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1)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品味人物对话。

师:那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用“------”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并且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1.教师指导:品读铁罐语句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抓住词句指导朗读:

来试试(2名)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理解词句示范朗读:

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谁能来读一读(我就知道你不敢„..)出示课件。此时傲慢的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的?(轻蔑)课件变色。那我们就模仿轻蔑的语气来读,同学们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想读——谁再来读一读。

品味词句引领朗读: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什么?(恼怒)(课件恼怒红)谁能用恼怒的语气来读(2名)真是一只恼怒的铁罐!我们一起读好吗?(齐读)师:读的非常好!铁罐已经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破成碎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找的非常准)请同学们看一看铁罐是怎么说的?我们来听一听(课件)谁能模仿铁罐狂妄自大的语气来读一读呢?(生3)师:狂妄自大的语气是这样的,你们读的非常好!

2.自主学习:体会陶罐语句

(1)学生自学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师:找到了吗?谁能告诉大家?(生;不敢铁罐„..)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认为陶罐是什么态度呢?(放课件生答谦虚的态度)师:还有吗?再找一找陶罐回答的句子(生答)师;真不错!请看这一句(课件我确实„„)师读我确实不敢碰你这一句和如果没有确实我不敢碰你,哪个句子更好些?(加了确实的句子比较好)好在哪里?(„„)加了确实更能体现陶罐的什么态度?(谦虚)有没有不同的说法?(谦让)很谦虚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们认为陶罐懦弱吗?(生齐说不懦弱)从下面的句子中哪个词体现陶罐不懦弱?指课件(争辩)非常好!同学们看提示语在中间,说字后面是逗号,那提示语在前,说字后面就应是冒号。哪位同学当一当铁罐和陶罐争辩一下(生读)真是一只谦虚不懦弱的陶罐。同学们真会学习,现在请同桌分角色来读它们的对话,注意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动作。(生读)师:谁想来读?(2组)听了同学们的读,老师看到了一只骄傲的铁罐和一只谦虚的陶罐。

(二)自由读课文三部分、理解体会寓意。

说(生想像说)那事情的结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课文第3部分,你就会知道。

生读后汇报

师:好,那谁来告诉大家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果如何呢?

生:铁罐氧化,陶罐还在那里

师:氧化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那老师告诉大家„„

生:高兴

兴奋

惊奇

赞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就带着惊讶神奇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师:我们不能像铁罐那样(生答骄傲师板书),要像陶罐那样(生答谦虚师板书)人与人之间要懂得(生答谦让师板书)你还得到什么启发?(生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缺点要勇于承认,不能藏在背后让别人不知道)非常有道理,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板书)

案例片段分析:

本环节从品味对话和理解寓意两部分进行教学。品味对话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抓住文中的两个人物的语言特点来分别理解人物性格。首先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来理解铁罐由傲慢到轻蔑最后到恼怒的心理变化,体会铁罐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朗读:抓住词句指导朗读、理解词句示范朗读、品味词句引领朗读。并让学生由试读、模仿读到齐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体会铁罐的性格特点。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学习铁罐语句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来体会陶罐的性格特点。在汇报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来理解陶罐谦虚不懦弱的性格特点。并让学生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的用法。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加深对人物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在理解寓意部分,这是本文的难点,先让学生展开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变迁,此时被埋在地下的陶罐和铁罐又会说些什么?”接着读文汇报:“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果如何呢?”然后再读一读,体会人们发现陶罐时惊讶、高兴的心情,最后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什么启发?”从而揭示本文的寓意,突破了难点。

《一次成功的实验》片段教学设计

_

一、实验

1、请3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取出乒乓球。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危险、紧张的情况,再次理解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说话练习:

实验成功是因为

实验失败是因为

(做一做、演一演。可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在小组内做一做实验,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二、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司。提示学生重点读好人物对话。对小女孩在实验时说话的沉着、果断、无私,实验成功后说话的平静,对教育家说话的激动要认真制订体会,能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2

1. 学习《荷花》一文的写作方法,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 学会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1. 出示荷花图片,谁来说说:这是些什么样的荷花?

2. 要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说具体、写生动,一直是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对吧?可是有人却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写得详细而生动,我们今天也来学学他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吧!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这段话出自那篇课文?

