芳的商品。
(2)追求美观:女性消费者还非常注重商品的外观,将外观与商品的`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样。
(3)感情强烈,喜欢从众:女性一般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商品消费中,主要是用情感支配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同时她们经常受到同伴的影响,喜欢购买和他人一样的东西。
(4)喜欢炫耀,自尊心强:对于许多女性消费者来说,之所以购买商品,除了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们会追求高档产品,而不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只要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们就会乐意购买。
以上三种人群是较大的消费市场,所以要特别的注意了解。
消费心理学与很多方面都有联系,比如说广告与消费心理。有句话说:成功的广告必然是遵循消费心理规律的广告。有一则广告在我脑海中。女儿为年迈的老母洗脚,孩童见此,转身端来一盆水,稚嫩地说:“妈妈,您洗脚”,画面与语言的配合,烘托出一个感人的主题:献给母亲的爱。虽然整个广告只字未提产品的优点,但却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个广告巧妙地把对母亲的爱与产品相连,诱发了消费者爱的需要,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在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因此,在广告有限的时空中以理服人地呈递信息,固然显得公正客观。但以情动人的方式,更容易感染消费者,打动他们的心。
人的心理真的是如海底捞针,难以捉摸。所以学习心理学是有必要的,无论是什么心理学,而且我觉得心理学是有趣的,去猜别人在想什么,当你知道了他想什么时,他会把你当神一样的或者把你当神经病,不过这跟我国情有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了新的变化,如绿色消费的兴起。这又是一个新的营销路哦。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2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婚姻状况:未婚
政治面貌:党员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3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xx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助性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全方位递进式地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校之初抓起,从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改善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做好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顺畅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4
心理学理论研究涵盖面很广,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基础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等。在这些分支中,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系统探讨人性的心理学分支,普通人比较感兴趣。在这方面,《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内容新颖而全面,引人入胜。译著《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使用了人格研究专题为结构的布局,很值得推荐。
发展心理学是一般读者感兴趣的另一心理分支。这方面既有比较全面的论著《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与《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也有仅取人生发展某一阶段的论著,如孟昭兰著的《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岳晓东著的《少年我心——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与分析》一书记述了作者中小学的一些往事并加以心理分析,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读物。
智力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两本可反映最新智力理论进展情况的学术名著:《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2001),《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2001)。世界畅销书《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则拓宽了智力的内涵。
情绪心理学方面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情绪心理学》(1987)与国内著名心理学者孟昭兰著的《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可做推荐。
意识心理学方面一本综合性的新作是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另外《大脑如何思维——智力演化的今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动物有意识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等都是很好的科普读物。
在记忆心理学方面,既有一些如何提高记忆的通俗读物如《记忆术:心理学发现的20种记忆妙法》(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又有专著如《记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此外还有一本非常耐读的关于记忆的科普读物《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此书对人类记忆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翔实而富有趣味的阐释。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时蓉华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是比较流行的教材之一。
教育心理学方面已有了一本相当出色的引进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4),人民邮电出版社引入的是原著第7版。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内容最为详尽。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5
摘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教师威信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人际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发挥需要教师具有让人钦佩的学识威信、让人喜欢的人格威信、让人亲切的情感威信。但是教师威信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伴有束缚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盲目崇拜和模仿等消极影响。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能力为中心,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采取积极措施,才能预防教师威信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教师威信;影响力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中提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既体现了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过程,也体现了教师威信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威信是指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的尊敬和依赖。教师威信一经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威信对教育就没有消极影响,只是很多时候这种消极影响的存在被忽视了。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威信的积极作用,有必要辩证地看待教师威信的作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消极影响。因此,本文在阐释威信与教师威信涵义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指出教师威信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克服策略。
一、威信与教师威信
“威信”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被叫做“团体领导人的影响力”。心理学认为:“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要实现有效领导,必须具有影响力。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基于这些认识,学者们从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对“威信”进行界定,认为“威信是指威望和信誉,即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那种让人信服的约束力和号召力”;“威信是人际交往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人在一贯的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有影响力的优秀品质”。笔者认为“威信”从实质上看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让人“敬畏”,又让人“信任”。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师生之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是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素质和高尚道德品质对学生产生的一种精神感召力量。目前,一般教育理论中认为教师的威信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影响力。
