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1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阳的枯竭,地球将遭遇灭顶之灾。此时,人类数量锐减至35亿。幸存的人们团结一致,金钱的概念和国家边界模糊了,一个长达2500年的行星移民计划被提出,进而开始执行并逐步推进。中国,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全球领袖主角。太阳枯竭,地球将要撞上木星,遭受灭顶之灾。男主刘启和妹妹以及爷爷在阴差阳错中,加入了中国救援队cn171-11,开启了一段热血沸腾而震撼人心的冒险。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第一次听,很多人都哑然失笑。之后再听到,很多人却心头一紧,然后心塞难过。再次听这段台词的时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车上的驾驶座少了爷爷的身影,车上也永远听不到王磊队长严厉而又为我们担心的警告了。

还清楚地记得刘启爷爷的临终之语,记得爸爸的“非法唤醒”、爸爸隔着茫茫太空与儿子对话等情景。这些镜头无不令观众为之动容。在这些感天动地的细节背后,就有着亘古不变的先辈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妹妹韩朵朵全球广播时,各国还未归家的救援队员纷纷跑去支援,路上一辆辆急转掉头的救援车,无不传递着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哥哥刘启,在冲击波快要来临时,不顾自我的安危,去救从高处坠下的妹妹,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浓烈热的亲情。

看了这部影片,一个词一向叩击着我的心灵,它就是期望。那么,我们又是否曾想过,期望是什么?我们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线期望?电影看到结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我,有时候总觉得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弃,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创新,没有去尝试在绝望中探寻出新的期望,而是被困难和苦难和击垮,选择臣服于它们。莎士比亚曾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是呀,漫长的黑夜,会让人感到害怕,会让人感到孤独和绝望,可不管这黑夜有多么漫长,只要我们坚持了,努力了,给自我争取到一点期望,白昼也终将会来临。

人应当生活在期望之中,就算以往的期望泯灭了,还会有新的期望的之火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期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拯救地球任务失败时,一开始大家都还活在支离破碎的梦中,不愿意去应对这个事实,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临死亡的结果,可是之后大家认清事实真相后,齐心协力寻找办法,最终找到了一线生机,找到一丝期望,最拯救了自我,拯救了地球。这就是期望给人们的伟大力量。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应当怀揣着期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期望是什么?在我们这个年代期望是指引我们奔向远方的路标,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处在困厄之中仍然拥有对完美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期望是无比宝贵和无比强大的力量!

努力!就会有期望!有期望!我们就应当更加努力!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2

在20xx年年初,我听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这部著名的科幻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我心想这一定是中国为数不多且十分好看的科幻片了。

一开始,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就给自己的儿子户口讲述有关木星的知识,也借此说明了当时太阳系的状况和其他背景。我认为这样拍不仅给后文埋下了伏笔还给当时的背景作了介绍,十分巧妙。这种方法应该也能用在作文中,借助故事前的对白从而达到旁白的效果。

中间这部分,在户口的姥爷死了这时,cn1711-11救援队的一名队员为了救户口的姥爷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姥爷的生命,我想这一定说明了整个救援队并非只在乎“火种”的安全,虽说户口不知道,但这已经让观众明白了。

在最后,户口把点燃木星的计划告诉了他的爸爸刘培强,带着一队人开始救援行动,却发现推进器的“波”无法触及木星,刘培强就操控飞船去“撞”木星。这种力量一定是真正的父爱以及军人的品质。

全片最后一句,“地球活了!”我认为意味深长。一是指地球死里逃生逃过一劫。二是与小说中一句著名的活相呼应“太阳死了!”一个是九死一生的激动,一个是无力回天的无奈。

整个影片中,最终让韩朵朵相信“希望”的一定是户口的不屈,刘培强的无私和奉献,这也是影片的精髓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400字 今天老爸带我去电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为了寻找新的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这个举动,被称为“流浪地球”。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能够成功脱离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驾驶国际空间站,使空间站中的30万吨燃料引爆木星。刘培强常常对自己的儿子刘启说过一句话:“当你想你爸爸的时候,便遥望木星,倒数三秒就能看见我。我就在那儿。”可当刘启长大后知道了父亲是在骗他,并对父亲的离开不理解,甚至记恨父亲。

刘培强的离开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他为了地球文明的延续而不惜牺牲自己。在刘启的心中,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父亲要离开他,别人却享受着父亲最终成功的果实。我觉得,人要有正义感。当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地球将会毁灭,人类再无挽回的机会时,必须要有人站出来,他不是在逞能,他是在为了大局的利益上而不惜牺牲家庭,他具有顾大局,舍小家的精神。这才算是一个有着正义感的英雄。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3

