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1

纪念祖国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线各大影院,《我和我的祖国》一共分为七个故事,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所以关于观看20xx年献礼祖国70华诞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

观后感

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为70周年献礼片、作为爱国教育片、它绝对是超出我的预期的。

开头王菲一开场就受不了了、她太灵了、个人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最唱到人心里的版本。

当然这个排序极具个人感情。

《北京你好》葛优完美诠释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他太自然有戏了。宁浩也可以回归喜剧导演的位置了。

《前夜》黄渤和管虎真的不用说了,他俩在一起绝了,不管是表演、剧情、细节、还是题材(毕竟开国大典真的震撼)都很优秀。

《白昼流星》这个故事成也陈凯歌败也陈凯歌,画面、立意、节奏等等都非常的漂亮、但无奈于故事实在是讲乱了、导演太注重自己的感觉了。

《夺冠》徐峥拍喜剧还是有自己的一套的,整个故事很幽默、很徐铮。小男孩演得很好。唯一的遗憾是结尾颇有些狗尾续貂之嫌。

《回归》薛晓路不愧是编剧出身,整个故事多条主线安排的很巧妙。但整体低于了我的预期,故事讲得还是平了。

《护航》文牧野这个故事本身有些单薄了,角色大于故事,但宋佳是真的好帅。中间的雷佳音桥段算是笑点亮点了。还有、子枫妹妹也太可爱了。

《相遇》确实有一点儿不尽人意…但张一白把感情戏拍得还不错,公交车上阳光撒到二人脸上时还是很美的。

整体还是很不错的,作为爱国宣传片,从小人物的故事入手,同时展现了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变化,很会玩。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0xx年革命,20xx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0xx年革命,20xx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

口号

,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今天我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的点映。等待电影开场时,我看到有穿着旗袍、隆重地来看电影的阿姨团;有祖孙三代一起来观影的一大家人;有组团来看的“宅男”们……入场后,我发现420个座位的全声巨幕厅竟然座无虚席,连第一排和最角落的地方都坐满了人。电影放映时,座无虚席的大厅里竟然没有太多的讨论声,甚至影片中每每在有国旗出现的时候,全场爆米花的咀嚼声似乎都小了些。影片结束后,观众竟然没有像往常一样马上离场,全场都安静地坐着,听完片尾曲《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似乎已经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了。所以从情怀上来看,这部电影必须是满分。我们所经历的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但不是个人的历史,而是国家的历史。这部电影虽然名为献礼片,但是打破了常规献礼片气势恢宏的大格局,而是以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我们亲历的那一段段历史。从电影制作手法上看,这部电影也是当之无愧的满分。七位中国顶级导演,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却都用优美的镜头婉婉诉说着一个个普通民众跳跃于祖国时代脉搏上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全片分为七个单元——《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

《前夜》由管虎执导。讲述了在开国大典前夜,为了确保电动升旗装置能万无一失,军方、工程师、各方民众众志成城共同努力的故事。管虎导演特别擅长于掌控故事的节奏。所以即使这样一个大家都知道结局的故事,导演仍然牵动了观众的心。

《相遇》由张一白执导。张一白导演对于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高远的女友跟他在公交车上缓缓诉说过往时,背景中有八十年代常见的红白公交车驶过,骑着二八自行车追逐的年轻人……这些细节使这个悲伤的相遇故事愈加的生动。

《夺冠》由徐峥指导。《夺冠》让观众褪去了前两个单元中的严肃与伤感,一下子带来了轻松的气氛。徐峥导演非常擅长于把握观众的情绪。这个故事让观众都笑中带泪。

《回归》由薛晓璐指导。在轻松欢快的《夺冠》后,《回归》让节奏慢了一点,让气氛变得庄严了一些。在两个欢快又感人的两个故事中间,《回归》舒缓了气氛,调整了全片的节奏。饰演护旗手的朱一龙一句调笑的山西方言的台词“报告,我俩也单着呢”,说完后他爽朗的一笑,仿佛把观众都带到了当时香港即将回归的喜悦的氛围中。《东方之珠》响起的那一刻,导演从旗手、外交官、香港警察、普通民众几个不同的视角还原了香港回归的伟大时刻。

《北京你好》由宁浩执导。这个单元延续了宁浩导演高超的喜剧风格。同时又有国宝级的喜剧演员葛优演绎。所以这个单元幽默轻松,后来又缀入了汶川地震作为故事的转折点,整个故事都得到了升华。

《白昼流星》由陈凯歌执导。陈凯歌无疑是中国最会用镜头讲故事的导演之一。《白昼流星》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陈导用高级的画面、朴实的台词、具有艺术感的镜头讲好了这个简单的故事。

《护航》由文牧野执导。讲述了20xx年胜利日大阅兵,驾驶歼十战机女飞行员吕潇然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出了,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大潮背后,都有无数个小人物组成的小浪花支撑!

这七个风格各异的故事,由各自开篇时的手写串联在一起。这些故事各不相同,风格迥异,却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被这些优秀的电影人再度呈现到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的面前。

昨天看了《我和我的祖国》,一直对这部电影抱有很大的期望,事实证明没有让我失望,七个故事由七位导演执导可以看出每位导演都有不同的风格。如果说《前夜》篇留下的是激动的泪水那《相遇》篇绝对是感动,一辈子隐姓埋名就算是与心爱的人相遇不到成功的最后一刻也不能相认,真是赚足了观众的泪水。下一篇《夺冠》更是让我笑着哭,哭着笑,这篇回顾了女排第一次夺冠的的高光时刻,刚好当天中国女排卫冕冠军为祖国母亲庆生,感觉像是前世今生一般,真心为祖国感到自豪。

还有《白昼流星》描写了发生在

我的家乡

的故事,看着当红鲜肉说着家乡方言甚是有趣,也为家乡为祖国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七个故事体现了小人物背后的大时代。虽然有些时刻我不曾经历但这部电影让我仿佛陪着祖国母亲走过了风风雨雨70年。总之《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为祖国70大寿庆生,本篇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分别以7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事件和七个与之息息相关的小人物相结合首先《前夜》,细化的讲出了工作人员在开国大典前一夜的努力,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最令人感动的是我国人民拿出自己家的金属堵满了整个院子,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精神,更是歌颂了我国的传统美德。

《护航》,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孩子,为了93阅兵不懈的努力,却沦为备飞,在最后紧要关头的时候,她明明可以补上故障的位置,却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帮助战友客服难题,这一做法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影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中华人民众做周知的事情,但谁有曾知道这些小人物为祖国的贡献,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我国人民的魂与魄,还有更多的不被人所知的故事,等待着我们慢慢去发觉,“哪有什么太平盛世,还不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2

《我和我的祖国》将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民的共同回忆,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命运相连接的故事。与以往大型的献礼题材影片不同,该片将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璐、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导演共同执导。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心得感悟,欢迎您的参阅。

“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歌中如是唱道,我们不可否认,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这般,国家人民紧紧依偎,互成底仓与支柱。

中国人之于中国,就是浪花之于海洋,一片赤诚。钱学森、邓稼先,哪一个不是留洋的浪花穿越浩瀚壮阔的太平洋毅然涌入祖国的海港。大洋西岸的这片海湾承载了太多的赤诚,让许多浪花落地生花。他们放弃了国外温暖清澈的良好“海域”,涌向尚未开发的华夏浅海,将自己的浪翻入华夏;而曾经被玷污的港澳啊,也在港澳人民强烈的回归祖国的情结下,迫使西方归还领导权,使其重新在五脏六腑流入华夏清流。无数的浪花急着向海涌去,正如无数的国人永远朝向东方。

大海容下了数不清的浪花,成为浪花永远的依托。这正是中国在无数国人心中的地位。近来热播的《战狼2》《红海行动》,哪一个不是中国对人民的强大保护?无数次的“也门撤侨”,无数次的“急待救援”,哪一次不是中国的专机、轮船率先到达?哪一次不是我们最熟悉面孔最早出现在各色人种群体中?中国,从未让中国人失望!大到国家国务院,小到政务微博,大使馆热线,中国,一直都在方方面面保护着每一个中国人,像大海一样,托起每一朵浪花。

细细品味,海与浪从不是割裂开来的,中国人和中国,借着自身的特点紧紧相依,像海与浪一样,同根同源,相伴共生。无数的浪花义无反顾奔向大海,无边的汪洋接下所有的浪花,我说不清这其中的科学规律。但我知道,无数国人和祖国之所以如海、浪一般,是内心充分涌动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说大不大,是每个国人与生俱来的人格;说小不小,这是中国“哀民生之多艰”的责任与意识。没有一个国人像中国人一样,永远永远眷恋祖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永远永远承担着爱民护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想来最近某国政府一言不合就停摆,弃人民于不顾,我不禁为那的国民感到惋惜,他们所生长的“热土”,从来都不能成为他们的依靠,何其可悲!