教师有威信对于教育效果影响很大。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积极的,学生对其所讲授的课会认真学习,对他的教诲会言听计从;相反,没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是会持相反态度的。教师威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认识上,学生确信教师的影响是正确的;第二,在情感上,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影响;第三,在行为上,学生往往以有威信的教师为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因此,形成和维护良好的教师威信,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前提。而且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直接关系。一个教师必须在学生中享有威信,才可能使教育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威信的维护
1.专家效应:学识威信
社会心理学在谈到态度改变和说服效果时指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专家资格,即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也就是说一般人更容易相信专家的话,更容易受专家的影响。同样的话,是否是从专家的口中说出来,对听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验的人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拒绝别人本来就难,拒绝权威的要求更不容易。所以,教师要想具有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把自己打造成专家,在学识上让人钦佩。比如找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年过古稀的资深优秀教师,让他和学生来谈人生问题,可能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因此,教师要积累知识,在专业领域让学生佩服。比如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注重实践,重视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珍惜学校每一次培训的机会,每一次讲课比赛的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当然教学反思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比如写反思日记、利用微格教学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同行观摩、专家观摩、交流探讨等。
2.吸引力效应:人格威信
社会心理学上关于吸引力的理论能为教师威信提供理论依据。“美的就是好的”,我们喜欢外形有魅力的人。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平均水平的外在形象,因此,首先教师的衣着打扮也最好是大众化,不能奇装异服。其次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师生第一次见面时要注意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威信。“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研究发现,人际交流中适当的赞美会收到很好的影响效果。也就是说,谁欣赏我,谁对我好,我就喜欢他,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学生喜欢那些认可和欣赏自己的教师,教师也一样,同样喜欢那些夸奖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学会表扬学生,恰当地运用赞扬。“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意思是指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努力寻找与学生的相似之处,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这样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比如,基本上所有的优秀教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语,即“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也……”,这种说法可以表明和学生有共同点,暗示对学生现状的理解和认可,而这也是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人格威信还表现在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保证自己在品德上没有任何让人指责的地方,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学识和品德有怀疑的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其次要做到言行一致,是指教师不仅要谨言慎行,更应该说话算数。学校教育中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该教师所教的科目,所以,优秀教师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
3.情感效应:情感威信
每年教师节,教师收到的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鲜花、掌声、祝福的短信,更多的是涌上教师心头的暖暖的师生情。这深深的师生情就是教师情感威信的一种很好的体现。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以包容的爱心和真诚的付出关心学生,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在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中流淌的是教师的情感威信。要维持教师的情感威信,教师首先要保持关爱意识,用满腔的热情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教师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教师随时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而且职业要求教师在对这些事件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循教育和发展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比其他职业的工作者有更强的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尤其要善于控制班级的情绪。再次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个行为对等原则,即你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和行为回报你。教师的威信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要期望学生信服你,就必须注意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关爱中不能缺少应有的威严,很多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证明,教师如果没有威严,学生对教师没有一点敬畏之心,那么,其教育影响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教师自身在学校的生存,因此,教师在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时候,适当树立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威严”,让学生心存敬畏之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发挥教师威信的有效影响
1.教师威信消极影响的表现
教师威信对教育成效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辩证地看待教师威信的作用也是必要的。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影响力从性质上看,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也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利等条件构成。自然性影响力,也称为非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任何人都有。自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不同,它对被领导人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心悦诚服的。这种自然性影响力比强制性影响力要大得多。我们所谈的教师威信更多的时候是指这种自然性影响力。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师严道尊”的思想,现行教育制度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资源控制上的不对等和学生个性、心理、价值观上的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威信的某些消极影响也会在教育中表现出来。
(1)“晕轮效应”,束缚学生的思想。“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爱屋及乌心理效应,比如学生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授的课、学科及教学方法等。反之,也有学生因讨厌某位教师而不喜欢其所教的科目。学生因喜欢并相信威信高的教师,从而无限扩大和泛化教师身上的优点,对教师产生崇拜心理。这种“晕轮效应”容易使学生盲目地信服教师而丧失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思维僵化、缺少个性的学生。这与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相差甚远。
(2)“马太效应”,教师威信更易两级分化。“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简单地讲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教育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拔尖的学生而忽视了后进生的现象。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认同的体现,一方面威信高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教师威信更高,另一方面威信低的教师由于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更难建立起教师威信。如有的学生因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偏科,甚至对威信低的教师存在敌意,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影响的,要避免教师威信的这两方面的不良影响,都需要学生保持正确的认知。