2、对,这段话出自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一文,接下来咱们边读它,边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荷叶和荷花? (指名答,板书:颜色 样子 )

3、颜色描写的指导

(1)句子中的哪些词是写它们的颜色的?(指名答后,变色显示)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写颜色的词?(指名说)

(3)老师也搜集了不少写颜色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提示孩子:同一种颜色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4、样子描写指导

(1)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是写荷叶及荷花样子的。(指名答,变色显示)

荷叶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荷叶比作了什么?(大圆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2)你会说比喻句吗?那我们来试着说几个比喻句吧!

太阳像个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开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这些荷花有几种不同的姿态?

(2)为了把这几种不同的姿态描写,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你能把那组关联词找出来吗?(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导

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抒发自己的——感受。(板书 感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出示范文第三自然段,齐读。)

1、(出示范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刚才我们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那么生动具体的两个段落。由此可见,写一种景物时,我们只要认真观察,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颜色、样子写清楚,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对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出示图片)请你认真观察一下,图上出现的是什么花?它有几种不同形态?(指名上台指出,老师用小标题做记录。)

2、现在我们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几种花的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组关联词将它串起来读一读吧!

3、和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比起来效果怎么样?(干巴巴的,不生动)那我们就得用“比喻”的方法来帮忙了。(引导孩子逐句的说比喻句。)

4、看着这么漂亮的桃花,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1、大家说得真棒。其实,我们刚才进行的就是对《荷花》这篇课文的一个片段口头仿写。现在,只要将刚才我们说的或是心里想的内容按板书上的顺序写下来,就可以成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写了。咱们赶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写下来吧。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颜色

写清 样子 用好比喻

感受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我来预习: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4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我爱这土地》片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题目是什么?

生(齐):《我爱这土地》。

师:现在我们探究一下,诗人深爱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找出诗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齐):1938年。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面对这段历史,你们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屏幕显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平津危机

1935年《何梅协定》——日本策划五省自治

1937年7月,“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平津、上海失守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日寇杀害我同胞30万

生1:我感觉当时的中国像一条残破的大船在狂风暴雨、滔天巨浪中飘摇。

生2:我仿佛看到了日寇屠杀同胞们时狰狞恐怖的面孔。

生3:我想到了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南京城。

师:你能告诉我,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如何理解?

生:这是日寇对中国的侵略,如暴风雨一般。

(一)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内涵。

1、老师带领学生初步理解土地的内涵。

生:土地象征着我们的祖国。

2、小组探究:深入理解其他意象的内涵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运用“土地”这个意象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的意象?

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鸟。

师:联系意象的修饰语和诗歌内容,分小组交流探讨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小组汇报2:激怒的风,我们认为是人民心中对日寇暴行的愤怒,像风一样在无止息的刮着。

师:这两个意象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反抗精神。

小组汇报:3:“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应该是象征着希望、自由的曙光。

(二)探究“鸟”的内涵,理解诗人情感。

师:黎明已经来到,光明就不会远了。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什么形象体现?

生(齐):鸟。

师:请找出文中描写鸟的诗句,结合“这是一只的鸟”的句式说话。下面进行小组探究,然后汇报。

小组汇报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一只有着炽热爱国心,并为祖国遭受欺凌深感痛苦的鸟。

师:这句诗直抒胸臆,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小组汇报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愿与祖国融为一体,甘心为国家奉献一切的鸟。

师:诗人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也甘愿平静的在土地上死去,传达出诗人对土地至死不渝、执着坚定的爱。

小组汇报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一只在国家危机时刻,用尽全部生命力量为祖国歌唱的鸟。

师:如何理解“嘶哑的喉咙”?

生:因为歌唱竭尽全力,时间很久才使得喉咙嘶哑。

师:“应该”这个词对鸟的形象也很重要,如何理解?

生:“应该”表示鸟儿觉得为国歌唱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

师:大家的感悟,让我想到了文天祥一句诗:“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只鸟就是应该只啼血的杜鹃,请大家齐诵!

生:(齐诵)啼血的杜鹃啊,

面对闪着寒光的利刃,你永不屈服;

面对满目疮痍的河山,你心酸流泪;

面对饿殍遍野的人民,你痛彻心扉。

你深情的歌唱,

是对土地刻骨铭心,生死与共,

——爱的表白!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谢谢大家!