诚然,当下国人仍有出门在外的不文明行为给中国抹黑,也仍有国家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不太令所有人满意,以致仍有国人漂洋过海离开祖国,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就此对国家丧失信心,而是更应该将自己义无反顾地汇入祖国的波涛之中去,让中国的腾飞里有我们的身影,也让更多的游子直奔祖国。中国人从未对中国失去信心,即使是在曾经那一段被列强凌辱的黑暗时光里,也仍有仁人志士救国救亡图存;中国也从未让中国人失望,无数的天堑通途,无数的中国标准,无数的中国制造,让每个国人在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更助长了“我与中国同在”的骄傲!

中国人,中国,如海与浪般生生不息,携手走过千山万水。

20xx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陈凯歌导演以及很多导演和演员一起联手打造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在9月28号开始点映,在9月30号,也就是祖国母亲生日的前一天正式上映。

其中一个故事叫做《前夜》,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位升旗调试人员的视角来推进这个故事的。这位调试人员很普通,但是他负责、认真,对于问题也直言不讳,他和同事们的“万无一失”不仅仅是对国旗顺利升起的保证,也是为了对20xx年的革命,20xx万人的牺牲做出的保证。

新中国发展了七十年,七十年意味着中国逐渐走向了繁荣富强;意味着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这段岁月里有很多像《前夜》里默默奉献的无名之辈。让我们铭记历史,也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建设而努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一段是《前夜》,《前夜》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主演,主要讲述了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事情。

1949年10月1日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庆典,举国欢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按下了升旗的电动按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都是历史性的一刻。

开国大典上的升旗仪式,不仅仅是升一面国旗这么简单,更是新中国首次使用电动装置升旗,而且这天意义重大,当时还传言有遗漏分子企图破坏庆典活动,所以说升旗仪式绝对不容闪失。林治远(黄渤饰)向领导立下军令状“立国大事,必鞠躬尽瘁”。

就像黄渤在剧中说的一句话,“我们升起来的仅仅是一面红布吗”?我们升起的不仅仅是一面旗帜。这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

3

《白昼流星》单元由陈凯歌执导,刘昊然、陈飞宇、江珊、田壮壮等人主演,主要讲述20xx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故事。

这大概是我最不懂的一个故事。

从这个名字就透露着一种莫名的文艺,和这个原型感觉融合的很是生硬。三颗星吧。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4

20xx年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正式上线各大影院,对于《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其有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关于观看20xx年《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观后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我对它并不期待。毕竟在观影经验里,主旋律献礼片的规制、宏大事件的重现、多个故事组接的模式,让人不禁会产生“枯燥”、“假大空”的预期。

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厅,我才长吁一口气。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动人之处的作品。

电影对建国70年历程中的7大“核心现场”,进行了别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没有选择以宏大的角度去进行“硬输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视角,聚焦每场事件背后默默无闻的平凡者。

目前看来,它将成为今年国庆档的最大赢家。

下面依次来聊聊自己对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国可能没有人比林治远(黄渤饰)还要更加“兵荒马乱”。

在典礼前一天的检查会上,所有团队众口一词:“万无一失”。只有他艰难地开口:“电动升旗,不敢确保万无一失。”

时间紧迫,只能临阵磨枪,进行“土法试验”。而接下去的一夜,还有着更突发的事件等着他,只有“过五关斩六将”、“铤而走险”这样的词,才足以形容这一夜的惊险。

客观而言,《前夜》是七个故事中,拍摄难度、导演技巧和演员表现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评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非管虎和黄渤不可。但个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创意上稍显保守,这是有些可惜的。

这段故事的题眼,是片中至关重要的阻断器。虽然它只是一颗小小的金属球,在整个规模空前的开国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问题,那么五星红旗就无法稳当地停住,有被顶飞的风险。这颗小球,其实就喻指开国大典背后,在各个环节里付出努力的每个人。

导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绘极端情境下被逼到绝境的人物,如何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长的题材,再加上黄渤看似外露、实则饱满稳当的表演。整个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达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张一白

没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张一白却选择将目光聚焦于一对被命运捉弄的恋人,可谓极为微观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背诵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却从没想过这件事背后的个体印痕。

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在一场实验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辐射而身染重病,渐渐发展为不治之症,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当天,他偷溜出医院,坐上一辆公交车,却偶遇了自己三年来都未曾联系的女友。

他们是一对恋人,此时却不能相认——不仅因为小伙子是参加原子弹研发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为自己时日不多,唯有隐瞒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说的委屈和遗憾。

虽然命题是“原子弹爆炸”,但这个故事却巧妙地转移了“主战场”,塑造出了一场“身不在场的原子弹爆炸”。80%的情境,都在这辆不断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车上展开,而宏大事件则隔着车窗喧闹着。

在一个长镜头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饰演的女生开口诉说往事,从初见到情深的点点滴滴;而一旁的张译只能用眼神演戏,却演出了契阔之际的悲情。

《相遇》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开头,高远被高压水枪冲洗,血缓缓地从他的口罩中晕染而出;另一幕在结尾,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高远摘下口罩,对视的一笑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两幕令人不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宏大事件产生感动?

我们的感动,并不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那是一种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就如同这个故事一般,是无名者的默默隐忍,是所要经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错过的遗憾。

《夺冠》/徐峥

客观而言,《夺冠》在各个层面的指标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

冬冬,一个上海石库门街坊里正过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这条街里电工的儿子,上得了屋顶,修得了天线。那年的8月8日,整个街坊都指望靠他来看女排决赛的实况转播——电视信号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了接收信号,冬冬只能一直换着角度待在阳台上。

可实际上,情窦初开的他此刻还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自己暗恋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国外,很可能再也不回来了。眼看着她就要被带去机场,冬冬陷入了两难的“夏日大作战”。

徐峥用一场小孩之间的“怦然心动”来切入“女排夺冠”这一历史事件,是非常可爱且浪漫的。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东东就带着他小时候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和张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选择把镜头放在距离事件现场非常遥远的“不在场位置”,细微地切入其中。只不过《相遇》是悲剧,而《夺冠》则是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还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风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纪的沪语喜剧,诸如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归》/薛晓璐

《回归》相对而言是较为保守、不够出彩的一段故事,因为整个主线情节都必须围绕香港回归当晚的庆典做文章,没办法“出奇制胜”。不过,它的核心概念还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时间”。

“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仪式总指挥与仪仗队升旗手(杜江饰)的这条线,聚焦的是“国家的时间”。

意外来到香港的小钟表铺老板(任达华饰),被执勤队队长(惠英红饰)所救治,并组建家庭。这条线索,指向的是对故土的思恋、对人的感恩、对工作的负责,是“情感的时间”。

几条线索,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瞬间的“必须准时”,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零分零秒。薛晓璐导演重点抓出了这个细节,然后再进行扩散,让叙事线索间产生关系。

此外,惠英红与任达华在非常有限的戏份空间里,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实的烟火气,算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北京你好》/宁浩

宁浩拍《北京你好》这般充满京味的喜剧,的确再合适不过。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葛优饰),离婚后与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门票之后,他想借此机会与儿子缓和关系。

但是,在这份大礼未送出之前,他仍旧时时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换着法地到处显摆。每个他见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礼一番。不料,意外发生,这张票开启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剧背后,又有着宁浩一贯悲欢交融的底色——我们要记住20xx年的奥运会,却也不能忘记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伤痛。

在满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这个失落却又常常打了鸡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昼流星》/陈凯歌

《白昼流星》的摄影与调度维持在水准线上,但叙事逻辑有些问题,有点可惜。

以“草原传说”作为基点的这则故事,包含着寓言感:传说中,若能在白昼看到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贫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带来希望的“白昼流星”。

不可否认,它的立意出色。将“新农村扶贫”和“航天航空事业”两件大事糅在一起,构成了互为牵引力的关系——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航天科技发展与扶贫,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也存在着关系。

《护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护航》,由文牧野执导,算是收了个不错的尾。

《护航》聚焦阅兵式上的“后备飞行员”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优秀、最全能的飞行员,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补,成为飞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为队长的她,只能成为后备的人选。

每一个幕后不能上场的平凡者,她们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书写。文牧野显著的强项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与情感处理是细腻的。

《护航》通过飞行时不断偶发的主体回忆,来打捞、回溯这位女飞行员的心路历程——从孩童到少年时光,再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类挫折。她要打败性别观念的禁锢,要在无法兼顾爱情与事业这件事上做出抉择。这些回忆连同“护航飞行”的主线,塑造起了鲜活的形象。