去寻找另一个“太阳系”,也就是去流浪。

在茫茫宇宙之中,人类显得是那么渺小却又执着。主角和他的伙伴们肩负重任去拯救生命在倒计时的地球。即使在绝望的境地,依旧选择了希望。“苏拉维希三号”是一个扭转绝境的机遇,尽管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尽管钻石一样珍贵的希望很渺小,但是人们对家的热爱,将希望扩大了“n”次方。阻止地球因木星引力而解体,提出各式各样的救援行动,坚持不懈地拯救地球。

但在危险来临的那一刻,人们又显露出了本性:贪婪、恐惧、逃避、轻生、木然……

即便如此,与家人团聚的信念战胜一切负面的人性情绪,献出生命光荣牺牲好过于坐以待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还很长,让我们长留好奇心,崇尚科学,敢于探索,在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实践,就可以取得成功。

这部电影有些像“小升初”,离开了一个点,经过一条线,到达一个面。从小学出发,经过不断地学习后,到达了中学。在这之中有一个契机,这个契机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把握这个机会力挽狂澜。很像即将期末考试的我们,缠住佛祖的脚,奋力“临时抱佛脚”把各门课本一一摆在桌上,调动所有脑细胞,一边回忆一边查缺补漏。学渣们就惨了,一边痛恨上课时走神的自己,一边化为女娲开始“补天”行动,势图力挽狂澜。当灾难(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有准备者成功地将灾难化作奇迹,无准备者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叛。

不论何时何地家国就是你的后盾。

人性,人最初的本性。

信念,是人们最坚定的意念。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不偿想一想地球这个太阳系的行星之一。是不是也应该保护地球,防地球也衰老成为“流浪的人类”。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4

昨晚在看电影之前纠结着是自律地学习,还是放松一下?放松的愿望占了上风,我舒服地坐沙发里,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的电影,因为看了朋友圈里的评价。看的过程中我也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特效不错,内容也因为刘慈欣的想象力而可圈可点。可是我从开头第一幕画面就开始出现了《星际旅行》的对比。

对比是不由自主的,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际旅行》里是老爷,这里也是老爷;父亲的缺席,都是不得已的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离开的时间都是数年,孩子在对父亲的思念和被抛弃的愤怒中长大;最后父亲总是因为亲人(孩子)在地球,拒绝抛弃地球或地球上的人类,不顾一切的要“回来”,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处境绝望的人类。

最后,都是因为父亲的义无反顾的支持,孩子成功地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在最后一刻地球和人类找到了新的希望。

最终,人类不是撤离地球,就是强迫地球拜托太阳引力,去流浪,寻找新的希望。

我为中国电影的进步而骄傲欣慰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星际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电影的结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个完美的loop: 回到童年,回到当初父亲离开前的场景,寻求灵感,解决眼前问题。这一点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辙,只是个人觉得平行宇宙与时间虫洞慨念让过去与现在的重叠,似乎更比炸木星及利用木星的冲击波解决地球危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赞叹。

且不去探究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袭之嫌,但之说电影的震撼了力,个人感觉《星际旅行》略胜。这些都是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见仁见智。也许我喜欢那个聪明倔强的小女孩儿和长大后美丽倔强的女科学家多过那个叛逆勇敢的少年。也许是因为那个父亲对儿女学习的教育方式让我非常认同: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不是讨好老师。老师要见家长,分别批评了他的两个孩子,他非常清晰的指出学校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成绩不好的儿子,还是在学校给老师惹来麻烦的女儿,他都表现出来理性,爱的智慧和宽容。

他告诉儿子他将成为一个好农民,他告诉女儿她需要放假几天休息一下。我当时反省的是,中国事家长会有多么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绝做不到那么cool。

人类担忧着未来,忧患意识成为电影中一个流行的主体。从《终结者》到今天的《流浪地球》,地球一直处于危险中,地球上的人们将陷入难以自救的绝境。电影中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儿,然而人们依然故我地行事。保护地球,珍惜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因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的。

有时间行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漠视和不作为,没有时间行动时,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对危机。

