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徐徐展卷,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生动视频、一幅幅图片图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闽山闽水物华新心得体会1000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闽山闽水物华新心得体会1000字1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详实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足迹,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极具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检察人员要牢牢把握总书记科学决策的改革思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心系人民的赤诚情怀,全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牢牢把握思想脉搏,赓续精神血脉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17年半中,总结出的思想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一是树立“弱鸟先飞”的奋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这种意识。松溪县检察院属于山区小院,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树牢“小院也有大作为”理念,结合最高检提出的“质量建设年”和省委提出的“三提三效”要求,建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检察工作“一体化”工作格局,把“弱鸟先飞”的精神融入到检察工作全过程,为检察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助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二是坚定“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要推进检察事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引领,近年来,松溪县检察院搭建“湛卢青检先锋连”平台,致力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作为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构建梯队化培养模式,搭建特色化成长平台,培养了一批青年干警。但人才培养,道阻且长,院党组仍将持续不断加强对检察干警的能力建设,才能持续推动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传承“点草成金”的匠心精神。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让菌草走出国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生根发芽,树立出企业典型,书写出一段段点石成金的故事。作为检察机关,要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新需求,深化态势分析,整合办案资源,强化业务管理,秉承“工匠精神”办精品案件,培育典型案事例,积极推进“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

二、牢牢把握实干担当,接续奋斗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是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精神。要积极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扎实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高效率,着力在“快”字上下功夫。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质量建设年”为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重点、攻克难点,常态化开展督办督查,以督查促落实、以督查促实干,发挥督查督办机制作用,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及时有效落地落实。完善机制做法,建立案件数据通报、案卡规范填报交流会机制等,持续抓好业务数据,保障工作质效。二是提升效能,着力在“优”字上下功夫。要坚持以“精细管理”为出发点立足法律监督职责,守正创新、笃定实干,致力以更大的担当来争取更大的作为。结合业绩考评制度和“两书”制度落实,抓实检察人员考核促履职,深化典型案事例培育,树立“求极致、办精品”思维,强化典型案例学习,让青年检察干警通过在检委会上讲典型案例、在青年讲堂上分享典型案例实践等,不断提升检察履职能力。三是提增效益,着力在“实”字上下功夫。刑事检察监督提升质效,深化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持续提升认罪认罚案件办理质效,持续做优确定刑量刑建议采纳率、“案-件比”等。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更加精准,以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和执行监督为重点,通过案件评查、执法检查等形式进一步拓展案件线索来源,强化监督力度。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抓住重点,把公益诉讼检察作为坚持能动检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落脚点,进一步拓展公益诉讼办案领域,围绕社会治理的难点、人民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把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出让领域等作为办案的重点,助推社会治理。

三、牢牢把握为民初心,久续政治忠诚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初心不忘、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怀。一是秉承“心系人民”的奉献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人员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上,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运用法治智慧和检察智慧履职尽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二是秉承“扎根基层”的赤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说“三农”工作要做到“三到”:心到、人到、工作措施到,“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等无不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办实事,坚持做群众身边的暖心人。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到”做法,立足司法为民,落实“暖心控申”要求,用心办好群众身边“小案”,优化司法救助效能,促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三是秉承“两袖清风”的廉政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说:“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要坚决落实好“能力作风建设年”各项部署要求,持续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常态化长效化,以全面从严管党治检引领检察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转变作风,服务发展”“检察素能提升工程”“学、练、赛”等系列主题活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打造检察铁军。

闽山闽水物华新心得体会1000字2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出版发行以来,政和县统筹安排、精心指导、组织开展学习工作,政和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和品格风范,为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提供鲜活样本和学习典范。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研读了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多年来,从政和县委、县政府,到教育局、学校,牢记嘱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做好地方发展的“基础”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政和县实验小学办学条件、理念、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县教育局深化教育改革,贯彻双减政策,推进全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坚持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率先在全市实行书记校长一肩挑。全县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已创建省级达标高中2所,省级文明学校3所,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21所,省级教改示范性学校4所,省、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各1所。继20xx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认定,被南平市政府评为“教育工作优秀县”后,20xx年政和又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政和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校选准“一校一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育人特色。政和县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悄悄话信箱”是我在任校长时所创建的德育品牌,其育人经验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工作案例入选《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集》,并获全国首届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如今,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又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在政和县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肯定,收获了诸多荣誉,其中“福建省特级教师”光荣称号让我倍感珍惜。

20多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言犹在耳。虽然我已退休,但初心不忘,干好教育事业的信念依然坚定。近几年,我与县里几位退休老领导一起开展传统教育的“补白”工作,共同打造廉政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目前已投入使用。

闽山闽水物华新心得体会1000字3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告诉我们: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岁月不居,文脉悠悠。中华文脉是文化生生不息的符号,是文化传统的“根”,是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根”就是历史记忆,就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一个拥有历史文脉的国家,一个牢牢把文化的“根”扎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民族,才有资格、有力量谈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对自身文化价值、发展理念、道路制度进行充分肯定。“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经典,是一个城市记忆的载体,它的“根”就扎在福建的历史文化脉络之中,成为闽山闽水中心地带的重要文脉。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到会同志考察了林觉民故居、黄巷、衣锦坊以及琉球馆等,并就加强文物工作进行了讨论。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20xx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再次来到三坊七巷,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和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中华文明的“根”扎在实处。今天,无论是城市化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大业,我们都不能丢掉中国历史文化之“根”。丢掉了“根”,就失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也就失去了文化遗产的根本内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化的“根”体现在文化符号的个性上。中华文脉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承载着遗产本身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体系。在城市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格局中,对于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日益被放在了突出位置。我们要善用文化遗产,将中华文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切实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资源,使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踏遍闽山闽水,看遍物华,重视物华,让物华说话,就是希望做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升中国文脉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还告诉我们:守住民族文化的“魂”,就是要赓续传承民族先贤的精神血脉。“魂”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体现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历史连续不断,文化一脉相承。其中,民族先贤的精神血脉,就是我们一代一代不可泯灭的“魂”。这些“魂”,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就是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就是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把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传承下去,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源泉,也才能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来丰厚滋养。闽山闽水,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仅福州三坊七巷,就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倾力推动历史文化名人宣传和名人故居文物遗产保护,其旨归不仅在于重视和保存历史遗迹,也是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精神血脉。保护林则徐系列遗迹,就是典型代表。1995年6月3日,林则徐铜像在福州南大门白湖亭竖立。在揭幕仪式上,习近平同志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在《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灵魂深度的历史意识,那就是在多元文化熏陶中,如何赓续华夏民族先贤“为天下人谋永福”(林觉民语)的核心价值和理念。那些彪炳中国近代史的先贤,他们身上闪耀出来的民族精神,不仅是闽山闽水的历史之“魂”、文化之“魂”、民族之“魂”,而且深深融入到我们的城市精神和乡村精神里,构成了一种历史文化之源。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其晚年最后一段时光是在郎官巷20号的故居里度过的。20xx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到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在那里驻足良久。严复故居墙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所作的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苍劲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闽山闽水孕育出来的伟大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的高度重视,在于肯定了他们为中华文化贡献了伟大的民族基因和精神血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民族振兴之“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踏过的闽山闽水的足迹,我们不仅领悟到福建历史文化的“根”,而且感受到福建历史文化赓续不断的“民族魂”。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要赓续传承民族先贤的精神血脉,将他们的精神能量当作不竭动力,不断激活其生命力,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深入挖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涵中,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立身处世的志气、骨气和底气。