七个故事、七种鲜明的风格,却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书写历史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无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国”。

真正的历史,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

从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点——它并非是传统印象中,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其实对于主旋律电影,尤其是这种带有浓厚的完任务色彩的电影,真的期待值不高,因为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代表这种主旋律电影的普遍拍法都是:一些重要历史进程的重现,顺带堆明星脸蹭流量,其实故事和人物都很干巴,越往后观众也渐渐不买账了。今年听说这个项目的时候在暑假看院线电影的贴片看到,片方找了七位导演分别选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拍七个短片,当时我就和同学说这就是完任务,绝对没多少看头。因此28号的点映场我并没有选择这部电影,但是从那天友邻的反馈看好像不错,因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没想到真的被打脸了,七支短片的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整体质量不差,算是圆满完成了对祖国的献礼,而且大部分都选取了大时代下的一些小人物去拍,而不是光堆事件喊

口号

了。

下面就根据自身观感简要对各短片作出评价,为防止被喷收钱,先把票根晒一下,个人总体评价是《北京你好》(9.5)《夺冠》(9)《白昼流星》(8)《前夜》(7.5)《相遇》《护航》(7)《回归》(6.5)。取平均分后总分为7.7分。

一.《前夜》 导演:管虎 个人评分:7.5分

拿管虎的这个开篇是再合适不过了,讲述开国大典前夕升旗的准备工作,用卡时间点的叙事方式展开,选取一个小事件去体现开国大典的重要性。这个短片胜在选对了黄渤,完全投入这个角色当中了,这个设计师的固执和坚持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都体现的非常出色,而且重重困难被管虎戏剧化处理后,观影过程非常紧张,生怕真的出现差错,这个短片在群戏上也是一个大亮点,人民群众集体去捐物帮助做阻断球的戏,感动程度不亚于国歌响起,而且旧影像的巧妙使用也很加分,把黄渤p进去真的不违和。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时长所限,这个短片的其他人物存在感太弱,所有的戏份几乎都给了黄渤,王千源的转变说服力真的不够(虽然可以拿时间紧去解释),从而在看某些情节时感觉并不流畅,观感上并不是很完美。而且卡时间点叙事的一个坏处就是困难是接踵而至,虽然说观影过程更紧张,但同样也容易造成情节设置上的刻意,显得太假。

二.《相遇》导演:张一白 个人评分:7分

张一白其实是挺会拍爱情戏的,包括他接这一个剧本也是他擅长的题材,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为背景,讲述一段因投身国防事业而不能相认的恋人的故事,处理上冷静克制,并没有强行煽情,这点我挺喜欢的,尤其是张译戴口罩的眼神戏,可见他的高超演技,最后两人相隔在庆祝胜利的人流中,也是我印象极深的戏份,片尾任素汐见到张译照片的哭戏,当时同场不少人在偷偷抹眼泪,但是我感觉导演光注重情感上的处理,而忽略了讲好故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任素汐的大段对白,这确实为了铺垫情感,但是我个人还是感觉影片整体上亮点不多,没有足够的情节支撑让我相信这段曾经的感情(反正光靠那点对白确实不够),略有遗憾。最后真的要致敬一下默默无闻的国防科技英雄们!

三.《夺冠》 导演:徐峥 个人评分:9分

徐峥导演的这一部是我最大的惊喜,巧妙地将女排夺冠的历史大事件嫁接在两个没来得及告别的小朋友身上,风格可爱而又浪漫,而且由于徐峥本人的童年经历,他把故事置于上海的市井,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影片的节奏调节通过冬冬的心理状态变化和女排比赛进程同时进行,而不是单独拍女排,有好几处冬冬在选择调整接收天线和送礼物小美之间的冲突,徐峥有意识的将他们处理成囧式喜剧,非常搞笑,可能当时的冬冬并不知道女排夺冠的意义,但是他享受了当英雄的时刻,这并不是多大的壮举,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结尾用20xx年女排重夺奥运冠军的时间线与前面巧妙呼应,解决了当年的遗憾,真的让我意想不到。

四.《回归》 导演:薛晓璐 个人评分:6.5分

情感的蓄积是非常饱满的,也真实还原了当时香港回归的谈判历程,罗大佑的《东方之珠》一响起我确实也掉了眼泪,但是相比其他短片,这部更像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作业的同学,我并不反对这么拍,这样最安全,但我更期待看到是对任达华(修表师),惠英红(巡警)这类香港普通市民的更多着墨,尤其是手表的串联意向,真的是很好的一个拓展点,不知道是时长所限还是导演能力不足,东拍拍任达华他们,接着西就还原谈判现场和升旗仪式了,这样确实可以多弄进去一些明星,但意义确实不大。反倒更加的散乱,把手表的串联情节作用完全冲掉了。

五.《北京你好》 导演:宁浩 个人评分:9.5分

这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主旋律作品还能保持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个结合我真的是非常满意。宁浩完成的程度用它里面的一句台词就是:“牛掰格拉斯!"以一个奥运会入场券为线索拍了个小人物喜剧,让你笑,最后还有点小感动(本片还同时串联了20xx年的另一场大事)。张北京这个角色就很有疯狂系列那些小人物的影子,没本事又特爱面子,更不用说里面葛大爷的表演加成了,他的光头一出来就有人笑了,而且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一本正经的搞笑,看的真的是“歪瑞嗨皮”啊,期待他们俩后续合作拍喜剧。片中选了郝云的一首《回到那一天》,超级好听。

六.《白昼流星》 导演:陈凯歌 个人评分:8分

这一部也是极具作者风格的电影,也是我同学和友邻集中开炮的一个短片,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蛮喜欢的。虽然这个短片在故事的叙述上非常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凌乱,但是细细想来,陈凯歌是在向观众的心里注入那个白昼流星,去引导观众思考,白昼流星绝不仅仅是那个掉下来的返回舱,而是两位迷途少年产生的信念与希望,是李叔对他们无私的关怀与奉献,田壮壮这个角色串联起扶贫与航天两大热点,而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角色(两位的演技仍需磨练)不禁让人思考:扶贫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像李叔那样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充实,获得精神上的白昼流星。

七.《护航》 导演:文牧野 个人评分:7分

自打《我不是药神》后,文牧野进入了我的视线,我个人对他这部短片本来抱有极高的期待值,实际上文牧野也只是工整地写完了作业,并无太大的亮点,《护航》这个故事其实有非常大的讲述空间,宋佳饰演的吕潇然因为成绩优秀被组织选为备飞,只能当阅兵式的替补,在药神中,文牧野是有极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物心理表现能力的,但是这两个优点我几乎完全看不到,加的大量闪回对宋佳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改变的意义并不大,反倒冲淡了叙事主线,沦为平庸之作,雷佳音和郭京飞纯属过来搞笑,不过这一部的男女演员的颜值都达到了巅峰,包括选了宋佳,演的非常用心,虽然她的发挥空间真的不大,而且在大荧幕上看抗战的阅兵也是一种享受。

总体来说,这七个命题

作文

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整体完成得不错,绝对是国庆档口碑和票房冠军,也是为后续主旋律电影的拍摄提供了思路,以小见大,更容易引起共鸣,更易出奇制胜。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总有一些时间节点,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让所有人为之永生难忘。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准时升起,猎猎飘扬!经历了154年风雨飘摇,血脉分隔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祖国和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

恍然间,那一天已经过去20xx年了。20xx年,由薛晓路导演执导的《回归》,作为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一部分,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历史盛况,抒发了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预告片,让人心头触动,热血沸腾。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97年7月1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他们是坚毅果决的中方外交官、庄严肃穆的仪仗队军人、英姿飒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钟表师傅。

《回归》这个片段,不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庄严的交接仪式,还将首度揭示香港回归谈判桌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纷争”。

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历史,来看看当时发生的故事。

1996年年底,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先生,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

然而,类似这种的主权交接仪式,世界上无一先例可循。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经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道, “我们每一次的谈判都只为2秒钟。我跟英方说我们的国旗一定要在0时0分0秒升起来,主权回归,分秒必争,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们的旗子一定要在23点59分58秒降落,当时英方非常不认同,他们不给我们这两秒,所以我们前前后后为这件事情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

2秒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不能准时收回香港的主权,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要再多2秒!

英国要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因此,在交接仪式的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了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安文彬先生的谈判对手,是英国的戴维斯大使,他们进行了大约16次正式谈判。而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经无法记清了。

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决地站了起来,对英方的谈判代表说了一段话。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国外交官用坚定的立场、强硬的态度为国家争取到这短短的2秒钟,恐怕香港回归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时,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口头同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每一个环节用秒来计算准确,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提前计算好,不能有丝毫误差!

