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容导航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1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2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3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4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5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6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7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8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1
在《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挚领全文。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情感。
在教学本文的主要内容时,我让学生结合《新领程》的题目进行概括,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课文的事件依旧不能准确地概括。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三个句子学生们都能找到。继而我引导他们:这三句话出现的情景都一样吗?接下来的时间里,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三个场景,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这三个情景学生们找的也很准确,但难的是如何在这三个情景中抓关键词,体会情感。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出现在描写台湾老师和学生上课学习国语的情景中。一读,让学生自由读,尝试揣摩语调情感;二议,启发学生概括情景内容:学习国语。把握情景特点(严肃、认真),感受情景表现(联系上下文理解“一笔一画”“很认真,也很吃力”“一遍又一遍”“火热的”“真挚的”等词语的意思)。三读,通过示范读、对比读、集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逐渐加深体会,并真切再现台湾人民心灵深处真挚的爱国之情。
此处还跟学生们讲了“光复”一词,并拓展了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这类课外知识很感兴趣,每每提及时都会异常认真安静。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出现在作者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情景中。
在讲解这一个场景时,我并没有深入,只是质疑:为什么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为什么会对我表示欢迎?只有个别学生能够说出与“爱国心”相关的意思。这个环节时班里的几个顽固分子已经开始吵闹了,并且影响了周围的学生,课堂效果很差。整顿纪律之后,我就直接告诉他们,是由于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
如果要让学生体会的更深入,应该抓住“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一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这动人的情景”是指什么?(2)从哪些表现可看出“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3)“这动人的情景”为什么能吸引我?(4)教师和孩子对“我”的表现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借以承接上文情景,理解本段情景,体会作者此时此景中被唤起的强烈感情,体会台湾师生由此产生的学习国语的光荣感、自豪感。
接着抓住“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更起劲”等词语的情感导向,指导学生反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作者此时此景的内心中去。最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感受课文中老师、学生和作者不同心境和同样深厚的爱国之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出现在课文结尾作者参观了小礼堂后的情景中。这次出现,既是与上文呼应,也是全文的总结,更是作者爱国之情的最高升华。而这句话所在的意义段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我出示了日本人的画像,让学生感知原本的礼堂里挂的都是这样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接着出示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的画像,对比呈现,让学生自己说说此时的感受。学生们在看见这一系列的图片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禁议论纷纷。
接着我让学生们说一说这四个人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们也都能回答出:爱国、都为祖国做贡献、民族的象征等。但在问及此时的“我”有什么心里感受时,学生却只能回答出“高兴、激动”这类词语,他们还没有体会到作者的骄傲与自豪。
没提及的:
应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什么叫民族精神?从哪里看出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
在结尾处应该出示课文6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那句最简单的话”是指哪一句?为什么说这是一句“最简单”的话?为什么说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的全部感情?为什么“想不到”用别的“什么话”来表达?
此时此刻作者和台湾人民一样,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朴实的话能准确地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并且应该采用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体味这种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心灵深处产生同样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
这篇课文我是第二次上,两次上课的感觉相去甚远。第一次是在育英学校执教,整个课堂挺流畅的,学生也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虽然当时的我在备课和上课上还是不够成熟,但是那天上完课后我觉得也是一种进步。今天在这里执教,学生们普遍反应慢,语文基础并不好,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吵吵闹闹,心不在焉,导致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里在整顿纪律,影响了教学思路。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2
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我首先播放了台湾的美丽风景,配以优美的解说,这样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拥有如此美丽的宝岛台湾,是多么的自豪。然后通过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弥补了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这样的课堂开端,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多媒体的合理、有效运用的确能帮助课堂确定感情基调。这种初感,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铺垫。
略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跟精读课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个课时。在这仅有的四十分钟里,只有紧抓住课文的主问题,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拎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一课?”供大家到课堂上来研究。课前学生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谁上了这一堂难忘的课?”“难忘的一课上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就让学生的自学的过程中解决,并马上反馈。
这篇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是本文的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这是文章的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通过对三次出现这句话时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让学生感受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厚而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学生自己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这也是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一种指导。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时,我没有将课堂拉回到“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一课?”这个主问题上来,没有让学生来完整地说一说作者认为这节课难忘的原因,致使本节课的中心仍不够突出。