(3)“模仿效应”,导致学生丧失自我。教师威信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导致学生丧失自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段时期学生对教师盲目崇拜和模仿,很容易导致自我的丧失,甚至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
2.克服教师威信消极影响的措施
从以上关于教师威信对教育消极影响的分析中可知要想克服这一情况,需要多渠道、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所以要想克服教师威信的消极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个中心、一个重要、三个辅助。
(1)“一个中心”是指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等各方面。既然教师威信的影响是双向的,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发挥教师威信的有效影响,而避免或缩小消极影响。归根结底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关键,只有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性影响都是正确的,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威信的积极影响。所以教师在外在形象上要展现给学生健康、阳光的方面。在教学中,要以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启发思维;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无私的爱心呵护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2)“一个重要”是指学校要重视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应从大局观出发,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教师威信的消极影响。首先,在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向教师传递正确的育人观。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自身反思教育,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再次,学校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教师和学校。
(3)“三个辅助”是指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就学生自身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洞察力,理智地对待教师威信,做到信服而不是盲从。同时要用批判的思维看待教师和学习过程,用坚定的自信挑战权威,做到既尊师重道又释放个性,展现真我。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学校观、儿童观。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客观地分析教师威信及其影响。就社会教育而言,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某一威信的盲从,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对待教师威信。
四、结论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威信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这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教师自身、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威信对教学的有效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6
】本文首先从播音心理学开始,阐述播音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对于播音主持的现实意义;播音主持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播音学这两种学科的发展交融中应运而生的,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意义重大;随之本文也详细分析了如何在实际的播音创作中更好的应用播音心理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在心理学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我着重的介绍了潜意识对于播音创作的作用,以及如何去利用潜意识的作用为播音主持服务。分别从文学作品的朗诵和直播这两种播音创作的类型中,细致分析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潜意识丰富我们的播音创作,已达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初学播音学或者是一些对播音不是特别了解的人,或许会对播音主持这个工作有着各种错误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播音员只是一个念字的工具,是不需要有思想的。或者是认为电视屏幕上的主持人只要形象好,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偏见而且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正如康辉老师在讲座之中着重强调的那样,播音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也是一门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仅是声音好,形象好就可以。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实现这些标准呢?如何才能让一次播音创作更加的鲜活和丰满呢?我认为了解播音心理学,并且能够恰当的应用于自身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播音的心理学研究在我国虽然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已经有了很多的学术成果可供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播音心理学的概念。播音主持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心理过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中教学双方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运用于对受众的需要、认知和情绪等的把握,运用于教学、学习和训练的一门新学科,是播音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和美学等学科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播音心理学所包含的复杂的内容和建构。
张颂老师提到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已经逐渐脱离起步阶段,正在蒸蒸日上大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受众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在播音创作中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和广大受众对我们的业务要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同学形象好,知识面广,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好,但是因为心理素质差,应变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驾驭节目进度,情绪不能自控,不能出色应对节目播出时的突发事件。
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创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播音主持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完美的诠释稿件内涵,才能更好的尽我们作为喉舌的义务,心理素质若不过硬就难以适应当代广播电视发展的要求,跟不上传媒发展的节奏,进而适应不了改革开放我国日益发展的新形势,最终很难在竞争中被人关注。这也就涉及到了播音心理学的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为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学习和训练以及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沟通、互动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当然,在自己虽不长的播音学习当中,我结合自身情况,也总结出一些学习心得,尤其是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播音主持创作实践中之后,体会到了播音主持创作时应具备的心理状态,即自信、松弛、自如、积极、真诚。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晰,精神集中,沉重冷静,对自己节目内容主旨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和感受,时刻做到胸有成竹,操控自如,具备这些,才是一个健康播音员、主持人的体现,这样的播音员主持人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更容易出类拔萃,才更有机会成功。这是我学习这门课之后得到的,受益终身。
“性格决定命运”,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对心理学知识的总结。而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个性突出,特点鲜明,有时候也会产生浮躁的心态,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并将其运用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因而,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定是一个适应能力强且意志力坚强的人,适应能力强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节目和主持人心态的影响,意志力坚强,才能克服自身不利情绪的影响,比如,在意外情况下克服慌张慌乱,使自己保持镇定,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使自己把注意力集中于节目和节目内容本身,以便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