安文彬先生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是这三十分钟,有二十五道程序要执行,每一个程序,用一分多钟要完成,而且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说。

然而,当仪式进行时,为了不让中国如愿,英国用尽了各种方式: 查尔斯王子致辞,超时了23秒。于是,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行进步伐加快,终于把23秒又抢了归来!随后,英国奏国歌时又突然加速,缩短了12秒,导致现场出现大约12秒左右的真空时间!

当时全场一片肃穆,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11时59分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了指挥棒,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0时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脉分离,寸土必争,秒秒必争!香港这条回归之路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其间也是无数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在《回归》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演员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那庄严肃穆又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又将我们带入了20xx年前的历史性一刻,扬眉吐气,振奋人心!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0年风雨兼程,大陆和香港始终一路同行。这种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会是!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按出场顺序)黄渤、张译、吴京、马伊琍、杜江、葛优、刘昊然、陈飞宇、宋佳领衔主演,演绎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

该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

这个才真的是全明星阵容。如果在这三部曲当中,你只想选择一个去看的话,那么就推荐这一个吧。158分钟的电影,拆分成七个故事,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一个影片里,短片横向比较,导演的功力也就可见分晓了。

接下来一一说。

5

《前夜》单元由管虎执导,黄渤、王千源、欧豪、梁静、佟大为等人主演。

主要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的故事。

1949年的当天,我们只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却不知道在开国大典前夜,关于国旗还有这么惊心动魄的事。

第一次使用电动,于是用1:1的方式进行模仿试验。没有红绸子、黄绸子……在屋顶上用喇叭一喊,就会有相亲们送来。

在最后紧急时刻,为了让国旗能在高空固定,需要化学物品。前两个屋顶上的呼唤看着也许让人发笑,可是这一刻的呼喊,有绝望有期待。

夜越来越深,时间越来越紧迫,没想到即使在半夜,乡亲们也都各自提着灯笼来到了这里支援。

漆黑的小巷子被温暖的灯笼一点点点亮。

宁静的屋子被一个个相亲们热情的声音“我这个可以吗?”“用我的吧!”变得喧闹。

本来绝望了的林志远(黄渤饰演)点燃了希望和斗志。合成了所需要的东西。

然后他一路朝着天安门去,车被拦截也不顾一切冲,这大概是影片的第一个泪点。

作为唯一会焊接的他,却有着恐高症。然而没有办法,他依然用简陋的工具爬上旗杆,开始焊接。他是如何克服自己的高空恐惧症的,黄渤把这一段演绎得很好。

整个《前夜》的故事完整,节奏紧凑,演员演技到位,我给五颗星。

6

阅兵式中,有人接受全世界万众瞩目,可是也有很多人,为了阅兵式的顺利隐姓埋名,默默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四颗星。

在竞技赛事里,中国女排于国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动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奥运折桂,用“三连冠”站稳巅峰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团结拼搏、不畏困难、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作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之一,由徐峥执导的《夺冠》正是借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回顾了1984年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历史瞬间。《夺冠》重现了中国女排奥运赛场的英姿,同时将镜头聚焦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记录80年代全民欢腾共为女排喝彩的场景。

重温国人骄傲记忆 女排精神凝聚人心

现在中国队侯玉珠在发球,美国队一传没有到位!打探头球!好球!郎平把球扣中了!

在黑白电视机里,央视解说员宋世雄传来了捷报,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熟悉的解说声音响起,唤起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八几年的时候,在弄堂里,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赛。这个给我的印象是特别特别深刻。”作为《夺冠》的导演,徐峥将自己的女排记忆融入电影中,当时十二岁的他经历了中国女排首次奥运夺冠的时刻,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当女排队员站上领奖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国歌声回荡在体育馆里……这一切组成了观众们记忆中的经典画面。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注意力也相对集中,“所以一场比赛,它的话题从头到尾,始终贯穿。带给我们精神世界的充实感是很强烈的。”徐峥说。

在故事中,徐峥将女排精神与时代情感紧密结合,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将35年前洛杉矶奥运会那场激动人心的女排决赛“搬到”上海弄堂里“现场直播” ,以弄堂的邻里情,再次重温女排传奇,重现中国女排首夺奥运冠军的巅峰时刻。

徐峥回忆道:“那个时候大家看这么一场比赛真的是万人空巷,在80年代也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带给我们中国人一剂强心剂,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运动是最能够凝聚人心的,徐峥表示,女排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女排,也不仅仅是运动,“它所产生的这种凝聚力,是能让你感觉到,你跟你的祖国之间有这么一种相通的感觉。”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小情怀点燃大梦想

房顶的天线时不时需要有人手动的寻找信号,每当中国队得分,欢呼声仿佛能穿破天际……

徐峥将儿时对上海的记忆在《夺冠》中情景再现,还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生活气息。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个在房顶举着天线手动寻找信号的小男孩。通过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是徐峥对于《夺冠》的创作理念。

徐峥认为,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树立一个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像在电视机里大家看到的女排,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她们在世界体育的大舞台上,站上了巅峰。而我们故事所讲的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小孩,一个普通人。”当他在天台上举起天线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英雄,徐峥笑称:“(做音乐的时候),我跟作曲老师说,‘您就照着超级英雄那个来’。我觉得在那个时刻,在在下面看比赛的观众心里,他跟超级英雄是一样的。”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连冠”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为了保障其他人观看直播放弃了看比赛的机会,徐峥说:“我们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讲个人为祖国默默奉献的那一刻,那一点点能量。那种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都具有一种信念。无数感人的瞬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是真正的跟国家之间的那种血脉相连。”

-->

7

《相遇》单元由张一白执导,张译、任素汐、张嘉译、周冬雨、彭昱畅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

当时要做原子弹,中国有许多无名英雄,隐姓埋名投身这个事业当中。无论是在原单位还是在派出所,都是查无此人。主人公高远就是这样。

原本有个相亲对象,正在相处。却忽然消失。

两个人在三年后,在当时送姑娘回家的公交车上相遇。

姑娘为了等自己喜欢的人,三年来四处打听,每天都要来坐这个公交。意外相遇,高远却不承认自己是谁。

而高远呢,自己为了拯救试验结果,因为辐射受伤。在医院住下的时候每天都在听外面是否有什么声响。

两人相遇之后,两个人之间的故事由姑娘的讲述展开。

正要相认的时候,忽然听到爆炸声,全国沸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高远冲下车拿起报纸放进怀里珍藏。

那一刻心里踏实安慰兴奋……百感交集。

两个人被人群冲散。

而他的一切隐忍和委屈,在当时姑娘虽不明白,却信任。在后来,明白了,所以痛哭。

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四颗心。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8

作为70周年献礼片、作为爱国教育片、它绝对是超出我的预期的。

开头王菲一开场就受不了了、她太灵了、个人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最唱到人心里的版本。

当然这个排序极具个人感情。

《北京你好》葛优完美诠释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他太自然有戏了。宁浩也可以回归喜剧导演的位置了。

《前夜》黄渤和管虎真的不用说了,他俩在一起绝了,不管是表演、剧情、细节、还是题材(毕竟开国大典真的震撼)都很优秀。

《白昼流星》这个故事成也陈凯歌败也陈凯歌,画面、立意、节奏等等都非常的漂亮、但无奈于故事实在是讲乱了、导演太注重自己的感觉了。

《夺冠》徐峥拍喜剧还是有自己的一套的,整个故事很幽默、很徐铮。小男孩演得很好。唯一的遗憾是结尾颇有些狗尾续貂之嫌。

《回归》薛晓路不愧是编剧出身,整个故事多条主线安排的很巧妙。但整体低于了我的预期,故事讲得还是平了。

《护航》文牧野这个故事本身有些单薄了,角色大于故事,但宋佳是真的好帅。中间的雷佳音桥段算是笑点亮点了。还有、子枫妹妹也太可爱了。

《相遇》确实有一点儿不尽人意…但张一白把感情戏拍得还不错,公交车上阳光撒到二人脸上时还是很美的。

整体还是很不错的,作为爱国宣传片,从小人物的故事入手,同时展现了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变化,很会玩。

9

《回归》单元由薛晓路执导,杜江、朱一龙、惠英红、高亚麟、王洛勇、任达华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故事。

“香港回归,国旗在凌晨升起,一秒都不能少”。

通过一个修表师与香港阿sir的相遇故事,调表这种老技术的穿插,换上国旗,烟火亮起站起来热泪盈眶捂着胸口的瞬间……都非常温情。四颗星。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10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之一,其也是国庆档电影之中的霸主,而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

故事

。所以关于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感悟体会,小编准备了以下

文章

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听着这熟悉的歌词,我在看完《我和我的祖国》后离开了电影院。

这部电影一共讲了七个小故事,每一个都十分令人感动。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和第七个。