本课教学前请学生们收集了20世纪40年代台湾“光复”有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以及孔子、郑成功、孙中山、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国历史上伟人的资料。运用资料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是要激起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的。但是本节课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什么时候做补充把握不够适时,人物介绍前后有重复,造成环节不紧密。教师对伟人的介绍语言情感也不够充足,也致使学生的感情不到位,后面的写话没有水到渠成。我们在理解文字内容之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当学生写话完成进行交流时,还要对学生语言表达上有所评点,让学生能有所提升。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资料,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这仍然是我困惑的问题。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练,多展示。教师要处理好详略的问题,在归纳总结的时候讲,提升的时候讲,在提学习要求时更要讲明白、讲透彻。但在具体教学中,我有些操之过急,自己讲得过多,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形式也有些单一,我想请教的是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评价?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五: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的。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3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的安静、热闹和忙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做的特别好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把握字词,抓牢基础。
在执教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语比较多,同时还有一个多音字“着”。我在教学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词语,在请读的最认真的孩子当小老师教读词语。孩子在小老师教读词语的环节中没有读好词语进行正音、指导。而在处理多音字“着”上,我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式,将包含有“着”多音字所在的句子拿出来读,同时我在补充了一个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句子,发现了相同的字,有三个读音。这就是多音字,我们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读音。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便于我检查刚才孩子们读的字、词是否放进课文还能够读,在齐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的将课文读通顺。并且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要书写3个生字,而我在开课导入小镇的早晨时候,就将镇的书写进行了指导。注意书写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真里面三横。将写对、写好方法教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写好生字。
二、潜入文本,得其滋味。
阅读重在“得他滋味”本课的阅读味道很浓,淡雅的水乡晨景,热闹的水乡街市,忙碌的水乡生活向我们展示着一派和谐社会的美丽景象,让人心之神往。上课开始出示水乡的图片,带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静静的音乐声中欣赏水乡的小镇,欣赏完小镇的美景,学生谈感受。学生基本上能够抓住小镇水多、船多、桥多,非常的美丽,这一初步感知,接着我在进行追问,那作者笔下小镇的早晨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的无目标意识阅读转化为有目标意识的阅读。精读过程中,教师抓住“安静”,“热闹”、“忙碌”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镇早晨的特点。
三、感悟品味,个性解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握三个问题,一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二是要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感悟其思想。再一个是将课文的语言文章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彩练,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精美的语言,在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过程中①学习句子“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教师通过图片,并且语言创设情境。②这河水这么清,,那透过透明河水,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句子对比阅读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受。例如“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这句话通过两句话的对比,让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悄悄”和“轻轻”谈自己从词语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短语“悄悄钻出来”“轻轻漂过”,让学生在读中去点亮词语的亮度。
不足之处:1、课堂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在我执教《小镇的早晨》这一课时,当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课文中易出现错误的字音,我把这些字音都打出来,可是在课堂上,恰好孩子们有一个读音读错了,当时我按ppt翻页器的时候,可是怎么也没有按出来拼音,当时我心理特别的慌乱,以至于在处理这个读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有处理好,只是处理停留在我的口头上纠正,没有让孩子达到观、听相互统一。
2、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到位,引领学生找到方向和重点。在执教第一段听老师读课文时,边听边思考是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把小镇唤醒了,当时我抽了第一个孩子只回答道问题的后半部分,而我没有及时点评,导致第二个孩子又只回答到问题的前半部分,结果两个孩子都没有回答完整。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
3、朗读教学还可以指导的更精彩,我的朗读教学有意识的在进行引导,但是课堂上大家争相朗读的氛围没有形成。总体是因为创设情境还不够好,第二就是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语言上还应该有指向性点,第三同学之间的点评还应该多一点,让学生之间相互形成争相朗读的氛围。
4、学生学法的总结要时刻渗透。当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是有意识要渗透学法的教学,但是没有将学法作为副板书,板书出来。如果我在后面再进行融入学法,那么感觉部分学生会有点陌生。而如果我当初作为副板书,板书关键词出来,那么我学完第二自然段,就引导学生看着副板书总结学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镇的早晨》热闹、忙碌两个特点时候,会游刃有余。
改进措施:
1.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现场生成要及时回应与指导。例如学习第1自然段,学生汇报“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把小镇唤醒了?”第一位学生回答:木船的橹声,教师没有评价学生的发言,又请了一位学生,该生却说:是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两位学生都说半截话,原因就是第一位学生发言时教师没有指导,如果第一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具体的问题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正完整地回答问题。
2.朗读方式还应该多种多样,调动读书氛围。虽然课堂上学生在朗读,也能够体会打早晨所表达的意境,但是课堂上学生争相朗读的积极性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老师通过语言引领学生感悟画,让学生在读中评,评中读,反复体会文中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朗读欲望,达到读中悟。强化比赛读。三年级的学生十分喜欢比赛,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可让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比赛读,多种比赛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深入感悟。
3.学法渗透.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学习步骤应该通过板书(板书破折号前面部分)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结构相同的3、4自然段,学生在更多的阅读中对此方法不断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课堂教学机智不足,遇到多媒体卡住了,应该及时冷静,选用键盘。同时也可以用语言引导孩子们,这个拼音想和你们捉迷藏,还想你们叫的大声点,它才肯出来。这样老师在使用键盘点出来,做到课堂突发事件,不紧张,不慌乱。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4
近日,我校高语组全体教师围绕本组教研专题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为载体,开展了校本教研。两位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教研课,对比两节课,我获益匪浅,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师:课文有一句话出现了3次,是哪一句,找出描写这句话的相关段落。
生:(朗读课文,批划段落。)
师: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相关段落是哪几段?
