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风险的评估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1

只有加大家校共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改进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校共建实效,优化教育发展生态,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民办学校是在“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赢口碑,以生源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而生源和口碑又与家长是否认同学校以及家长认同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对于形成教育合力、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生源,进而把学校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拟定“家校共建”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家校共建”系列活动让广大家长更了解、认同、支持学校工作,进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汇聚教育合力,努力促使学校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档次,促进学校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举措:

1、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家长良好的口碑从何而来?从学校良好的管理、突出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学质量而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教师。因此,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开展好相关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是对学校认同度高、素质全面、热心参与且方便来校的家长,以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

(1)学校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每个年级1人),委员5——7人,原则上每班推选1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活动。

b、收集家长意见或建议,及时予以反馈并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引导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维护学校形象,努力创建教育品牌。

(2)年级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委员2——5人,每班推选1——2人。年级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参与年级重大活动。

b、收集年级家长意见或建议,为年级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年级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协助年级组解决某些矛盾和问题。

(3)班级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2——4人。其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参与年班级重大活动。

b、收集班级家长意见或建议,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班级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协助班主任解决某些矛盾和问题。

3、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根据学校实际,拟在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暂设以下三个小组参与学校管理:

(1)饭堂监督组:(3人)

负责对学校饭堂的卫生、食品安全、饭菜质量、服务态度、就餐秩序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2)宿舍监督组:(3人)

负责对学生宿舍的卫生、内务、纪律、安全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3)教学监督组:(3人)

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师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4、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1)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2)请沟通能力强的教师作经验介绍。

(3)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比如电话、短信、微博、微信、qq、家访等。

(4)用爱心、诚心、细心和耐心架设沟通桥梁。

5、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成立由学校校长、中层领导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的家长学校执委会,全面负责对家长学校工作的领导、并负责工作安排和工作指导,由学校校长兼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对全体家长进行家教理念、家教方法、家教技巧的培训。

(2)负责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等,并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亮点。

(3)安排家教中的“成功人士”介绍经验。

(4)评选“优秀家长”“尊师重教好家长”并予以表彰。

6、开好家长会。

开好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家长会是“家校共建”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家长会,让广大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认同学校;了解其子弟在校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家长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从而更有利于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保障机制:

为确保“家校共建”系列活动取得理想成效,学校建立如下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家校共建”领导小组:

组长:唐昌旭

副组长:刘海东 张运兰

成员:许来娣 陈齐娇 黄小灵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从校长基金中拨专款不低于5000元,以确保“家校共建”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3、制度保障。

(1)把教师在“家校共建”系列活动中的表现纳入“铭师工程”考核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十大杰出青年”等的评定。

(2)把各级组开展“家校共建”系列活动情况纳入先进级组考核,pk细则如下:

a、各级组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方案。(a、300分,b、200分,c、

100分)

b、各级组根据拟定方案开展相关活动且效果好。(a、300分,b、200分,

c、100分)

c、家长会到会率高且效果好。(a、300分,b、200分,c、100分)

d、对活动资料及时收集整理。(a、300分,b、200分,c、100分)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家校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建全家校联系制度,建成起家校联系网络,搭建家校互通互动平台,让家长走进学校,接触教育,了解孩子,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和谐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改的成果及举措告诉家长,也可介绍一些科学的育人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共同帮助学生,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一次。

2、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结合教师联系农户活动,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3、举办学校开放日。

每月确定一个班级向家长开放,供家长进入班级观摩、听课、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了解子女的学习过程,增进家校联系,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原则上一学期对学校评议一次。

4、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微机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5、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讲学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各项成果记录装入档案袋,一学期一总结,帮助孩子收录成长中的痕迹。

6、共同实施教育。

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邀请家长与学校共同策划、组织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共谋、成果共享,同时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开展文明素养、科学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举行“家校共建”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广大师生和家长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家校共建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工作。

2、落实机制,务求实效。

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学校积极推进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定期督导,定期通报,做到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孩子和家长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三、领导小组