第一个故事名叫——前夜,讲的是中国建国前一天工程师林治远检查电动升起装置的故事。他先是在不能进广场的艰难条件下仿制了一个小型的升旗装置,所有人(除了他的助手)都不能理解他。而他在马上验收之前终于检查出电动升旗的缺点,并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它。当我看到为了制造出小钢球,居民们纷纷送出自己珍贵的东西来,尤其是清华的化学教授说:“这是化学实验室最后一块铬。”我的眼睛湿润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

第七个故事叫护航。讲了一个飞行大队的王牌女飞行员为执行阅兵任务的队友们护航的故事。她们几个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协作与帮助震撼着我。同时,还让我体会到了阅兵仪式那么整齐,在其背后需要的努力与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

很多对于白昼流星争议很多,,但是我真的最爱这个故事,其次是葛大爷,然后就是徐峥的小孩子部分(吴京和马伊琍出来之后太尬了)。关于白昼流星,讲的是扶贫和神舟十一号,李叔和沃德乐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好,特点鲜明,从刚开始偷东西抢东西的野孩子,到看到神州降落之后落下的泪,很多人转变太快,但是总共就22分钟,不管怎样弄都快,这样子刻画反而很好,偷李叔救命的钱之后,就有转变的苗头,说这不是偷的不是给的,是借,以后会还的时候。其次就是扶贫与神州的对应,前边的扶贫已经提现出来了,但是世界是留给年轻人的,他们需要希望和爱,李叔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精神扶贫,让他们见证

寓言故事

里的白昼流星,进行心灵的洗礼。没有必要因为两个孩子进去,而否定了白昼流星的全部。

前夜故事讲的很好,但是逻辑硬伤太多(前面剧评已经有分析了),偏偏只针对白昼流星骂,然后找各种借口为前夜挽回,说什么电影需要戏剧性,可以放弃一些逻辑,要不然没法看,那么同理,电影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你可以觉得他不好,看不懂,不感动,但是他真的没有烂到辣鸡的水平,毕竟立意摆在那里,能带给人很深的讨论。

相遇很喜欢张译的表演和人物刻画,但是车上任素汐那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占据太多部分,本来很期待科学家更多的人物经历的描写的。

回归只讲了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没有其他的记忆点。

至于护航,耍帅镜头太多了,故事也没有特别吸引人。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抠字眼了,电影真的不能这样,如果这样,每一个部分都说不过去,很喜欢评论里的一句话,衣服翻过来穿里子是干净的,代表野孩子的内心也是干净的!

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观众偏偏要求他现实,就像你想吃甜的,吃了辣的就要骂他为什么要是辣的一样。

导语——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为了确保五星红旗能在0分0秒准时升起,为了给祖国争取2秒钟时间,中方代表与英方斗智斗勇,进行了16轮艰苦卓绝的拉锯式谈判。这是回归仪式背后,不为人知的一场“没有硝烟的纷争”!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总有一些时间节点,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让所有人为之永生难忘。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准时升起,猎猎飘扬!经历了154年风雨飘摇,血脉分隔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祖国和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

恍然间,那一天已经过去22年了。2019年,由薛晓路导演执导的《回归》,作为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一部分,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历史盛况,抒发了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预告片,让人心头触动,热血沸腾。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97年7月1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他们是坚毅果决的中方外交官、庄严肃穆的仪仗队军人、英姿飒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钟表师傅。

《回归》这个片段,不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庄严的交接仪式,还将首度揭示香港回归谈判桌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纷争”。

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历史,来看看当时发生的故事。

1996年年底,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先生,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

然而,类似这种的主权交接仪式,世界上无一先例可循。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经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道, “我们每一次的谈判都只为2秒钟。我跟英方说我们的国旗一定要在0时0分0秒升起来,主权回归,分秒必争,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们的旗子一定要在23点59分58秒降落,当时英方非常不认同,他们不给我们这两秒,所以我们前前后后为这件事情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

2秒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不能准时收回香港的主权,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要再多2秒!

英国要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因此,在交接仪式的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了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安文彬先生的谈判对手,是英国的戴维斯大使,他们进行了大约16次正式谈判。而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经无法记清了。

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决地站了起来,对英方的谈判代表说了一段话。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国外交官用坚定的立场、强硬的态度为国家争取到这短短的2秒钟,恐怕香港回归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时,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口头同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每一个环节用秒来计算准确,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提前计算好,不能有丝毫误差!

安文彬先生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是这三十分钟,有二十五道程序要执行,每一个程序,用一分多钟要完成,而且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说。

然而,当仪式进行时,为了不让中国如愿,英国用尽了各种方式: 查尔斯王子致辞,超时了23秒。于是,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行进步伐加快,终于把23秒又抢了归来!随后,英国奏国歌时又突然加速,缩短了12秒,导致现场出现大约12秒左右的真空时间!

当时全场一片肃穆,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11时59分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了指挥棒,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0时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脉分离,寸土必争,秒秒必争!香港这条回归之路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其间也是无数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在《回归》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演员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那庄严肃穆又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又将我们带入了22年前的历史性一刻,扬眉吐气,振奋人心!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0年风雨兼程,大陆和香港始终一路同行。这种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会是!

七个故事,七位导演,陈凯歌、管虎、张一白、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高口碑的背后是电影的高品质和对细节的把握。

再现那些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他们选择从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着手。

新中国旗杆的设计师,为了找寻制作旗杆的合适材料而跑遍整个京城。

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工作者,直到原子弹爆炸那天才在街头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女友相遇。

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尊严,中国外交部和英方争夺五星红旗升起来的第一秒。

......

这些故事的成功催人泪下,离不开选角的精准和演员的演技。

故事的演员阵容实力强。

从惠英红、黄渤、任达华、张嘉译,到朱一龙、刘涛,再到张子枫、刘昊然、欧豪,可谓是老中青三代演员汇聚一堂。

群戏的调度有别于以往献礼片中明星的快闪,而是以故事为主导,让故事来挑选适合的演员。

每个角色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或成为故事背景中的小亮点,或调用年龄优势成就角色。

正如管虎在选角时所说:“并不是看谁的名气大、流量多就请谁,标准只有一个——合适。”

在《相遇》篇中,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的无名科学家。

当时与原子弹相关的人和信息都是国家最高机密。高远已与恋人方敏三年不曾相见,且因原子弹研发身患重病。

导演张一白将画面定格在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恋人久别重逢的短短几小时里,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时间点。

通过爱情去讲述历史,用“平凡”爱情中的波澜表达“不平凡”时代人物的波折,导演知道怎么样最打动人心。

而要把高远对将死的绝望、对恋人思念的压抑和原子弹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里演得充满层次感,演员的演技必须具有说服力。

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状态,张译闭关十多天减重15斤,而且几乎全程戴着口罩,台词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传达。

张译的“适合”不仅在于外形的贴近,还在于他对于角色心理的把握。

当爱人认出他时,他眼睛不住地躲闪,身体向外倾,完全是拒绝的姿态。

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离开,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总拿眼角瞥着爱人。

爱人向他讲述他们相遇的故事,他侧转向她,是倾听的姿势,眼神里是一片哀伤和柔情。

最后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欢乐人潮中,他似喘气般爆发出的笑声。

这既是一个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隐忍科学家,也是一个虚弱的重病患者。

他的表演已与角色融为一体,再难区分。

在《北京你好》里,导演宁浩将“一张奥运会门票”作为这个故事的切入点。

一张薄薄的电影票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人眼中的分量,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闹剧。

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须是性格跳脱张扬的,足以把一场闹剧变成一场喜剧。

这部作品中葛优大爷交出了这几年最令人满意的卷子,那种又蔫又痞的腔调和幽趣的京腔又把我们带回了葛优时代。

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得到一张奥运会门票,葛优把这个人物的嘚瑟劲儿表现得令人又爱又恨。

把门票塞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一大截儿,恨不得满世界宣告他得了门票。

随口蹦出的 “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的北京式英语,开个出租车就忍不住和乘客显摆一番,将门票送给儿子时虚张声势的一番做作,丢失门票时闹得鸡飞狗跳的操作,无不清清楚楚彰显这个小人物的可笑。

但那可笑背后带着的酸楚,又带出了奥运会期间,普通国人的在意和骄傲。

其他演员们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在《前夜》篇中,主演黄渤很好地压住了场子,严谨的外表下掩不住的韧性和痞气,活脱脱的高知分子形象。

就算是年轻演员饰演的高材生小号手也毫不出戏,那种挺拔而清傲的青年姿态被很好地融合进时代背景里。

王洛勇的外交官、刘昊然的大小伙子、惠英红的港警等,都调用了他们最为擅长的戏路。

只见角色,不见演员,表演上浑然天生,毫无凝滞之感。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用小人物去表现浩荡的历史。

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我们随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去无限贴近他们,继而无限贴近那些历史。

如同经纬交织的画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时代的底色,是历史质感的所在。

故事的角色既是他们,也是我们。

我们见证了,参与了大时代的发展。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的回忆,也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切切实实地亲身参与其中。

我们见证了香港的回归,第一次被父母允许熬夜看电视,看镜头里中国国旗时隔百年飘扬在香港上空,那种洗雪耻辱的复杂感受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

2008年奥运会这一年大喜大悲,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火炬被阻,从来没有那样一刻能让我们觉得彼此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整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看完点映,我觉得太值了!

