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一口气读完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称为“文学洛神”的萧红在生命的后期所写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一种幽香的余味长存心间。九十多年前东北小县城呼兰的草木风貌、人情世故、物是人非如一幅画卷铺展在我的眼前,我深深为萧红高超的语言文字魅力所折服。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思考:为什么要给学生教语文?我们到底要教会他们什么?萧红的《呼兰河传》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语文的要素固然很多,比如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考,但抛除其功利目的,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学语文是为了学会表达,进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正如新教育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教育是让人成为一个幸福而完整的人!

《呼兰河传》是教会自己、教会学生进行表达的范本,其借鉴之处至少有三。

第一,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在哪里都带上观察的眼睛。有人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只有保持好奇心,我们的日子才不至于乏味。的确,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当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不会对不一样的事物熟视无睹,以至于让自己的思想和神经长期处于麻痹状态,更不会怨天尤人。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乍一看,这是一个天真的儿童在花园里贪玩,可是你仔细看:小小的蜜蜂、大红的蝴蝶、金色的蜻蜓、绿莹莹的蚂蚱,不正是在夏季的花园里营造色彩缤纷的自然奇景吗?“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正是一个特写,作者把自己眼中飞舞的蜜蜂写得惟妙惟肖。萧红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觉,把观察到的小昆虫一笔一划地给我们勾勒出来,如在眼前。萧红在病重的时候写自传,她童年与大自然为友形成的乐观性格,无疑在感染着生命即将终止的她,至少会让她粲然一笑;至于我们后来的读者,更会惊诧:在若干年前,在东北,在一个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竟会有如此好的景致,我们的心瞬间也会被美好所化,风轻云淡,暖意融融。这就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第二,拟人化的修辞,让文章情趣盎然。俗语云:万物有灵。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这个灵性?修辞,所谓拟人的修辞手法功不可没。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慌花,就开一个慌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涨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来一对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在这里,你发现作者和这些生灵有距离感吗?没有,一点也没有,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是相亲相爱的家人!相互熟知,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场景多么令人感慨!在许多文学名著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被作者拿来巧妙使用,进而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路遥、莫言等,这让他们的文笔表达有了一种神奇的代入感,读者如身临其境,陶醉而忘乎所以!

第三,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言为心声,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是为了交流,是为了向人坦露自己的心迹,进而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为自己在人间的存在留下一些印证。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的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这是一种何其疼痛的感觉!纵观萧红这一生,遭遇不少人间白眼,饱尝世间寒凉。其实只有她的祖父一直无条件地疼着她,爱着他,超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她一直都是知道的。在祖父即将寿终的时候,她的哀伤在文字间溢于言表,让我们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人生记忆最深刻的时光,它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烙下了生命最初的烙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是我们与故人的相逢,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是自己与自已的一次握手,是心灵的和解!干干净净地活在人间,利用合理的渠道释放自己的情绪,扭正“三观”,我们才能轻松前行,才能看到照耀自己人生的灯塔!

总之,阅读是一种奇妙的心灵体验,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文字中去感受真谛,寻找奥秘,进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质量,趋向幸福而完整的人生。为了师生共同的成长,为了不辜负我们每一日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前,后辈如我们紧随其后,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表达,也学会用文字书写我们自己独特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十字街上,人们只认“李永春”的药铺,却不去专门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标志吓住。

东二道街有个大泥坑,两旁的住户只会把墙修得贴近泥坑,好让来往的人踮起脚尖,攀着光滑的墙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即便是有马不慎掉进了泥坑中,也只会看个笑话。

呼兰河城里有放花灯的,有唱野台子戏的,有娘娘庙大会。正如作者所说:“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个储藏室,里面存放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东西。每到后院锁住门时,作者就翻腾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次还找到一个小红灯笼,让有二伯点上灯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都很悲哀。团圆媳妇整天被婆婆又打又骂,以至于受了伤。婆婆则四处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没用。

最终还是离开了婆婆。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欢迎,可自从嫁给了冯歪嘴子就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呀?因为冯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变得不高了。

这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偏见吗?我想这完全是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的那个年代,有人过的悲苦,有人过得热闹。但有很多的陋习没有改变,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就是生长在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丰富,见识了许多的活动。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一些东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6

我刚从书店里出来,手上还拿着《呼兰河传》,不由又想起了萧红阿姨写的《祖父发园子》 ,那 时的萧红是多么调皮,可爱呀!于是,今天上午我再次翻开了《呼兰河传》,再次去探索呼兰河 这座小城的奥妙。

这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小城风貌、城中盛事、我与祖国、荒凉的院落、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每一个故事都特别让人有轻松之感。越往下读,心头就会沉重一些,让我置身于书中,流连忘返。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人们是多么迷信呀!人们跳大神、糊阴宅、放河灯......利用这些来保佑一生平安,他们却浑然不知这一切都是假的;东道二街的泥坑,曾淹死过多少条鲜活的生命,比如:鸡、鸭马......却没有一个人去填那个坑,因为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意,呼兰河的人们还是愚昧的。人们居然认为跳大神可以治病,放河灯可以让野鬼投胎,糊阴宅可以让人们在阴间拥有一切,人们所谓的“盛宴”就是让十二岁的女孩洗澡,人们还用“治病”的跳大神当成“表演”当地人民是多么愚昧、麻木。

呼兰河这座小城的生活是多么刻板单调呀!人们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每一年必有跳大神,放河灯、庙会......