组长:袁恩忠

副组长:汪观孙 毛丽 张秋玲

组员: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四、具体家校共建措施

1.翼校通,家校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校讯通是家校联系最方便、最灵活、最实用的渠道。它可以时时将孩子成长的点滴,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最近的一些变化或进步。让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可以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好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一些不好的行为给予建议并及时地纠正和强化。

2.定期召开家长会。

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也可让学生参加,让他们亲身感受老师和家长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

3.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作为教师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而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4.开放校长电子信箱

向家长公开校长的电子信箱,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对于教育教学的想法或是意见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

5.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会议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6.建立家长驻校制度

家长驻校办公,要求查看一次校园情况;听教师一节课;和教师谈一次心;和孩子共进一次午餐;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2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近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在共青团改革大局中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心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把共青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作出战略谋划和部署。

在教育部支持下,团中央围绕《方案》制定,组织力量开展深入调研,梳理

总结

高校共青团的生动实践,广泛征求各方面宝贵意见,精心研究起草制定《方案》,慎重履行了必要决策程序。

《方案》明确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方案》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必须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方案》从五大方面、十五个领域提出了改革措施。

第一,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打造若干面向青年学生的团学工作品牌,加强高校共青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注重对基层的直接支持指导。

第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针对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和青年职工等群体加强联系服务引导,以团干部选配和团的工作规范化为重点加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团的建设。

第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推进“青年之声”平台建设,落实全团“智慧团建”要求,打造新媒体阵地集群,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

第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建立完善全国、省、高校分级培训体系,为高校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

教学

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逐步完善高校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

第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高校校级团委须单独设置,已经合并或归属其它部门的必须予以纠正,高校团委的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合理确定。

《方案》要求,要加强宣传引导,选择部分省级和高校团组织进行重点项目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指导督促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

基本原则

牢牢把准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高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紧紧围绕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高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改革措施

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改革完善领导机构设置。

加强团教协作,在全国和省级层面,由共青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共同成立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和督导。团中央学校部实行“职能处室+专业中心+分类组织”的工作机构设置模式;将“中等职业学校处”调整为“职业院校处”,加强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统筹。

充分发挥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等专业化协同工作平台的作用。建立健全分类型、分区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交流组织机制。支持和鼓励高校团委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和调整工作机构。

2.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

落实全团“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大宣传大调研”“常态化下沉基层”“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等制度安排。实行“驻校蹲班”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制度,团中央、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中负责高校共青团的专职干部结合自身工作每年集中不少于15个工作日到高校“驻校蹲班”,高校校级团委专职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1个以上基层团支部。

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通过实行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使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定期以多种形式召开面向高校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等。

3.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三走”“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等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若干面向青年学生的团学工作品牌。努力实现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间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大幅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

加强高校共青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序开展。明确高校共青团不同层级组织的核心任务,注重工作部署的统筹安排。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评价考核制度。注重对基层的直接支持指导,努力为基层团组织配置和争取资源,加强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管理,建立团学工作资料库和“慕课”资源库。

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改进团组织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推动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高校的各级学生会组织,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

高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学生会组织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校级学生会组织须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校级团委应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工作;已成立校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其主要负责人须由校级学生会组织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兼任。

5.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

严格执行校级和院系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坚决杜绝不按时召开的现象;增强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2018年之前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

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鼓励有条件的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6.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制定实施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制度文件。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

发挥校级团委主体作用;强化院系团组织建设,明确书记专设,健全内设机构;强化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加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

针对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和青年职工等群体,各高校校级团委须专门成立相应团组织,积极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加强联系服务引导;注重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以团干部选配和团的工作规范化为重点,加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团的建设。

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7.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

广泛开展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改进创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方式。

8.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

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9.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

加大高校共青团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积极动员和整合校内、社会等方面资源,推进实施“学生导师计划”、“心理阳光工程”、“千校万岗”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节假日送温暖等工作,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10.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

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高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探索在学校、院系、班级等团组织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