这样好的电影,值得所有人去电影院支持!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

修理

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

口号

,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

11

《夺冠》单元由徐峥执导,吴京、马伊琍、徐峥、刘涛、张建亚、韩昊霖、樊雨洁等人主演,主要讲述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故事。

这一个单元大概是我心中在七个故事里数一数二的排名。

女排夺冠,这样一个故事,怎么融入情绪,怎么带动爱国情怀,怎么感染人……编剧和导演的功力真的是设置得很巧妙。

这是由两个小孩子的视角展开。

朝夕相处的两个小男孩小女孩,女孩第二天要出国了。男孩准备送给她自己亲手画的画。然而这天转播女排比赛,他们家是这附近唯一有电视的。

为了看直播,巷子里的街坊邻居搬桌子,搬凳子,拿水果瓜子……

可当时设备不是很好,只有小男孩会接天线。

一面是约好见面的小美,一面是大家想看比赛的心。

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总会让人会心一笑。

小美被妈妈拉走了,小男孩咬牙回到屋顶弄天线,悬挂的窗帘在他的后背,举起的天线,就像一个超人。

整个影片真的很“徐峥”,是七个故事里最轻松可爱的。

四颗星。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12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之一,其也是国庆档电影之中的霸主,而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所以关于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感悟体会,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电影采取时间轴的方式讲述,这也应该是最简单地串联起七位导演作品的方式,所以不用担心,绝不会有故意倒叙这种毫无意义的炫技。从新中国成立到20xx年阅兵,七件大事一一讲述。这中间每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对比得很明显了。故事情节就不多介绍了,就聊聊我浅薄的对导演风格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前夜,管虎

之前看过管虎的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都说不上特别喜欢,故事的悬念设置,印象中厨戏痞是好的(好多年前了)。这次的前夜,情节重复度多了一点点,总觉得剧情止步不前,比如欧豪爬上屋顶用大喇叭问邻里借东西的情节就出现了两遍,第一回的借红绸子完全没有第二回借金属材料有冲击力。邻里自发送金属材料这段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出戏的还有五湖四海的方言,黄渤说南京普通话,我先把青岛贵妇的形象删一删。片段里出现了两次强调学历的地方,一个是吹小号的学生是北大西语专业的,还有一个送金属材料的教授是清华化学系的。嗯,我的学霸滤镜又厚了那么一点点。

6.5/10。没有巨大惊喜,没有巨大失望。

1964年10月16日,相遇,张一白

张一白近来拍的都是都市狗血爱情片,就爱跟爱情风月过不去,而我年少无知时因为演员曾走进过影院,昧着良心给二、三星的电影打出四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

没错,红色主旋律电影,张一白依旧还在讲爱情!(这都可以!)但这部在我心里能排到第三位,张一白,请好好谢谢张译和任素汐。好的外援,是可以让你体验躺赢的乐趣。

任素汐这个话剧演员,小场景下的表演张力一绝。公交车上的独角戏,短短几句台词,情绪、眼神都到位了。张译虽然大部分时间戴着口罩,可是眼神的漂移表达的无奈与欲言又止。绝。

张一白有一个细节做得很好,这是唯一一部做到了与下部故事有衔接的,故事结尾楼下出现的女排夺冠直接过渡到下一个故事也没什么问题。

7.5/10。演员加成90%。

1984年8月8日,夺冠,徐峥

之前看其他影评说徐峥是有小聪明的,会用小人物讲大故事。说对了。上海弄堂里的市井故事,主角是一个小男孩。故事里存在很多时代、地域特色,果盘里的大白兔奶糖、老式的卡带、出现在背后的窗帘使冬冬成为了超人。小男孩可爱懂事地让人心疼又发笑。最后他哭着和爸爸说,咱家的天线太烂了!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说不出太大缺点的故事,要有那就是冬冬长大后为什么变成了吴京。那一段略显多余的应该是为了呼应女排再次夺冠的多年后相遇,稍微有一点刻意了。

8.5/10。

1997年7月1日,回归,薛晓路

这位导演作品不太熟,看过的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海洋天堂》。这两部,差异可真大。

不太有代入感,一个是香港回归时自己还小,另一个导演过于强调时间,而这个立意在第一个故事前夜里已经被强调过一遍了。

港也说不上港,大陆也说不说大陆。

6/10。

20xx年8月8日,北京你好,宁浩

不拍《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还是非常可!和夺冠对应,一南一北两个市井故事,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一口京片子,特贫特爱显摆。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即使抛掉国庆献礼这个主题,这也可以是宁浩的作品。如果不是门票,而且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故事似乎依旧成立。

对于国家大事,更多普通人是参与者和观众的身份,这个故事我理解想说的是这个,就算不能亲临现场看开幕式,我们可以通过转播看,可如果可以帮助别人达成心愿,即使这人吧抠门还有些小市民心理,可时不时就是能有点儿热心肠的冲动出现,这就是普通人。

9/10。

20xx年11月18日,白昼流星,陈凯歌

陈凯歌这个赛事主办方选送选手的作品,砸了,差得太明显了。

画面真美,七个故事里最美,陈凯歌适合拍大场景、盛景。《妖猫传》里的盛唐很美,故事弱了。审美是好的,可惜不牢靠,看一半就觉得好假。

5.5/10。

20xx年9月3日,护航,文牧野

这是不是七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85年的算是了吧。故事中规中矩。我的记忆点全部都是英姿飒爽的宋佳(脑内持续尖叫,我!可!以!)。本年第二次被宋佳惊艳,上一次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媚惑;这回变成女飞行员,飒!(我都可以!)

张子枫的出现也惊喜,坐在自行车后座,被风吹散的短发,真好看。这个故事里的女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喜欢喜欢喜欢!~大概这个故事可以稳居中流。期待这位导演以后更多的作品。

很多对于白昼流星争议很多,,但是我真的最爱这个故事,其次是葛大爷,然后就是徐峥的小孩子部分(吴京和马伊琍出来之后太尬了)。关于白昼流星,讲的是扶贫和神舟十一号,李叔和沃德乐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好,特点鲜明,从刚开始偷东西抢东西的野孩子,到看到神州降落之后落下的泪,很多人转变太快,但是总共就22分钟,不管怎样弄都快,这样子刻画反而很好,偷李叔救命的钱之后,就有转变的苗头,说这不是偷的不是给的,是借,以后会还的时候。其次就是扶贫与神州的对应,前边的扶贫已经提现出来了,但是世界是留给年轻人的,他们需要希望和爱,李叔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精神扶贫,让他们见证寓言故事里的白昼流星,进行心灵的洗礼。没有必要因为两个孩子进去,而否定了白昼流星的全部。

前夜故事讲的很好,但是逻辑硬伤太多(前面剧评已经有分析了),偏偏只针对白昼流星骂,然后找各种借口为前夜挽回,说什么电影需要戏剧性,可以放弃一些逻辑,要不然没法看,那么同理,电影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这个要求也并不过分,你可以觉得他不好,看不懂,不感动,但是他真的没有烂到辣鸡的水平,毕竟立意摆在那里,能带给人很深的讨论。

相遇很喜欢张译的表演和人物刻画,但是车上任素汐那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占据太多部分,本来很期待科学家更多的人物经历的描写的。

回归只讲了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中国国旗,没有其他的记忆点。

至于护航,耍帅镜头太多了,故事也没有特别吸引人。

现在很多人已经在抠字眼了,电影真的不能这样,如果这样,每一个部分都说不过去,很喜欢评论里的一句话,衣服翻过来穿里子是干净的,代表野孩子的内心也是干净的!