当然,任何一名新闻传媒工作者,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是,树立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奉献的思想,这是我们从业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树立明确的目标,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这是学习心理学之后对我的启发,在日后学习实践交流中,我也会努力将这一收获运用于播音主持创作。在电视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化”,成了各电视台竞相采取的手段和追求的目标。目前,大多数电视台除了新闻节目外,几乎所有栏目都采取了主持人的形式。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受众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及主持人要具备众多的素质于一身。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精神素质以及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善和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下面是我的学习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播音员主持人要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质,首先要懂得“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在播音主持工作中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以“自我意识”来改善和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就可以从以下几点有针对性地训练方面入手。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式,但是,有效的调动潜意识的加入必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我们在学习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或者是在自己未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去思考问题,解决好自己心理上的难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多读书思考,抓好专业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7
摘要: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较强的学科。本文从消费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高职
一、引言
消费心理学与营销人员心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设置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消费者基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和预测能力,以更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该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必备的消费者心理分析能力和以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情商素养,同时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提供心理学支持。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有过多种尝试,笔者也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一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解决该课程理论性强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增加课程教学直观性、课程成果的应用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成为该门课程建设的难点。基于以上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消费者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设计该门课程。笔者在课程建设中明确了三方面的改革思路。其一,强调工作需要与学生需求并重。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兼顾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其二,简化理论,以够用实用为主,精讲多练,重实际操作,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其三,关注学生学习特点,教学模式切实可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该课程通过设计消费活动各环节和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组织消费心理活动知识,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结合营销实务掌握消费心理,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以消费者心理规律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改革
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市场营销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坚持理论够用、实用,侧重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选取要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针对性强、适用性高,内容设计要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上,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模块,使消费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完整,内容结构合理有序。以消费者在营销活动中的心理表现和营销人员对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心理把握为主要脉络,结合营销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序化教学内容。包含了课程导入、消费者心理现象、确定消费群体、设计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营销购物环境、营销人员心理训练六大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周密设计消费活动场景,选择典型业务环节,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分析与运用心理规律的能力。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内容实施,实施中注重精讲多练。各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上,各有侧重。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实施当中,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笔者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方法选用上,做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课上任务与课下任务结合,借助小组学习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课程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下实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领学生进入预设教学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成果总结,学生要通过感知情景、接受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成果展示和小组互评、总结当中获得提升。第二,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件、教材、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实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消费心理分析和运用的职业能力。其一,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其二,教学小组讨论法提升增强学生协作、配合能力和团队意识。采用学习小组学习模式,设立5-8人为一学习小组,实习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与任务实施挂钩,每次任务选定一位组长整体负责。小组在成立伊始有组员讨论选定具体产品作为本小组主推产品,在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每个小组都会以选定产品实施活动。这样使得小组团队成员通过密切关注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售后各个环节,课堂上展示、说明该产品的营销策略与技巧的运用,分析该产品的产品定位、目标顾客群等,强化学生消费者主体的营销理念与分析能力,深化对营销活动的理解,将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其三,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观察法是使消费心理知识学习显性化最直接的手段,借助于学生的自我观察和销售场所实地观察调查,通过和营业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不同的购物动机和购买表现,对售卖场景布置、营销策略使用做综合考察。并通过撰写消费日记的方式,强化对知识运用的反思和总结。把学生带到企业现场,在现场调查、考察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四,典型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采用案例(视频)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
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全程投入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该门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突出过程与任务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由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以及任务成绩组成。终结性评价为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小组任务作业结合书面消费心理相关论文。过程性评价的评分内容不仅包括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掌握,还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评分内容为期末综合项目结合论文。过程性占学期总成绩的50%左右,终结性考核占总评的50%左右,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作者:马玉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8