推动高校共青团与当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对接,依托服务台联系的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服务和权益个案帮扶。

11.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

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依托,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

结合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新媒体阵地集群;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发挥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省级团委、高校团委成立相应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

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2.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

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在高校校级及院系级团组织,普遍建立从青年教师中选任至少1名兼职或挂职副书记、从学生中选任至少2名兼职副书记的制度;校级、院系级团委班子成员中,挂职和兼职副书记的比例不低于50%;注重从学生中选拔建立校级和院系级团组织的兼职干部队伍。

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挂职干部只转组织关系、不转行政关系,兼职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灵活掌握。从严选拔、从严管理高校共青团干部,根据专职、挂职、兼职干部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13.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

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引导高校共青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

建立完善全国、省、高校分级培训体系,建设以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重点的核心课程和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团中央举办针对重点高校团委负责人的示范培训,省级团委培训本地区校级团委负责人,高校团委培训本校院系及基层团干部,力争每4年轮训一遍高校共青团专职干部。

健全既有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同时探索与有关部委、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为高校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

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培养相结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高校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

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4.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

推动在各级党政召开的教育工作、高校党建等会议中明确列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专题内容。将团的建设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占比不低于10%。

高校党委须明确由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高校行政应有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

高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

高校团委书记为党员的,作为高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

完善高校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

同级党组织确定高校校级和院系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

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5.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

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高校校级团委须单独设置,已经合并或归属其他部门的必须予以纠正,并合理界定区别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

高校团委的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确定,按照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的精神,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xx〕15号)执行;校级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校级团委各部部长、院系团组织书记为专职干部的,按学校科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

高校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

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宣传引导,选择部分省级和高校团组织进行重点项目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指导督促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3

民办学校是在“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赢口碑,以生源求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的。而生源和口碑又与家长是否认同学校以及家长认同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对于形成教育合力、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生源,进而把学校做大做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拟定“家校共建”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家校共建”系列活动让广大家长更了解、认同、支持学校工作,进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汇聚教育合力,努力促使学校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档次,促进学校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举措:

1、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家长良好的口碑从何而来?从学校良好的管理、突出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学质量而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教师。因此,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家校共建”工程,开展好相关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员必须是对学校认同度高、素质全面、热心参与且方便来校的家长,以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

(1)学校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每个年级1人),委员5——7人,原则上每班推选1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活动。

b、收集家长意见或建议,及时予以反馈并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引导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维护学校形象,努力创建教育品牌。

(2)年级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委员2——5人,每班推选1——2人。年级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年级教育教学情况,参与年级重大活动。

b、收集年级家长意见或建议,为年级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年级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协助年级组解决某些矛盾和问题。

(3)班级家长委员会:

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2——4人。其主要职责和权利如下:

a、了解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参与年班级重大活动。

b、收集班级家长意见或建议,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

c、协调班级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d、协助班主任解决某些矛盾和问题。

3、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根据学校实际,拟在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暂设以下三个小组参与学校管理:

(1)饭堂监督组:(3人)

负责对学校饭堂的卫生、食品安全、饭菜质量、服务态度、就餐秩序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2)宿舍监督组:(3人)

负责对学生宿舍的卫生、内务、纪律、安全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3)教学监督组:(3人)

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师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4、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1)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2)请沟通能力强的教师作经验介绍。

(3)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比如电话、短信、微博、微信、qq、家访等。

(4)用爱心、诚心、细心和耐心架设沟通桥梁。

5、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成立由学校校长、中层领导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的家长学校执委会,全面负责对家长学校工作的领导、并负责工作安排和工作指导,由学校校长兼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对全体家长进行家教理念、家教方法、家教技巧的培训。

(2)负责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学理念等,并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亮点。

(3)安排家教中的“成功人士”介绍经验。

(4)评选“优秀家长”“尊师重教好家长”并予以表彰。

6、开好家长会。

开好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家长会是“家校共建”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家长会,让广大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认同学校;了解其子弟在校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家长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从而更有利于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保障机制:

为确保“家校共建”系列活动取得理想成效,学校建立如下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家校共建”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从校长基金中拨专款不低于5000元,以确保“家校共建”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3、制度保障。

(1)把教师在“家校共建”系列活动中的表现纳入“铭师工程”考核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十大杰出青年”等的评定。

(2)把各级组开展“家校共建”系列活动情况纳入先进级组考核,pk细则如下:

a、各级组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方案。(a、300分,b、200分,c、100分)

b、各级组根据拟定方案开展相关活动且效果好。(a、300分,b、200分,c、100分)

c、家长会到会率高且效果好。(a、300分,b、200分,c、100分)

d、对活动资料及时收集整理。(a、300分,b、200分,c、100分)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4

本次活动,不仅是让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而且从中也是对学校老师素质,教育水平的一个全面、立体的检查和展示。因此,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用我们的诚意尽心为家长,学生服务。将本次家校共育活动作为宣传学校、展示自我的平台,科学安排,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力求实效,努力让家长安心满意,让孩子受益开心。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

基本原则

牢牢把准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共青团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高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

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紧紧围绕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抓住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着眼根本,立足长远,着力破解制约高校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

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着眼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坚持全面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又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改革措施

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改革完善领导机构设置。

加强团教协作,在全国和省级层面,由共青团组织和教育部门共同成立高校共青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和督导。团中央学校部实行“职能处室+专业中心+分类组织”的工作机构设置模式;将“中等职业学校处”调整为“职业院校处”,加强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统筹。

充分发挥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等专业化协同工作平台的作用。建立健全分类型、分区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交流组织机制。支持和鼓励高校团委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设置和调整工作机构。

2.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

落实全团“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大宣传大调研”“常态化下沉基层”“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等制度安排。实行“驻校蹲班”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制度,团中央、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中负责高校共青团的专职干部结合自身工作每年集中不少于15个工作日到高校“驻校蹲班”,高校校级团委专职干部每人每年直接联系1个以上基层团支部。

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工作活动开展“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通过实行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使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共青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全过程。定期以多种形式召开面向高校青年师生的恳谈会、通报会等。

3.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挑战杯”“创青春”“三下乡”“三走”“四进四信”“与信仰对话”等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若干面向青年学生的团学工作品牌。努力实现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间工作审批、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大幅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指导和推动工作。

加强高校共青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序开展。明确高校共青团不同层级组织的核心任务,注重工作部署的统筹安排。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评价考核制度。注重对基层的直接支持指导,努力为基层团组织配置和争取资源,加强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管理,建立团学工作资料库和“慕课”资源库。

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4.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改进团组织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推动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高校的各级学生会组织,由同级团委归口指导。

高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学生会组织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校级学生会组织须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校级团委应设立专门机构,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工作;已成立校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其主要负责人须由校级学生会组织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兼任。

5.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

严格执行校级和院系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坚决杜绝不按时召开的现象;增强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2018年之前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

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鼓励有条件的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6.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制定实施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制度文件。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

发挥校级团委主体作用;强化院系团组织建设,明确书记专设,健全内设机构;强化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加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实验室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

针对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和青年职工等群体,各高校校级团委须专门成立相应团组织,积极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加强联系服务引导;注重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以团干部选配和团的工作规范化为重点,加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团的建设。

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7.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

广泛开展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改进创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方式。

8.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

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9.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

加大高校共青团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积极动员和整合校内、社会等方面资源,推进实施“学生导师计划”、“心理阳光工程”、“千校万岗”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节假日送温暖等工作,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10.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

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高校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探索在学校、院系、班级等团组织中设立权益部长(委员)。

推动高校共青团与当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对接,依托服务台联系的公益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服务和权益个案帮扶。

11.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

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依托,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

结合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新媒体阵地集群;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发挥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省级团委、高校团委成立相应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

改革完善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2.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