生:(踊跃回答)老师写这句话时,相关段落是3~5自然段。
师:老师是怎样写这几个字的?
生1:一笔一划的写。
生2:吃力的写。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一笔一划的写这九个字,其余的同学认真的观察、体会。并思考从老师的行为中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出老师写得很认真,说明他爱国。
师:对于这一部分课文,该如何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
师: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出现时,应该怎样读呢?
(出示自学要求。)
生:(按自学要求约7分钟,然后分小组交流。)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要读得很慢,很认真。
生2:要一字一顿的读,因为文中老师是一笔一划的写,说明他写得很慢、很吃力,所以要一字一顿的读。
生3:老师写这九个字虽然吃力,但很认真,说明他热爱祖国文字,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
生:(朗读课文,一字一顿的读,读出了吃力而认真的感觉。)
回顾这两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两位老师在学法上,都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去体会人物情感,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学上,第一位老师是以老师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学习课文;第二老师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应该说,这两种都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但第二位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探究能力,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更丰富。
这让我想略读课文教学中常出现的两种偏差:
1、将略读课文视为略学课文。教师带着学生将教学过程飞快的过一遍,甚至让学生自己看一看了事。
2、将略读课文视作精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每一部分课文都深挖不止。
这两做法的不妥在于:
第一种做法浪费了教学资源;第二种做法则浪费了教学时间。因为以小学语文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都占到了本单元课文总数的50%左右,如此丰富的课文一掠而过精讲细读,都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
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教法上,应以自学探究为主,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借助阅读提示,整体阅读,自读领悟,忌大而全的模式,宜围绕一两个中心问题去探究课文内容。就如同第二位教师围绕文章的线索句,紧扣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去理解课文,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提到的中国伟人资料,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因此,我最终认为,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才是符合略读课文特点的教学。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5
学习这一课,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说说你所知道的爱情。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课堂也异常的活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学生张口就来,其敏捷的程度,让我始料不及,其一吐为快的轻松,让我暗自庆幸: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及时啊!在以往,这些个诗句,他们总是“欲说还羞”,但今天却是自信从容,更少不了几分表达的轻松和愉悦。
1.爱情的真谛由朦胧到明晰。
其实,对于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他们虽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最初的萌动,但是他们对爱情的真谛却是一片模糊。与其让他们雾里看花,不如帮他们拨云见日,这样更有利于引导他们早日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更有利于他们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自己的情感,少走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明智之举啊!
2.美好的爱情畅想。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畅想自己的爱情。大家都很踊跃,甚至连最不爱说话的郑小东也发言了:爱情是神圣和伟大的,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过早的去裾挥心托牡却某墒欤拍芷烦⑺奶鹈馈rυ葡鋈衔楦嗟氖且恢衷鹑危恢指冻`````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能感觉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对于爱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对爱情的神圣感和美感。我想,这也是编者的愿望之一吧!