-->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

2、体会凡卡的美好向往及残酷的现实的巨大差异。

3、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重难点: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并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熟悉学生,谈话导入

1、自我介绍

2、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引入课题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信的内容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凡卡写的信。请大家默读信的内容,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指望”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片段,感受“没有指望”

1、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完后静静地、用心地想一想,凡卡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注意梳理自己的内心感受。

2、第八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挨打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a、请大家读一读黑板上的话,你能读出什么?多读几遍。

b、抓动词的读法、再读

(2)挨饿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a、你有什么感受?

c、这样怎么活得下去啊!所以凡卡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3)受冻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a、什么是过道?过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啊?

b、凡卡睡在过道会是怎样的感受啊?仅此而已么?

c、可怜的凡卡哪能好好休息啊!难受吗?谁来读一读?

d、天天睡在这样的环境里,难怪凡卡要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孤独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a、伙计和凡卡是平等的,为什么会不一样?

b、就连穷人也欺侮那些弱小的孩子,从中可以看出凡卡是多么的孤独啊!

3、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能深刻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因为作者把凡卡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甚至吃些什么,睡在哪里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写得十分真切、细致,使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凡卡不仅挨打还要挨饿,还不能好好睡觉!他唯有向他远在乡下的爷爷诉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合作,再来一起感受一下凡卡如此非人的生活。注意听清楚老师的提示,然后大家齐读相应的句子。

(1)夜,如此的凄凉,凡卡浑身的伤口仍隐隐作痛,他强忍泪水向爷爷诉说着这些伤口的来由:

(2)夜,如此的孤寂,伤口再痛,伙计们也不会来安慰他,因为:

(3)夜,如此的冷清,凡卡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有气无力地诉说:

(4)夜,如此的静谧,凡卡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疲惫地写道:

(5)夜深了,心凉了,凡卡向爷爷呼喊着:“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四、想象“曾经指望”

2、这就是凡卡 “曾经的指望”。现在看来,这曾经的指望其实也是——没有指望。

五、体会“唯一指望”

1、既然曾经的指望已经是没有指望了,那九岁的凡卡现在能指望呢?

2、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所以他一个劲儿地在信中求爷爷,他是怎么求的?请大家把你自己当做凡卡,自由地读一读(第八自然段余下的部分),注意揣摩凡卡的内心感受。

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其他的同学和我一起来听一听。

3、老师被你们打动了,也想试一试……

4、一起读一遍。

5、老师的心都要碎了!这,就是小凡卡唯一的指望了。

六、小结

【说课以及反思】

《凡卡》说课

宜昌市花艳小学  邓鑫

一、说教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二、说设计

1、谈话: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为衬托凡卡悲苦埋伏笔;

2、破句:为精读第八自然段做牵引;

3、练读:为关注师生内心感受搭平台(核心重点);

4、呼应:为主人公悲苦宿命画句号。

三、说策略

1、以读促悟,读出悲情的个性;

2、以说促悟,说出怜悯的深刻;

3、以想促悟,想出黑暗的罪恶。

以读为基础,实行多种策略的整合。如:挨打的部分实行的是想象的策略;挨饿的部分实行的是对比的策略。而在整个第八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升华学生的个人情感。

四、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

2、体会凡卡的美好向往及残酷的现实的巨大差异。

3、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重难点:

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并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熟悉学生,谈话导入

1、自我介绍

2、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引入课题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信的内容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凡卡写的信。请大家默读信的内容,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指望”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片段,感受“没有指望”

1、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完后静静地、用心地想一想,凡卡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注意梳理自己的内心感受。

2、第八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挨打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a、请大家读一读黑板上的话,你能读出什么?多读几遍。

b、抓动词的读法、再读

(2)挨饿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a、你有什么感受?

c、这样怎么活得下去啊!所以凡卡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3)受冻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a、什么是过道?过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啊?

b、凡卡睡在过道会是怎样的感受啊?仅此而已么?

c、可怜的凡卡哪能好好休息啊!难受吗?谁来读一读?

d、天天睡在这样的环境里,难怪凡卡要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孤独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a、伙计和凡卡是平等的,为什么会不一样?

b、就连穷人也欺侮那些弱小的孩子,从中可以看出凡卡是多么的孤独啊!