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在高校校级及院系级团组织,普遍建立从青年教师中选任至少1名兼职或挂职副书记、从学生中选任至少2名兼职副书记的制度;校级、院系级团委班子成员中,挂职和兼职副书记的比例不低于50%;注重从学生中选拔建立校级和院系级团组织的兼职干部队伍。

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挂职干部只转组织关系、不转行政关系,兼职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予以灵活掌握。从严选拔、从严管理高校共青团干部,根据专职、挂职、兼职干部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运用。

13.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

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引导高校共青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

建立完善全国、省、高校分级培训体系,建设以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重点的核心课程和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团中央举办针对重点高校团委负责人的示范培训,省级团委培训本地区校级团委负责人,高校团委培训本校院系及基层团干部,力争每4年轮训一遍高校共青团专职干部。

健全既有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同时探索与有关部委、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为高校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

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培养相结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高校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流动的制度安排。

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4.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

推动在各级党政召开的教育工作、高校党建等会议中明确列入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专题内容。将团的建设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占比不低于10%。

高校党委须明确由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高校行政应有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

高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

高校团委书记为党员的,作为高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

完善高校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

同级党组织确定高校校级和院系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

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15.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

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高校校级团委须单独设置,已经合并或归属其他部门的必须予以纠正,并合理界定区别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

高校团委的领导职数、专职干部编制数,根据学校规模和工作需求确定,按照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的精神,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执行;校级团委书记按学校处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校级团委各部部长、院系团组织书记为专职干部的,按学校科级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

高校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宣传引导,选择部分省级和高校团组织进行重点项目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指导督促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家校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建全家校联系制度,建成起家校联系网络,搭建家校互通互动平台,让家长走进学校,接触教育,了解孩子,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和谐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定期召开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改的成果及举措告诉家长,也可介绍一些科学的育人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共同帮助学生,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一次。

2、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结合教师联系农户活动,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3、举办学校开放日。

每月确定一个班级向家长开放,供家长进入班级观摩、听课、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了解子女的学习过程,增进家校联系,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原则上一学期对学校评议一次。

4、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微机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5、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讲学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各项成果记录装入档案袋,一学期一总结,帮助孩子收录成长中的痕迹。

6、共同实施教育。

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邀请家长与学校共同策划、组织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共谋、成果共享,同时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开展文明素养、科学文化、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举行“家校共建”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广大师生和家长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家校共建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工作。

2、落实机制,务求实效。

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学校积极推进工作,定期检查,定期总结,定期督导,定期通报,做到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7

为深入开展警校共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校园正常的

教学

、学习和生活秩序,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努力创造安全、文明、和谐的学校及周边环境。现结合我校实际,就开展警校共建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精神,以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为载体,积极探索“警校共建”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公安互动,学校社会联动,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引导育人功能和公安部门的治安管理功能,形成防控活力,增强育人效果,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新校园。

二、组织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刘宝聚(青原派出所指导员)为法制副校长、吕德英为副组长,吕奉生、孙永强、李春霞、徐长海、孙连超、黄波、王振海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三、

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具体目标:

1、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2、分管校长、班主任、校园安全监督员履职尽责。

3、分管校长、法制副校长每期不少于一堂法制、安全课,师生受教育率达100%。

4、校园保卫机构和保卫人员落实率达100%。

5、校园内隐患自查、整改率达100%。

6、校园预警机制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及师生自救、防灾、逃生等安全教育活动率达100%。

7、参与、协助校园周边秩序综合整治率达100%。

8、师生对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知晓率达100%。

9、校园消防、交通、治安等人防、物防、设施完备。

四、具体措施:

1、成立“警校共建”领导小组。学校建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人员任副组长的警校共建领导小组,把警校共建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入推进警校共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2、建立警务室。警校共建警务室设在学校门卫室,确定1人具体办公。

3、加强“警校共建”宣传工作:

(1)、学校要召开“警校共建”贯彻落实会议,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办法具体。全校师生对“八条措施”、“六条措施”的知晓率达到100%。