在非洲洗澡时,水非常的小,朋友解释非洲缺水,所以连洗衣机都没有,因为太废水。朋友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三十几岁的大男人,自己的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头发的时候记得关上水,在澳大利亚,因为缺水问题严重,人们被要求洗澡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三分钟。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记得在洗头时关掉水,我总是十几分钟一直冲着充足的热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时,非常有节水意识。露营时,刷牙水是我们从塑料桶里放出来的,十几个人,大家都很节约,尽可能少的水刷牙洗脸。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节约用水的时候。早上喝的茶,咖啡里,都有药品的味道。每一个水桶里都像调配农药那样按比例放好了药片,否则那个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药片味的水真是难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的掩盖,白水根本难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的地方,浪费水是一种罪恶。可是回到加拿大的,我丝毫也没有罪恶感了。我们住的是同一个星球,水危机发生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可是因为我眼前的城市和国家不缺水,所以我没有任何罪恶感。我知道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大家都和我一样,因为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随意浪费。水是免费的,在这个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可是在非洲贫穷的人们却要花钱买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够的粮食,理论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边是上百万吨的浪费,一边是大量饱尝饥饿的面孔。

世界从来不公平。地球自转和公转着,在日夜交替中,每个人的黑夜和白天从来不是一样长的。有一天,地球的危机,将是整个人类的危机,也许在那种危机面前,一切不平等都会消失,如同活着时的不平等,最终将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5

昨天把流浪地球看完了,也不知道为何票房如此高。这不就是个灾难片吗,也可以算科幻,大年初一上映,大过年的看灾难,个人觉得不好。

不过这个题材构思,我觉得挺好,地球资源肯定越来越少,流浪地球,这或许也是种可能。

在影片中,主要讲述把地球运转到很远相对较安全的地方,吴京饰演的人物,他的孩子想离开地下城,从而遇到各种事情,汽车被征用,他姥爷去世,任务失败,木星和地球要想撞,自己和朋友开启任务,保卫地球家园。

可能是我觉得这类电影不符合自己,所以才觉得一般。

还有就是有2点我看不懂:

1点燃木星,引爆木星,让爆炸的冲击力来推动地球改变方便,影片中明明说了,7小时前以色列专科提出了这个方法,只不过成功率非常之低,可实际呢,成功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6

昨天第二次看了《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总感觉有一种力量震撼了我,是特技效果还是故事剧情节?都不是。今天想起来,是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力量,这种力量蕴含于中国文化中。

《流浪地球》是一种灾难类型片,英雄拯救人类的主题。这类片子好莱坞拍了很多。从场面到故事情节都很完善。在这种题材上同他们竞争,国产电影没有任何胜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挖掘出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的故事。最后拯救地球的是一个集体,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更多的人。尤其是最后众人推“撞针”的场面,真是让人人血沸腾。至此这部电影真正利用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电影的精神核心。

好莱坞电影的英雄只有一个人,这是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表现。东方的文化强调集体,如何在电影中体现这种文化?这部电影开辟了这种思路,从此中国也可以拍出英雄主义的影片,西方人也要从中国的电影中慢慢接受东方的价值观。

影片中这一群人完成英雄壮举的动力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家”的概念和坚韧的精神上。这是推动人物思想前进的动力。片中的人物除了宇航员刘培强之外,都是小人物。面对危机他们也有退缩和绝望,但是最后在彼此的精神的鼓舞下,一起完成拯救地球的使命。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家”的概念,最初是“小家”,是对于亲人的思念。最后演变成要拯救人类的激情。影片对人物心理这种转变处理的非常好。几次“拯救计划”的失败,影片中的人物也绝望过,但是最终明知希望渺茫但是仍然要奋力一搏。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文化中坚韧的精神的体现,正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明知没有希望,一次次失败,却依然坚持着。影片的震撼力正是从这里迸发出来。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作为电影的主题思想,并且以此为核心展开电影的内容。使得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使得电影有了感染力。当前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政治上的竞争以外。文化这种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电影这个领域,我们的市场也长期被美国的电影占据。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逐步夺回这个市场。并且向国外输出我们的电影同时要宣传我们的文化了。这是中国崛起的体现。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7

《流浪地球》最近热度空前,上一次出现这样的轰动应该还是在《战狼2》播出的'时候了。而《流浪地球》似乎比《战狼2》来得更加凶猛。最近《流浪地球》在影史上的排名直接上升至第6位,短短9天的时间就突破了27亿的票房大关。

说起吴京,虽说他对这部电影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并不觉得他的演技好。对比《星际穿越》中同样饰演在空间站/飞船上的父亲的马修麦康纳,吴京饰演的父亲少了一些感情与血肉。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与角色身份不同有关系。作为中国的宇航员,吴京饰演的角色更像军人,他显然也想着力表现自己的这种硬汉形象。