3、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能深刻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因为作者把凡卡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甚至吃些什么,睡在哪里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写得十分真切、细致,使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凡卡不仅挨打还要挨饿,还不能好好睡觉!他唯有向他远在乡下的爷爷诉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合作,再来一起感受一下凡卡如此非人的生活。注意听清楚老师的提示,然后大家齐读相应的句子。

(1)夜,如此的凄凉,凡卡强忍浑身的伤痛,向爷爷诉说着这些伤口的来由:

(2)夜,如此的孤寂,伤口再痛,伙计们也不会来安慰他,因为:

(3)夜,如此的冷清,凡卡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有气无力地诉说:

(4)夜,如此的静谧,凡卡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疲惫地写道:

(5)夜深了,心凉了,凡卡向爷爷呼喊着:“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四、想象“曾经指望”

2、这就是凡卡“曾经的指望”。现在看来,这曾经的指望其实也是——没有指望。

五、体会“唯一指望”

1、既然曾经的指望已经是没有指望了,那九岁的凡卡现在能指望呢?

2、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所以他一个劲儿地在信中求爷爷,他是怎么求的?请大家把你自己当做凡卡,自由地读一读(第八自然段余下的部分),注意揣摩凡卡的内心感受。

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其他的同学和我一起来听一听。

3、老师被你们打动了,也想试一试……

4、一起读一遍。

5、老师的心都要碎了!这,就是小凡卡唯一的指望了。

六、小结

的确,这里一切的一切,早已把凡卡曾经的指望砸得粉碎,他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他的爷爷了。然而,生活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人中间,请问,弱小的凡卡唯一的指望能实现吗?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15凡卡

没有指望

挨打 

挨饿 

受冻

孤独

……

简直没有 

过道 

五、说反思

《凡卡》这篇篇幅较长,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由于此次是片段教学,学生事先已经初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确定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第八自然段,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体会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感受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想象凡卡曾经的指望,最后体会唯一的指望。

在本次片段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重视朗读指导。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写法的重要手段。借助反复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了凡卡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情感的升华,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次片段教学中,我自我感觉比较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分步学习了第八自然段之后,如果进行一次对于第八自然段整体有感情地朗读可能会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现在想来,着实可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坚持“以读为基础,实行多种策略的整合”。同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评价的水平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期更快的进步。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课文先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接着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讲火烧云下去了。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二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动词句,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积累好词佳句。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本课讲到的各种云的颜色很多,课前要求学生在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有朝霞或晚霞时,观察云彩的各种颜色和变化,或者收集有关云彩的图片和描写云彩的好词佳句。

2.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读准翘舌音:“烧、寿、镇”;后鼻音:“盈、恍、猛”等。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通过读趣百科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3.再读课文,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一起读,读后思考讨论:课文哪些部分是讲霞光的,哪些部分是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来读一读,初步了解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状。

4.本课描写火烧云色彩、形状变化的语句,用词十分准确,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意思。例如: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极多”说明火烧云的多种颜色,“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不仅突出颜色多,而且强调变化快。

(2)“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把火烧云想象成了动物,突出了火烧云变化的有趣。“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表明了火烧云形状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着,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

5.作者是抓住火烧云的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的。教学时,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去品味霞光、火烧云的好看有趣。然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也喜欢自己选择的部分。还可以说自己观察到的或展示根据课文的描写自己画的火烧云,进一步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6.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1)课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趣。朗读时,可让学生抓住生动准确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火烧云变化莫测的有趣景象,把火烧云变化之快,形状之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指导背诵,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2~6自然段要了解记叙的顺序:先写颜色的变化,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重点词语来练习背;再写形状的变化,先是变成马,接着写马的样子、变化;再变成“狗”,“狮子”……让学生按着这样的顺序来练习背诵。

7.积累运用。通过朗读、观察,在对本课内容了解并能背诵的基础上,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再让学生交流,互相说说摘抄了哪些句子,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是最美的。加深理解和体会。

8.识字写字。本课生字比较多,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识记字形,练习把字写好。对学生较难写好的字,如“盈、蹲、揉、喂、跪”等要作适当指导。“盈”字提醒学生,在字中的位置和大小;“蹲、揉、喂、跪”均是左窄右宽的字,要指导写好右半部分。

9.鼓励学生课后多读有关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收集资料图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7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赵州桥》这篇课文的字词和第一自然段,课文中的字词你会写了吗?请拿出笔和纸,看手势写词语:坚固、美观、设计、洨河、石拱桥。

(学生写词语。)

师:这就是刚才所写的词语,对照屏幕,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互相检查,老师巡视。)

师:大家的字词掌握得真不错。

师:你能用这些词语来说说你上节课所了解到的赵州桥吗?