(2)、学校要印发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等宣传资料,并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的精神。

(3)、班主任要结合校情、班情,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的要求,努力提高学生对“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认识。

(4)、学校、班级要采取校刊、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形式,深入开展校园安全知识的学习、宣传。

4、建立“警校共建”工作机制:

(1)、学校必须制定并落实警校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副校长、班主任、保卫干部等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警校共建管理制度,并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考核。

(2)、在警校共建工作中,学校认真落实“8个一”的常规工作,做到常抓不懈。

(一)、班主任每周不少于一次学生情况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纠纷,并对班上的“学困生”落实跟踪帮教。

(二)、宿舍管理员每周不少于两次对住校生的查房查铺检查。

(三)、学校每月不少于一次校园安全检查,并及时整治隐患。

(四)、由分管副校长组

织落实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对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清缴。

(五)、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对师生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法制安全专题教育。

(六)、每月不少于一次与派出所民警工作情况交流。

(七)、学校每期进行一次师生逃生演练。

(八)、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师生法制、安全知识检测。

5、加大经费投入:

1、学校安排保卫人员,并加强保安人员的教育管理。落实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管理,校园夜间值班、巡查制度;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隐患自查,落实防范措施。

2、加强消防设备设施建设,落实好学生宿舍、校舍、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重点部位的消防管理。

3、微机室、财务室等重点部位防护门窗安装到位。

4、学校建立校园安保监控系统,覆盖学校重点部门地域。

青原中心小学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8

为充分发挥广大家长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向家长展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展示师生风采,创设和谐育人的氛围。让家长亲身经历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进学校,参与评价,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上级相关工作精神制定本家校共育活动实施方案。

时间:2010.9.9

地点:臧村镇第二幼儿园

参加人员:全园教师

活动记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活动记录

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幼儿园教师的安全防火意识,提高在火灾发生时进行有效的自救的能力,9月19日中午,该园特邀消防知识宣传培训中心的刘教官,为全园教师作了一堂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该讲座将消防知识和学校安全紧密联系起来,给教师们上了生动而重要的一课讲座中,教官用鲜活的实例,配合实际消防器材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防火基本观念、火灾种类、最佳报警时机、自救逃生方法、初起火灾扑救、灭火器的类型及使用方法等消防知识,给教师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讲座的气氛凝重而热烈、生动而幽默,让广大教师再次强化了消防意识,学习了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的自救、逃生的常识等。通过这次讲座,使每位教师都深深的意识到,只有懂得正确的使用消防器材和掌握防火知识,才能真正的远离火灾。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10

为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学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优势、信息优势,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同步发展,根据临渭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实验小学校情及三张镇、孝义镇1所学校的现状与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贯彻区局精神,发挥核心校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的辐射作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办学为目的,整合城乡教育资,在共同体内实行共享管理经验、助推教师成长、探索考核评价等新机制。通过理念更新、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特色创建、轮岗任教等方式,实现“理念共享、资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构建均衡优质和谐的临渭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总负责:

组长:

副组长:

领导机构下设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1、互相融合,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帮助孝义镇中心校和三张镇中心校确立明确的办学思路、科学学校制度,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任务驱动,落实城乡帮扶责任。主要通过“四会”即开展联席会、组织专题会、召开现场会、举行汇报会明确责任。

3、依托活动,开展相关帮扶工作。以“标研读”为主线,举行集中教研活动、科研知识讲座、题指导、师徒结对、业务竞赛等活动,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研修氛围。

4、积极探索,遵循“五共五联”原则。即示范榜样共引、教育管理共济,教育资共享,教育问题共研,教育发展共进;城乡学校联谊、教学研究联动、教学质量联抓、教师培训联办、亮色孵化联手,真正打造成均衡联动发展共同体,互补短板,互长优势,共生共长,共同发展。

1、时间安排:原则上不要随意调换,但因为实际工作原因,所以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受援学校和我校工作进行微调,调换时间不要超过一周。

