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1

“第六种自由”一种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描述人们使用用着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为相同的无关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会同样造就了无数“单向度的思想”和“标准化的人”。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们的人生不自由。是的。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就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就过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余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纯粹自然快乐的时光应该很少)。《天使爱美丽》电影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信息和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或许我应该重新再欣赏一遍这部电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尽量少上网。虽然这个决定实行起来相对而言很艰难,但我要有这种意识,慢慢放手。对于喜欢安静的我也是,或许更想在阳台上,随手翻翻书页,余光扫一扫花盆,懒洋洋的过一上午,而不是“葛优瘫”在沙发上,刷着网页,对着电脑,与世界抱成一团。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2

看他的书,他会告诉你,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通过和熊培云的对话你会发现一个新的社会,一个另外的事实的真相——无疑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让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达这一美丽新世界?书中给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争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重要。书中的观点不是在说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结论,作者通过温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潜移默化终起春风化雨之功,有人评价熊培云“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熊培云如同一个温和的绅士。温和是自由主义者的温度,他保持着清醒独立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像诗人一样激愤,小说家一样尖锐,也不苛求艺术家的完美。温和的绅士有一种脱俗的优雅睿智的幽默,君子无忧的心境;温和的绅士是成熟的理性的人,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看法,内在对自己有明智的权衡,不去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使命,他没有卫道士的虚伪热血青年的芒从,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优雅的人。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强权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3

-->

初读题目,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们去争取,而不是措手可得。但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发现内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丰富得多。"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盘活生活,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社会先于国家,自由先于平等,人生先于自由",这些论断都能引发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是自由?人为什么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吗?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前两部分了,其中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各种各样关于人们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辩证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则是在教我们如何获得使获取自由及怎样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在一直追寻的东西,但是由于法律,道德以及国家体制的约束,使人们无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作者的见解便为"youthe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于是,脑海中一直有一个词语在闪动着,这个词语就是"随心"。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觉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可以看电视,我可以打篮球,我可以旅游,我可以拍照。但是这是真正的自由吗?细细回想一下:当在网上发表评论时,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考虑一下发表评论所造成的影响;当情侣们在大街上拥吻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别人异样的目光;当高考考生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不是在考虑以后就业的情况及工作的待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还算是自由的吗?网络评论自己的观点,就会受到别人的抨击;情侣们在大街上打情骂俏会被看成是没有教养;而大学所学的专业大多数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看电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其实,生活是可以选择的。面包就像我们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则像是我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的更高物质和精神追求。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没有,我们也不应该失望或是一味的绝望。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环境我们如果改变不了,那么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得面对着生活,我们还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能否在国家真正的实现,就要看国家是否能以开放战胜封闭了。

在一个国家当中,如果国家是自由的,那么未必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但是相反,如果国家中的每个个体自由了,那么整个国家也就自由了。《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提出废除死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能用语言,能用情感教化,为什么一定要开枪呢?当法律和良知发生冲突时,良知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法律是死的,但是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得处理事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作者在《人是什么单位》中提出了人是时间的单位,时间是人一生的资本,而如何利用这资本就是个体本身的问题了。有些人一生不断奋斗,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而有些人却在虚度光阴,反反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时间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条件即逆境》中说明了美好事物不见得会让我们幸福,金鱼想要一个不需要自己寻找食物的环境而被困在了鱼缸中,人们想要方便快捷的生活发明了汽车而需要给汽车加油。当我们为了自由获得某种条件的时候,反而恰恰被这种条件束缚了。如果用真正的自由来与如今社会的自由作以比较,那么目前的社会可能就是处于一种胡乱,盲目,无秩序的状态下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自救。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自救,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那个都给了我心灵的震撼,都能够引起我心灵的共鸣。曾经对自由的看法与本书中对自由的看法显得实在是渺小,同时也暴漏出了我三观中的不足之处。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激发了我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那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随心"。或许,这本书只是拓宽了我们看待自由的视野,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受本书中所提到的'自由的束缚,真正的自由,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创造。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4

-->

《自由在高处》是我颇为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熊培云对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两本书其实都对“自由”一词有颇多笔墨,只是前者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书则是通过个体的角度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勿宁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还是颇为喜欢这句话的,不过作者却似乎更加乐观,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以及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我在阅读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书封底的话我很喜欢,“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透彻、激励人心。

透彻,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纵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观点不乏新锐、客观,理性全面的分析,让作者所讲的每个故事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便觉得豁然开朗,真有一点小小的兴奋。

其实,熊培云的文字还不止如此,无论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探讨的都与严肃敏感的甚至有一点黑暗的政治问题有关,可是,他的文字却温暖又宽容,这无形中影响着我,虽然周遭的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却要乐观,不要总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动,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5

-->

争取未得的自由是可贵的,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可贵。说到底,仍是需要一个积极的态度。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文章中提到的一道题:101-102=1,只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只能挪动一次使其等式成立。我当时真的是想了好长时间,但是在知道答案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我想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吧。其实我们都只是受限于定向思维,题干中提到的一个词:挪动,那么我们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如果我们摒弃掉这种定向思维,让每个数字分离开来,肚子的存在,在脑海中活动,那么答案其实是简单的。其实定向思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我们周围的社会,我们常常会陷于一种横向的,或是纵向的思维之中,而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之身于外的看待各种问题。