生:赵州桥是李春设计的。

生: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生: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

二、阅读文本,探究学习

师:赵州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并板书:坚固、美观

师:它的坚固、美观体现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齐读课文,找出写坚固、美观的段落。

生: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

师:我们先来看看赵州桥的坚固。

(一)坚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赵州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师;这样的长度、宽度与现代化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赵州桥建造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那时候没有吊车,也没有托车,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建成了长五十多米,宽九米多的赵州桥,感觉非常雄伟。

这里还用了两个数字:五十多米、九米多,使得赵州桥的长和宽更加具体。

生2:我知道了赵州桥的样子。

师:我们先看图说一说。

生: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边听边画。

师:我们再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师生齐读: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看课件。

师:赵州桥设计上的最大独特之处就是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师:你们的讨论结果是一样的。

a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坚固)

b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两个优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关联词来连接:既…又…

这个关联词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呢?

同时存在的两个优点或者同时存在的两个缺点或者同时发生的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它来连接。

这两个优点可以交换位置吗?读一读,看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学生读句子,想一想句子意思有没有改变。

师:两个优点的位置交换了,意思改变了吗?

生:没有改变。

师:你们能用这个关联词说说句子吗?

生:小华既爱学习又爱劳动。

生:冬天没有月亮的夜晚既冷又黑。

生:洗衣机洗衣服既省时,又省力,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师:我们再到课文中把完整的句子读一读,注意将“既、又”读出重音。

师生齐读。

师:这种设计,具体指什么样的设计?

生:这种设计指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这种设计以前有过吗?

生:没有。

师:是谁第一个设计出来的?

生:李春。

师: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来点明?

生:创举。创举就是从未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师:多么了不起的设计呀!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情感把这一段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从赵州桥的设计上,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很坚固,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赵州桥很坚固?

生:时间上。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师:赵州桥在这一千四百多年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而它仍然屹立在河上,可见它是多么的坚固。

(二)美观

师:赵州桥仅仅只是坚固吗,它还很

生:美观。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儿感觉赵州桥很美观?

生:栏板上的图案很精美。

师:有哪些精美的图案呢?

生: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观看课件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观看课件

生: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观看课件

师:这些图案真的很美。你想把这美丽的图案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吗?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理解后小组汇报。

一小组表演,一小组朗读。

师:从你们精彩的表演与有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图案的美。

师:长50多米的桥面上难道仅仅只有这三幅雕刻吗?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栏板上更多的精美雕刻。

生:龙在大海里游玩。

生:龙在天上施雨。

生:龙在天上互相追逐。

生:龙在龙宫里休息。

生: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生: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生:有的刻着龙在大海里游玩;

生:有的刻着龙在天上施雨;

生:有的刻着龙在天上互相追逐;

生:有的刻着龙在龙宫里休息。

师:走着走着,看着看着,感觉所有的龙…

生: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个样。

师:你们能不能试着将龙的活灵活现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课文。

(三)不但  而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赵州桥的特点:坚固、美观。课文中有一句话将这两个特点连在了一起,是哪一句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句子。

师:它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师:说桥“坚固”是哪一段说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说桥“美观”是哪一段说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这一句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像桥一样将二、三自然段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子,这样文章就能更连贯、通顺。

(三)这样一座坚固、美观的大桥,是由谁建造得?

生:李春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的。

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他们很聪明。

生:他们很能干。

师:是的,坚固、美观的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我们大声地赞美一下这些劳动人民吧。

师生一起大声赞美劳动人民。

三、激发感情,朗读体验

生:不是。

师:我国的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许许多多像赵州桥这样世界闻名的建筑物。(观看课件)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些建筑物非常雄伟。

生:这些建筑物很美观。

生:劳动人民非常聪明。

生:劳动人民非常能干。

生:他们真了不起。

生:我感到很自豪。

生:我觉得很激动。

师: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激动的心情将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四、小结课文,指导观察