2、涉及内容:备、上、班级管理、作业布置、德育主题、班队会、少先队程、捐书捐衣、关爱留守、管理人员跟岗学习等形式和内容不限。

3、活动形式:跟岗学习、集中培训、送培到点

4、资料呈现:活动方案、活动简报、活动总结、照片、活动记录表过程性资料

5、装订顺序:

封面——目录——活动实施方案——活动具体安排——活动简报——过程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听感受、听评表等)——照片(档里面横版粘贴10张,每两张放在一个档)——活动小结——所有手写的资料原。备注:参加活动的感受(人人一份,每份不少于一张半)

6、强调说明:每次活动都是以日期+活动主题命名,里面是:一个档(排好的册子)、一个照片包(原图照片多角度10张)、一个包(执教内容或者报告内容)。

11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旨在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孩子和家长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二、总体目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四、具体家校共建措施

1.翼校通,家校联系的一个主要渠道

校讯通是家校联系最方便、最灵活、最实用的渠道。它可以时时将孩子成长的点滴,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最近的一些变化或进步。让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可以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好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一些不好的行为给予建议并及时地纠正和强化。

2.定期召开家长会。

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也可让学生参加,让他们亲身感受老师和家长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

3.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交流。

老师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采取家访或者电话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学生的一些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作为教师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而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4.开放校长电子信箱

向家长公开校长的电子信箱,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对于教育教学的想法或是意见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

5.适度开放教育设施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放图书室、会议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6.建立家长驻校制度

家长驻校办公,要求查看一次校园情况;听教师一节课;和教师谈一次心;和孩子共进一次午餐;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12

为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学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同步发展,根据临渭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结合实验小学校情及三张镇、孝义镇13所学校的现状与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贯彻区局文件精神,发挥核心校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办学为目的,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实行共享管理经验、助推教师成长、探索考核评价等新机制。通过理念更新、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特色创建、轮岗任教等方式,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构建均衡优质和谐的临渭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总负责:

组长:

副组长:

领导机构下设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1.互相融合,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帮助孝义镇中心校和三张镇中心校确立明确的办学思路、科学学校制度,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任务驱动,落实城乡帮扶责任。主要通过“四会”即开展联席会、组织专题会、召开现场会、举行汇报会来明确责任。

3.依托活动,开展相关帮扶工作。以“课标研读”为主线,举行集中教研活动、科研知识讲座、课题指导、师徒结对、业务竞赛等活动,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的研修氛围。

4.积极探索,遵循“五共五联”原则。即示范榜样共引、教育管理共济,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问题共研,教育发展共进;城乡学校联谊、教学研究联动、教学质量联抓、教师培训联办、亮色孵化联手,真正打造成均衡联动发展共同体,互补短板,互长优势,共生共长,共同发展。

1.时间安排:原则上不要随意调换,但因为实际工作原因,所以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受援学校和我校工作进行微调,调换时间不要超过一周。

2.涉及内容:备课、上课、班级管理、作业布置、德育主题、班队会、少先队课程、捐书捐衣、关爱留守、管理人员跟岗学习等形式和内容不限。

3.活动形式:跟岗学习、集中培训、送培到点

4.资料呈现:活动方案、活动简报、活动总结、照片、活动记录表过程性资料

5.装订顺序:

封面——目录——活动实施方案——活动具体安排——活动简报——过程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听课感受、听评表等)——照片(文档里面横版粘贴10张,每两张放在一个文档)——活动小结——所有手写的资料原件。备注:参加活动的感受(人人一份,每份不少于一张半)

6.强调说明:每次活动都是以日期+活动主题来命名,里面是:一个文档(排好的册子)、一个照片包(原图照片多角度10张)、一个课件包(执教内容或者报告内容)。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13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x〕20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若干意见〉的通知》(陕政函〔x〕114号)要求,现就我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以下简称“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进一步简化准入程序,改进审批流程,缩短办证时限,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投资创业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优化工商、质监、国税、地税部门审批流程,依托全省统一使用的并联审批系统,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审批机制,减少审批层级和环节,压缩办事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规范统一。全市使用统一的“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审批流程、提交材料清单和申请表格,使用统一的并联审批平台,确保“三证合一”工作规范。