对老年人医药消费行为的现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梳理,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同时还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为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26%,中国老年协会的一项统计亦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每年潜在消费能力约为3000亿元,其中服饰穿着占1/3,医疗保健占1/3,其它占1/3,而且这个老年市场的容量也在日益增大,前景非常广阔。
(2)老年人在生理方面和思想观念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差别较大,特征明显。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更注重医疗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但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疾病经济负担更严重。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亲情对老年人良好健康状况的保持有积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家庭规模大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医疗支出也较低。
(3)我国近年来实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对老年人群体的消费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医疗保险虽未增加老年人就诊的概率,却促进了他们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可能的解释是医保增加了患者就诊的渠道,或者促进了他们对保健服务的使用。
通过以上对国内现状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在理论层面做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且研究范围广,细分程度较差。
二、城镇老年人医药消费特征(以南昌市为例)
为取得真实的一手资料,小组成员选择了南昌市的四个老年人聚集公园,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3份,60岁以上的实际有效问卷167份,其中男性102人,女性65人。
(1)老年人是医疗、药品的使用者,但不是主要决策者。有55.7%的老年人是与子女或孙子女同住,且老年人身边的家人朋友几乎都对其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可以看出,在老年人的医药消费方面,亲朋好友的影响很大,在医药市场中大部分老年人是医疗、药品的消费者,但不是主要决策者。
(2)老年人医药费用较高,但收入水平低,医疗保险制度、养老金制度等对老年人医药消费影响非常大。在医药费用的支出方面,有84.8%的老年人自食其力,主要的医药费用由自己支出,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养老金,且年收入在1以上,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只有53.3%的老年人能够承受住医疗消费的负担。在医疗费用支出中,大部分是公家报销,由此可以看出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等对老年人医药消费影响非常大。
(3)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药消费的需求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部分丧失及下降,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有57.0%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且100%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患有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这表明在南昌市这个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的城市有着极其庞大的医药消费市场,在未来几年中有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影响老年人医药行为的一些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4)老年人就医的主要方式是进入正规医院治疗,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较好,乐于去医院就医。有52.1%的老年人生病是选择医院就医的,其次是自己去药店购买药品,占24.3%,还有小部分都是选择小诊所或其他方式就医。88%的老年人对医疗环境、设施、医护人员服务满意,医院等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与药品消费的主要市场。
(5)老年人发生突发状况可以及时得到医疗服务。53.6%的老年人遇突发情况时在半小时内可以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其次是有25%的老年人住在医院或医疗卫生所附近,在10分钟内可以到达,这表明南昌市的医疗机构分布广,较密集,能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因耽误最佳就诊时间引起的死亡。
(6)老年人医药费用贵,“看病贵”是个突出问题。约79%的老年人认为到医院就诊费用和药品价格昂贵,而只有53.3%的人一般能承受高昂的医药费,有27.9%的人在医药费用上感觉负担重,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特殊,急慢性病症较多,需长期使用某类药品,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无力长期承担这笔医药费用,而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少药停药,耽误治疗。
三、医疗保险制度政策与老年人医药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医疗保险目前为止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及各种商业保险。
目前南昌市的老年人基本上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对此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也发现参加了所在单位医疗保险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占44.9%,其次是参加公费医疗保险,占29.4%。半数以上的参加医保的老年人对医保政策比较了解和满意,对医保的报销比例也比较满意。参加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的医药消费的影响非常大,绝大数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都是依赖医疗保险。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小组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1)南昌市老年人半数以上都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且身边朋友亲人对其身体健康状况很了解。老年人群体更容易患上常见疾病,老年人口近几年呈快速增长趋势,所以针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医疗服务与药品消费市场非常庞大,相关的医药企业可以大力开发老年人药品市场,廉价有效的药品将是最受欢迎的一类。老年人消费受家人朋友的影响较大,除了老年人这个主要目标群体,中青年也是一个大的目标群体,特别是在保健药品的消费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抓住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尽孝的传统与心理,针对老年人使用的保健品也将是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2)从表1中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老年人群体的主要就医处是医院,医院的环境与服务都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认可,南昌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广,数量多,因此各类药品的主要销售地点还是各种医疗机构。在药品价格上普遍认为高,难以承受,医药企业在生产出低廉高效的药品时还应控制好药品的流通,除去任何不必要的让药价增高的环节,使药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流通成本到达消费者手中。注重这些问题的企业并能很好解决,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这是目前医药企业能够胜出的法宝。
(3)从表2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南昌市的老年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占比达到97.5%,且对医疗保险内容比较了解,对医保的政策等都很满意,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体来说,医疗保险是减轻其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我国医疗保险取得了巨大成果,不同种类的医疗保险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大大降低了参保群体的经济负担,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医保政策在现阶段实施的很成功,那么就必须保持下去,也要加大力度争取保障到每一个人,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4)在调查中发现,有66.7%的老年人认为政府与社会对老年人比较关心,有22.8%的老年人认为不太关心。老年人群体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我们的社会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当前的老年人群体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享受了他们带来的福音,如今他们陆续步入花甲之年,理应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作为新一代力量的青年群体不光要关心自己的亲人长辈,还应对社会上的所有老年人付出足够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9