3.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空洞说教。
对于教材所选的课文,我想,学生们更想学更兴趣的是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能帮助他们解决苦恼或是烦闷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课文,而不是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让人逆反,《致女儿的信》正是这样的一碗心灵鸡汤,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这样的课文越多越好啊!这是教者的心愿,更是学者的心意!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6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的。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什么是重点句?重点句就是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句子。《难忘的一课》是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课文的重点句有两个:1、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两者互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深刻内涵。教学时当以此为红线贯穿始终。
因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所以教学应从介绍时代背景开始: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宣布投降,被日本侵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归还中国。本文写的就是台湾刚收复后的事。学生初读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句:“读过文章后,你觉得哪句话印象最深?”学生不难找出那三个隔离反复的句子。这时教者可设问:“为什么我爱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爱中国。)“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初知大意的目的。
设问:“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多次?每次出现,作者都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细读课文。
1、读第一段(第1、第2节):
提问:作者看到和听到这句话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见第1节)。地点呢?要求学生看第2节,从中找出“高雄”、“郊外”、“一所乡村小学”三个词语,并准确地说出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台湾高雄郊外的一所乡村小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归纳主题打下基础。
2、读第二段(第3~第12节):
这一段写上课情景,分四个层次:一是从窗外看,作者看到年轻教师在一笔一画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我”为此深受感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日本侵略者长期奴役台湾同胞的愤怒。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台湾的学校里只准讲日语,不准讲国语,以致中国的老师今日写起自己祖国的文字来也感到吃力。二是走近听,听到老师和孩子们在“一遍一遍地读”,“读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这时,作者的感受更深了,他从那每一个字音里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火热的真挚的”爱国情怀,他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三是走进教室读,“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时作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十分高昂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共同的爱国之心使他们彼此亲近,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四是课后谈,通过与老师的谈话,更激起了“我”对台湾同胞的崇敬之情和对民族敌人的刻骨仇恨。3、读第三段(第13~第16节):
这段写参观礼堂里的中国伟人像,把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而今都换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像,有大教育家孔子,民族英雄郑成功,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时作者情不自禁地重复着刚才教师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而其感受又更进了一层,因为从这历史的巨变中,作者分明感受到了台湾人民那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为什么说是“强烈”?因为这种民族精神虽遭长期压抑、百般摧残而终未泯灭,一直像火焰一样深埋在人们的心底。为什么说是“深厚”?因为台湾人民不仅爱祖国的语言,更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这种感受便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的全部内涵。
理解了重点句层层递进的内涵及其间的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概括主题,总结全文,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一根思想感情的红线贯穿全文,二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归纳主题之后可回到先前提出的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因为它表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反复出现就使这根鲜明的思想红线贯穿首尾,使主题更加突出。而后再问:围绕这根思想的红线,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文章详写了上国语课的情景和看中国伟人像的感受,因为这两部分内容都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之情。那么,能不能只写上课的经过而不写看伟人像的情景呢?不能。因为看伟人像这一情节不仅更进一步表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意,而且伟人像本身还深刻地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郑成功不屈不挠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封建王朝的伟大壮举,这些都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哺育着、感召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以上就是三思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7
《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阅读课。
回顾课堂,谈谈自己的感受:
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接着,又让学生听了《我的中国心》这一首爱国歌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那赤诚的爱国之情。这种初感,为下面的深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为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决定抛开烦琐的讲,而是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厚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
再回眸整节课,我还有很多遗憾:
1、时间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虽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上了,却又没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没有见好就收,耽误了时间。这其实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学艺术缺乏"自然",缺乏坚实的思想支撑。
2、没有领悟语文"工具性"的含义。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只重视情感,却完全忽略了对重点"字","词","句"的提炼。应该换个角度,从重点字,词,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脱离工具空谈感情。
3、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我抛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对此,我感觉是我最失败的地方。纠其原因是:
(1)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
(2)也是第一次接触高年级的教材,心里没底,对学生的把握不准,对学生不敢大胆地放手。
(3)还是自身的素质问题,语文素养实在是太低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课堂的应变能力还是不够。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能到点子上,我就可是乱了阵脚,不能冷静地进行引导。就把自己当成了主体,自演自导。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教研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成熟了一点。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与总结篇8
《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本课的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3。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忙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我们深入地解读文本,了解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更感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设计了由一个词“世界闻名”为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1)“赵州桥十分雄伟。”(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体会它的坚固。最后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赵州桥十分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说说对“创举”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述。“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资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齐。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十分细腻,描述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资料用语言来描述,读出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程度还不够好,课堂结构不够活跃,课堂气氛显沉闷,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