4.鼓励创新。妥善解决新旧制度衔接产生的实际问题,对符合方向的改革措施积极予以支持和推广。鼓励各县(区)在多证合一、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出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完善、流程更为优化、资源更为集约的新工作模式。

二、改革内容

(一)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依托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平台,按照“一表申请、一窗收件、并联审批、核发一照”的模式,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国家税务部门、地方税务部门分别办理、各自发证(照),改为由申请人一表申请,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工商、质监、国税、地税数据共享、并联审批,核发加载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营业执照。

(二)分步组织实施

x年7月1日前,在市级、市高新区、扶风县先行开展“三证合一”改革;x年年9月1日前,市、县(区)两级 “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落实到位;x年底前将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国税、地税)登记号合并为社会信用代码,实现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仅加载社会信用代码的“一企一码”营业执照。

(三)设立综合窗口

市级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各县(区)按照“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要求,在政务服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综合窗口(以下简称综合窗口),实行统一收件,统一录入,统一发照。

(四)实现“一表式”申请

申请人只需在综合窗口领取并填写递交一张包含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相关申请信息的《企业三证合一登记申请表》即可申请办理注册登记,个别有特殊要求的按规定执行。

(五)优化审查环节

工商、质监和税务部门收到综合窗口传送的申请信息和申请材料后,运用本部门的业务系统,同时对申请人的申请信息和材料进行审查,在2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决定。工商、质监和税务部门做出核准决定后,当日内将核准结果和相应的登记证照号码,推送至并联审批系统。综合窗口将四个部门的登记证照号汇集,打印载有工商登记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营业执照,加盖工商部门印章后向申请人发放,全部工作流程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工商、质监和税务部门作出不予核准决定的,当日内将不予核准理由通过审批系统推送至综合窗口,由综合窗口通知申请人补办相关手续。

三、职责分工

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共同推动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建立“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召集,市工商局牵头,市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信局、财政局、政务服务中心参加,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部门负责人主持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指导协调全市“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进展。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改革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紧密协作配合,保证新的登记制度顺利运行。各县(区)要充分认识实行“三证合一”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积极推进本县(区)“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落实,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完善制度措施

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政务服务中心联合制定我市“三证合一”登记管理措施,明确“三证合一”登记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各县(区)政府根据实际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为便利企业,对实施“三证合一”的企业在宝鸡市行政区域以外从事各类活动,确需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税务登记证的,由质监、国税、地税部门根据企业申请,凭其提交的营业执照,予以制发与营业执照记载的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号相一致的机构代码证或税务登记证,不再另行收取费用。

(三)落实经费保障

市、县(区)政府在推进“三证合一”工作过程中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四)强化技术支撑

由市工商局牵头,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负责市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平台的系统建设和功能开发。各县(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并联审批平台网络运行环境维护和计算机、扫描仪等技术设备保障。

(五)注重宣传引导

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改革工作的良好氛围。

家校共育实施方案篇14

本学期继续本着以“互帮互学、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以“资源、平等、对话、双赢”为原则,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开展工作,通过加强联合校本教研,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1、丰富教研模式,营造校际教研文化;

2、拓宽对话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整合教研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紧紧围绕区教研室重点工作,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开展“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工作,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稳步推进质量监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大力加强教研力度,全面提升片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片区各学校的发展,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月份

名师引领。请名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片区教师做专题讲座,指导学科教学,带领片区美术教师迅速成长。

四月份

骨干示范。请片区骨干教师讲好示范课,交流备课经验,开展教学研讨,提高片区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月份

教师合作。通过教师沙龙、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或是通过电话、网络、随时交流研讨,加强教师之间经验的切磋与借鉴,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提高理论业务水平。

六月份

教学交流。组织联合体内教师教学交流活动(观课议课、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等),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