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读活着感悟篇1

我喜欢高中的一位教地理的女老师,短发,高个,戴副眼镜,喜欢穿休闲装,很有亲和力。我喜欢上她的课,轻松,自在。

有一堂印象比较深的课。

老师在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地球上人口数不断增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是悲观的认为人口数将突破一百亿,还是乐观的认为地球地大物博足以承受人口数量的增长,或者客观看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发言。

我清楚老师的答案是第三个,书本上也是如此要求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人口数量的增长,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过分悲观。

但还是忍不住举手,站起来说道:我选择悲观。我认为应该悲观的看待地球上的人口问题,只有有这种意识,我们才能更加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控制人口数量。

我觉得自己在别人看来一定是个顽固份子,或者是无法沟通的,可就是有种冲动说出来,尽管理由说的似乎毫无说服力,我真的词穷,无法表达,却坚持的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

很让我开心的一点是,我没有从老师的眼里看出不屑或者嘲笑,一点都没有。她愿意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带着尊重和理解,这对一个学生心灵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让我现在选择,悲观依旧是我不二选择。悲观,充满贬义的两个字,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选择用悲观的态度面对任何事情。

悲观,何不可以理解为,悲天悯人观人世、观自在?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语中的。

其实,要说的是人要有忧患意识,但又得达观的看待。

和同事聊天,我说生死有命,指不定哪天就不在了,可能一不小心被车撞死,站在高楼重心不稳摔死,走在路上被个神经病捅死,坐在家里来场地震压死,喝口水也可能被呛死,跑下步指不定就猝死。同事说我有被迫害妄想症,我说不是,我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充满美好的,只不过它的确存在这样的概率,而我们很幸运的避开这种死亡概率,不提及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悲观的思考,快乐的活着。无意间看到这句话,很是认同,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意图。

我骨子里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并不是说对待生活消极、颓废。心存忧患,且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其中不易,倍感珍惜、敬畏。

读活着感悟篇2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读活着感悟篇3

第一次认真的想着:活着的意义。

认真的看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想不到人世间还有活着这么辛苦的人们。引发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义。

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经济上也给父母增添了过重的负担。一次次的住院复查,都是不小数目的医药费。没听过父母的抱怨,换来的是父母对我格外的疼爱。

因为有了经历,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义:如果可以痊愈的话,可以给父母养老送终,可以在他们养我小,我来养他们老。如果,不幸的话,在医院经历的很多的生死离别,对能活着生活质量太失望。

一天,看着毕淑敏老师的文章:活着。她这样讲,人活着,真的说有意义,其实和植物一样,没有实际的意义,一定说有意义,就是自己找的,找个活着的意义:小的说为了自己,为了父母,大的方面说,为了我们这个祖国。能做一番事业。

我活着:力争每天发现大自然美好的东西,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可爱的小动物,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生而为人,一定是与父母有缘,才借着父母的身体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暂的人世间,学着享受美好,学着忘记痛苦,写着修行心灵。

活着,不仅仅为自己,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活着,学着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吧。

读活着感悟篇4

于是,我带着这一系列疑问,看了电影《活着》,我颇有感触。主人公从一个吃喝玩乐的少爷变成了一个穷人,真是造化弄人啊!亲人一一离他而去:母亲病死,儿子上学被砸死……他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啊!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什么力量让他有勇气活下去。亲人都已离去,在这人世间还有什么可留恋的。看到他的亲人死去,我的眼泪已布满了眼眶。失去亲人,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但福贵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福贵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但他有勇气面对。而我遇到困难,只会逃避,不敢面对,我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死,虽然很容易,但他只是懦弱的人逃避的一种手段而已。

我不知道我要经历多大的蜕变才能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世界,一切都顺应天意吧!

活着不为了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为了自己的希望而活。但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要努力绽放自己的光彩,坚持不懈地奋斗,演绎属于我们的璀璨人生!

活着,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夺得光彩,为了闯出一片天地!

读活着感悟篇5

活着这本书,余华先生写成可能有些年了,以前一直听说,却到今天才读到它,没有别的原因,实在只是由于这书的名字。最近最郁闷的心情就是在心里嘀咕,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人又为什么而活着。

怀着一种探索人生意义的心情,囫囵吞枣的一口气把它读完,我没有像以前读其他作品一样,怀着一种挑剔的眼光往找作者的毛病,而是带着一种对生命敬畏的情绪,从开始读到最后。

整本书里的人物都是悲剧,而最悲的是福贵一家子的命运,而这一家子中更为悲的则是福贵,一大家子人一个个的离开了他,到老了,但连个给他送终的人都没有,可是他却没有放弃生命,他坚韧的活着。

“死了都要活着”,这是老全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是一有苦难就想着往死,也不是一有悲伤就想着往逃避。人活着,就要活着,好好的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无论碰到什么样的事,我们都应该勇敢的往面对,只要活着,总有希看,死了,不即是一了百了。

读活着感悟篇6

终究还是十八岁了。

别人祝福我的时候问我过得怎么样!

活着?活着!活着最重要!可怎么样才能活着?