[摘要]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经济学是以人的理性作为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的,而心理学在非理性领域的研究拓展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探索人类行为之后的动机。“消费者对特定的感觉意象与衍生意义的权重,决定了他们购物的具体指向”,本文对消费者品牌选择进行心理解析。
[关键词]品牌心理学
探求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基本原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的需求并不是平行和同等重要的,而呈现一定的台阶,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较高的需求才会成为激励因素。品牌内涵的发展也正是沿着“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的途径演进的,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满足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到追求情感、身份、尊重,然后把目光投入“通过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获得一种心理上温馨美好的感受、遐想。
1、消费者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走进商场的时候,事先对购买什么牌子的商品是有一些考虑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外消费者在购物时还存在着一种规律,即商品档次越高,购买的现象越普遍。从心理角度讲,名牌的心理效应就是反应在费者认你的牌子,去买你的东西,达到这个效应,你的牌子就差不多成为名牌的行列了。
2、品牌选购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来自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人们接受到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通过眼睛,11%借助听觉,3.5%依赖触摸,其余的源于味觉和嗅觉”。因此,在品牌的设计和传播上,要给顾客足够的刺激强度,形成“视觉冲击力”和“轰动效应”。
在品牌的认知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需要和谐,即有关同一品牌的信息应该是相近或相容的。”否则,就会出现费斯汀格(l·festinger,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所称的“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即当人们发现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而感到焦虑的精神状态。“获得人们的认同是品牌真正的价值所在”,调整这种失调,可以采取改变“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斯蒂芬·p·罗宾斯)。利用知名心理学家史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可以对厂商和经销商希望的行为给予外在的激励(或惩罚),使之形成购买习惯或惰性。
在品牌联想上,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网络模型认为,人的记就像一张网一样有许多联系着的节点(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记忆单元,是用来表达每一条信息的固定点的)。当人在2个节点之间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时,其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之后,联系和节点之间就可以被激活(这里的节点可以是关于企业的信息)。品牌是串联起的故事集,动人、温馨、令人浮想联翩。同时利用心理学中的以点带面和迁移效应(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陌生的事物总带有观望和不信任的心理)进行品牌的延伸,在产品(服务)之间互通、互感。
品牌体验需要“指消费者需要(消费产品)是为了追求感官上的愉快、体验上的多样化与在认知上的新奇刺激”。这成为现时和未来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点,约瑟夫·派恩ii认为体验经济将成为未的主流经济形态。
3、关于品牌的态度和信念
“人的态度(attitude)形成的基础是经验,其一般是在与对象的直接接触中形成的,从第一次接触开始,然后是随之而来的体验;态度形成的另一个信息来源是广告。”这说明态度是可以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或改变的,其途径为:“简单重复”(重复暴露的二因素理论模型;熟悉强化了态度);“经典的或工具的条件化学习”(刺激反映和体验);“观察的学习”(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人们倾向将“重要的他人”视为行为表率)以及“信息加工”(消费者对特定产品或劳务信息掌握得越多、信息可信度越大,便可能对它产生更强烈的态度)。消费者信念(belief),是“消费者持有的关于事物的属性及其利益的知识”。对同一事物顾客可能有不同的信念,从而影响顾客的态度。如认为名牌产品或服务设计精良、品质卓越。“有了这个信念,消费者就有了一种积极情感的体验,也就是相信这个品牌的东西能满足其需求”。那么,如何影响信念呢?心理学同样认为信念和态度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加以改变。这正是企业所希的,也是努力加以利用或改变的。
如何提高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度?有一个途径就是广告的重复策略。现在一部分人认为重复越多越好。因为重复越多,知名度会越强。
从心理学的理论,这叫重复暴露的二因素理论模型。根据这个理论,假设你的广告不断地重复,每一次重复在心理上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积极因素和乏味因素。当你重复若干次时,积极因素的效果很快上去。然后,你继续重复,该效果开始减少,乏味因素开始出现,它的表现作用小,但是当重复到一定次数以后,效果便明显了。当这两个相互作用时,会出现一曲线,表明在一开始效果与重复的次数成正比,超过一定次数后再重复,就会适得其反,产生反面效果,这是心理学的一个理论。
品牌美誉度不是简单取决于产品那个实物的物理、化学的特性,还要考虑到人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做独特卖点的时候,不能仅限制在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这些“理性”层面。而要考虑这个卖点和消费者心理的特点这两者是否一致,从感性即“非理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所以,品牌美誉度必须要有一个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消费者有一种积极情感的体验,也就是相信这个品牌的东西能满足其需求。
4、心理学上的光环(晕轮)效应和选择性知觉对品牌的影响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乱情迷,光环萦绕。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对环境的性质的认识往往存在这种“光环(或称之为晕轮)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或者某一方面的优缺点,铺陈开来,由点推面,形成整体上的认知。这对品牌的沟通有建设性的意义,注重“第一印象”、坚持高标准、形象统一、理念连贯,让顾客晕得长久、痴迷。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茫茫人海中找人,并不会不知所措,而会选择性地分配眼球,有的放矢,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选择性知觉。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消费者选择渠道增多,什么是消费者选择的焦点呢?无疑强势品牌会秋波频频逼入眼睑,启示为制造品牌cis的亮点。
体重:10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大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所学课程: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另:其他培训情况
自修过许国璋英语一至四册。现正进修行政管理本科学历和英语二学历。且本人有驾驶执照。
工作经历
1995年5月---xx公司
职员在此期间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196月---至今xx公司
主管负责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
个人能力简介
多年的学校学习,使我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应用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业余爱好
爱好广泛,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性格踏实肯干,工作认真,责任心极强。
本人性格
温和、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另:最重要的是能力,相信贵公司会觉得我是此职位的合适人选!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1
当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二个基点、多层次、多渠道”,一个中心就是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设置所有实践环节时,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二个基点就是依靠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社会不同领域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就是指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期中的专业调查部分、实验部分、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存在于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专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个层次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专业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媛媛.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探讨[j].情感读本,(03).
[2]张艳.基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12).