其实以我们现在的阅历和见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实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比自不自由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其实有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自由的重要,认为没有必要。他们以现在生活为傲,安于现状,总会为自己的任何处境找到合理的解释。也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由或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他们感到不需要自由,甚至认为自由是个累赘,自己自愿的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那么就不需要同他们讨论自由了。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都清楚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观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又为此担忧,然而,凭借我的也许也是带有片面性的判断,我认为他们是需要自由的,因为自由的相反方向是无法预料的深渊。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人而言,现在更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因为没有自由而带来的痛感,让他们感到自己有需要自由的需要。如何获取自由的重要性次之。我想着就是自由的前修课程吧。

从前读过一篇文章,说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3米高。接下来,在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阻隔它们与1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1米的地方了。过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板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它永远就只能够跳1米了。

这叫做"习得性无助",其实就是跳蚤无法改变现实,于是就屈服于现实,这是一种无助感。以此反应我们自己是很恰当的了,我们在多次失败中学会了畏手畏脚,大胆的念头从此消失不见。这就是我们给自己上的枷锁。

《自由在高处》获评新浪"中国好书榜"10大好书奖。颁奖词是:"以社会热点新闻为圆心,以常识为半径,作者为这个不规则的社会,勾勒出一个个规则的圆圈。"其实一开始我看到盘活自由的提法,觉得这是一种不谙世事,也或者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但是逐渐的深入的作者的想法,了解了这样一种生活的意义,我倒是很认同了。

我们每天生活在固定的三点一线中,好像不知道自己有自由行动权;每天想同样的事,好像不知道自己有自由思考权;每天屈服于大大小小的潜在的明显的权力,好像不知道自己有作为独立个体的主张权利。就这样,我们的地盘越缩越小,社会不良的力量却会越来越强大。还记得看《让子弹飞》,姜文提出"站着把钱挣了",每个人都有这个权利,或都应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去努力。因为,跪着,就永远起不来,还有可能被勒令趴下,去爬行,永远地退化下去。可是,我们已经进化成人了,站着,是我们的权利,是弥足珍贵的权利。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6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7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

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

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香港、日本等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8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havea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力量,它潜伏在意识深处,如果被唤起,必然蓬勃向上,绽放出超越现实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高处。

问题是,自由在哪里?

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是人?”的确,人本就是一种动物而已,从本质上看,和地上的蚂蚁是一样的。当我们一脚踩过一窝蚂蚁时,正如地震倾覆我们的房屋,有些人幸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残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从出生就如那工蚁一般,慢慢长大,出去找寻食物,盖房子,饲养幼蚁,死去。自由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去东面找面包屑,还是去西面找面包屑的问题?!

工蚁的世界无法懂,人的世界更难懂。

熊培云说,真正的自由源自内心的渴望,是不断的独立思考开出的花朵。可以具体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对梦想的追寻。所以个体对自由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能捍卫自己自由的,永远只有自己。

歌德说,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里?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找寻一下属于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许那就是自由的灯塔。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9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10

-->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2。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11

-->

卢梭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环顾四周,其实不难发现我们被圈在一个圆内,周围被条条框框束缚着。很少有人能冲出,是因为缺少勇气,更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待得太久了,对于什么是自由也没有清晰的定义。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寻这份自由,是我们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反对战争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与鲜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内心所想。乔布斯说:“你须寻得可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顺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梦,去探险,去旅行……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但,能做到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因为社会舆论,因为道德绑架,大家无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书中《老教授与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万块钱安葬一只陪伴他三个月的狗而受到抨击。大家觉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业,可屏幕后的人又怎会知他没有对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连花自己的钱都要受到指责,更何况十万块钱又怎可能是殡葬部门谋取了暴利。老人虽被社会误解,但我想他心中自当无怨无悔。追逐自己内心行事可能会后悔一时,若不这么干会后悔一辈子,就像卢梭所说在临死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买车、买房、存款好几百万便是成功人士。买房后又不满于现状,拼命工作想要换一个更大一点的房子,周而复始。我们被戏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断沉沦于物质。房子、车子越卖越贵,人心越发疲惫,到头来只是不断抑郁,对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广告、八卦新闻等无用信息不断增多,它们对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蚀越发深入。也许你不曾注意自己浏览这些“垃圾”的时间越来越长,你无端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一天、两天可能并不明显,可一年、两年……日积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夺取了你的无线网络你便觉得浑身不自在,你会成为“集中营中的囚罪”而难以逃脱这样的束缚。

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们要学会自救,学会挣扎,争取个人自由。

愿将来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与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篇12

-->

关于这本书,读了前序之后的感觉是,有点深奥,需要边读边停顿思考,是否如此。因为文章本身就是对社会事实的评论,所以我可能更多的是摘录觉得写的比较有意味深长的句子。

熊培云之笔:

1“当有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因为这两点对你的将来都很有用”。是不是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啊,现在的我选了前者,怎么有点不安,叹气会不会虚度了,毕竟金钱看得见、摸得着、短期还能用得上。哎,既然已拒绝挣钱的机会,就安心清闲散读一个月,这不是以前梦想的样子吗,怎么能够实现反而不是那么满足,或许我还是有点儿过于看重物质,或者金钱当前对这一阶段的我来说诱惑力还是蛮大的,毕竟现在所用的都不是自己亲自挣得的吧!

2“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乌合之众,有好也有弊,希望自己能认清事实,不为所绑架。

3sometime,我们关于“奢侈”的指责是有悖于事实,因为奢侈本身是完成社会财富的流动和资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孟德斯鸠言“富人不奢侈,穷人将饿死”。这句话警醒了我,的确,别人奢侈是在其私人资源的利用与安排,我们无权干涉,当然你可以肆无忌惮的忌妒,这样只会自己变得可悲,只是不同的生活style而已,寻求快乐、开心、幸福以及满足的本质是一样,走的路不同,实现的方法手段不同,满足的程度也不同,而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