我指着草地那群臃肿的飞禽,那些鸡在草地上吃着虫子,在草地上就笨拙的跑,挣扎地扑腾。吃着富含生长素的饲料,就能摇摇摆摆长出主人所想的雍容。吃着,就活着。

可我一边吃着锅里的饲料,一边吃着田地里的草籽虫子,终究还是一只不合格的小雏。

十八年来,总觉得自己是只爱逃窜又不敢离开大队伍的羊,自己有时喜欢独自一人跑去山坡上看日出,看完了,觉得自己离开了队伍应该活不下去,于是自己自己又屁颠屁颠跑着慌乱地寻找原来的队伍,回头看看自己呆过的山坡,还是回到了原来的队伍。我总忘不了山坡上有很美的小花,很香的嫩草,还有自己跟过的几只野山羊,跟着他们心惊胆战穿梭在灌木丛里上窜下跳,知道自己很笨拙,可跟着他们自己的心在自由地飞翔很开心,但是我怕自己跟不上他们腾跃的步伐。我吃了嫩草之后然后有重新回到队伍中。跟着队伍在漫无天日地走了一段日子之后,每每我总会想到那像红鸭蛋黄、还流着油的红旭日,自己又会跑出去,然后又回来!

直到有一次,我迷恋那个旭日迷恋得忘了返,又看了一天的旭日,那第二次的旭日变得索然无味,怎么看都不像流着油的红鸭蛋黄。那天,我没有找到原来的队伍,我拼命朝他们离开的方向找去,却发现他们了无踪迹,我只能惺惺地回来,等着下一群的羊队伍,我面无表情地加入这一群同样面无表情的队伍,随着他们,把我跑回来的路再走了一遍,然后继续向前。

我没有忘记山坡上的旭日,想它想到发狂的时候自己又会偷偷地跑出去,只是如今带了些后怕,看一眼,自己又会匆匆地回来。

十八年来自己就像一只爱逃窜的羊,战战栗栗疯疯狂狂错错落落地活着,就这样活了十八年。

自己苦思冥想也没有能够明白,自己活着的本身是跟着队伍有饭吃,还是跳着奔跑着守着自己那轮像流着油的红鸭蛋黄的旭日。

自己仍旧做着一只爱逃窜的躲在一群面无表情的队伍的羊,为了旭日,为了目前生存两头跑!

十八岁了,没有一丝成年的感觉,生活一成不变着。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雨季已逝,十八岁的天空阴晴不定。

不过,活着就好。

读活着感悟篇7

现在,我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回想小时候,我也没想过这些事,不过现在想想,如果小孩子那时就这样想,那才是不正常呢!虽说过去没有在想为什么而活着,但是总是带着梦想一路走来。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梦想,或者说调整着梦想,小学,初中的时候想要长大成为数学家,而到了高中我想要以后成为物理科学家,到了大学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

到了大学,感觉过去我的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至少是我自己认为的。当然,我不是一个安定的人,虽然不怎么说话,少不了到处玩,各种任性地学习方式,喜欢耍小聪明,至少这个情况到了高中才有所改善。

对于这个,我有不同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二,很多时候,我们做错了事,从小只是有人告诉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怎么能这样对别人(不尊重,不礼貌)呢?”但却很少人会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如果你身边的朋友知道你是这样的人,还会喜欢跟你玩吗?”前者让孩子觉得,责任不在他,后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益者,从而改变自己。

三,我们经常会听到“你再这样谁谁就不开心了?”“你再这样就没好吃的了”,“你要快点完成作业啊,不然妈妈和你都没得睡了。”,“爸爸当年就是没有好好读书,现在后悔了,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完成爸爸没有完成的梦想。”等言语,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孩子改变自己是为了让别人开心,改变自己是为了好吃的。如果孩子在这些语言伴随中长大,长大后,孩子是为满足别人,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再说这些事,换做是每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心里会有一句话告诉自己“凭什么我就要接受你的想法?”请保持好孩子的这份想法,善意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自主性,但是我们却往往通过我们没留意到的行为中,慢慢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性。我的经历虽然没有特地去培养我的自主性,对自己负责,但是爸妈很多时候的言传身教却时时告诉我需要为自己活着,为自己负责任。

读活着感悟篇8

一本从头到尾都在死人的书,居然取名叫活着。这跟青春疼痛系列--郭敬明小说中翻到最后一章突然全军覆没的死亡不同。余华写的死亡,是耗。耗尽最后一滴血,还有一丝微妙的希望。福贵和一支老牛,在田埂上唱着歌,继续熬着。

苦的连叹息都没有,却还有宽慰的理由。

不知道一夜暴富是什么感觉,当然也不知道一夜落魄是什么滋味。2011年长沙的街头有个拉小提琴的卖艺者,只会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他看起来最多40岁,中等身材,头发已经全白。总是站在步行街的哈根达斯门口,拉着他的小提琴。不知为何,每次路过都会伤神。

过了不久见报,他曾富商。08年股市大跌,财产散尽,妻离子散。在富时唯独学了小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只会这一首。如今住在下河街那片破旧的房子里,和其他同样落魄的人一起。

他的琴,拉的很动人。后来被哈根达斯赶走,又挪到悦方门口。总是一件干净的白衬衣,球鞋。站在他旁边几米,会感觉整个坡子街安静了下来。心中想起许久不见的那个人,想起自己曾经美好过又失去的东西,在眼眶湿润之前,毕恭毕敬的在琴盒里放上五块钱,然后离开。

他的自称陈伯,许久没回长沙了,不知还在不在。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