一部浪漫主义的电影,观众偏偏要求他现实,就像你想吃甜的,吃了辣的就要骂他为什么要是辣的一样。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总有一些时间节点,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让所有人为之永生难忘。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在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准时升起,猎猎飘扬!经历了154年风雨飘摇,血脉分隔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祖国和人民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

恍然间,那一天已经过去20xx年了。20xx年,由薛晓路导演执导的《回归》,作为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的一部分,真实的还原了这一历史盛况,抒发了祖国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预告片,让人心头触动,热血沸腾。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1997年7月1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他们是坚毅果决的中方外交官、庄严肃穆的仪仗队军人、英姿飒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钟表师傅。

《回归》这个片段,不仅将为我们呈现一场庄严的交接仪式,还将首度揭示香港回归谈判桌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纷争”。

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历史,来看看当时发生的故事。

1996年年底,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先生,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

然而,类似这种的主权交接仪式,世界上无一先例可循。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在7月1日的0时0分0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经在朗读者节目中回忆道, “我们每一次的谈判都只为2秒钟。我跟英方说我们的国旗一定要在0时0分0秒升起来,主权回归,分秒必争,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们的旗子一定要在23点59分58秒降落,当时英方非常不认同,他们不给我们这两秒,所以我们前前后后为这件事情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

2秒钟,不过弹指一挥间!但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味着不能准时收回香港的主权,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要再多2秒!

英国要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因此,在交接仪式的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了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安文彬先生的谈判对手,是英国的戴维斯大使,他们进行了大约16次正式谈判。而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经无法记清了。

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决地站了起来,对英方的谈判代表说了一段话。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国外交官用坚定的立场、强硬的态度为国家争取到这短短的2秒钟,恐怕香港回归也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同时,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口头同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每一个环节用秒来计算准确,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提前计算好,不能有丝毫误差!

安文彬先生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虽然只有三十分钟,但是这三十分钟,有二十五道程序要执行,每一个程序,用一分多钟要完成,而且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说。

然而,当仪式进行时,为了不让中国如愿,英国用尽了各种方式: 查尔斯王子致辞,超时了23秒。于是,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行进步伐加快,终于把23秒又抢了归来!随后,英国奏国歌时又突然加速,缩短了12秒,导致现场出现大约12秒左右的真空时间!

当时全场一片肃穆,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11时59分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了指挥棒,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0时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脉分离,寸土必争,秒秒必争!香港这条回归之路漫长坎坷亦波澜壮阔,其间也是无数幕后英雄不舍昼夜的血泪史。

在《回归》这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演员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那庄严肃穆又铿锵有力的步伐,仿佛又将我们带入了20xx年前的历史性一刻,扬眉吐气,振奋人心!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70年风雨兼程,大陆和香港始终一路同行。这种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会是!

七个故事,七位导演,陈凯歌、管虎、张一白、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

高口碑的背后是电影的高品质和对细节的把握。

再现那些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他们选择从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着手。

新中国旗杆的设计师,为了找寻制作旗杆的合适材料而跑遍整个京城。

参与原子弹研发的工作者,直到原子弹爆炸那天才在街头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女友相遇。

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尊严,中国外交部和英方争夺五星红旗升起来的第一秒。

......

这些故事的成功催人泪下,离不开选角的精准和演员的演技。

故事的演员阵容实力强。

从惠英红、黄渤、任达华、张嘉译,到朱一龙、刘涛,再到张子枫、刘昊然、欧豪、周冬雨,可谓是老中青三代演员汇聚一堂。

群戏的调度有别于以往献礼片中明星的快闪,而是以故事为主导,让故事来挑选适合的演员。

每个角色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或成为故事背景中的小亮点,或调用年龄优势成就角色。

正如管虎在选角时所说:“并不是看谁的名气大、流量多就请谁,标准只有一个——合适。”

在《相遇》篇中,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的无名科学家。

当时与原子弹相关的人和信息都是国家最高机密。高远已与恋人方敏三年不曾相见,且因原子弹研发身患重病。

导演张一白将画面定格在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恋人久别重逢的短短几小时里,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时间点。

通过爱情去讲述历史,用“平凡”爱情中的波澜表达“不平凡”时代人物的波折,导演知道怎么样最打动人心。

而要把高远对将死的绝望、对恋人思念的压抑和原子弹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里演得充满层次感,演员的演技必须具有说服力。

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状态,张译闭关十多天减重15斤,而且几乎全程戴着口罩,台词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传达。

张译的“适合”不仅在于外形的贴近,还在于他对于角色心理的把握。

当爱人认出他时,他眼睛不住地躲闪,身体向外倾,完全是拒绝的姿态。

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离开,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总拿眼角瞥着爱人。

爱人向他讲述他们相遇的故事,他侧转向她,是倾听的姿势,眼神里是一片哀伤和柔情。

最后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欢乐人潮中,他似喘气般爆发出的笑声。

这既是一个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隐忍科学家,也是一个虚弱的重病患者。

他的表演已与角色融为一体,再难区分。

在《北京你好》里,导演宁浩将“一张奥运会门票”作为这个故事的切入点。

一张薄薄的电影票展示了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人眼中的分量,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闹剧。

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须是性格跳脱张扬的,足以把一场闹剧变成一场喜剧。

这部作品中葛优大爷交出了这几年最令人满意的卷子,那种又蔫又痞的腔调和幽趣的京腔又把我们带回了葛优时代。

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得到一张奥运会门票,葛优把这个人物的嘚瑟劲儿表现得令人又爱又恨。

把门票塞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一大截儿,恨不得满世界宣告他得了门票。

随口蹦出的 “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的北京式英语,开个出租车就忍不住和乘客显摆一番,将门票送给儿子时虚张声势的一番做作,丢失门票时闹得鸡飞狗跳的操作,无不清清楚楚彰显这个小人物的可笑。

但那可笑背后带着的酸楚,又带出了奥运会期间,普通国人的在意和骄傲。

其他演员们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在《前夜》篇中,主演黄渤很好地压住了场子,严谨的外表下掩不住的韧性和痞气,活脱脱的高知分子形象。

就算是年轻演员饰演的高材生小号手也毫不出戏,那种挺拔而清傲的青年姿态被很好地融合进时代背景里。

王洛勇的外交官、刘昊然的大小伙子、惠英红的港警等,都调用了他们最为擅长的戏路。

只见角色,不见演员,表演上浑然天生,毫无凝滞之感。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用小人物去表现浩荡的历史。

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我们随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去无限贴近他们,继而无限贴近那些历史。

如同经纬交织的画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时代的底色,是历史质感的所在。

故事的角色既是他们,也是我们。

我们见证了,参与了大时代的发展。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的回忆,也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切切实实地亲身参与其中。

我们见证了香港的回归,第一次被父母允许熬夜看电视,看镜头里中国国旗时隔百年飘扬在香港上空,那种洗雪耻辱的复杂感受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

20xx年奥运会这一年大喜大悲,北京奥运、汶川地震、火炬被阻,从来没有那样一刻能让我们觉得彼此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我们的喜怒哀乐和整个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看完点映,我觉得太值了!

这样好的电影,值得所有人去电影院支持!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0xx年革命,20xx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0xx年革命,20xx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

口号

,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

13

《北京你好》单元由宁浩执导,葛优、龚蓓苾、王东等人主演,主要讲述20xx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故事。

浓浓的京味儿,也很“葛优”。有诙谐,也有温情。

穿插了汶川地震,鸟巢修建,让故事丰满,人物形象鲜明饱满。五颗星。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14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电影之一,其分别采取七位导演,而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所以关于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带来的感悟体会,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于近日宣布定档国庆节。作为该片的总制片人,黄建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影片将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民的共同回忆,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命运相连接的故事。与以往大型的献礼题材影片不同,该片将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璐、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导演共同执导。

据了解,影片的7位导演分别代表着中国的4个年代,陈凯歌出生于1952年,张一白、管虎生于上世纪60年代,薛晓路、徐峥、宁浩都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去年凭借《我不是药神》为人所知的文牧野,则是导演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85年。“七位导演,七部短片,单元独立,共同礼赞祖国,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谈到这种拍摄方式所带来的挑战时,徐峥直言:“独立短片的合成虽说已不是电影(制作)方式的创新,但是挑战依然很大,主要在于如何选好主题,让主题统领全篇且丰富。”

一旦抓到一个自己特别想表达的题材,这一切都是按照你的想象去规划、去构建的时候,就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在徐峥看来,这部电影主角是艰苦奋斗、平凡的中国人民,表达普通的个体和祖国大事件相遇在一起,碰撞出来的能量。“信任更是重托,将尽自己全力完成这部在中国影书写新的篇章,凝结着祖国不同时代的力量,在宏大的历史视野下,用心、用情、用光影讲述的每一个我和祖国的故事。” 凭借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动情表现,徐峥获得许多观众的赞誉。对此,徐峥表示,无论做导演还是演员,在享受创作过程的同时,要有所表达,获得观众在情感上的认同。在现实主义的这种题材里,为人民抒情抒怀,传递社会性。我们需要在电影里面看到中国人自己的英雄,看到希望,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一部电影能揭露现实,能促进社会进步,就是好电影。”

在谈到未来的创作计划时,表示,自己将继续敏锐捕捉群众在奋斗中的精彩故事,深入挖掘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让“小人物”成为创作主题银幕主角,真正让作品赢得人民赞誉。徐峥强调,优秀的影片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现象,而是在更深处让波澜涌向民众胸膛,在社会发展、法治进程、文明进步中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在竞技赛事里,中国女排于国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动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奥运折桂,用“三连冠”站稳巅峰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团结拼搏、不畏困难、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作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之一,由徐峥执导的《夺冠》正是借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回顾了1984年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历史瞬间。《夺冠》重现了中国女排奥运赛场的英姿,同时将镜头聚焦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记录80年代全民欢腾共为女排喝彩的场景。

重温国人骄傲记忆 女排精神凝聚人心

现在中国队侯玉珠在发球,美国队一传没有到位!打探头球!好球!郎平把球扣中了!