[3]张斌,邱致燕,王叶飞,罗银屏.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2
商品交易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是消费者,他们的交易活动不仅影响市场运行,还影响其变化趋势。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消费者在每次消费及使用商品或劳务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现象。消费心理则是指消费者依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在进行选择及评价购买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
(一)消费动机来源于内心的情感需求。就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劳务的目的是希望买到能与其情感需求达成共识的商品,此类商品必须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人们对此类商品的评价准则多是心理上的感性标淮,即“干金难买心头爱”,其购买行为常常受情感的影响,以“只要喜欢就可以买”作为消费指导。
(二)消费动机来源于对休闲生活的需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快节奏时代,人们的生活被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占据,但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必须劳动时间也相应缩短,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消费生活时间越来越多,所以现代消费者对闲暇时间的重视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尽可能多地创造闲暇时间并尽量提升休闲生活的质量已经成为现代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导向。
(三)消费动机来源于对绿色生活的需求。在自然资源日益稀少和环境过度破坏的现代,人们面临着来自于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困扰,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曰趋加强,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基于此,许多消费者开始倡导进行绿色消费,要求大家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购买的商品做到物尽其用、循环使用。
(四)消费动机来源于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曰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许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逐渐产生。尤其是思维活跃、表现愿望强烈的年轻人,希望在购买商品时遵从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展现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是他们选择商品时最重要的标准。
二、由不同消费心理带来的关于产品设计开发的启迪
有时需求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外物激励,人们的一些需求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变成一种来自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消费的动机,当有了动机人们就会去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目标并在找到目标之后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即购买消费活动。
(一)讲求实际。例如消费者购买生活用品和日常消耗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所购买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这种消费动机就是求实动机,受它支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尤其重视它的质量和功能,追求物美价廉、拥有高性价比的商品,而对拥有个性突出的'商标和花哨不实用的包装等的商品并不在意。所以进行产品设计时,针对此类求实动机的消费者,应该着重注意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对于商品的定位应是简洁清晰且简朴实用。
(二)讲求新奇。现代人将追求新鲜、潮流的商品作为消费目标,他们的消费动机是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在设计产品时除了要满足的商品对必须功能的使用要求,还应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样式、颜色、包装是否美观、是否符合潮流的特殊要求。在猎奇动机的支配下,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和价格等因素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三)讲求便利。此类消费者主要讲究的是能够更加省时、方便、快捷地购买和使用商品。他们购物时往往拥有明确的目标,选择距离自己较近的场所,希望能够快速地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讨厌长时间地等待。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要求使用功能必须十分明确,同时又要求产品的包装做到便于携带、使用和维修。
(四)追求艺术和展现身份。这两种消费者主要讲求的是商品外观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及高档名牌商品是否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这就是求美动机和求名动机。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产品的外观,包括造型、颜色、外包装及商品的象征意义和品牌影响力等等。
这一类消费者多是财务能力较强的商务人士,对他们来说造型特殊、款式夸张、色彩碰撞激烈的商品都不符合要求,能够满足多数人审美的商品才更被接受和需要。我们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应将“低调奢华、富于内涵”作为创意的重点和方向,尤其需要设计出简约而又富有艺术感的作品,但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三、从消费心理学出发,探究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消费心理学所研究的“产品需求”与“生活需要”、“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也是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捷径。
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与一般的产品设计方法相比较,直接简单又快捷方便,优点十分明确。简单来讲主要拥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第一,产生新的“需求-分析-决策”的设计思路,打破了传统产品设计方法的思维定式。
第二,该方法的目标客户群更加明确,可以提高产品设计前期提出方案的质量,便于后期具体化设计阶段更全面地考虑到客户的需求,有效提高了产品设计的质量。第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流行趋势,与时俱进,在产品设计中不断加入新鲜的血液,永不落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消费需要理论为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案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产品创意在下一阶段的实施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产品设计开发时应多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消费心理的用户设计不同功效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要求。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3
姓名:xxx性别:男
民族:汉政治面目:团员
学历(学位):本科专业:商业经济学
联系电话: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河北工商学院1994.9--.7市场营销专业
所学课程:商业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公共关系、商务谈判、推销原理与方法、市场信息学、现代广告学、广告策划、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策划、新产品开发管理等。
另:其他培训
*英语通过国家四级考试,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有驾照
工作经历
*1997.9--.9xx医疗器械公司
销售代表
负责公司产品在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区的销售,制订季度销售计划,拓展客户群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跟踪销售情况,完成预计销售目标。
*1998.10--至今xx电子技术公司
见习销售经理
负责本部销售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及时收集销售情况并反馈给销售总部,组织部门销售人员的'培训学习,拓展客户群,完成预计销售目标。
个人简介
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优秀的销售业绩。另外我还从事过部门员工的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管理工作经验。我本人性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与人沟通,喜欢迎接新的挑战。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另:最重要的是能力,相信贵公司会觉得我是此职位的合适人选!