这些重要的活动有一个人多么渴望吃豆腐,但家里没有钱,他说他以后要卖豆腐,这样也行是人穷志短吧!

呼兰河的人民还是自欺欺人的,他们知道他们生活贫穷,无法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只能自欺欺人地说“没事儿”

合上书,脑中浮现出呼兰河这座小城。啊!呼兰河!你是一个充满如此世俗气息的地方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7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8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啊,这说的就是《呼兰河传》,在萧红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并非繁华,小城里人们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那就是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的老婆王大姑娘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就死了,而周围的人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而冯歪嘴子却没有放弃,他的身上有着别样的坚韧,读起来让人感到悲壮,虽然他卑微贫穷,但却一直积极乐观,坚强勇敢,心中有爱。在他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被绝望洞穿,反而是充满希望地抚养他的两个孩子,这种顽强的生命里,正是麻木的世界中所缺少的。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题不会做了,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要是一看不会做了就不做,放弃了,那你可能一生都不会,所以遇到了困难,不要气馁,不要放弃,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只要你坚持就能成功。

想想灵犬莱西吧,莱西为了找到它的主人,不管路上有多少障碍和荆棘,不管有猎人追捕他或者受伤,他仍然勇往直前,不管路上有没有狗贩子追捕它,不管有没有大河拦住他的去路,他没有退缩,勇敢的迎上去。他凭他那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找到了主人。

是啊,只要坚持一下,咬咬牙就过去了,做什么事,不要轻易就放弃。有些时候靠的就是那顽强的精神,只要你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的高峰。山那边的海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得到。没有什么我们是做不到的。加油!加油!加油!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9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0

因着写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脸》的小诗,意外获奖并得了一张六百元的购书卡。故而无比兴奋地走进了书店。一本《呼兰河传》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过有关这本书的简介。知道它是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著的。心仪已久。便毫不犹豫的买了。

整日里匆促无为却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终才看完全本。虽是肤浅阅读,却极其欣赏萧红细腻平实有趣的文笔。更是被她文字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寂寞感所惊叹。在《呼兰河传》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笔下塑造的那些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触动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每每读到悲愤动人处,也曾好几次哽咽失声。联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不禁唏嘘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红颜薄命。

可以说,整本《呼兰河传》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

萧红,最大的人生悲哀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亲情与关爱。起初,她那有着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亲不喜欢她。后来,她的继母更不喜欢她。所以萧红便怀着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识地反抗着这几千年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

幸而,萧红有一个对她疼爱有加的祖父。有一个她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园。在后花园,有祖父种的嫩绿的大倭瓜、小黄瓜、韭菜、有飞舞着的蜻蜓、五颜六色的蝴蝶、有鲜艳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黄泥巴包起来烤熟的小猪、掉进井里的鸭子,还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黄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诵的那一首首诗句。这些无不成为慰藉萧红孤寂心灵的温暖回忆。故而,萧红将儿童和成人双视角写法运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间的寂寥与凄清。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让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创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说体式。

萧红的文字,透着深深的悲凉寂寞。这本书中的人物,除了疼爱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更是将这一“孤独”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团圆媳妇,一个实际年龄只有十二岁,有着一根油黑的长辫子,皮肤黑黑的,脸上总是笑呵呵,走路带风的天真小姑娘。却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缚着头脑的大人们议论成“头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饭!”“总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给个下马威。”最后,竟因长期受婆婆欺负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里,导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种非人的残忍折磨,最终悲惨而死。这其中,所有的围观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团圆媳妇惨死的幕后推手。当那可怜的小姑娘,被强迫淹进滚水中“治病”时,一伙众人先是围观新奇,后又是盼着死看热闹,再又惊讶于没有死,再又怂恿着小姑娘再次被摧残折磨,直到最终屈辱死去,方才罢休。无疑,萧红在写这段文字时,内心一定是悲怆的,是愤怒的,而又是无助的。

《呼兰河传》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阳光穿透云层,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文字。例如“冯歪嘴子”这个人物的命运。他是个小磨倌。他住在破旧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认真地做黏糕,却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过着虽苦犹甜的小日子。后来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难和悲痛却没有击垮这个伟大的父亲。当所有的围观者都以为他会上吊时,萧红这样写“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洞穿了他。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他反而镇定了下来。他觉得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地负者他那份责任。……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这些文字是温暖坚韧的,却又透露出那个国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里,人们之间的冷漠,和萧红自己内心的寂寞。

在萧红的文字里,呼兰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着生,忙碌着死。而萧红的笔,是那样沉重和平和。这表现在《呼兰河传》中的人们愚昧、平庸,对生、老、病、死之事都没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老,这也没有什么办法;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挖一个坑就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回家照旧地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人们就在这座消息闭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过活。

“众人皆醉”,唯萧红独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有一种寂寞,耐人寻味。那便是才女萧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