在黑白电视机里,央视解说员宋世雄传来了捷报,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熟悉的解说声音响起,唤起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八几年的时候,在弄堂里,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赛。这个给我的印象是特别特别深刻。”作为《夺冠》的导演,徐峥将自己的女排记忆融入电影中,当时十二岁的他经历了中国女排首次奥运夺冠的时刻,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当女排队员站上领奖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国歌声回荡在体育馆里……这一切组成了观众们记忆中的经典画面。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注意力也相对集中,“所以一场比赛,它的话题从头到尾,始终贯穿。带给我们精神世界的充实感是很强烈的。”徐峥说。

在故事中,徐峥将女排精神与时代情感紧密结合,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将35年前洛杉矶奥运会那场激动人心的女排决赛“搬到”上海弄堂里“现场直播” ,以弄堂的邻里情,再次重温女排传奇,重现中国女排首夺奥运冠军的巅峰时刻。

徐峥回忆道:“那个时候大家看这么一场比赛真的是万人空巷,在80年代也是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带给我们中国人一剂强心剂,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运动是最能够凝聚人心的,徐峥表示,女排精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女排,也不仅仅是运动,“它所产生的这种凝聚力,是能让你感觉到,你跟你的祖国之间有这么一种相通的感觉。”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小情怀点燃大梦想

房顶的天线时不时需要有人手动的寻找信号,每当中国队得分,欢呼声仿佛能穿破天际……

徐峥将儿时对上海的记忆在《夺冠》中情景再现,还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生活气息。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个在房顶举着天线手动寻找信号的小男孩。通过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是徐峥对于《夺冠》的创作理念。

徐峥认为,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树立一个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像在电视机里大家看到的女排,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她们在世界体育的大舞台上,站上了巅峰。而我们故事所讲的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小孩,一个普通人。”当他在天台上举起天线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英雄,徐峥笑称:“(做音乐的时候),我跟作曲老师说,‘您就照着超级英雄那个来’。我觉得在那个时刻,在在下面看比赛的观众心里,他跟超级英雄是一样的。”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连冠”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为了保障其他人观看直播放弃了看比赛的机会,徐峥说:“我们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讲个人为祖国默默奉献的那一刻,那一点点能量。那种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都具有一种信念。无数感人的瞬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是真正的跟国家之间的那种血脉相连。”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听着这熟悉的歌词,我在看完《我和我的祖国》后离开了电影院。

这部电影一共讲了七个小故事,每一个都十分令人感动。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和第七个。

第一个故事名叫——前夜,讲的是中国建国前一天工程师林治远检查电动升起装置的故事。他先是在不能进广场的艰难条件下仿制了一个小型的升旗装置,所有人(除了他的助手)都不能理解他。而他在马上验收之前终于检查出电动升旗的缺点,并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它。当我看到为了制造出小钢球,居民们纷纷送出自己珍贵的东西来,尤其是清华的化学教授说:“这是化学实验室最后一块铬。”我的眼睛湿润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

第七个故事叫护航。讲了一个飞行大队的王牌女飞行员为执行阅兵任务的队友们护航的故事。她们几个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协作与帮助震撼着我。同时,还让我体会到了阅兵仪式那么整齐,在其背后需要的努力与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的章节格外让人难忘,“中国女排”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这一精神也被称之为“女排精神”。时至今日,女排精神早就不仅是体育领域的品牌标签,更是成为了当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我们基层党组织当学习中国女排精神,为中华民族腾飞顽强拼搏。

看完《我和我的祖国》要学习勤学苦练的精神。女排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的成果。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女排队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怎么走到今天的地步?同样我们基层党组织也是如此,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六个“新”字,分别是新成就、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部署与新要求,怎么样才能做到“新”?唯有多看、多学、多听,学好专业知识,打牢业务技术,理解全新政策,才能跟上这新时代的步伐。

看完《我和我的祖国》要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世界女子排球队中,也是强队如云,像美国、巴西、荷兰等都是顶尖强队,然而面对如此强队,中国女排不畏强敌,从不认输,而是靠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一次次战胜了这些对手。女排身上这种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xx年的抗战为何能够胜利,靠得不也是这种精神吗?如今我们基层组织更是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看完《我和我的祖国》要学习团结战斗的精神。女排能够在世界杯上一路高歌猛进,与她们的团结战斗有着很大关系。每次得分或是失分,女排姑娘们都会轻轻拥抱或是互相鼓励,这就是她们身上的团队精神。不光是女排如此,就连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也都讲究团队精神,作为奋斗在基层的青年干部,面对脱贫攻坚、双城同创、拆迁等一项项基层工作重点,更应该要以团结精神去应对这一切,与身边的同事,与基层的群众,共同拿下这一场场攻坚战的胜利。

当然,女排的精神远远不止这三种,这种精神早已经不再局限于体育的范畴,女排精神中蕴含的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已深深扎根在国人的心中,永远激励着国人。

《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的章节,讲述的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故事。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总书记的话:“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转化为具大的物质力量。“两弹一星”的创业阶段、实现过程,始终贯穿着科学家、科学专家们忠于祖国、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优秀品质,而“两弹一星”精神的民族性、思想性、求实性和先进性应该成为当代党员干部的必备品质。

“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性,就是要坚定理想、立足岗位创业绩。很多干部在走向工作岗位之时,满腔热血想干出一番事业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忘记了当初的理想,懈怠了工作的激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职尽责,始终保持一颗作为之心,充分发挥个人知识和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一番业绩。

“两弹一星”精神的求实性,就是要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严守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敢于担当是新时代党员的使命和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缺少担当的勇气,工作中不敢动真碰硬,不能实事求是,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作成效,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和勇气,做党章党纪党规的坚决捍卫者,同一切违纪违规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坚守纪律底线,抵制不良风气。

“两弹一星”精神的先进性,就是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面向未来,面向挑战,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充分展现共产党人的本色初衷、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15

我看这部电影里正好有香港回归的那部分!非常期待那一part!!!可能最近有去香港的人会有更多的感慨吧,听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以及“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也希望香港问题能够早日解决!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悟篇16

上映映第五天,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突破16亿元大关,创下国产影片最快破11亿、13亿、14亿、15亿和16亿新纪录。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要带着纸巾去看的,从片头主题曲开始就被渲染,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后,2个半小时不嫌长。从小人物的角度见证大中国的变迁,每一个故事都催人热泪,爱国的情怀真的是根植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深处。

影片通过《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7个单元故事,聚焦包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xx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20xx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xx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在内的多个历史瞬间,回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普通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

爬上房顶的求助张罗、陈旧的《青春之歌》、屋顶上的天线超人、一秒也不能等的东方之珠、萨马兰奇送的奥运门票、回乡的人和没能实现的飞行…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又可爱又鲜活。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生活。

影片中有太多印象至深的时刻,旗杆上升起的不是一块红布,报纸上登载的不是一个名字,电视外错过了情窦,鸟巢里交换了运气。秒针精确了百年的等待,流星划破了回乡的急迫。女排夺冠终结了我最短的暗恋,核弹爆破公开了你最长的沉默。奥运开幕兑换了我最大的运气,香港回归校准了你最久的思念。每个历史瞬间,都值得我们回忆。

《我和我的祖国》不仅仅是呈现过往,更在于展望未来。一代代的中国人,用华夏儿女的顽强和坚守,把中国梦一个一个实现!

《我和我的祖国》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回归篇,“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这是我们的底线”,当国旗从升旗手的手中升起,他们挺拔的军礼,微红的双眼深深刻入了我的脑海,那种情感共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97年的时候,绝大部分香港人真心觉得自己是“回家了”,爱家爱国是基本的自尊。

我们或多或少经历过这些意义非凡的时刻,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都是见证者,看完就觉得特别感动和激动。过去的成就需要庆贺和回忆,未来的辉煌更值得期待并为之努力,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让一个个新的中国梦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