期盼与您的面谈!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4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邊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是一门邊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本文简述了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邊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
1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认为朴素是人的本性,重视满足合理的需要,人的需要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应因势利导,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提出通过社会环境的治理来控制人的'贪婪欲求。道家的“无为”指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道家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实际是辨证结合管理中看得见的硬件设施“有”和看不见的软件“无”,如企业文化、精神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者的“权变”能力及人的管理。
2《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者从领导和激励的角度探讨了四个方面:人性观、激励思想、群体心理思想、领导心理思想。人性观表现在其十三篇贯穿的军事谋略,都是以对人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激励思想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取敌之利者,贷也”,“赏不可虚设”。也注重精神激励及“爱兵如婴”的情感式管理,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及“危机激励”、“投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群体心理则主要是“谋求人和,合众激气”。领导心理则认为领导应具备一定的个性、智力、品质、能力等。
3墨家的管理思想。墨家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有“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人员甄选思想、“听其言,迹其行,查其所能”的人员考核思想、“尚贤使能”与“使各出事其能”的人员考评思想、“善人赏而暴人罚”的人员激励思想。有关研究把古代管理思想归纳为八个方面,主要包括人性论、激励心理论、人际关系论、选材心理论、用才心理论、领导心理素质论、决策心理论和经营心理论。
三、现代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早期引进阶段。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引进、翻译国外早期心理学著作开始的。1935年,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出版,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劳动心理组。进入60年代,随着工业的振兴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和机器之间的协调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但这一时期,管理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2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正式开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心理学界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书籍。1985年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自己的管理心理学著作,使得我国除了对“管理心理学”的一般引进之外,开始注重本国国情和利用各自的研究优势。1985年我国还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为管理心理学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3迅速发展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徐联仓、凌文辁就在国内首先采用问卷法,对有关员工思想状况与激励因素的调查。1982年,王重鸣开展了关于工作动机的现场研究。80年代中期,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开始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1985、19861修订了pm调查表,使之成为一种评估领导素质及管理状况的有效工具。1987年凌文辁等又发展了cpm量表。此外,吴谅谅(1986)等也开展了有关企业管理干部职务分析和测评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管理干部事业心等30种基本素质进行了测评,为干部选拔和晋升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测评结果。80年代后期,管理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发展与新技术变革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跨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同时,激励方法、人员的测评、选拔和评价成为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领域。1991年俞文钊提出了“激励的激励与去激励连续带模型”;同年,凌文辁等还开展了领导概念的内隐理论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方向日趋多样,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影响也逐渐扩大到国外。
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家已跻身国际应用心理联合会,主持并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心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国际管理心理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在管理科学内部专门设立“管理心理”这一项。该会发布的《21世纪心理学重点学科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列入其中。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心理学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五项心理学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在应用方面,管理心理学已大量运用于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干部选拔、管理决策、科技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航天员的模拟培训等前沿问题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领导能力的评价和选拔;员工——职务——组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组织能力。
心理学论文论文篇15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的干预机制,能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主要包括全体筛查、四级预警;干预机制主要包括宣传干预、教育干预、活动干预、咨询干预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
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德才兼备,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自伤或伤人现象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更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建立突发心理问题预警干预机制,有效减少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进一步构建安全和谐的大学校园。
1、工作队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都交给学生思政辅导员完成。一方面学生辅导员可能并没有经过多少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负责众多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对象多,工作任务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完全及时掌握。此外,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不够,有些高校有几千上万的学生,却只有一名心理健康专职工作人员,甚至有的高校连一名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没有。无论是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还是突发个案出现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相较于国外高校,每两千名学生就配备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者的情况来说,国内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不健全,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2、预警机制不完善。高校新生入学之初,通常都会进行心理普测。但心理测试结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视,是否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及班级,是否对“特殊”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持续追踪?很多高校这些环节没有步步落实,那么心理普测就会流于形式,甚少发挥作用。此外,学生心理问题的日常预警,缺少从寝室到班级再到年级的层层预警模式,一旦出现突发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宣传教育不深入。虽然当下心理知识在大学生中有所普及,出现心理问题不再被看成“异类”,但很多宣传教育仍然浮于表面,如何提升个人心理调适能力,如何判断典型心理疾病症状,出现心理问题具体有哪些求助渠道等等,仍然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教育。
1、全体普查,重点筛查。新生入学之初,全体同学都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心理普测。通过心理普测筛查出的学生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应该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个别约谈、侧面了解等方式对这些同学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个性特征、精神状态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重点筛查出那些确实可能存在心理异常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进一步追踪观察。同时把重点筛查出的学生情况告知相关班主任、辅导员,做好相关预警工作。
2、四级预警,层层递进。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预警体制,以“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体制为管理手段,及时掌握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异常情况。值得指出的是,在这四级预警体制中,“寝室”是最基础的一级,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信息来源的核心。因为在当前大学“走班制”的前提下,上课教室不固定,一个班级的同学,除了上课时间在一起,其他接触可能并不太多。但学生寝室却是固定的,寝室室友,每天朝夕相处,相互的了解程度会比其他同学好很多。一般大学期间最好的朋友,也会是自己的室友,有什么心理的小秘密,也会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室友倾诉。因此,学生心理有波动或变化,班级干部、同班同学不一定感知到,但同寝室室友,大多会有所察觉。所以,抓好“寝室”层面,发挥“室友”的作用,是良好心理预警体制的重中之重。
如何发挥“室友”的作用呢?首先应该消除大家的顾虑——将同学的情况上报老师是一种“打小报告”的行为,会被其他同学鄙视和嘲笑——予以正确的引导:同学情谊最值得珍惜,应该常怀一颗善良之心。将一些“异常”情况上报老师,并不是“打小报告”的行为,而是基于帮助同学的考虑。老师也会注意沟通技巧,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知识普及也很重要。比如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同学,哪些属于异常行为或言语,常见的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是什么,遇到室友有倾诉的意愿应该如何应对等等,都是需要普及的知识。只有牢固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