师: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赵州桥时抓住了它坚固、美观的特点,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赵州桥似乎屹立在我们眼前。那我们在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时,也要注意抓住它的主要特点。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学校的教学楼,看看它有哪些特点,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这是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这篇文章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复述或尝试背诵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一、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我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做为课文的重点。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对照图说说赵州桥的样子,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再对照课文中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在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种设计是以前没有过的,是李春第一个想出来的,充分理解了“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另一个重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我先让学生初步说出三种龙的图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理解。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表演和朗读。在汇报交流时,通过小组的互相补充和教师的适时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我再进一步追问学生“栏板上还有哪些龙的图案?”,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对赵州桥的总体印象:坚固美观。为了突出对第二段的理解,抓住“设计”一词探讨他的雄伟坚固。在讲解第三段时,结合表演、朗读、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栏板上的图案。又如在课文和板书的结合上,为了突出训练重点,我首先板书“坚固、美观”,引起同学注意,接着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了出来,让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一目了然。

三、抓住重点句子教学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课文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同时,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 “以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8

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小学 何德芬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

(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

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

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

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

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富饶的西沙群岛》片段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文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它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全文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首尾呼应。

群岛海底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西沙群岛之情。

本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接着,从海水色彩的描写体会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风光;然后感受美丽的珊瑚、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重点品读色彩鲜艳、外形奇特的鱼和海滩、海鸟,体会物产丰富;最后创设情境,以导游解说形式积累语言,教师总结全文内容和首尾呼应写法。这20分钟的片段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感受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感悟鱼的多与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西沙群岛的富饶。

二、片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海底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

2、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与 “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并练习表达。

三、片段教学重难点:

1、体会西沙群岛的海底的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四、课前准备:有关西沙群岛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片段导入

1、西沙群岛物产很丰富。你知道有哪些物产吗?

2、鱼是西沙群岛最重要的物产。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描写鱼?

二、体会鱼的多和美。

1、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整体谈感受(鱼多而美)。

2、学生找出概括鱼多而美的语句。(1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3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划出表示鱼多的词语。进行朗读指导。(强调“成群结队”“ 好看极了”“ 数不清”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

3、这段话哪句话具体写了不同的鱼类?(第2句话。)

4、你喜欢哪种鱼,就读哪种鱼的句子。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出示图片—)引导这鱼儿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像什么呢?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指导想象朗读。个人读,小组读。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出示图片—)加动作指导朗读,小组赛读。

5、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鱼的喜爱之情!体会物产丰富。

6、了解“有的„„有的„„有的„„”,并练习说话。

8、体会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

练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

《陶罐和铁罐》案例片段及分析

案例片段:

师:课文先向我们介绍了一只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板书:奚落)。那同学们,谁能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瞧不起别人、欺负人„„)

片段的教学设计要教学目标吗篇9

1、学习《荷花》一文的写作方法,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学会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1、出示荷花图片,谁来说说:这是些什么样的荷花?

2、要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说具体、写生动,一直是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对吧?可是有人却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写得详细而生动,我们今天也来学学他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吧!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这段话出自那篇课文?

2、对,这段话出自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一文,接下来咱们边读它,边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荷叶和荷花?(指名答,板书:颜色样子)

3、颜色描写的指导

(1)句子中的哪些词是写它们的颜色的?(指名答后,变色显示)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写颜色的词?(指名说)

(3)老师也搜集了不少写颜色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提示孩子:同一种颜色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4、样子描写指导

(1)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是写荷叶及荷花样子的。(指名答,变色显示)

荷叶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荷叶比作了什么?(大圆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2)你会说比喻句吗?那我们来试着说几个比喻句吧!

太阳像个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开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这些荷花有几种不同的姿态?

(2)为了把这几种不同的姿态描写,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你能把那组关联词找出来吗?(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导

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抒发自己的——感受。(板书感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出示范文第三自然段,齐读。)

1、(出示范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刚才我们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那么生动具体的两个段落。由此可见,写一种景物时,我们只要认真观察,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颜色、样子写清楚,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对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出示图片)请你认真观察一下,图上出现的是什么花?它有几种不同形态?(指名上台指出,老师用小标题做记录。)

2、现在我们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几种花的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组关联词将它串起来读一读吧!

3、和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比起来效果怎么样?(干巴巴的,不生动)那我们就得用“比喻”的方法来帮忙了。(引导孩子逐句的说比喻句。)

4、看着这么漂亮的桃花,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1、大家说得真棒。其实,我们刚才进行的就是对《荷花》这篇课文的一个片段口头仿写。现在,只要将刚才我们说的或是心里想的内容按板书上的顺序写下来,就可以成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写了。咱们赶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写下来吧。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颜色

写清样子用好比喻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