特效

这次特效并没有塑料玩具感,厚重感是很足的,这次特效就像是成熟特效感觉做出的工业品,没有丝毫稚嫩感。说下三个方面的特效,分别是:地上的地球发动机工业群,地上的大片废土冰原,地球尺度的宇宙场景:

地球发动机工业群

冰原中的废土上建设工业基地,到处都是张牙舞爪的钢筋巨石,这种场景特效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制作,毕竟此类的电影、游戏已经有很多了。工业感十足,电影的特效在这部分我给10分。原著中,每个地球发动机有珠穆朗玛峰的大小,但是电影给我感觉会小一点,但也没小太多。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刘在原著中给出的每台发动机推力为150亿吨(懒得算瞎估一个数),而电影则改成了150万亿吨。

工业感的另一个体现是土方车,就是在地球表面运石块作为重聚变燃料的工程车。这个车的造型真是帅,朋克感爆炸,造型师下功夫了!而且也是笑点之一,大家到时自己体会。

废土冰原

电影/小说的设定里,地球自转停止所引起的巨大潮汐会吞没许多沿海城市,并且在随之到来的寒冷中会冻成大冰原。电影中用了大量镜头展现这废土冰原。其中北京是建在陆地上的,而上海被整个冻在了大冰坨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各种地标式建筑,甚至可以看到被冻在冰中的车辆和商店。以前在各种电影中也看到过外国人对中国城市的废土构想,但都感觉那里面充满着白皮对中国的刻板映像,它们构造出的废土就像是造型逼真的蜡像在这城市中缺乏生活的触感。流浪地球的团队做出的中国城市废土没有这种感觉,在看到冻在冰中的救护车和小饭馆时,我真的为这剧情中的城市感到悲痛。

然而我认为这部分的特效有一些细微的问题。风雪太大,雪覆盖太厚,让人看不清大的建筑的许多细节。有一瞬间,我感觉我是在看游戏cg。不过,瑕不掩瑜,这部分特效依然是成熟的,给9.5分。

宇宙场景

宇宙场景,目前的电影里专门地、刻意地去展示的,只看过两个: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

结论是:流浪地球在这方面远不如星际穿越,但是还能看。

很多特效都是特效师根据日常经验来做的,在星球尺度的特效上,特效师的经验失效了。举例,星际争霸2的一段cg,中间有星球爆炸的情景是这样的,这个动画中,星球从内部炸开,在几秒钟的时间内,环状冲击波传播出三到四个星球半径的距离,显然速度过快。而星球炸裂成几个大石块。在星球这么大的尺度上,冲击波的传播都需要数分钟几十秒钟的过程(如地震波),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整体性断裂。

实际上,这时星球的表现应该类似于液体。这种仅仅凭借日常经验所制作的特效会让人觉得这星球显得小。简而言之,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看起来越慢。想象一下拍到的太阳表面活动的视频,就能够理解。

流浪地球的特效,主要部分集中在大气层的形态上。这种巨大物体移动所引起的缓慢感表现得还行,但是星球运动所甩开的大气层样子还是略显单薄。另一个场景,土星表面占满天空的样子,应该戏份更大一些,能够拍出土星升起的样子就更好了。至于土星本身的样子,这都算不上特效。卫星和探测器拍摄的照片视频都一大堆。

另一个地方的特效涉嫌剧透,燃烧效果太单薄了,而且颜色有问题。

作为对比,星际穿越对于黑洞的展现可谓是震撼,但是要知道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可是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并且那个特效可是实打实的在超算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得来的。只能说,流浪地球的公司美术也算尽力了,模拟的方程就在那里摆着,也没有技术壁垒,就是没钱/没意识到需要雇人雇设备去搞这个。

音乐方面:电影音乐不加分也不减分,气氛烘托都挺到位,但是也没有特别的亮点,不像《星际穿越》的bgm一样,听着就扣人心弦。

一劍聊經濟评点:首先来说这片子特效还行,毕竟是老外公司做的,但情节演员差,流浪地球和国内电影比是挺好的,但吹牛叉有点过了,全美就六十四家电影上映,说明在美国想看的人很少,估计去看的都是华人,总共才二百来万美元票房,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主旋律影片故意炒,把别的电影减少排片率,又是国产电影保护月,大部分时间放这个,广大观众没得选,所以票房好,水分多大就清楚了,其实老画我看到中途差点睡着了,剧情太差,逻辑性不强,吐槽满满!

这次吴远诛又赚的盆满钵满,讨领导喜欢的人就是能挣到钱!另外咋不报道在北美放映的版本和国内的完全不一样呢?总的来说可以没事看看,实在谈不上有多好!真实评分最多7.5!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8

这是一部科幻片。但其中的情节令人感动,十分精彩,这就是著名的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今年寒假,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电影院,欣赏了这部“巨作”。

故事是这样的,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儿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生死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见到了钢铁意志的韩朵朵,见到了坚韧不拔的刘启,见到了英勇无比的王磊,但我最欣赏的却是那个英勇献身的刘培。

刘培强,在电影中也就出现了20多分钟,顶多是一个配角。可他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是一个中国的太空飞行员,身上有着许多我们要学习的品质,我喜欢其中的两个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没有讲到,就是刘启的妈妈病了,他认为已经无药可救了,便让刘启和韩子昂去了地下城,不再花钱医治刘启的妈妈。虽然这样做不太好,但我认为刘培强能在关键时刻分清局势,该如何去面对并作出判断,还是能值得我学习的。另外一个情节就是他开着飞船撞上了火柱引爆木星。我还记着他说的一句话:“没有人类的文明就不叫文明”。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刘培强才会不顾一切地撞上火柱,英勇献身,刘培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以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全球35亿的人的性命。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流浪地球》,这一部电影给了我许多知识和无限的遐想。我还想再一次看这部电影。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9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人心中最真切的幻想,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希望,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封在蛹里的蚕蛾,因为对自由的希望,才能破蛹而出,拥抱天空,翩翩起舞;埋在土里的种子,因为对光明的希望,才能破土而生,拥抱阳光,生长发芽;藏在云里的太阳,因为对万物的希望,才能穿过云层,拥抱大地,晴空万里;陷在绝境里的人们,因为对未来的希望,才能走出绝境,拥抱明天,和谐美好;面临着地球毁灭的中国171—11救援小分队,因为对地球的希望,才使地球脱离毁灭的危险。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将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可是这一计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在地球快要经过木星时因为木星的引力过大,地球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停止运行,地球多处地下城发生地震。这是空间站没有预料到的事,但经过救援队的舍死拼命,停止的行星发动机最后都恢复了正常。但这并没有改变什么,最终空间站发布了最后的全球通迅:地球还有7天将与木星碰撞,剩下的日子,回家吧,抱抱家人。

当全球都放弃时,刘启想到了他的父亲。早在十七年前刘启的父亲就去了空间站,他曾告诉刘启木星上大部分都是氢气,这使刘启想到可以点燃木星,而李一一立即想到了办法,他们开始了行动。在刘启爸爸和韩朵朵的帮助下,他们聚集了所有救援队一起行动,可是这火的最大可达高度仍不能点燃木星。这时刘启的父亲把空间站的燃料和自己的性命一同搭入这行动中。任务成功了,地球得救了,流浪地球计划继续施行。

其实刘启的这个想法早在7小时前就有人想到了,但这成功几率很小,几乎为0,但就是这最后的希望,使地球得救了!

希望,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流浪地球观后感篇10

啊!太好了!今天终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荟聚看了贺岁电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根据刘慈欣的代表作改编而来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太阳极速衰老,最终分解整个地球。于是全球科学家们齐心协力,在地球表面安装了一百万台推动器来推动整个地球,转移到几亿光年外的地方。但在经过木星的时候,因受到木星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大气即将被抽空,也偏离了方向。在太空中的空间站里,人工智能设备moss莫斯推断出地球将在7日之内撞击木星,人类毫无生还的可能,在这心灰意冷之际,许多救援队都放弃了救援,只有刘启那只救援队还在救援,最终想出了办法——点燃木星,但因为火力不够大,还距离木星5000公里。于是刘启的爸爸刘培强想出了办法——引爆空间站。是勇气点燃了这一丝希望。刘培强牺牲了,但地球得救了!

记得最后韩朵朵召集各个救援队时的那几句呐喊: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相信希望这种东西。但现在我相信,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回来吧,加入我们一起战斗!点燃木星,救回我们的地球!

这部电影便给了我很多感悟。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语文就出师不利,作文跑题了,被扣了3分,最后只得了96分,哎!我这次看来与五好学生无缘了。但是,我心想:语文这次虽然没考好,数学和英语加把劲,也许,三门课的总分还能名列前茅,也许又能评五好学生了呢?果然,数学考了99.5,英语考了全班唯一一个100分,得了五好学生。

现在,我也相信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希望是光年之外的等候,记忆深处的牵挂。爱,穿越空间,勇气点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